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春秋闲话-----说说五霸 -- Ready-Go

共:💬61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您的话

在春秋时期,“霸”通“伯”,所谓“辅佐天子而劝导一方诸侯”的诸侯可称“霸”,和现在的称霸完全是以实力说话的含义并不一致。

故而周文王在武王消灭商纣以前称为西伯,也就是辅佐天子而镇抚西方诸侯的诸侯,周文王这个称号是后来武王成功以后追谥的。

以此就可以很好地解释齐桓、晋文和秦穆何以称霸,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辅佐王室(哪怕只是表面,本质上是给自己捞好处),齐桓、晋文都曾经抗击楚国和其它诸夷,而秦穆曾经霸西戎,都可以算是尊王攘夷。

到了楚庄王的时候,尊王的含义已经不多了,因为周室衰微已经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了,强国已经懒得再打尊王的旗号;华夷之防也就那么回事了,攘夷也就没必要了。剩下的就是看谁实力最强,是列强中的老大,谁就是霸主,楚庄王能够称霸就在于此。在他后面,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根据这样的理由而“称霸”。

因此,春秋五霸何以有各种说法也就不奇怪了,因为标准是不一样的。

有一张表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齐桓公死于公元前643年;

宋襄公死于公元前637年;

晋文公死于公元前628年;

秦穆公死于公元前621年;

楚庄王死于公元前591年;

吴王阖闾死于公元前496年;

越王勾践死于公元前465年;

按照这张表,前面四位或多或少都做过尊王攘夷的事情(是否成功另算,例如宋襄公),而后面三位则是彻头彻尾的当时肯出头的列强中的老大,他们与尊王攘夷没有什么关系。

套用香港黑社会片子一句话:“如今的江湖已经不是我们那个时候的江湖了”,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