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男人们的大和号》:看日本人如何成功地成为受害者 -- q42474112

共:💬148 🌺536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反战运动与电影

首先,很感激你为我提供了这个例子,这的确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如果是的话,你看没看过80年代中美蜜月期的一系列反映苏联侵略的美国电影?在其中一部派特里克.斯威兹主演的假设美国被苏联占领以后的游击战电影里,中国是美国翘首以盼的大救星!“从来没有”从何说起?

不过,你提供的例子,恰好依然反映了那一句:这些电影,不过是只当时政治关系的反映,怎么能称得上对战争的反思?

其次,反战运动?在我看来,反战运动,(我们来谈美国社会的整体反映,个人的谈不了,又不是蛔虫),是一种与字面意思有很大出入的运动。自从二战以来,美国国内所爆发的反战运动——如果是被社会广泛接受了,很可惜都是具有选择性的,他们不会在朝鲜战争时有大规模的反战运动,甚至于入侵巴拿马,索马里早期,干涉南联盟,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及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早期,都没有广泛的反战运动。因此,我的看法,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美国社会的反战运动,归根到底反的不是战争这种暴行,而反的是自己的利益损失。在美国的军队摧枯拉朽,或者美国社会都认为战争有必要(例如朝鲜战争)时,是没有反战运动的,起码就没有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反战运动。他们反的归根到底不是战争这种暴行,而反的是自己内心的失落感。

我不否认有一些优秀的电影,这点我可以道歉前面过于激动,例如《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等。但正如我在前面里所提及的,这些电影里所涉及的只是人性的困境,而可惜对这些个体人性困境的认识从来就不是战争的钥匙,这样的“反思”,只不过是在路灯下找钥匙,而且是他们熟悉的那个路灯。而就现实而言,它们也的确对减少这种人性灾难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锅盖头》里,美国大兵不一样看着《现代启示录》看得热血沸腾一心想着要去杀人?

[同样,还是那一句,如果我们要从战争电影中探索个体关怀,那的确是一个荒谬的视角,它只能说明我们对平凡生活的极大忽视。但如果想要寻找人性美好一面的增量,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还有一个问题提请海天兄思量:为何这些被美国社会广泛接受与讨论的“反战”电影,它们的背景依然是有选择性的?即他们主要集中在越战以及眼下的伊拉克战争,以及一些二战中小品式(格式)的影片。为何?莫非只有在这种战争中,我们才有人性的困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