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一) -- 陈经

共:💬96 🌺18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赶紧
家园

快!

家园 【原创】我觉得陈经兄可能不是作research出身的

任何事情都要追根溯源,这也是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的初衷。历史,现实,未来,是三位一体的,代表了某个体,群体或民族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按照经济版参将兄的话是“文明的发展是有轨迹的”。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从来没有欠缺过工程或者技术的才能。从古代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到现代的两弹一星。甚至是今天的土法上马,小高炉,小化工,小造纸,等等。中华民族不愧是聪明(一学就会,一点就透),勤劳(吃的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巧夺天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民族。其实苏联只给了156个项目,就奠定了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工业基础。

并且中国人具有商业的传统和天赋。从古代的范蠡,到近代的徽商,晋商。即使是在最为封闭的清朝,都保留了广东这个对外贸易的窗口。现代的香港也是这个传统的延伸和发展。

良好的工程技术的基础,加上逐步吸收借鉴国外的商业规范,再有跨国公司的示范,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初国营企业曾经大规模的倒闭,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摸索出来了一条工业发展的道路。从国有工业的战斗机制造,到民营的通讯行业,中国企业的实力应该说是增强了许多。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我们可以购置许多先进的技术装备,我相信中国人研发出各种各样越来越高端的产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华为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但是,说到research,可以说中国还没有入门。从古代到今天,中国从来没有创造出那怕是一种科学系统的表达式。比如说迪卡尔坐标,元素周期表,等等。连个勾股定理都没有能够科学系统的证明并且表达出来。那个是一本连普通的知识份子都读不懂的连数学符号都没有的天书。普通人除了勾三股四弦五之外,还能知道什莫呢。其实这个规律连灵巧的工匠也能摸索出来。

没有阐述,发表,研讨,答辩的传统,将科研活动神秘化(传子不传女),贵族化(往来无白丁,不屑于用一种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普及),官场化(学而优则仕,副部级院士),权威化(文渊阁大学士,便可以动辄压制不同的声音,主持科研经费的评审),科举化(一考定终身,北大的毕业生卖肉变引发全民的关注和同情)。这些从古到今的糟粕我们今天抛弃了多少,又继承发扬了多少?

这也就是丘成桐老先生忧虑的现状。我们今天又有什莫理由去沾沾自喜地预测明天呢?没有research对工业的引导,没有经过research锻炼的科研人员,我们是否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呢?尽管落后的距离不会很远。

家园 补充:没有research对工业的引导

没有research对工业的引导,没有经过research锻炼的科研人员,我们是否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呢?尽管落后的距离不会很远。从过去的百步,到今天的五十步,再到明天的十步。但是就是这十步之遥,可能要花费最长的时间和最大的力气才可能去跨越。

家园 我们今天和昨天之不同,在于我们认识了昨天的弊端

君列举的这些中国学场的不好传统,我们现在干预正视并批判,我们也看到了并正在学习西方学术传统中的优秀之处,这就是最大的不同,这就是我们敢于预测将来的依据。要说积重难返吗?中国的商业传统曾经和学术传统一样老旧,现在呢?我们还没有实现完善的信用体制等现代商业的基本要素,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没有人怀疑我们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家园 一个民族的惯性文化很难改变

中国之所以改进得快,跟这个惯性文化有关,人聪明一点就会,但是卡在科技升级上,也是跟这个惯性有关,涉及的历史文化体制原因太多。一个国家就跟一个人一样,有优点也必然有缺点,没有完美无缺的国家与人。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有很多长期的民族文化性深层原因,不可能因为看到了就能改。

总不见得做预测的时候看到优点就说一定会发扬光大,看到缺点就说一定会改正。我认为一些盲目乐观的文章正是心里没底的反映,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从来不怕说出很可能发生,而对他个人不利的后果。

家园 如果历史地看中国这100多年的进城

不难看出,中国现在正在克服这个惯性。民心变了。这是最大的变化。

家园 军队经商历经二十年

军队经商历经二十年,借助于台海危机,中央高层才痛下决心地加以解决。其对军队的腐蚀,至今仍可见端倪。学校的大规模商业化运作也有十年了,至今也没有了断的迹象。看到了那被铜臭锈蚀了的象牙塔,就连来自美国哈佛的老夫子都捶胸顿足,摇头叹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污染了自然环境,自然界要用十年以上的时间来恢复生态。污染了社会环境,污染了心灵,那末我们的社会要用多长时间来恢复呢?

家园 民心从清末就开始变了,要不然也不会有五四运动

从心变到动作,到全国上下一致行动,到整个世界大势配合,不是两三代内能看到的。船小掉头快,更何况这条超级大船,惯性非其它普通国家可比。

就算不说惯性,一个国家的政策得到反映,要经历一代人的时间,即使你认为现在中国的政策有利于科技发展,而且是比国外更加有利于科技发展,那也要20-30年后才可能看到成果。

中国科技方面落后,必须走得比国外更快才能追赶,要比国外走得更快,必须具备更加优越的条件。我现在既看不到更加优越的客观条件,也看不到更加好的政策,所以我说两三代已经是很保守了。

家园 感觉不是那么简单

翻翻红楼,金瓶梅这样的作品,感觉现在的社会跟那时本质上并无分别.

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几乎是不可能的.

家园

我觉得恰恰相反,这一百多年的折腾反而证明了传统的强大.

家园 我看看今天的社会气质,的确与100年前本质上一样

现在大家又从改革开始的时候重商而走向官僚,争先恐后成为公务员,这种现象在中国特别的瞩目,这种表征跟其它科技领先的国家都是相反的。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其他的例子更加多。

从100年前到现在,社会风气每次走到路口就会回到本来的起点,可见中国社会的惯性如何巨大。

中国的经济一定会继续发展,但是也一定会走一直以来的老路发展,本来卡着的地方还是会继续卡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您这样的话还真好意思说出口~

我看看今天的社会气质,的确与100年前本质上一样

佩服!

家园 当然说得出来,变化的是生活方式

这跟民族思维本身无关,从吃菜到吃肉,从走路到坐车都是表面的,不过是全世界范围内水涨船高式的进步。社会深层思维跟100年基本一样。

要不你看一本官场现形记,跟现在的社会一对照,恍然目前。

家园 我来预告一下本系列的写作宗旨和意义

本系列和官办系列一样都是建立在不争论、实践真理和恰好的宗旨上的。

当你读完本系列后,你的感觉就是我们国家的科技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们的自主创新大有希望,我们肯定会是世界第三科技强国,bulabula......而且还会是信心满满的。这就是意义。

不争论,就是我们快30(1978至今)年的科技政策不去说它了,就看今后的了。反正我们要相信胡总!

实践真理,就是本文会列出一项项的科技成果,一个个伟大成就,还有数不完的客观条件,来说明我们的科技政策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是优中选优,或者次中选优。反正在生活中,我们感到了科技的先进性,即使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对不起,你没有实践机会!

恰好,就是我们的执政者,总是在每次转型的时候都完美无缺地抓住了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可以而且必须接受这样的领导。认为这个领导有很强的自省力,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在九五计划中提出的,现在我们提出要切实转变,将来呢?

其实,我认为陈经现在写这个系列有点早,如果能够等到这个政策大显成就的时候,我想更好,比如说2010年或者2015年。也可能那时陈经就不写了。

陈经、漏斗子、东方时事,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个单位的?莫非心有灵犀、不约而同?

家园 说的对啊

说的对。要改变惯性方向,需要巧妙的施以力。如果力不够的化,还要巧妙,引导逐步改变。思考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