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福建人:中国化学家轶事(六)萨本铁 -- 黄河故人

共:💬38 🌺1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福建人:中国化学家轶事(六)萨本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萨本铁,这是我在网上能找到的唯一一张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更多的是这张,右边第二个小个子是萨本铁

萨本铁(Peter Pan Tieh Sah)是个奇怪的人,按近代中国化学家的成就来看,他绝对应该是第一人。他发表的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次数遥遥领先与其他人,到了这个世纪,还有人在引用他的文章,最长的时间间隔是70年。可是,知道他的人比知道他弟弟萨本栋的人少多了,现在估计知道萨本栋的人比知道萨苏的人又少多了。

萨本铁在大陆少有人知道,在台湾化学界好一点也有限。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46年他就离开了中国赴美国定居,并一直在那里。去美国的原因是他是1946年逃离中国的,原因是抗战末期,都到了1945年8月了,他在北平日本鬼子的压力下坚持了8年都没有屈服,却在最后时刻担任了伪职,因害怕被以汉奸论处,在弟弟萨本栋的帮助下,离开了中国。

(他的担心还是有些道理的,赵承嘏因为这个污点,没能当上48年的院士。)

和萨本铁相比,他弟弟萨本栋在1941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仍然在福建的大山里坚持厦门大学的运营,并且对学生说:抗战必胜,他们要为将来的重建工作准备人才(1941+4=1945);吴宪在1944年逃出北平,临行前与妻子诀别(好在抗战很快胜利了);萨本铁的同学曾昭抡、同事张子高都是走到了大后方。他的这个问题,后面再谈。

萨本铁1912年进清华,这一级名人甚多。闻一多是他同学,前面提到曾昭抡也是。他的体育成绩甚好,和弟弟萨本栋的网球男子双打颇为有名。

萨本铁是一个纯粹做研究的人,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做得非常开心。前面提到70年后还被引用的文章,就是他在这期间发表在JACS上的一篇。博士完成之后,他去了耶鲁开始对维生素的研究,并撰文向国人介绍化学武器。

1929年,清华化学系建系三周年,一批化学家来到了清华,这中间有黄子卿、张子高、萨本铁、高重熙等6人,其中萨本铁授课方面负责有机化学,研究方面则发表论文30篇(1929-1937),被欧美学者引用次数遥遥领先。

1934年他去了剑桥做短暂访问,意外得到了当时的皇家学会主席、诺奖得主霍普金斯博士的热烈欢迎,70多岁的老爷子亲自带他下实验室把他介绍给了每一位工作人员,他骄傲的写信给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1934年的《英国化学会年报》在有机分析领域引用文章至少33篇,一半以上来自清华他主持的实验室。

他在清华带出的学生里,有冯新德、钱思亮、汪德熙等人,而其中马祖圣是清华化学系第一批研究生之一(其实就两人,另一人张青莲)。他指导学生发表的文章,1990年后还不止一次被引用。

这一段时光是美好的,可是日本人来了。在1936年的时候,萨本铁还是坚定的抗日份子,七七事变后,清华化学系教授就只有高重熙和萨本铁留在北平了(正好是头两位硕士生导师)

不久高重熙也去了西南,萨本铁不愿意离开现有的科研环境,又不愿意为日本人工作,作为清华的教授,干脆去辅仁大学当上了讲师(系主任是德国人)。这期间,他从萘入手,合成了维生素K和一系列衍生物,抗战结束之后,第13期中国化学会志,13篇论文他占了8篇;第14期中国化学会志,15篇论文他占了10篇。

当时萨本铁的经济压力是比较大的,他在清华时期工资很高,差不多480一个月,是北平一个普通家庭月收入的16倍左右,到了辅仁大学,工资降得很厉害。在日本人的折腾下,辅仁大学自己的生存都快成了问题。在经济压力下(这个差不多算是重要原因之一了),他选择了到伪北京大学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可惜啊,这是1945年8月的事情,你难道就不能多等几天吗?

他还是幸运的,缪金源教授干脆被饿死。当时留在北京过得比较好的只有两个汉奸周作人和钱稻荪。而前者的哥哥是鲁迅,后者的表弟是钱三强。

周作人作为汉奸被逮捕,他也吓得逃到了美国,确实是逃跑的,连妻子儿女都没同行,他们后来才去。到了美国之后,一番颠沛流离之后,在UC Davis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从此进入了他的第二个科研高峰期。这一阶段他的主要工作已经转移到了生理学等方面,不懂,就不多写了。

其实任伪职也没有那么可怕,比如容庚,老头活到了1983年。

我不是马甲:【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五)吴宪

我不是马甲:【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四)张子高

我不是马甲:【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三)任鸿隽

我不是马甲:【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二)赵承嘏 丁绪贤

我不是马甲:【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一) 徐寿

关键词(Tags): #中国#化学家#轶事元宝推荐:爱莲,
家园 看到这里,不觉笑出了声。

可是,知道他的人比知道他弟弟萨本栋的人少多了,现在估计知道萨本栋的人比知道萨苏的人又少多了。

真把老萨也顺道卷进去了。不怕误导新河友,以为他也真的姓萨么?

家园 不管,干化学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搅拌
家园 哈,混水摸鱼啊,摸到鲶鱼是目标
家园 严重同意
家园 好文,花。
家园 世事难料呀,如此离国,可惜了。另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原来冯新德是他的学生。
家园 萨本栋校长让人倾佩

以前在学校里读过他的一些资料。 他当厦大校长的时期,厦大刚刚转成国立大学, 又碰上抗战, 不得不搬到长汀。那八年,是厦大条件最艰苦同时又是成就最辉煌的八年。 厦大连续两年大学评比第一, 连联大都被比下去了。 校长也名声鹊起,时称南有萨本栋,北有罗家伦。

老兄贴的照片里从左边数第四个好像就是萨校长。 他们萨家牛人多, 兄弟二人, 一个是一流的化学家, 一个是杰出的物理学家。 解放前的普通物理讲义就是萨校长编的, 他儿子萨支唐写了本半导体器件物理, 也是美国这方面的经典教材。

萨校长确实喜欢打网球, 很多学长都提过这个。不过在他卸任校长转任中央研究院干事长的时候已经积劳成疾, 打不动了。

萨本栋成就了厦大, 也为厦大耗尽心血。两年后辞世。临终留下遗嘱, 要把骨灰分成两份, 一份埋在清华, 一份埋在厦大。 他的墓,就建在厦大的中心。

我以前经常在那儿晨读。。。

到今天, 本栋奖也是厦大最至高无上的三大奖之一,而且这奖是学生老师一起评,算是对校长最真挚的纪念!

家园 【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七)庄长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庄长恭 ,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

我们再说一位福建人,庄长恭先生,上海有机所第一任所长。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科学院院士。

他可以被称为不“爱歹湾”的典型,和后面要说的卢嘉锡恰成对照。他1948年已经去台湾当台大校长,但是却在1949年初返回上海,真是不“爱歹湾”。大约在同时,钱思亮(钱复的父亲,邢其毅的师弟,吴大猷的同学,张子高、萨本铁的学生)和孩子一起从北平飞往台湾,后任台大校长。

庄长恭也是抗日分子之一。1924年回国后在东北大学任化学系主任,期间曾安排张学良去洗瓶子。九一八之后了德国。后去德国,回国后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抗战开始他又被堵在上海了,珍珠港事变后去了昆明;大约差不多的时间,钱思亮因为父亲遇刺,前往上海奔丧,然后留在了那里。这二位还真有些巧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排帅哥为钱思亮,旁边是他夫人。前排长者是钱思亮的父亲钱鸿业,三个小孩自左而右分别是钱复、钱熙、钱纯。

他离开台大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国民党经常进大学抓人,弄得无法上课。他的继任者傅斯年解决了这个问题,要求没证据不许去台大抓人,有证据也要台大同意才行。这是因为傅斯年的面子要比庄长恭大得多,他和陈诚是莫逆之交,接任台大校长也是因为抹不开陈诚的面子才从美国中断治病回来,在[/MP]台大他只干了两年就去世了。

庄长恭在有机所的时候,曾经在有一年的除夕,下班后很久还不走,研究问题入迷了,可是手底下的学生差点没郁闷死。这在一个侧面说明有机所的研究生是很苦的,到现在有机所的学生依然很苦,可见这是传统。

他重视并拟定有机化学中文命名,现用的吲哚、吡咯等杂环化合物名称均为他所倡议的。 他是我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

家园 首花

都是化学界的祖师爷~~~~~~~~~~谢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原来和萨苏没关啊

白激动下了

家园 应该是七了吧?
家园 萨本栋是有胃病转变成胃癌,

后来去美国治病,已经不行了。

家园 【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八)卢嘉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卢嘉锡。

卢嘉锡要按照“爱歹湾”的说法来看,他可是有资格这么说。他们家祖居福建,清兵到来时随郑成功渡海前往台湾,《马关条约》签订后卢家先人愤而返回大陆,1915年他出生于厦门。在台湾,他们家族可住了好几百年,算不上外省人吧。

卢嘉锡聪慧,不是一般的聪慧。他上小学的时候,十岁才入学,够晚的了,可是呢,一年他就毕业了,这有点快。上到初中,他一会听二年级的课,一会听一年级的课,半年以后,学校倒闭,他转学,干脆从初三开始上课。又半年,初中毕业,进了厦大预科班。

卢嘉锡是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家,写过不少科普著作。能把结构化学讲得大家都听得懂,这个不太容易。学过化学的都知道,结构还是有点费解的。当年钱学森曾经谈起过这个事情。

大学里,他学到了C3H3这个东西,这不是炔类化合物,是他学到的为人和作学问的一种态度。Clear head; Clean habit: Clever hands;这是他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时候张资珙老师教给他的,并且影响他从数学转向了化学方向。张资珙也是牛人,在武大时候,敢说拿毛泽东著作说回家辟邪用。

有人曾经问过他,当科学院院长有什么感受,他说不如当物构所所长,因为第一天上班办公桌上就有好几十批房子的申请。物构所也挺有意思:钱多,科研做得好经费自然多;人少,物构所不大;女生少;招研究生经常招成和尚班。

卢嘉锡书法不错,从北大南门出来往东走,过了马路就到了中关村二小,二小的校名就是他题的,怎么样有时间去看看就可以了。其实路甬祥(现任院长,当年鼓动取消科学院的急先锋)字写的也还可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卢院长写的有点少,没办法,在这么多祖祖祖师爷面前,本人留给他的精力实在是不多。

快放假了,把存货尽快发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