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美教育之比较(一) -- 只看不说

共:💬71 🌺1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国内的交流能力

我觉得是在工作后逐步培养出来的。那为什么不在小时候就做呢?学校为什么不教呢?

你说的陈景润的例子,以我听说的故事,恰恰是专业交流上需要训练的例子。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

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陈景润又走上讲台了。尽管陪同他去的老师事先不断给他鼓气,要他沉着、镇定,有条不紊地按照论文进行宣读,但是,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仿佛,他突然被一道道来自四面八方的光束,紧紧地攫住了,一种莫名的孤独无助感涌上心头,接着,便是难以自持的惊慌,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他窘得难以自容。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手有点颤抖,不听使唤,众目睽睽之下,他像是个不甚懂事的小学生,在黑板上画来画去,唉,怎么搞的,还不如在勤业斋106室的小屋中在草稿纸上演算那么娴熟自如。

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

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老师本来也属文静之辈,他比陈景润更急,眼看陈景润的论文宣读炸锅已成定局,他终于按捺不住了,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参加会议的代表解释,他的这个学生怯场,主要是不善言辞,人们的目光流露出疑惑和失望。陈景润则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怯生生地站在一旁,正等待着惩罚。李文清老师忙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

陈景润的书面表达能力似乎还行,还能靠写书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一般人还是口头上的东西更多吧, 信息的理解也是口头传授快得多。所以美国教育中有很大的比例在训练表达上,书面的,口头的,这个是非常对的。基本功当然重要,表达能力也重要,两条腿的关系。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希望是两条腿走路,而不是一瘸一拐地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