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新书选登】雍正即位真相 -- 叶成斌

共:💬8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十四阿哥胤禵的悄然崛起

就在雍正积极讨好乃父、营求储位的同时,康熙末期的清朝政坛上正在悄然崛起一颗闪亮的政治新星,这个人就是雍正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胤禵,又名胤祯。关于胤禵的名字问题清史研究界历来有争议,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认为胤禵本名胤禵,更名胤祯,复称胤禵(指雍正上台后又给他改回胤禵)。而海外学者杨启樵教授则认为胤禵原名胤祯、改名胤禵。因为有关胤禵的名字涉及到后来皇位的争夺,我们要在后面给予进一步的详述,此处不赘。胤禵的崭露头角是一废太子之际,清康熙四十七年,老皇帝斥责皇八子胤禩“妄蓄大志”,胤禟怂恿胤禵为之辩解,胤禵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大怒,欲拔出佩刀砍杀胤禵,幸亏皇五子胤祺拦住,康熙余怒不消,让人责打了胤禵20板子。挨了板子的胤禵却没有因此失宠,倒是在次年大封皇子时得到了很多的赏赐,包括封授贝子、受领皇长子胤礻是原有的部分财产等。从此以后,康熙对胤禵的关注逐日上升,胤禵自己也有所感觉。例如他尽可能的放下皇子的架子,像他接见大学士李光地的门人翰林院编修陈万策时就直接称呼陈为“先生”,陈当然会把胤禵的这种罕见的亲和态度反映到李光地那里,而李光地是汉族地主阶级的头面人物,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胤禵就是要给李光地造成一种“礼贤下士”的印象进而影响整个汉族官员群体。

胤禵的这种努力没有白费,“十四爷(指胤禵)虚贤下士”的名声很快传播开来,连雍正的亲信戴铎也听说了,他认为胤禵这么做一定是别有用心。当年皇八子胤禩也曾经走过这么一条路线,希图博取令名影响康熙的政治计划,可是却遭到康熙的无情打击。如今社会上对胤禵的这种印象不可能不传到康熙的耳朵里,可是老皇帝却意外的没有任何表示,相反则进一步的奖掖胤禵。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从清康熙五十三年就开始有计划的侵扰哈密等地,清康熙五十四年,策妄阿拉布坦进攻西藏的拉藏汗,清自皇太极时期就已经确立蒙古、两藏(西藏、青海)为国家的两翼,如今策妄阿拉布坦大规模的侵犯清朝的边疆重地无异于对清的基本国策进行挑战,而且策妄阿拉布坦的兵威已经严重影响到清廷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清康熙五十七年,清军额伦特等部在藏北全军覆灭,这就更加促使康熙决定派出大将予以征伐,这个大将的人选最后就落在了胤禵的头上。雍正上台后说胤禵“允禵(胤禵)平日素为皇考圣祖所轻贱”,还说“圣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虚名坐镇,知允禵在京毫无用处,•••实借此驱远之意也”。雍正的这番话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康熙素来知人善任、目光敏锐,对于胤禵的军事指挥才能,康熙公开说过:“大将军王(胤禵)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对于远征的军事负责任人-大将军这个位置,皇子中眼热的大有人在,废太子胤礻乃就曾经利用“矾书”密请出任大将军,就是雍正自己也有过谋求大将军位置的企图。但是,康熙却把这么重要的职务直接交给了序齿靠后的皇十四子胤禵。在这里,康熙既没有计较胤禵当初党同皇八子胤禩的往事,也没有把胤禵一度顶撞他的事情放在心上,而是以极大的信任委任胤禵西北专征的大权,授以抚远大将军印信,对外称“大将军王”,把胤禵的爵位由贝子超擢为多罗郡王。

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一条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胤禵已经成为一颗比较夺目的政治新星出现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而且他的出现将给诸皇子以极大的压力。

抚远大将军在清朝平定吴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乱”时曾经授予大学士图海,图海率领部众一举消灭西北的王辅臣叛乱,给清朝的核心安全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此后,康熙朝皇兄裕亲王福全又在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之际担任抚远大将军。如今,胤禵第三次接过这枚大将军的印信。从图海、福全再到胤禵,这三次抚远大将军印信的授予的背景无一不是临危受命,所以,康熙无比重视胤禵的出征。大军出发前,康熙亲自到堂子行告祭大礼,老皇帝亲登太和殿授予胤禵大将军印信,胤禵乘马出天安门,诸王以及在京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要到德胜门送行。胤禵本人使用正黄旗旗纛,照王爵旗纛式样。因此,胤禵被称作“大将军王”,跟随胤禵出征的还有世袭罔替的亲贵平郡王讷尔苏(代善的后裔)。裕亲王保泰子广善、简亲王雅尔江阿子永谦等,可以说胤禵出征的仪式、规格、军容都是清初以来所仅见。而严格的说,自皇太极建立清朝以来,以现任皇子身份出掌大将军印信的有清一代只有胤禵一人而已。这位“大将军王”在清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康熙还不放心,专门在给青海的王公们的旨意中特殊强调:“(胤禵)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尊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康熙赋予胤禵“如朕亲临”的特权,这点就是皇太极时期的多尔衮率军入塞、顺治朝多铎、阿济格、豪格征南也不具备如此的权威。胤禵号令下的清军总数据王钟翰等研究者考证应在十五万左右,这个数字与多尔衮入关时统领的清军总数不相上下,于此益见胤禵的显赫地位。

胤禵出征前顾虑到皇帝老迈,所以,他要求皇九子胤禟他们“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儿。”从胤禵郑重的交待胤禟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胤禵在第一次出征担任“大将军王”时还没有成为康熙指定的接班人,至少胤禵及其支持者们没有得到这类的明确的信息。康熙经过十年的观察,断定胤禵足以担任军事重任,胤禵在西北军务上的所作所为验证了康熙的先见之明。清康熙五十九年十月,清军入藏,顺利平息策妄阿拉布坦发动的在西藏的叛乱,安全迎取达赖六世至拉萨举行坐床仪式。胤禵的这一功劳被康熙大为奖赏,辅国公阿布兰根据康熙的意思如实的反映了胤禵的赫赫战功,后来这块碑文被新登基的雍正指责为“并不颂扬皇考(康熙),惟称大将军胤禵功德”而遭到毁弃。胤禵在西北军务孔急之际还没有忘记时常问候乃父康熙,父子二人传书频频,感情日增。清康熙五十八年中秋前夕,百忙之中的胤禵没有忘记远在京城的老皇帝,他亲自点验、过目,将包装完美的奶制品运送到北京向康熙表达孝敬,康熙见到胤禵送来的东西非常高兴,他回复胤禵说:“你送到的东西都很洁净,也很完好,以前朕就听说过撒尔鲁克的奶制品很有名,没有尝过,现在尝过了,很好。”比较当年废太子胤礻乃因为给老皇帝运送物品不慎以致于包装毁坏引发的康熙对胤礻乃的指斥来看,胤禵显然聪明的多。另据清史研究者杨珍的考证,康熙就在胤禵西征期间,精心照看胤禵的眷属,还亲自操办了胤禵的次子弘明的婚事。更主要的是康熙还把自己身上的腰带寄给胤禵,起到“睹物思人”的作用。这种做法康熙以前对废太子胤礻乃也采用过,例如让胤礻乃把穿过的衣服寄给他。康熙给胤禵的信中充满了亲情、亲任:“朕的白头发、白胡子有些变青了,你不要将此告诉别人!”【注14】胤禵写给康熙的信中有一句类似赌咒的话“若从此悖逆,表里不一,上苍必将降下苦难”,细心的康熙发现以后马上给改成“在交付事上勤谨为之,上苍必定施与福份”,康熙此人比较迷信,有很多禁忌,例如他要求皇子们不准在给大臣延请医生救治的折子上署名,织造孙文成有一次因为误把请安的奏折同奏报普陀寺的长老病故的折子放在一起就被康熙痛骂一顿,老皇帝为此还把折子撕得粉碎,不留痕迹。曹雪芹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也曾把请安折子和提督病故的奏报混在一处进而遭到康熙的责难。皇子中如果有谁触犯了康熙的这层禁忌必将遭到他的责骂。然而,胤禵的书信里面出现这类字眼时,老皇帝非但没有说什么,还亲自加以修改,改成了比较动听的词句。【注15】联系到皇八子胤禩得了伤寒病,康熙因为本身的禁忌竟然暗中唆使皇子们提议让胤禩回府治疗以避免老皇帝在回銮途中路过胤禩的园子时“沾染晦气”的往事,可见康熙对于胤禵的偏爱显而易见。而父子间的政治见解在这一段时间里也达到高度的一致。康熙的这次举兵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在朝野中没有得到很多的赞同,不少人存在畏难情绪,特别是在讨论进藏的问题上更是反对声声,唯有远在西北的胤禵大胆的支持乃父的正确主张,在制止国家分裂的斗争的关键时刻,康熙、胤禵的坚定打击叛乱分子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当然,胤禵这么做也不是一点私心都没有,他刚到西北就让临洮人张恺算命,张恺说胤禵有“九五之尊”的命,到了三十九岁就贵不可言了,胤禵大喜,格外赏了张恺一笔银子。就在力主进藏的奏折上,胤禵直接就说进藏这件事“此乃关系臣一生之事”,他把进军西藏看作是他个人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它看作是他能否登上储君位置的一个重要台阶。不过,从胤禵的所请的语气里面我们也可以管窥到康熙委派胤禵平定西北的深意所在的一个侧面。

胤禵取得大捷之后回京述职,康熙摆出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他的回来。“上(康熙)命诚亲王、雍亲王领内大臣郊迎。”康熙还亲自作诗纪念胤禵的回京“万里辛勤瞬息过,欢声载道似春雷”,这次回京后,康熙、胤禵父子反复磋商有关西北军务,最后康熙决定接受策妄阿拉布坦的议和,清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返回西北前线主持议和事宜。胤禵重返前线不但是康熙的主张,也深得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的称赞,胤禟一度因为胤禵回京述职误会康熙是要把胤禵留在京城,因而大发牢骚说:“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胤禵)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注16】策妄阿拉布坦派出的使者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到达北京,议和进程进展顺利,清军提前撤兵已经箭在弦上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变生不测,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病故,死于畅春园,享年六十九岁。

康熙这次得病非常突然,虽然他晚年身体多病,可自清康熙五十八年以后经过调养,有所好转。就在他病故的半个月前,也就是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他还在如常行猎,十一月七日身体出现不适,初十对前来问候的人们说:“朕体稍愈”,也就是说身体向好的方面转化,十二日亦即死前一天,还是“朕体稍愈”的内容,十三日就不行了,这里面疑云密布,因为老皇帝素来身体康健,此次患病也不过是一场感冒,而且死前已经告诉大家是“朕体稍愈”,何以一天不到的光景就撒手西去?而胤禩的儿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纲要》上记载,康熙迟至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日还在南苑巡幸,“十一月初十,上幸南苑,不豫,回畅春园”,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康熙发病即“不豫”到他病死前后只有三天。如果仅仅是感冒或者重感冒,怎么可能在“朕体稍愈”之后忽然死亡呢?虽然对于生老病死,康熙并不十分在乎,所谓“死生常理,朕所不讳”,可康熙也专门说出这样一段发自内心的感触:“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这说明康熙对于能不能寿终正寝还是有所顾虑的,这段话的时间背景是清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离二废太子也已经有好几年了,可康熙对于皇子争位造成的隐痛还是心有余悸,他自己在清康熙四十七年十月说过“必至将朕躬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他对于皇子们不管老皇帝的死活,只顾权力争斗还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的,惟其如此,他才忧心忡忡的说:“倘得终于无事,朕愿已足。”民间一直流传康熙死于一碗人参汤,这当然固不足信,但像改削、删誊的《清圣祖实录》那里说的康熙死得完全坦然则也未必属实。直到今天康熙的死亡真相仍旧在探求之列。按照《大义觉迷录》的记载,康熙临终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礻右、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受遗命,以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这是官方的口径,可就在这个“口径”里面,我们没有看到雍正的身影,据雍正自己说,他是从隆科多的口中得知遗命的内容的。当时雍正正在代表康熙祭天,祭天之前要在斋戒所斋戒,十一月十三日,康熙感觉不好,就让人召雍正回来,雍正到康熙身边时,康熙还能说话,按照雍正日后自己的说法,康熙在与雍正见面的最后十个小时里面,不仅没有当面告诉雍正即位的遗命,反而大谈“症候日增之故”,而就在康熙死后,倒是由一个外臣的隆科多向雍正宣读遗命。由隆科多宣读遗命倒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康熙末年皇子争位,如果由皇子宣读遗命,难保在场聆听的皇子不做手脚。只不过,作为继承皇位的接班人竟然在十个小时内没有从老皇帝那里听到一丁点的有关自己即将出掌最高权力的信息,这倒是十分罕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