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同意你的话

但是只对了一半,正像我前面说的那样, 中国的经济从一开始就和苏联的有所区别。只不过比它不是更好,而是跟坏而已,文革只是突出表现。苏联的那一套在中国如果说50年代初还有点影响,到一五计划以后就遭到批判。56年“八大”就提出来反对“一长制” , 也就是对所谓“马钢宪法”(这个“马钢”就是下面有人引的文章中提到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这个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的批判。 这实际上就是对苏联引进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批判,抛弃这一套东西(发展到后来甚至到了生产无人管理,无人组织的地步),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尚且知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到我们这里却最后变成“帝修反”一起反了。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状况也造成了中国经济到文革结束时一种很有趣的状况, 那就是无论你怎么改革,是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 都是完全的正收益,不用付出代价。 比如席卷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这些农民在改革前没有任何国家的保障而只有对国家的义务(而苏联的集体农庄66年就实施工资制,和国有企业一致), 那么他们参加这个改革就没有任何坏处,要套用一句话就是“他们失去的只是枷锁,而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讲完了往市场走的, 再举一个搞计划经济的例子,我们都知道邓小平第二次“起”, 主要的工作就是搞了一个“治理整顿”, 这个东西他后来回忆是他最早搞的改革尝试。 但是这个在文革中的“治理整顿”是没有任何的市场经济因素在里面, 主要的就是恢复了一些以前被批判的苏联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就是这样一个动作,也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一个很大的转机, 以致毛后来要搞“反击右倾翻案风”来把他压下去。

而改革开放前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大部分也是恢复原先的规章制度, 这样一直支撑到朱镕基上台后才彻底的进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前面也说了,这个改革比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很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这个时候为解决原先的国家对工人的保障就必须付出很大代价了,而且也确实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到今天仍然没有付完。 我们这个帖子中讨论的很多问题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一点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