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武侠、小说与狗骨头 -- 河蚌

共:💬12 🌺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武侠、小说与狗骨头

---关于武侠和金庸,我也闲扯上两句。

太史公《游侠列传》开篇即引韩非子的言论,“儒以文乱法,侠恃武犯禁”,也就是说两者对于社会秩序,都是破坏者,亦或说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让太史公没想到的是,在他之后的两千年,儒家竟然成为中国文化的独尊,“号令天下,无所不从”,而侠则日渐没落,“舍生取义”如程婴,“士死知己”如豫让,“一诺千金”如季布,“厚施薄望”如郭解,俱成往事,甚至连那种任侠的精神都不存在了,只留下市井豪强,地痞泼皮,以及“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不伦不类的切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是江湖虽在,武侠却无踪迹了,这,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然而世间总是有许多不公平,似乎依靠现行的制度不可能解决,于是百姓们还是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出来救民于水火。救世主有两种,一种是手拿尚方剑的青天,这是制度内的,另一种是手持杀人剑的侠客,这是制度外的。相对于青天的遥远,侠客似乎更贴近,也更能引起草民的认同。虽然现实中侠客从来都是听说过没见过(这一点与神鬼相同,所以《聊斋》《封神》也很流行),但是他却在小说中得以重生。尤其是近现代,武侠小说更成为中国小说的一大流派。

武侠小说读多了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似乎真有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江湖。霹雳堂、南宫世家、蜀中唐门、六大门派,所有的武侠小说中都有这些相似的背景。这个虚幻世界的起源据说是一个麻将桌,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一批写手边打麻将边讨论自己的小说连载,然后与东风、八条一起出手的还有这众多的金牌NPC。

武侠小说有如此众多的粉丝,这虽然令人叹为观止,却也不令人奇怪。在西方,“骑士小说”也曾经风靡一时,甚至出现了几部骑士恶搞小说,比如《堂吉诃德》,只是没想到,几百年后,恶搞的作品成了世界名著,而正本的小说则早已埋没在历史沉积中。

金庸的出现,让武侠小说走出了那个虚幻的世界,并与中国的历史接起来,有一句话叫做“人的心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当“一统江湖”的宏愿升华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武侠小说自然也由地摊升到了华人文化的主流世界。金大侠是个双面人,一面是武侠小说家,另一面却是《明报》的主编,甚至是香港特首推委会的委员。正是因为这种功底,金大侠将武侠变成了一种文化的主流,如同候宝林之于相声,严凤英之于黄梅戏。

然而这之后的发展就比较传奇了,两面人的金大侠似乎变成了双头怪,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代表着世俗,有着无以伦比的人气,而报人查良镛代表着知识,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双头怪纠缠在一起,最后竞有了比翼鸟的功效,翱游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而武侠,不但由地摊变成了文学,如今甚至要进入名著圣殿。老巴曹茅统统拿下,鲁讯靠边,谁能永载江湖,唯我金大侠。

如果对武侠小说看得比较多的话,那么就会知道,梁金古温黄构成了一个武侠小说的发展史,梁羽生号称现代武侠的开山之祖,但故事比较呆板,金庸则将历史、人情、人性等因素加到武侠小说中,古龙自《多情剑客无情剑》后一改武侠小说直白的老套,去除其中啰嗦的叙事,将情节写得更为紧凑。温瑞安自身就会功夫,接续古龙的风格,在行文中加入更多的西方小说笔法,甚至包括意识流。黄易则在小说中尝试多线索、多主角的蒙太奇写法,在《大唐双龙传》采用双主角、双线索叙事,而《边荒传说》则更是采用多线索模式,并且在谋略、战争场面上有很大突破。

然而所有的武侠小说中好象只有金庸有这样的待遇,古龙、梁羽生、黄易,也有很多的粉丝,但是依然被列入四大俗中,也没有谁想把他们的小说升上来。金大侠不但有此殊荣,而且圣眷还在日益隆重,以至于要在“红学”之外更多了一门“金学”。不知道“飞雪连天射白鹿”,不但是孤陋更是无知。难道金庸的书真的就是如此“博大精深”,需要一群人研究出一门学问吗?其实未必。

百家讲坛的制片人有个很精辟的观点值得推荐,他说我们的栏目就是面向中学生的,因为不管一个人是教授,还是博士,在非其专业的领域,他的知识程度也就是一个中学生。正因为面向的受众不要求有多高的知识水平,所以百家讲坛才能有那么多的观众,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那么多的专家去质疑易中天的走红。也许金庸的小说正好是这样,因为直白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读者群,拥有最铁杆的粉丝,又因为在里面加入了所谓的人性、思想、政治之类的阳春白雪,就被人视之 “**与**的对接”,于是“入得厨房,又上得厅堂”。

有些书虽然好看,但是看一遍就不想再看,还有些书看完还想再看,但是再看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看的,而最出色的书,是手不释卷,看完后再看一遍,然后还想再看。第一种书如通俗小说,第三种书是名著,而金庸的书,我确实品出了第二种感觉。比如《射雕》,读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再读,却又觉不出什么来,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对于文学而言,故事性是基础,但是并不是全部。读书是有多层境界的,起初是说故事,然后是看文笔,最后是品韵味。在八十年代,《射雕》、《霍元甲》、《武则天》之类的港台电视剧风糜大陆,甚至播出时万人空巷,然而到现在,再去看那些电视剧,就有些目不忍睹。金庸的小说其实就如同港台七八十年代的电视连续剧,一个故事、一个线索、一个主人公,从头走到尾,与其说我们看完一本书,还不如说是完成了一个RPG游戏。

其实金庸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在《鹿鼎记》后记里说过,他的这本书不象以前的书那么受欢迎,是因为韦小宝这个角色很难去扮演。读书的乐趣在于能扮演主人公,这就是所谓的YY境界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阅读能力不可能太高,但是却真是涵盖了最大的一群人。正是为了照顾这些读者,武侠小说不可能脱出一些套套,单线程,单背景,情节要连续,不能有跳跃,所有的事情都要说清楚,要够直白,那种“拈花微笑”的写法是不能用到武侠小说中的。

历史在发展,甚至武侠小说的技法都在改变,然而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金庸的小说成为“金学”就是这样的事儿。很多人说王朔只看了二十分钟的金庸小说,没有发言权,然而我却认为他对金庸小说的评价是说到点子上了,一个人即使写上千万字的小说,但是行文的风格却总是一致的,二十分钟已经足够把握了。语言贫乏,叙事啰嗦,人为制造矛盾,这都点到了金庸小说的根节上。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评价竞会引起“金迷”们的反驳。金迷们总是会对那些批评者说,看过金庸小说再说。但是不幸的是,金庸小说只有“飞雪连天,笑书神侠”,只区区十四部,很多人都读全过。只是十分想问一下“金迷”,你们又读过什么,读过《悲惨世界》吗?读过《战争与和平》吗?不说国外的了,读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吗?读过《白鹿原》吗?甚至再说一句,读过王朔的书吗?怎么知道他不能去评价金庸。打个不中听的比喻,在狗的世界观中,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骨头,但是这种世界观的形成,恐怕是因为狗吃过的最好的东西只有骨头罢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