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给大家转一个老师解《坛经》吧。(一) -- 加楠

共:💬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给大家转一个老师解《坛经》吧。(二)

道是什么呢?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道里面得有动静,得活。意念不住到一个事上,就通流了。住,就被束缚住了。

若做不动解,只如舍利佛,

安坐林中,不会说舍利佛不对了。六祖在这里引用了经文来说明他这种讲法是对的。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现在有人教坐,要看心,看净,要不动,不起念头,

这样练功,很多人把身体搞坏了,成疯颠了。看当时坐禅出偏的人不少。这么迷迷迷,里面出来一个幻觉,搞不好,出问题了。他不会对待,不知道里面出来各种景象。应该平常心对待,而不是不要不要……。一来念头,越急越不要,结果把神经搞乱套了,失常了。所以练功出偏是自古就有的。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慧能讲的参禅。明心见性,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反对这样。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定慧等是什么样子呢?象灯一样,有灯就有光,没灯就没光了。那个念头和它结合,不算着相。因为它里面的那种状态,没有具体实相,是无形无象的,没方没圆,里面那个状态,守着那个状态,守的这个功能,去体察就称为慧。定在那儿,心不为外物所牵,就称为定。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方法没有顿,没有渐。利与钝与人有关系。你还没有悟的时候,慢慢的来,一点一点往前走。修的时候慢慢的修,悟的时候是一刹那的,当时一悟,哎!变了!这也符合咱们以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杂念慢慢少少少……没有了。咚!静了!出来了!那一刹那质变的时候,是个顿的。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

你是顿也好,渐也好,不论谁来修都行。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

有什么念头,不要琢磨它。无相呢?无相者,于相离相。这个相,指各种形象,包括概念,离开它,不要着于它,这就叫无相。无住呢?无者,为人本性。无住是人的本性,为什么说无住是人的本性呢?念念不住,我们人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总是停不住,它是生生不灭的。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

人的本性,指念头,无有断绝,一念断绝,法身就离了色身,人就死了。应该是每个念头念的这个对象,不要住在它上面,这就对了。你要停到上面了,就住到上面了。考虑问题的那个对象,就把你捆住了。我们一般人都爱犯这个毛病,本来人性是自然的,可我们不按这个自然走了,着那个事。有个好事,那个事真好,还想那个好。如果那个事不好,真***倒霉,还想那个事。事早过去了,还停在那,住在上面。一住,捆住了,捆住了就出烦恼了,离开这个本性了。本来我们这个本性是无住,可我们人违背这个本性了,让它恢复这个无住,就完了,不住在上面就解决问题了。

于一切法上,念念无住,即无缚也,此是无住为本。

你看慧能这个法多简单,参禅后世这个呀,那个呀……人家都是从事上来的,六祖讲的这个参禅和孔夫子讲的一样,从事上去做去。孔夫子不说吗,我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坐着想,想了半天,不如从事上去做去,这么去做,无念无相无住,这样就解决问题了。这是最根本的。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能离开一切相,心就清净了。任何相上,不要着这个具体事物,不着这个相,就是无相。在这个境上,你不让它染着你,就称为无念。比如,咱们上大街上去,有的时候,你不注意,它那儿也是个境,可是它就没染着你。脑子里没打上烙印,既然没打上烙印,你就没染上它,就没这个念头,它可以有这个事,但你可以没这个念头。

据说武则天崇信佛法,为看看人的这个心性,可不可以不注意旁边,心注到一个地方,周围的事情可以管不着。找了些判刑的人,给一盘水端着,不能洒了,洒了就砍头,不洒就赦免。又找了好多舞女,都裸体在那儿跳舞,让犯人端水走过去。端过来后问洒了的人怎么洒了?说看了旁边的人,就被砍了头,没洒的问他旁边有什么,说不知道。他把全部精力都贯注到这盘水上了。周围什么花花世界他都不知道,也不管了。这就说明外面环境你不要注意它,它就染不了你,你就不会起念头,就称为无念。

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

从自己内心世界里,从那儿离开这个境去,不要在具体方法上生念头。无念又不是什么都不想,一个念头都没有,不是这样,念头没有了,就死了。

学道用心,若不思义,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自迷不悟,又谤经法。

学道的人不去按智慧思量具体事物去,去想怎不起念头,自己迷了还不要紧,又劝别人也这么去搞就错了,诽谤佛法。

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渐,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也不离,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无念如何解释呢?这是慧能特殊的地方,在这儿是否批三国?无念本来是一个词,他把它拆开来讲,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他这么讲,下面就答了,

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无,离开二相、有无二边、各种事情,

念呢?真如本性,

你老得考虑这个去。他这个无念拆的非常妙。古来没有讲的,太漂亮了,太准确了。的的确确无念就是这个样子。守着意元体虚灵的状态,念头的那个真如本性,他不是口念,而是体会。体会那个真如本性,那叫无念。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真如,就是咱们讲的意元体,是念头的体。念头是真如的用(念不是概念)。你把念头守着意元体时,守的这个功能是意元体的。守的对象又是意元体本身,是体。这一点上,六祖讲这个问题,后世修禅宗的对六祖这讲法也是忽略了,也许是因为六祖讲的太好了,后世禅宗都不敢这么讲,一讲这个,别的都没法讲了。

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自己内在那个精神境界,从里面起念,念着那个意元体,真如。经常这么做,日常生活中干事见闻觉知,就染不着它,你同时还是自在的。里面守着意元体,外面还能干事。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

(这里心指念头)。你要看这个念头,念头本身是个妄。他是从里往外说的,后人是从外往里修的,所以他说心念就是妄念,是虚幻的东西,你看它干什么呢?就不要看它了。一不看,妄念没有了,就恢复真如了。

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

本性本来是净的,之所以不净,是因为有了妄念。你这儿说,我要看那个净,这本身也是个妄,净的妄念。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你想看,也是个妄念。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本来意元体里面是没有形象的,你要搞了个净的形象,也是净象。若说看净是功夫,却把自己本性障住了,那这个净把你捆住了,老追净追净,把原来那个净丢了,又多了一层东西,这是说看心看净。

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

修不动,看见别人有什么过患,自性不动,这是对的。

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一般人坐着不动,一坐下开口便说人是非。不看人非,这不动是对的。身子不动,嘴说别人错,挑这挑那,是是非,这都不对。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

坐禅嘛,对外面各种境界,不起念头叫坐,里面这个心性不乱为禅。

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祗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他这一搞,一个坐禅,一个禅定,四个字说了半天,就两个内容,离开相,心不乱,这就叫做禅定。离开诸象,各种形象离开,念头不起了,心里面不乱了。

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

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不染,没有念头,什么也不着,这就叫做禅定。所以你要能做到什么都染不着你,影响不着你,内心里就一直清净。咱们以前讲课时讲过这么两句话:无事时莫让心空,有事时莫让心乱。没事时莫让心空,一空好啦,精神断灭了,顽空啦!里面有个灵明,灵明在躬,有事时里面有个主牵着,也不乱。这就是禅定。

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自性本来是自己的,净是自己的,修是自己的,法身也是自己的。佛行也是自己的,佛道还是自己的,都是自己的。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一时逐慧能口道,令

善知识见自三身佛,

要你们自己看到自己三身佛,到这儿来受戒了。一般受戒要搞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僧,他这儿还这么讲了: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完美报身佛。

皈依什么呢?三佛是自身的。以前说法身佛是法界完美佛相;报身佛是现身相;化身佛(释伽摩君)是化身佛;他这儿不是了,是自身的。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

一般有形体的东西是色身,不能言皈依。

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来自法性。

无形这个里面的东西,普普通通的人都有,因为受了妄念迷惑了,不知道自己里面还有法身佛、化身化、报身佛,就从外面去找了。

不见自身三身如来,善知识,听与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

自身的佛都是从自性上生出来的。何名清净(法)身佛?清净法身佛在那儿,怎么回事情?

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

每个人佛性都是清净的,关键是你思考问题时,思考些什么?你如果思量一切恶事,你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是个恶,可它里面那个自性还是清净的呀,恶事是恶事,本性是清净的呀,可你这个恶事把这个清净给盖住了。你思量善事,行为就是个善的东西。所以应该知道你这个法干的事,有善的,有恶的,人有自性,法有自性。恶事是恶事,善事是善事,但它的自性不变的。打个比方,拿蛇来说吧!它咬你一口,它的毒对你来说是个毒,但对蛇来说就不是毒了,有它的自性啊,病菌到我们身体里是个病,但它本身不是个病呀,我们组场一发气,场里细菌长的快,癌细胞长的也快,医科院的人对我说,庞老师,你这个组场没法弄了,一组场,细菌长的快一半了,癌细胞长的也快一半了。我说混元气对谁都一样,对人有人的自性,是整体的,对细菌,它有它的自性。在人体外有它的独立性,整体性,一加好的信息,人也长,细菌也长。可它要到了人里面,不符合人的整体功能了,人的整体性强了,它就死了。每个东西都有它的自性,它的自性对它来说是清净的,你不清净了,就好像乌云把它覆盖了。

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光注意外面的境象了,里面就看不见自性了。

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

拿人的自性来讲,意元体它本身是清净的。因为你做了好多不符合佛性要求的事,就不净了。拿混元整体理论来说,不符合生命体、意元体混化规律的,这就不净了。什么叫皈依自身清净呢?把不善的行为去掉,光做好事,这就叫皈依自身清净。因为我们人自性是清净的,你做这个善事,符合这个清净,那你就跟着它去了,和它保持一致了。皈依,把错误的改到正确的上来,称为皈依。皈依清净法身佛,就是把那个不善的行为去掉,把不善的念头去掉,都成善的东西了,就皈依了。这也是具体事,没什么难的,除掉不善,说干什么就干什么。佛法不讲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就是皈依自身清净法身佛。

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

化身佛是个什么意思呢?自身的,跟你这个自性来说的。如果什么也不考虑,性本身就是又空又宁静的。你要考虑呢?它就要化。你考虑什么问题,它就出什么内容,化什么形象。打个比喻,这是个水杯,一想它,是个概念,但脑子里面很多信息都结合起来了,我们一般人现在感觉不到,等敏感了,一说水杯,脑子里面很多水杯的信息,大水杯、小水杯、保温杯、钢水杯、陶瓷杯,杯子这个信息都来了。一思量,里面就发生变化。

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生。

过去讲天堂地狱,都是念头所化,你这念头念什么,就化什么。所以有的人练功,尤其是坐禅时,出现好多景象,都是念头化出来的,这些都是化身佛。怎么办呢?你不要念恶,光念善,智慧就生出来了。这就是皈依自性化身。前面行善事,除去不善叫皈依清净。行善事,起善念,除去不善念叫皈依化身。看来都是善,办善事,就都有了。你不要违背自性里面的规律,戒律里面的要求,不要违背,就按佛经走了。

何名完美报身?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

还是念善,前面的念头不管它了,一念前面,又过去了。你就念后面,从现在开始,念善,念善,一念善就思量报身,光干善事。慧能讲经说法,都是从事上来的,你只要里面纯真,都善念了,念头就走一了。咱们智能功讲为人民服务,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总干好事,心里面都是好事了,好了,专一了。所以他这儿,就都是从善事上去做,我们叫为人民服务,都是善。

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一念善,三个佛都有了,都解决了。

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三身,即识大意。

懂得这三身在自性中,了然后自悟自修去,只修善,就解决问题了,就这么简单。慧能这顿悟禅,多简单!因为他是从里往外说的,从自我那儿一出来就是善念,和意元体连到一起了,光说事说行了。咱们从外往里修,还没到里面的时候,你光念善也念不到善,光行善事也做不到行善事。等你做到了以后,那里面已经进去了。

发四宏誓愿:

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一般修佛,先归依,归依完了发愿,佛教讲这些问题。不过慧能讲的,又和佛教讲的不一样了。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拿自身自性中这个正见,来度那个不对的东西。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自己度你自己里面这些烦恼错误的东西。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法门无边誓愿学,自性佛道无边誓愿成。加了个自性,他这儿没有,但解释时是这样解释的。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

自己用心把这个虚妄烦恼除掉它,

法门无边自愿学,学无上正法,就学他讲的东西。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愿力是这么的,他讲的东西都是对自身来说的,自己里面不正确的东西去掉它,学正法,成佛道。慧能讲的东西,都是从自己心性上来讲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