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给大家转一个老师解《坛经》吧。(一) -- 加楠

共:💬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给大家转一个老师解《坛经》吧。(三)

无相忏悔:

今既发四弘誓愿,说与善知识无相忏悔,灭三世罪障。

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把以前的一切恶行从自己心性里面、内心世界把它去掉了。过去的错事,从内心里面去掉了,这就叫忏悔。不是向上帝保佑,我以前做什么错事了,求佛保佑。从你内心里面,不做了、不要了,这就叫忏悔。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诳,杂心永断,名为自性忏。把以前的狂妄、不真实也断了。这个情况和以前那个做的错事还不一样,这是个意识状态,狂妄啊、有时对人拍马*啊、说话不注意啊,这些情况也都不要了,这也叫自性忏悔。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把这个嫉妒心也不要了,从自性中除去了,也是忏悔。善知识,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以前做的各种错事,说的错话,错思想,断了不再做。儒家不讲吗,不贵无过,贵无二过,不再错。前面管它了,不再犯了,这就叫忏悔,从内心里面不再错了。

无相三归依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三归依戒,前面讲归依自身,这儿又是一个三归依。过去讲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法、僧。慧能这儿讲的又不一样了,归依佛,两足尊。他讲: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他讲: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他讲:归依净,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就说是觉悟,觉悟了才是佛呢!法者,正也。法是个正的。僧者,净也。僧也是个净的。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理,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原来是归依佛,二足,即为两足尊。他这儿不是,归依自性,要知足,离开财、离开色,称为两足,知足常乐。自心归依正,法呢?是个正的,就是自心,要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没什么可爱的,没有什么碍着。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碰上什么事,我不染着,就是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一般人不懂得,说归依佛,佛在哪儿呢?没有佛归依,你这不是说瞎话吗?还把这归依佛的骂了一通。一般庙里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都这么讲。他这儿不归依佛,没佛可归,那你是说瞎话。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自性不归,别都是瞎捣乱,自己心性里面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觉正净,你里面老觉、正、净,好了!那你就是佛了!总是这个样子,你就明心见性了。他也是从里往外说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今既自归依三宝,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说,各各听: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到彼岸。他这儿讲的又与别处讲的不一样了。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这个要在里面修行,不是让你去念。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他讲得非常简单,就这么几个字,把佛法讲出来了。我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呢?因为他讲的太精辟了!太透彻了!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摩诃一翻译,是个大。这个大,怎么领会?说个大,管事吗?这个大是里面一个境界。当你进入状态了,心量就象虚空那么大。要你感受那个虚空的境界,体认那个虚空境界,称之为大。这是指你的本身而言的。若空心禅,即落无记空。你要说,我练空,什么都不想了,坏了!成为无际空了——顽空,错了!现在好多练功的,都成了六祖慧能批评的无际空了。错了,不对。这个虚空,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是什么样子呢?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我们这个性、空、大里面包含着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在空中,这也是虚空性之一,这么去领会这个大,这个虚空。我们的意元体和这个虚空是相等的,心量光大犹如虚空,是指它而言。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既是虚空的,里面还可以容纳万事万物。大,指的是这个实体,从实体来说是个大。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这些东西,那个也不能舍掉它,但可以不染着它,亦不着于它。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有人说,空心不思是大。他说不是,心量是大的,不行是小的,你还得做。万法里面,什么都有,这才是个大。心量一扩开,一看是个虚空,虚、虚、虚,外面一看什么都有,可你又不着于它,这个大,指的是这个意思。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这里面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智慧是什么?是什么呢?智慧无形象,智慧性就是。这里面同样指的是那个大,他里面那个无形象的自性,站在这一点上不去染着,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般若。也指练功时,体会的意识状态。大,摩诃里面的用,就是般若,即是智慧。每一个起念,都符合这个佛法的要求。我们讲呢?就是符合混元气理论,它就是智慧。念头符合它了,来各种变化,会正确对待它了,这本身就是混元气的功能体现。反映到我们人这个,就称为智慧。也是无形无象的,这个般若(智慧)同样是摩诃,大的本体描述,也是他的一个侧面。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承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不着于相了,还是讲具体事物。那个大,意元体里面没有形象,有很多事物,不着于一点,不停到上面,就到清净里面去了,这就叫菠罗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一个摩诃,一个般若,一个菠罗蜜。三个解释都讲是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真如的体性,你一旦进入了真如体性,它就成为净了,到彼岸里面去了。它是清净的,在我们这边,它就是混浊的。在混浊和清净里面,你要专修就行,要能体会到大,体会到那个变化,无形无象,而且本体不失,这就是摩诃般若菠罗蜜。实际上这三句话,都讲的是你在修练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你一旦能达到了,能进入到意元体里面去了,这个状态里面既有大,又有无象性,又有清净性,到彼岸去了。在你没进入之前,没有用处。摩诃般若菠罗蜜,不光口念就行了,你还要体会里面那种状态,那个境界。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出,变三毒为戒定慧。这样就把他(慧能)顿教禅宗的修法、他的实质、他里面的境界,都说了。里面什么样子?大,犹如虚空,容纳万象。里面还有变化,你又不要着于它。不着于它,里面很清净,就这么个状态,你不能什么都没有,里面有个境界。说什么是佛?什么是心?摩诃般若菠罗蜜就是它。所以后世佛法讲禅宗都不敢这么样了。这么讲,第一太简单,第二的话,因为这是个结果。一开始我们要修,你不能把这个果当做个因。修的时候,你得慢慢地一点一点去修。前面讲的两个偈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就这么一点一点过来,祖师们在快进门没进门时,拔拉拔拉,这么敲打敲打,那么敲打敲打,让你进去。他讲的是里面的这个境象,因为他里面的境象很完美,就这么讲。他讲法,后世这些禅师看来都没有那么充实,充实得不够,所以就不敢这么讲。他讲法是直着讲的,不象后世这些禅师们当心棒喝、踢呀、打呀、踹一脚呀、来了个嘴巴子……连骂带吵,他不这样,就是这么正规地讲。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杂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一个般若法门,八万四千都有了,八万四千什么呢?八万四千尘劳,把你染住了,智慧出不来了。如果把它去了,那个智慧就出来了。智慧在那儿呢?智慧不离自性,自己本性的一切功用,都属于智慧。智慧,就是不着于一点,有了经验,不要经验论,不要经验主义,就不要有成见,不要有固定观念,固定就着了。要任何事物都不着,成了真正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来什么就是什么,来就来,去就去。发而皆中节,它什么样你就怎么做,这就是智慧。这么做就解决问题了,这么修行就是用智慧观照。其实就是有自我反映,一做就是。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须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摩诃般若菠罗蜜,讲的基本上都是内在那个境界。金刚经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不住一法。布施呀,精进呀,什么也不要注到上面,到那儿生其心去。你考虑问题做事情,无所住了,按客观事物来对待了,这就是智慧了。这样的智慧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听了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为什么呢?龙下大雨到我们世间,城里什么东西都被大水象冲草叶一样冲走了。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一般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一听了金刚经后,心里马上就领会了。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着于相,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不管众生、草木,一切有情无情的,都能受到它的润泽。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下了雨,下到城里面,流走了,下到海里面,还是海里面的水,水流千川归大海。下到地面上的水也得流到海里面去。所以说人的智慧,般若智,佛家讲的一切东西,跟我们本性是一样的。你知道是从你这儿来的,到那儿去的,懂这个道理了,噢,观察无形无象本来是我自己的,不是修的。你本来是清净的,后来把它染了,再把这个染去掉就行了。不是修出无相智来,而是慢慢恢复它。就象我们讲超常智能,超常智能本来就有,你没学会用它,其实它就是自己的。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小根智的人,因为拿《金刚经》武装起来的南派慧能这个禅宗,他理解不了自己有佛性、外面修不来佛、佛不是外边修来的,自己信心不足,就说你这是瞎捣乱,就说不可能。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大智之人听了也不信,与小根智之人没差别,听了也悟不了。为什么呢?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他不能修成,不是因为他根性太小,而是受了这个影响那个影响,里面那个固定成见很利害,拿那个当做正确的了。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关键就是内外不住,来去自由,不执于一点。我们现在的人,来个事缠住了,推不开了,滞住了,气就不通了,就出烦恼了。这就需要练,有的人心眼宽,没事。有的人来个事,他就老爱琢磨琢磨。这就是是个心性的问题了。我练功夫,就是要练这个东西,要练能放得下。不讲万缘放下吗?能够内外不住,外面世界不住,自身也不住,精神也不住。来去自由,没有障碍了。就跟这般若菠罗蜜,跟佛性就相等了。一切经书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因为有不同的人,才安排不同的经,不同的法,不同的理。要是没有世间不同的人,那就什么方法都没有。方法是为不同的人安排的。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修到自己清净就行了,你一清净,那就成了佛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放不开,大事小事放不开,怎么跳出这个牢笼?我们智能功不讲过去怎样出世。那他还有解释。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原来他讲卖柴时一听金刚经就悟了,怎么又是到忍和尚处一听就悟了呢?这个悟是有层次的,他的家人一念《金刚经》,心里领悟了,这个领悟,是自己感觉到自己那个内心世界了。到五祖弘忍给他讲金刚经时,从理上明了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皆空这些道理。而且五祖弘忍用他心里内在这个状态去印证他那个内在状态。这个悟和前面那个情况不一样了,你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脑子里面一感觉,那是自身的。如果老师有那个明心见性的内在感受,你这儿一感觉,他一接一冲,好了,这就叫以心传心。这个悟和那个悟就不一样了。原来讲心有所悟,这儿讲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这是两个不同层次。明心见性以后,里面还有好多层次的变化,还需要认持呢?怎么样认持呢?有人明心见性之后,还要在老师那里守上几年,而慧能不是,顿见真如本性,一下子全面解决了,但解决了以后还需要从事上去磨去。这也是五祖不让他马上出来讲法的原因。因为从里面真如都掌握了,但从事上还须练。

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懂的人给你讲解,同时用内在境界穿一下,使你意识有所改变。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能给你讲最上乘法,告诉你正道怎么走。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道,令得见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三世诸佛十二部经,都在人自身里面,你光向外求善知识使你解脱,没有这个门。慧能又说矛盾话了,刚说须要大善知识,怎么又说找善知识求解脱没门了呢?无有是处,怎么回事呢?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你要认识自己内心里面的善知识,从自心来引导它,外面给你讲的,是外面的,你心里领会这个道理了,让它领着你,这才行。你里面领会了,变成你的了,这个理即是法,就起作用了。还是你自己来。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不要以为我这儿给你讲了道理,你就悟了,没那么便宜。我这儿一讲,你领会了,在里面起作用了。一悟是你意识认识的知识在你意元体里面起作用了,使它的运动变了,还是你自己里面起的变化。所以慧能从来不说我怎么怎么着,是你自己的。我们智能功讲,关键是你自身。我们只是个外因,帮一帮,你自己里面起变化。没自悟怎么办呢?用般若观照,用你自己的智慧,一物不着,还是无相、无念、无住了,妄念就没有了。妄念没有了,善知识就出来了。摩诃般若菠罗蜜,就是它。没事就是无念无相无住,就这么几个字就完了。摩诃是个大、虚、空,里面变化无穷,不着于一相,无形无相,就这么个清净状态,内在特殊状态。我们练意元体清明,就这样反复练。佛家功法,这个就是根本。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六识(新本为:六贼),眼、耳、舌、鼻、身、意。从六门出来,在色声香味触法当中,不染也不离,有了它也不着于它,来去自由,就是般若三昧。般若智慧定在里面达到顶峰了。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什么都不想了,任何念头都没有了,这就是把你缚住了。错了、着于一边了,就是边见。故无念法,常自清净,不着于一切处。(墩煌新本为: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六识门出,来去自由,这就叫无念法。他这个禅宗,就是从事上告诉你,怎样去做,能做成这样,就行了,不要管别的东西。这个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因为他是从宗教里面意思起来的。为什么他以后禅宗绝大部分都不行呢?因为缺了人的社会性,简单地说了你在事上去做,不懂人在社会联系中要符合规律,不要有固定的印象。所以我们讲,真正大道之行,得实现共产主义,大同文化才行。不达到共产主义,要想每个人都去修,做不到。但是现在我们有条件了,可以做点善事,不愁吃、不愁穿,干这事,可以做到的。意识到了如何去修,如何去做,这就可以了。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受。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谁得了我这个法,这么去做,那我这个人就在你身边呢。将来碰到后世的人,看法一样,行为一样,他愿学,我就教他,把法传给他,让他发愿,努力去做去。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要人家和你见解不同,不相为谋嘛,你就不要给他讲,不要见了谁都说,说了之后,闹腾了也不起作用,还把老师的东西给糟蹋了。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句是从宗教意义上说的。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我前面教的这些。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颂曰:愚人修福不修道,一般的人呢?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原来造。以为布施供养这个是福了。干这个了,心中三恶,各种恶事,还都存在着。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大师今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里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僚、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开段讲到这儿,法海就讲完了,后面还有多一半,可能都是法海以后的内容了。

再给大家讲一个无相讼,是使君问在家居士如何修的,这个与咱们有关系,因为咱们既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