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戏说“红色经典”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 MP4

共:💬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戏说“红色经典”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达了所谓“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基本上等于为当下电视制作中正愈演愈烈的戏说“红色经典”热潮下了一道禁令。官方人士解释说,红色经典改编者“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没有理解原著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编织太多的情感纠葛……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 戏说红色经典有三宗罪:“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

其实在这道禁令下达之前,关于新版电视剧《林海雪原》的争议就已经屡屡见诸于报端,耐人寻味的是,几乎完全是一片谴责抗议之声。结果也很正常,该剧仅仅在一些地方电视台的二套节目中仓促露面,随后便销声匿迹了。

那么,戏说本身是否在“误读原著”?按照诠释学的观点,理解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诠释本身是因人而异的,意义也很难有一致的确定性,就是说,没有一个标准可以是至高无上的终极标准。 按一些文学评论家的看法,对原文唯一可信的解读是“误读”;原文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它在读者中所激起的系列反应。原文只是一次野餐会:作者带去语词,而读者带去意义。比如对《红楼梦》的诠释,鲁迅先生就说过,艺术家看到美,道学家看到了淫,革命家看到排满,闺阁女看到才子佳人……文学或艺术并非如数学般精确,本身就带有想象、隐喻、象征的不确定特征,实际上,越是经典的作品,其意义越会因人而异,越有广阔的诠释空间和无限的回味。

需要说的是,所谓“红色经典”仅仅是一个特定概念,当然并不是指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的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他们是时代的产物,大多属于遵命之作或者应时之作,其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就不同于《自有后来人》中的李玉和,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与《智取威虎山》也多少有些变化,这样的变化基于对革命英雄和革命叙事方式的变化,同样有时代性,既然如此,时代又不同了,为什么就不能出现第三种不那么高大完美的平民化形象的李玉和或者杨子荣?

“误导观众”之说则是一种概念上的误解,当然,中国文化向有“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文化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但教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性,“红色经典”通常都带有很强的教化性。但时代已经改变 ,当年的教化意义早已荡然无存了,今天的文艺作品假如还按那种模式去说教,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即使是我们这一代读(看)着“红色经典”长大的人,假如今天再去重读(看)这些经典,也会产生荒诞感和不真实感的。今天的年轻一代更不会去相信那些“高大全”式的完美英雄。没有任何一种说教是可以与现实抗衡的,与现实和人性背离的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无论其本身如何天花乱坠,在阳光下都难免会有轰然崩溃之日,会被书本误导的人通常只是无可救药的书呆子而已。所谓“误导观众”之说大约高估了教化的作用,低估了观众的理解力和智力了。

至于是否“误解市场”,这恐怕不应该由官员下定义,而应该取决于市场吧?电视剧本身并非什么纯粹的文化,大多数仅仅是商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有很强的商业味道,也需要迎合时尚风气甚至观众的一些低级趣味,不过,假如真的误解了市场的话,这条流水线上生产的劣质产品,一部地道的低俗之作也会很快被人遗忘,被市场淘汰的,这也似乎没必要让官员们操心吧。

那么,戏说“红色经典”究竟动了谁的奶酪?需要官方出面下禁令?实际上,问题出在戏说本身,戏说虽是无心,却无端吹皱了一池春水。戏说乃是对“红色经典”作时尚性的改编,此举是对传统观念的解构,已构成了对昔日意识形态教化的一种颠覆。昔日在意识形态下高居神圣殿堂的“红色经典”是完全封闭性的文本,只有官方宣传机器才可以做出唯一性的诠释,而今却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按照意识形态之外的情节任意制造其他的选择和出路,试图动摇一种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圣殿,在当下的这样一个失去了权威的时代,唯一控制社会的就只剩下政治权威了,而戏说行为虽然针对的仅仅是一些过气的文艺作品,本身却隐隐含有一种对政治权威的不认同和嘲笑意味,岂能不让对方老羞成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