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原以为有些东西能一点就透,看来不成

另一方面,我相信我已经从理论上和实际举例两方面阐述了我的观点(就算是搞计划经济,高速增长个20年没问题),但我却没有看到你拿出能够对应的东西出来,相反只是自说自话而已,正好证明了我上个帖子中的担心。 理论上的东西暂且不谈,我举的那些例子难道不是客观事实?二战前苏联的建设,二战后东欧各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毛当初津津乐道的“东风压倒西风”可不是单纯吹牛皮那么简单),一五时期的经济建设,邓在文革中的“治理整顿”,改革开放前期国有企业的发展等。这些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你举的这些例子只能证明计划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使经济高速增长,对此我也没有异议。但这些短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例子不能进而证明这种高速增长是可以持续的。如果它真能持续,那邓小平在文革后就没有必要搞改革开放,只要继续他在文革中的“治理整顿”就行了嘛。

而相反的是,我看到的你用来反驳我的东西却都是“必须要有”,“缺一不可”,“不可能持续下去”,“根本没有”之类, 但是你能不能讲一讲为什么“必须要有”,又为什么“缺一不可”,“不可能持续下去”?

我强调的“二者缺一不可”,一个是发展资金,一个是销售渠道。我没想到还要解释“为什么必须要有”。这需要解释吗?

为什么整个苏联集团的消费市场也供不起中国的生产能力?(不要忘了,当时光苏联的人口就两亿多,比你言必提的美国多出将近两倍,又或者你愿意论证一下苏联领导人不允许自己的人民用用廉价中国货,改善一下生活?)或者阵营中的老大是苏联,中国根本没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机会?(这两个好像根本就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勉强凑一凑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现在世界的一超独霸是美国,中国根本就没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机会?)或者苏联不可能继续援助中国?(我确实很想听一听你的高见,当初美国人判断苏联的意图就是要把中国建成亚洲的苏联,为尽可能的破坏这一点,对中国实施了比东欧集团更严密的禁运政策)。

苏联当时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大概仅次于东德)。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里,苏联是处在用自己的工业品换取其它国家农产品的地位。工业品的附加值要远远高于农业品的附加值,苏联怎么可能把整个阵营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拱手相让?中国现在能够大力发展制造业,是因为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大量向海外转移制造业的机会。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已经变成了成本高利润低的夕阳工业,这才大量向海外转移。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苏联解体前的发展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她的主要工业支柱之一,因此也就缺少大量向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转移的动力。苏联在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的前提下,就不存在制造业向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大量转移的可能,有的只是援助性质的。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在整个阵营里就不可能成为生产“廉价中国货”的基地。中国从苏联得到的技术,只能是苏联基本淘汰的技术,因此工业产品在质和量两方面也就都很难超过苏联的同类工业品。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中国自己的生产能力足以供应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消费市场,那阵营里其它国家生产什么?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他们生产更高级的东西,就像现在的西方国家(可惜阵营里没有这样的国家);一个是他们生产同样的产品与中国竞争(恐怕大多数阵营国家都是如此),这就势必压缩中国产品市场的规模。

苏联阵营的人口虽然不少,但有能力大量进口“中国廉价货”的国家有几个?

说我“言必称美国”,那是因为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把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并大量从中国进口这些制造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国这些年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他们既向中国转移了技术和资金,又向中国敞开了销售的渠道,而这两个条件在苏联阵营里都不可能实现,第一不会有大规模的技术转让,第二没有足够规模的消费市场,因此中国在苏联阵营里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这种发展速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