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麦克阿瑟 -- 阿忙

共:💬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顾剑对麦克阿瑟的评价(参考,不代表完全同意)

......

这叁个是我佩服的。还有半个是美国的麦克阿瑟。为什么只佩服他一半呢?不是

因为他打的败仗。我点评天下豪杰,并不以成败论英雄。且听我慢慢道来。

点评二次大战中的名将 (3)

--顾剑

麦克阿瑟出身将门,父亲老麦克阿瑟是4星上将,曾任驻菲律宾军事总督。一战以

后好几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他的门生,这让小麦克阿瑟在仕途上得益不少。麦克

阿瑟本人少年早慧,在西点军校的4年里有3年名列第一,毕业的时候还是学员队

长(大概相当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吧)。据说西点军校校史上毕业时既是第一名,

又是学员队长的,只有3人而已。一个是麦克阿瑟,还有一位没有在军界闯出名堂

,再一位就是南北战争时的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李也是被美国人视为

军事天才的人。大多数名将早年在军校的成绩都不怎么样,少年早慧倒是不多。

麦克阿瑟的军事才华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是他成功战例的特点,

也是我佩服他的原因。换句话说,美军陆军将领中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的不

多,只有他和巴顿比较突出。太平洋战争中,“跳岛作战”是他的拿手好戏,这

反映了他在战略概念上的冒险和创新。“跳岛作战”的版权至少有一半属于麦克

阿瑟,还有一半是哈尔西和布朗宁(哈尔西的参谋长)的。这种战略充分发挥己方

的海空机动优势,既减少伤亡,又让大批日军无用武之地,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

,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则是麦克阿瑟在战役-战术层

次上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

有说法讲仁川登陆之前,雷英夫曾准确地预言了这个行动。这个说法有好几个版

本。我认为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笔者曾在海湾战争“沙漠军刀”作战开始

前叁个月就准确预言了美军的主攻方向,作战样式,辅助方向, 当年我南开大学

寝室里好几个同学都知道,但总不能说笔者比施瓦茨科普夫更高明吧?因为旁观

者和下作战决心的当事人不同:旁观者第一不需要承担一旦冒险失败的后果,好

比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地上走一条半米宽的小道,但极少有人敢在万丈深渊边上又

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这么做;第二旁观者很可能不掌握全面的情报,无法对收

益和风险作全面评估。

事实上从朝鲜半岛的地理,仁川的位置,战场形势,和美军驻日本的后备兵员看

,预言仁川登陆是很简单的事。相信许多网友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对登陆战这一

作战样式的脆弱性,对仁川的潮汐水文资料有更深了解,就马上会得出相反的结

论。朝鲜方面对仁川的潮汐水文无疑很了解,美军要登陆当然也很了解,这就是

为什么整个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都反对仁川登陆,而朝鲜方面也不重视中国警告

的原因。十年前我了解的雷英夫预言的最初版本,是说毛泽东听了雷英夫的汇报

之后,当即问他和总理,总参有没有更详细的仁川地理水文资料,雷英夫答不上

来,表示要回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这才是关键所在。麦克阿瑟的过人之处在于

他明明了解这些不利条件,了解必须承担的风险,和所有人的反对,但他利用了

对手心理上的弱点,不顾一切反对意见而去冒这个险,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这

其中体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自信都是超人的。以美国的军事优势,击败朝鲜

人民军不难,但如此胜法,却是太漂亮了。

除了军事指挥艺术,麦克阿瑟还是出色的教育家和军人政治家。他在二十年代是

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担任校长时正是西点军校经历大变革的时代,

他给军校带来的活力和进行的教育改革到现在还有深远影响。日本投降以后,麦

克阿瑟作为盟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实际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对日本进行彻底的现

代化改造,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从选举权到新宪法。虽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

的是中国的世仇日本,单就他的工作而言,我必须承认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但是我只佩服他一半,因为他的弱点也和他的天才一样明显。他打过不少本可以

避免的败仗,象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的空军被日军奇袭毁在地面上,象朝鲜战争

第一第二次战役。我说过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些败仗与德军的失败不同,德军

的不少败仗是因为战略上和资源上的劣势而不可避免的,所谓“无力回天”,但

麦克阿瑟的这些败仗是本可以避免的。我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个糟糕的将军,因为

所有这些败仗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同一个原因:心理问题。麦克阿瑟过于自信,

自信到狂妄的地步,所以往往轻视对手,所有这些败战只有一个原因,轻敌。反

过来,他开始重视对手时,往往又有天外飞仙似的妙手出现。他的出身,教育,

经历决定了他的优越感和自信。他对荣誉有中世纪骑士式的渴望。麦克阿瑟是美

军将领中获得勋章最多的一人,也不吝惜给手下的人以荣誉。在他的回忆录中每

次作战之后都有长长的注解“我按以下的顺序嘉奖我的部下”,这在所有将领的

回忆录中绝无仅有。尤其是登陆菲律宾,是他那种军事浪漫主义的产物。登陆菲

律宾的战略必要性可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如登陆台湾对整个战局利益更

大。当然,那样的话,现在台湾问题会更复杂了。这是题外话。以上这些都造成

了他的个性弱点,进而影响他的判断力。所以我只佩服麦克阿瑟一半。

其实我在思考这半个名额的时候,在麦克阿瑟和隆美尔之间犹豫了很久。许多人

都了解并崇拜隆美尔,我也是。隆美尔虽然没有留下回忆录,但他大量的书信文

件披露了他思考决策的第一手资料,战后由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理论和历史名

家编纂成书(“隆美尔书信文件集”有中文版),还有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拜尔

莱因,作战处长梅伦廷这些人的回忆录,再加上戴维。欧文这样名历史学家作的

传记。这些书我手边都有,相信网友们也看过不少,所以不想再作介绍。

隆美尔大概是唯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获得德国最高军事勋章的将领。顺便说一

句,二次大战中德国的最高军事勋章是“带钻石,双剑,橡树叶的骑士级铁十字

勋章”,陆军元帅中只有隆美尔,莫德尔,舒埃纳尔获得过。难得的是他本身不

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也不是装甲兵或骑兵出身,而是步兵,他的理论着作“步

兵进攻”在战前就很流行。在法国战役前担任第七装甲师师长是他生平第一次指

挥装甲兵,上任前还有些心虚,特意去请教装甲军军长施密特如何指挥坦克战。

但他以后就以坦克战专家在青史留名,的确是个天才。

若根据他在法国战役和北非战役中的表现,隆美尔完全可以列名在我佩服的3个人

之中。但他有他的弱点,就是在绝望的大形势下不够顽强。战役层次上,西迪拉

杰格,卡塞林这些战役中他表现是够顽强的,但当总的战略形势完全绝望的时候

,他容易丧失信心,宁可期待机会卷土重来,没有象曼施泰因,莫德尔,舒埃纳

尔那样“知事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究其原因,我觉得隆美尔是太聪明了,大

凡聪明人都不够顽强,不愿意出苦力,所以“射雕”中的郭靖,“阿甘正传”中

的阿甘这类笨人反而能成大器,这是人性的普遍弱点,隆美尔也不例外。象曼施

泰因这类天才又够顽强的,是人类中的异数。所以我评价曼施泰因高于隆美尔。

隆美尔能得我佩服一半。但我数“3个半”时最终选了麦克阿瑟,其实是因为非军

事因素。一方面麦克阿瑟在教育,政治上的成就更大,另一方面我觉得已经有曼

施泰因,古德里安,自己佩服的德国人也未免太多了。再有就是我的私心:可能

是我看的武侠小说多了,我对于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又充满贵族气质的将领总

是充满心仪。象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查理十二,

和麦克阿瑟都是这个类型,所以我取麦克阿瑟而舍隆美尔。网友看到此处,敬请

一笑而已,千万不要跟我较真啊 ^-^

二次大战中值得佩服的名将还有很多,如果只数4个,那就是上面的“3个半”,

而且我的评价是按照上面的顺序来的。再顺便谈谈其它几个值得佩服的。

肯定有人跟我提巴顿。巴顿是我年轻时最崇拜的,多半是因为那部电影的关系。

但我对他军事上的评价不如上面5位。我手边巴顿的资料也不少,除了他的回忆录

“我所知道的战争”,还有好几本权威的传记。巴顿是打机动战的高手,也是“

美军斗士”(他的老上级潘兴的评价),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从他善于即兴指挥

作战来看,他的确才华横溢。他战术理论素养不错,象林彪那样善于总结战术,

这可以从他“我所知道的战争”一书看出来,那本书末尾专门有章节总结战术问

题。在欧洲作战期间,巴顿向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提出过一个“必胜的计划”

,可惜未被采纳。从计划本身看来,巴顿在战略层次也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巴顿的问题在于他是专才,不是全才。巴顿进攻时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但不太

善于打逆风仗,尤其是攻坚。西西里战役占领巴勒莫之后向墨西拿挺进中,巴顿

也没有达成决定性的突破,虽然比蒙哥马利早到墨西拿,也没有太大意义。1944

年秋梅斯战役屡次攻坚不下,伤亡太大。这其中有后勤跟不上的原因,这不能怪

巴顿。但巴顿命令20军军长沃克(就是后来朝鲜战争前期的第八集团军司令)不惜

代价强攻,则是一个战术错误,反映了他过强的优势意识。

提到巴顿,很多人会联想起太平洋战争的美军名将哈尔西。这两个人都是战将,

快速机动作战的好手,只不过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他们的个性也极为鲜明。美国

也有人称哈尔西是海上的巴顿。但仔细观察其实大不相同。首先哈尔西能打逆风

仗。瓜达卡纳尔岛就是极为艰苦的消耗战,美军一度非常危险。还有就是哈尔西

是“跳岛作战”的首创者,这比他打的那些着名海战还要有价值。他的战略造诣

极高,但在战术上其实比巴顿更鲁莽,巴顿战术上倒不是个莽撞人。

有评家讲“巴顿是假大胆真小心,哈尔西是假小心真大胆”,我认为非常贴切。

巴顿嘴上强调进攻到了极端的地步,甚至说“历史上不知道哪个傻瓜说要注意自

己的侧翼,从此以后所有的笨蛋都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侧翼”。但那其实是根

据美军的地面和空中优势所说的戏剧性的话。他自己该注意的时候还是很注意的

。象阿登战役开始前,巴顿是美军中唯一预料到北边侧翼要出麻烦的将领,在离

开司令部去艾森豪威尔处开会之前,就预先留下了3个预案,对付3种不同情况,

并留出了马上可以动用的兵力。这象不象现代版的“锦囊妙计”?

哈尔西嘴上比巴顿有把门的,但做出来的事大胆多了,有时已经超出了“有算计

地冒险”的范围,变成鲁莽了。1944年莱特湾海战,虽然美军整体上比日军占有

压倒优势,因此而没有出大的纰漏,还是打了个大胜仗,但在不留预防措施的情

况下,哈尔西就上钩北去追击日军航空母舰舰队,这在指挥上是太冒险了。还有

1945年舰队空袭台湾和日本本土的作战,是个大胆而成功的行动,但是哈尔西明

知有台风预报也不采取防范措施,结果舰队因台风而蒙受损失,则是他太疏忽了

一点。

不过哈尔西还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战将,(尼米兹不负责战场指挥),他的回忆录“

哈尔西将军的故事”常拿自己的超大号脑袋自嘲,全书写得轻松幽默风趣,是我

最喜欢读的回忆录。不知有没有出中文版?美国海军1944年底授予李海(总统参谋

长,相当于现在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金(海军作战部长兼美国舰队总司令,相当

于陆军的总参谋长马歇尔),尼米兹(太平洋战区兼太平洋舰队总司令)3个人海军

五星上将军衔。这3个人论地位资格都不可能不在哈尔西前面。1945年授予哈尔西

海军五星上将军衔,他是获得这一军衔唯一的战场指挥官。

提到哈尔西,不能不提斯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和哈尔西交替指挥太平洋美军主

力舰队,是尼米兹手下的左膀右臂,或者说是哼哈二将。哈尔西指挥时叫第叁舰

队,斯普鲁恩斯指挥时叫第五舰队。他们手下指挥航空母舰,战列舰,两栖部队

的指挥官,也基本上是两套班子,但区分不那么严格。尼米兹本人和波特教授合

写的 “大海战”(有中文版)一书中把这比作“换车夫不换马车”。斯普鲁恩斯也

是美国海军名将,是中途岛海战,菲律宾海战诸战役的胜利者。我评论他的指挥

风格有点象林彪,在“有算计的冒险”中,是属于更精于计算,运筹帷幄,但大

胆冒险不足的那种。他对作战目标的先后顺序有很清晰的概念,头脑冷静,中途

岛最后一幕不追击的决定他是作对了,但菲律宾海战中不主动出击,则是丧失了

一次全歼联合舰队的好时机。总之他的个性与哈尔西相反。是哈尔西在回忆录中

第一个提出“如果是我来指挥菲律宾海战,而斯普鲁恩斯指挥莱特湾海战就更好

了”。后来的评家大多同意。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哈尔西指挥菲律宾海战,那

么大概就不会有莱特湾海战了,联合舰队恐怕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我并不认为斯普鲁恩斯比哈尔西差。我所谓“有算计的冒险”,本身已经超出了

军事作为科学的范畴,实质上是个度的把握,已经属于艺术的范畴。它和“鲁莽

”,“过于谨慎”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甚至也不能以战绩结果来判定是

否合适。将领们不可能仅通过后天学习做到,而是与各人的经验,悟性,和性格

有关系,是个不可言喻的境界,非天才不行。所以评判者也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

看法。

许多人都认为以斯普鲁恩斯的地位和战功,没有获得五星上将军衔有点冤枉。其

实他凭资历比哈尔西还差一点。哈尔西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是海军中将,指挥太

平洋航空母舰舰队,斯普鲁恩斯是海军少将,指挥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巡洋舰分舰

队。如果不是哈尔西在中途岛之前,皮肤炎急性发作,还轮不到斯普鲁恩斯来指

挥。哈尔西幽默地说自己当时的求战心情,是真正的"ichy for fight".

瓜达卡纳尔岛之战胜利后,哈尔西已经被提升为太平洋战场除尼米兹之外唯一的

海军上将。这是破例的奖赏,因为那时美国海军惯例,除现任海军作战部长和两

洋舰队总司令以外,没有人能有四星上将军衔,所以一个战区只有总司令一人是

海军上将,就连卸任的海军上将也要降回自己的永久军衔。所以哈尔西是当时除

李海,金,尼米兹,斯塔克(大西洋舰队总司令)之外第五位上将。在战功相等的

情况下,哈尔西当然比斯普鲁恩斯优先封帅。

其实尼米兹和哈尔西都为斯普鲁恩斯争取过五星上将军衔。美国国会最终给了斯

普鲁恩斯一般上将地位没有的特殊待遇,只有五星上将可以拥有,好象是可以终

身不退役或者终身享受相同的薪金。但斯普鲁恩斯最终没有正式获得帅位。他在

战后退役担任驻日本和菲律宾的大使。

点评完佩服的,再来谈谈不佩服的。其实评述不佩服的比佩服的难得多。战争中

的庸将虽然不少,但不值得我不佩服一下。要找出名将,又有真实的本领不是浪

得虚名,要有超人的战绩,但还要说出不佩服的理由,实在不容易。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