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微软 序 -- 丁丁鱼

共:💬135 🌺14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这话说晚了

我又要忙了,闪

家园 【原创】这事,新闻里在吵---OS和安全软件

不知有什么下文:http://www.msnbc.msn.com/id/15036968/

个人感觉,安全这行业有很多程度上是建立在别人的差错的基础上的(Host OS,Network Stack, Router OS,等等)。如果,这些差错少了或者别人自己也开始做类似的东西了,生意大概不会太好做。不过,这生意应该不会没有,因为软件是人写的。

对于提高PC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大概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预防,比如改善系统设计,提高代码质量,等等。另一个就是检测和治疗,传统防病毒软件就是一例。对用户来说,这两个途径殊途同归。对Microsoft来说,既然有市场有需求,又是自己的系统,做防病毒,防Spyware软件(或系统插件)恐怕只是早晚的问题。这单从测试的角度讲,就会省不少麻烦。而且,现有安全软件大多数要有运行在内核状态的部分,这部分或是不够稳定,或是和系统其他部分相处得不好,都会使系统崩溃。安全软件毕竟也是软件。

至于官司的问题,个人觉得和IE或是媒体播放器好像不太一样。后两者毕竟还应该归于应用软件,但安全软件却和系统联系实在太紧。如果硬性分离,似乎有点象硬要美国CIA把守卫工作交给俄罗斯科科勃似的---除非CIA实在没这个力量了。更何况,PC操作系统的概念这30年已经扩展了很多。比如,今天,恐怕已经没有人会觉得缺少了TCP/IP Stack的PC操作系统还是完整的,但就在10几年前,Winsock的确可以算是应用软件了。

也许,大家最终会找到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Tags): #计算机安全软件#Microsoft
家园 【原创】闲聊微软 未来

2005和2006两年,微软发布了一系列产品;首当其冲的当然是Windows Vista和Office 2007。这两大产品将巩固微软在桌面系统上的传统垄断地位。此外,在在线服务方面,微软将初级的MSN Search大幅改善并推出了Live Search,实现了自己的在线广告系统adCenter,提高了EMAIL,Messenger,地图搜索的服务。 在家用及娱乐设备上,推出了,XBOX360及一系列游戏,便携式音乐播放器ZUNE,新版的智能电话操作系统,等等。

对于企业和商业客户,微软发布了SQL Server 2005和一系列提供商业解决方案的软件,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在即将来到的2007年,Exchange 2007电子邮件服务器和新版实时通信服务器将在年初和年中面市,从而使微软正式进入企业一体化通信解决方案市场(Unified Communication---大概应该这么翻吧);到2007年底微软将发布Longhorn Server。与此同时,微软也开始涉足教育医疗服务(Health Care)软件等新市场。

作为平台技术的提供者,微软这两年还为软件开发人员发布了Visual Studio 2005 和.Net 2.0。其中,Visual Studio简版(Express Version)的发布是个挺有趣事情。也许,这该归功于和开源运动(Open Source)的竞争。

宏观上讲,微软的未来将在如下四个方面展开,即:巩固传统的桌面系统市场并开发新兴市场,比如Windows初级版(Starter Edition);努力提高在企业解决方案市场的占有率使之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大的现金流;加强对在线服务的投资使之和Windows及其它产品更好得结合,这方面公司已经准备在本财政年度至少砸2B(简直就是军备竞赛啊);最后,继续扩大在家庭娱乐市场的占有率。

应该说,对于传统桌面系统和企业解决方案,微软在技术和市场上都已经比较成熟了,关键看执行的情况。但对于在线服务和家庭娱乐,和竞争对手相比,微软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所以,这两方面也将成为微软未来成长的主要看点。比如,个人觉得下一个Windows将会着眼于提供本地和Live密切结合的用户体验。

微软对下面几年大方向已经大致确定了。接下来,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得解决好。首先是人的问题,找到和培养优秀人才并让他们很高兴地为公司工作。这之中,个人感觉,对中下层经理们(包括项目经理们)的选拔和培养尤其重要,如太祖所说,革命路线确定后关键是干部的问题。其次,面对新的市场,微软需要引进新的做法。这其中包括,新的领导者,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技术,新的流程(比如,项目管理的方式)等等。未来竞争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看这些新的东西能否在微软扎下根进而开花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软下面几年的发展中,微软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和贡献的机会,包括某些核心产品的研发。

家园 【原创】闲聊微软 写后感

作为结束,我想扯几句和职业发展有关的话题,希望对大家有用。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进入工业界最大的感受就是技术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管理,市场,商业模式,运行控制,甚至法律都很重要。不同的公司,乃至同一公司不同的时期或部门,对各方面的侧重也不一样。于是,选择在什么样的公司发展,关键就看自己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了。

如果,你一心想做技术大拿,而且是最酷最新的。中小型公司也许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而进入大公司就得慎重一些了。中小型公司的另一个好处是有过多的机会看到产品的全貌,也就是所谓的End-To-End Scenario,这对未来的发展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微软有一些高手离开去创业或加入Google。个人觉得,这对他们,对微软其实都有好处--尤其是去创业的。毕竟大家要高高兴兴的才能做出好的东西来。

另一方面,如果你对大公司专门的技术或Business感兴趣,或是希望学一下技术以外的东西,比如人士管理,项目管理等等。大公司是个不错的选择。个人感觉,至少微软对个人职业成长还是很重视的,而且有一套在不断完善的体系。我的两点感受,一是对自己公司的技术和商业上的做法和地位有个尽量客观的认识,看到别人长处的同时也不妄自菲薄;对于短处多想想为什么,这里面可能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至少教训是有的。二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断修正,真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东西。这方面,大公司因为部门多人多资源也多,也许有优势。

最后,多谢河里各位的捧场。这回我是切身体会到看着容易写着难了。 以后怎么办呢?还是得写点什么,要不然就更跟不上趟了。

家园 【原创】闲聊微软 还是补一下吧

在老婆的鼓励下,终于下定决心补一下另一位我曾经接触过的微软曾经的高层,李开复博士。其实,一直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不写总觉得遗憾,可写却又不知该如何下笔。于是只好胡写了。先说明,在下写的只是个人印象,至于其他的,我就不涉及了。

对李博士的印象,一句话,聪明而且有极强的亲和力。聪明自不必说,有他在学术上和工业界的成就为证。和他接触,完全没有VP或者科学家的距离感。在他离开微软之前,我曾经有过几次直接的Email联系,李博士的回信基本上都很快(也许对中国员工有优待),而对问题的答复也相当具体。个人感觉,李博士在微软总部的华人员工和微软北京研究院确实有很高的声望。

对于李博士为中国学生做的事情,我一向很敬重。比如,他的网站,即开复学生网,是我在除西西河以外,又一个真正学到不少有用东西的地方。对于他的新作,我也曾经抱过很大的期待。可当我读到那本书时,却觉得有些失望以至于到现在也没能全部完成。我总觉得书里面收集的事例和希望讲明白的道理放在一起有些单调和生硬,也许分散了放在论坛讨论中更合适些。

另一件让我有些失望的事情是他在中国为Google选拔新人时的一些做法,比如胜出者住总统套房等等,总带有相当媒体炒作的成分。个人感觉这对那些选上的年轻人并不一定是好事,对未来学生的培养也会带来负面的效应,其实这些过分倾向于物质的东西在当今中国本来就不缺。曾经和老婆开玩笑说,如果换了我,胜出者将会被邀请参加Google总部新产品的Larry Page Review。这样,市场效应有了---因为大多数人,也包括本人在内,对Larry还是很有神秘感的。同时,也为国内学生未来职业取向树立了一个榜样---做得好能得到一些有钱也买不来的机会。

好啦,我还是就此打住吧,祝大家周末愉快

家园 华尔街日报:微软是一个创新者还是模仿者?

博客Robert Scoble(前微软传道士)和Dave Winer(微软的批评家)开始争论微软是否推动了创新还是仅仅扮演跟随的角色。他们之间email的交流发表在了华尔街日报(WSJ.com)上。" Winer写道" 微软不是一个创新者,从来都不是。他们总是跟在后面进行设计,这是他们的M.O。他们的发展方针可以描述为跟屁虫(chasing tail lights),只有当一个市场价值数十亿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兴趣。微软先让别人去开发,接着跟随在后面进来。" Scoble回答" 微软的创新可以从小处看到。比如你收到的IE浏览器错误提示信息上的一步步改进,或对ClearType字体的改进等。他们在很多细小的事情上改善了我们的体验,这些东西是如此的微小以至于我们经常没有注意到。但是微软仅仅只能在小的方面进小创新吗?绝对不是。Office 2007就可以让我在几秒钟完成一件以前要花上几分钟或其他人要用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

http://online.wsj.com/public/article/SB116490323676636989-HnHPKLzkyy9xKy2wnokbd2bc_bE_20071130.html?mod=blogs

家园 Winer这段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

Robert, my good friend, they couldn't even do a decent job of copying RSS aggregators, and the prior art was already a half-dozen years old when they decided to enter the market. Today's Microsoft isn't even good at copying. You're right, the Microsoft of 1989 was at the top of its game, copying Lotus, Wordperfect, Borland, Ashton-Tate and Novell. By 1992, they had wrapped it all up, only to see it unravel again and again.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computer industry was never meant to be dominated by one company, but it's tantalizing, they came so close, only to be dethroned by the next layer of technology, which never comes from the market leader, it usually comes from the users, who, having been locked-in, finally figure out how to get unlocked. For too many reasons, when they (Microsoft, and IBM before them) try to cement their win, they end up the ones in cement and the market continues to grow around them, driven by the inexorable Moore's Law.

Today the dominant vendor in software is Google. How do I know? This morning their calendar service went down, and all of a sudden I could see how dependent on them I had become. That's why Microsoft stock is in the dumps, and why Google is riding high, but of course, they're repeating the same mistakes Microsoft and IBM made, and will eventually be unseated when the users take control again, as they are certain to do.

Innovation is the province of users. It's hard to see this in an industry that's so good at spinning its tale and in a publication lik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at's so willing to help spin it. But IBM was unseated by users named Bill Gates and Steve Jobs, Mitch Kapor and Philippe Kahn, Michael Dell and Rod Canion. And Microsoft was unseated by users named Tim Berners-Lee, Marc Andreessen, Linus Torvalds and a few others. Google is locking users in just like the others did, they can do it because the technology is new and mysterious, but soon it won't be so new, and the users will take control again. And that's where innovation comes from the technology world.

家园 花谢顾非兄的原文和引文

兄的原文一定要花的,原因有二。首先,顾非兄转的这个题和小弟一直在琢磨的问题基本一致,所以读着有种共鸣。“chasing tail”这样的话我也曾在给高层建言的Email上用过;毕竟对于搞技术的工程师们,这么种评价实在有些受不了。而为什么总显得是在“chasing tail”呢?原因我在Live.com 兼论技术创新里稍微提到过,简单的讲就是所谓的Innovator Dilemmar。一边是技术上的潜力,另一边是现实中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两边都有道理,如何拿捏实在不太容易。大公司选择多了,决策起来有时却也困难了。其实这大概和人的成长相似,当年一无所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的确有了点儿东西,可是再想做什么的时候却总会有些瞻前顾后;就好像解方程组,开始希望找多些方程式,可后来发现引进的变量多了,有时反而不好解了。

第二个理由是这个题道出了小弟对微软未来的一点忧虑。如果微软同事中认可这种“Chasing tail”现象甚至认为就应该如此的人多了,公司的前景可就大不妙了。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对微软文化中对竞争的推崇还是有信心的。希望我只是杞人忧天。

至于引文,虽然有些偏颇,也先花上,当给自己提个醒。有两点要说明,一微软并不总是要等到市场成熟才投资,至于10亿就有点太不靠谱了。Windows今天的年进帐也才16B左右。远的创造了PC软件业就不说了,Smart Phone,IP TV,Tablet PC, 等等等等,有的到现在连市场还不成熟呢 二,即使单讲技术,微软其实有不少开创,而且不只是产品上或是用户使用的Scenario。有机会,我会整理出来的。

对于Winer关于用户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在下大面上赞同,不过他好像有点忘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家园 看了老兄关于美国选举的高论,突发奇想

评:我看美国 -1- 选举的三个境界

对老兄的如下论述很欣赏:

美国当代的制度形式也不是固定,也在不断进化中,而且当然的是以其西方民族文化的底蕴为特点的。而国人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认为美国短短二百年的历史,其优良的政治文化与制度似乎是美国先贤们一个早上灵机一动的结果,而忽视了美国做为西方文化的主体延续,其代表的是上自罗马,下到英法的几千年西方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发展阶段。

不知道可不可以把上面的逻辑拿到技术的创新上,包括那些创新中的领袖人物。。。

家园 【补充】闲聊微软 公司总部园区鸟瞰

点看全图

上图中包括主园区(高速公路右边,有大操场的)和西园区(高速公路左边的大部),大概有五六十座办公楼。总部附近还有大小不等的几个小园区。

曾经有个Honeywell的人和我开玩笑,问为什么Bill Gates不干脆把Redmond买下来得了。我摇头,然后加了一句,如果他要真买,千万记得多盖些宿舍楼

请示:不知把图片放在河里的上传空间和不合适,请老大和各位领导批示

家园 能不能聊一下面试的情况

也就是老兄有了什么能力才得到如此青睐的?让俺们后辈了解和瞻仰一下。

家园 面试还是基本的CS理论和编程为主

感觉数据结构和算法最为重要,比如二叉树,排序,查找等等。还有,在什么情况下该使用哪种算法,如何做取舍。

当然还得在白板上把差不多的程序代码写出来。

传说中的脑筋急转弯,我是没碰到;应该会越来越少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的,到时候还请多指教了

我还有一年半应该可以软件科学技术专业(我们计算机系最偏软件的那个专业)硕士毕业,到时候还请多指教,谢谢!!

家园 有机会做做Intern吧

可以先感受一下,看看环境,文化,潜在的机遇自己喜欢不喜欢。

现在市场行情不错啊

家园 【推荐】查询微软30年进化中的关键词

Microsoft's evolution, in keyword

有点意思,借花献给有兴趣的河友,就当新年问候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