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海油的海上钻井平台(多图) -- 古陈仓人

共:💬39 🌺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您大多数地方是对的,但是并不完全准确

关于海上钻井平台的类型 [ 河狼才尽 ] 于:2008-01-28 23:06:44

不知专业角度如何划分。从非专业语言和角度而言,大体分两类:插桩式和浮船式,前者是水深几十米左右的可以,把N个桩腿插入到水底的泥中;浮船式则适合几百米左右水深的吧,因为水太深没法插桩,就像船一样浮在水上,通过一些方法固定。而中国有独创了一种“座底式”,就是象船一样在浅海地区整个坐在海底,代表作是胜利油田的“胜利二号”,顾心驿领导发明的,好像获得了某年的国家二等奖?但只能适用于水很浅的地方。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随便谈谈。

现在世界上海上平台的划分方式不一,国内因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划分就更混乱,很容易混淆概念。按照国际工业界习惯,海上平台主要有三类划分方法。如果按照平台本体来划分,可以分为“置底式”和“浮动系泊式”两个大类,如果按照平台对环境力的响应来划分,则可分为“刚性式”和“顺应式”两个大类,如果按照平台的移动性来划分,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大类。

拿置底式平台来说,工作水深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百米水深就算是这种平台的极限水深了。对这类平台进一步细分,则包括:导管架平台、自升式平台、移动式坐底平台,重力压载平台等等很多类型。

您所提到的“胜利二号”平台,是属于移动式坐底平台,这种平台分为上下两个船体,上体是工作甲板,下体是浮靴或沉箱结构,两个船体之间,用一根或几根大直径的立柱刚性连接。它最大的特点是这个下体的浮靴结构,需要移动的时候,把浮靴里的压载水排空,整个平台就依靠浮靴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便于拖航,当到达安装位置需要作业的时候,再往浮靴里灌入压载海水,平台就沉下水底,稳“坐”在海底上。浮靴既是整个平台的主要浮力来源,又是固定方式。

但是从我目前在网上搜索来的“中油三号”的图片来看,如下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上面的图片来看,在中油三号的底部,我们看不到坐底式平台所特有的浮靴和沉箱结构,相反,中油三号每根立柱底部都直接连接着一大块像是混凝土方的东西,这便是所谓的重力压载,所以,在不附加外设浮力装置的情况下,中油三号是不能像坐底式平台那样可以漂浮拖航的,很大可能上这座平台需要用半潜式运输船舶驮到安装地点,然后下水,在立柱底部的重力压载作用下沉到水底去固定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油三号应该是一座重力压载式平台,在本体结构上属于“置底式”,在响应方面属于“刚性连接式”,在移动性上属于“固定式”。

您所说的胜利二号这类移动式坐底平台,也并不是中国首创或是独创的平台概念,早在七八十年代,这种坐底式平台就已经在北极海域投入应用了,因为工作水深很浅,而且对海底平坦度要求较高,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得并不是太广泛,其本身的技术含量不是太高,其实就相当于一座没有系缆连接的半潜式平台而已。胜利二号应该是1988年胜利研究院设计的,上海交大也有参与,我印象中天津大学海船系在八十年代好像也为胜利油田设计过一款同类型的坐底式平台,不过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

姑妄言之,澄清一些概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