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腊八节”,“腊八粥”,和“腊八蒜(醋)” -- gb2312
“腊”是祭名。《说文》里面记载:“冬至后三戌日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在那一天:“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荆楚岁时记》记载了中国古代楚地的风俗,是南北朝时期宗懔所著。
中国古代楚地的村民,有在十二月初八那天,装扮成金刚力士,来驱逐疫病的风俗。
“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神,这很可能是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产生的习俗。
我国佛教徒认为,释迦摩尼是十二月初八成道的, 所以称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
从“祭百神”, 到“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的腊日,再到纪念释迦摩尼成道的“腊八节”, 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逐渐变化,发展的。
“腊八粥”的说法,最早见于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面记载:“初八日……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直到现在,北京雍和宫每年腊月初八,都向市民免费发放腊八粥。不过我没去领过,那队排得实在是太长了……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最初估计有七种食材,用来比附佛教的“七宝”,《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也就约等于:“糯米、芝麻、苡仁、桂圆、红枣、香菇、莲子”……
实际上,自己家里面熬“腊八粥”,不必那么讲究。找不到标准的食材,“大米,小米,红豆,绿豆……”什么的再随便找点小杂粮,也可以算是居家七宝了。
再说说“腊八蒜(腊八醋)”,在北京和华北地区,腊月初八这一天,可以包一些蒜,然后倒上醋,放在一个密闭的罐子里,放到春节的时候,蒜会变成绿色,然后就可以吃了。
中国南方好像没有这个传统,我觉得可能是南方人虽然也吃饺子,但是不像北方人这么爱吃饺子,北方人“冬至”可以吃饺子,“立冬”可以吃饺子,随便什么节气,都可以吃饺子。南方人没有这个爱好,“腊八蒜(腊八醋)”就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想发扬光大,一定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民以食为天”, “吃”就是最紧密的联系,“粽子”,“元宵”,“腊八粥”,让中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新中国需要新文化,新的文化传统,离不开新的美食……
公众号:总钻风有来有去
欢迎关注,以免失联 :)
在美国的时候,很多好吃的都必须得自己做,我就自己尝试做过腊八蒜。
做出来的样子呢,跟楼主贴出来的很像,但吃起来不是太好吃。
我真正怀念的是糖醋蒜。现在条件好了,不论在中国在美国都买得到,好吃又不贵。
腊八粥是我小时候吃过的。那时外婆会给我们做腊八粥,里面有腊肉颗粒、青豆、胡萝卜粒等等,很好吃。后来离开家,就没有再吃过了。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外婆离开我已经有5个年头了.......
腊八蒜(醋)是和饺子一起吃的。
饺子的搭配也很重要,我觉得韭菜鸡蛋,猪肉白菜什么的就很好
腊八就是腊月初八,之所以成节日如楼主所言是因为佛祖在当日成佛/道。
腊月就是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这一月被称为腊月,因为这一月的天气寒冷而干燥,最适宜做腊肉。腊肉就是干肉的意思。这是腊的本意。
腊为什么又成了祭名呢?因为腊月是年头年尾交接之际,祭祀都在这个时候搞,就成了腊祭。
腊,汉语一级字 [4],读作腊(là或xī),部首是月。是由两个汉字(“腊”和“臘”)简化而来。
“臘”(là)字,最早见于秦代小篆,为形声字,从月,巤声,本义为一种年终祭祀名,后引申为姓氏等义。
腊(xī)字,最早见于周代金文,为形声字,本义为干肉,后引申为干裂的皮肤等义。简化字依据它们二字字义相近,将其简化为“腊”表示。
蜡祭更古老,原意是岁末祭农神,八蜡据说是八种虫子。后世与腊祭混淆。
北方有腊八蒜,南方有重五盐。
重五盐,也叫端午盐:在端午节正午用陈皮、柴胡、藿香等中草药和食盐及茶叶制之,所炒的盐曰“重午盐”,其茶则曰“天中茶”、"午时茶",也叫“重午盐茶”,遇风食诸疾煎服,能化食散风,十分有效。
炒端午盐的盐是粗盐,有点苦味,可能是镁的含量高。炒好的端午盐放在陶钵里,会析出盐卤。端午盐其实是解暑药,夏天用于防、治中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其功效应该是补充电解质,其中石膏成分也可防治腹泻。另外,端午盐也可以代替家乡水土,出门在外怕水土不服,可以带上一包端午盐,冲水服食有奇效。端午盐冲的水叫"午时茶"一一我们避讳,管药汤一律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