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丘老和北大的事越来越乱了 -- 关中农民

共:💬40 🌺3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理解的是这样的

田刚是否抄袭,只是小圈子的人能知道。编辑和外人无从知晓。肖荫堂怀疑他是因为田刚听了讲座之后,就发表了类似文章。其他人也见过他读了肖荫堂的预引本。田刚从未提过这些因素。

田刚是否真的独立思考过这些问题(当然也有可能),只有他和丘成桐知道。丘成桐作为导师,弟子每天做什么研究,心里当然清楚。只不过当时护短,硬撑住而已。现在丘成桐觉今是而昨非,再翻出来,可惜时过境迁,没有用了。

普里斯顿没有证据,当然无可如何,但田刚也只好离开吧?

看看肖荫堂对丘成桐护短的说法:“我的Kahler-Eingtein metric及finite symmetry的结果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结果。此结果,就是不算我在Boston区Seminar的演讲,我也曾在几处公开讲出。要在听过我方法后背着赶紧马上发表相若方法的文章,不见得能讨到什么便宜。就是能讨到便宜,也不见得值得上所付的代价。所利不能乐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缔交十余载,数度携手,尚且如是(此处指丘成桐护弟子,不顾老友,不胜伤痛失望,感叹不已。”

内心之痛,之无奈,旁观如我亦不禁动容。

家园 支持

欧认为丘老有点问题,顺着自个儿的都是好的,否则都不对。对田刚就这样,是弟子的时候,什莫都好,现在不顺自个儿得意了,就一棒子打死。北大当然有很大的问题,但他好歹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品牌,可以为我们吸引一些人才。我们不应该在海外把它的名声搞得太臭,这也不见得有利于高校改革。孩子有问题,在家里教育,别四处给邻居嚷嚷,欧家孩子真不是东西

家园 【文摘】北大海外全职教授造假调查

2006年08月09日新世纪周刊

  学者们认为,学校为海外全职教授虚报工作时间在学术界比较普遍,并非只

出现在北大。教授们因此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外的收入

  -特约记者/于洋

  在沉默了近二十天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内,北大新闻网上接连出现了

三条北京大学的“非正式”回应:“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

损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北京大学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表明了北大的态度,他针对的是7月初著名数

学家邱成桐抛出的“北大引进海归造假说”。这使得原本逐渐平淡下去的话题再

次成为媒体与网络讨论的热点。

  “《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

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批评北大

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他称北京大学一些所谓的学者“全职引进”实际是假的,很多学者并没有按

当时聘任时签订的合同在国内工作满一定期限,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

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

  邱成桐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原籍广东,17岁

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赴美深造,师从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82

年,33岁的他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的华

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

技合作奖”。

  邱成桐“炮轰”北大并非首次。自去年8月起, 邱成桐多次举北大为例,批

评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学术环境,引起教育、学术界争议。而近年来,中国学术

界造假丑闻层出不穷,许多著名学者一直呼吁治理学术腐败。邱成桐此言一出,

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议论尤为热烈。

  北大:回应姗姗来迟

  相比回应“二流大学说”、解释“限客令”,北京大学这次表现“谨慎”。

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给出了自己反驳的理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有一套较为完整

的机制,被北大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在海外具有很高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

经历和较高的学术成就。而且,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

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

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此回应一出,就引来一片质疑。质疑者认为,北大的回应“答非所问”。北

大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质量,而邱成桐则质疑这些教授在国内的时间和领取的报

酬,即使回应中提到一些也并不具体,更多的人希望北大能够拿出相关的数据来

“自证清白”。

  8月2日、4日北大新闻网上又接连出现了两条有关北大引进海外人才情况的

报道,报道中,北大详细解释了引进人才的流程与意义,并列举了若干数据,表

明几年来“长江学者”所做出的成就。

  对这组数据,多数观点认为未起到实质性的证明作用,北大反而将自己“越

洗越黑”。更有人呼吁教育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应该督促北大将引进的海外

高级人才名单详细信息公布于众,接受公众监督。“北大PK邱成桐,肯定有人作

假”。

  “有些事情是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有些气恼为什

么舆论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

40%,邱成桐说绝大多数是假的。我们批驳的就是他说的绝大多数。”但他拒绝

发表更多的言论,“新闻网上出现的就是学校的态度,别的数据我这里也没有。”

  邱成桐:我是有依据的

  据一位相当接近邱成桐的人士说,邱成桐一向只批评国内数学方面的腐败问

题,但是朋友告诉他,国内的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加严重,而他所

针对的是北京大学近年来直接引进的“长江学者”,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

院所引进的多名特聘教授。

  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

江学者”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

  美国大学通常对教职人员有规定,每年至少要在校内工作9个月,而“长江

学者”也要求特聘教授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因此这些学

者不可能再接受一份国内的全职工作。“他们一般也就在国内呆一两个月”。因

此“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

  然而,当很多人登录北京大学人事部的网页上进一步寻找证据时,发现北大

已更改了其网站上的一些内容。数学科学学院的田刚、夏志宏二人原本是“特聘

教授”,但此时却被标注为“讲座教授”(讲座教授只要求保证每年受聘高校工

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

  虽然北大更改了信息,但有人仍然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找到了原始名单。田、

夏两人的名字确实都出现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名单中,并都作出每年在北

大工作时间不少于4个月的保证。随后他核实了一些特聘教授海外的全职单位:

田刚任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夏志宏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佘振苏任职于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十一任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葛力明任职于美国

新罕布什尔大学……

  针对此问题,北大首于2005年12月做过解释,北大称,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中没有讲座教授设置,教育部特批田刚每年在国内工作4个月。但分析者认

为,即便是4个月,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田刚也很难完成工作时间。即使是对

于一些并非全职聘任的“讲座教授”,邱成桐也同样怀疑他们在国外已接受一份

全职聘任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证在国内的工作时间。而在这些北大“长江学者”

的名单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加

里·贝克尔。

  “脚踏两只船”并非个别

  “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说,

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而2003年26位青年科学家在一

封公开信中要求严惩中科大的长江特聘教授姚雪彪虚报工作时间的事更是引起学

术界的重视。方舟子认为目前学术界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绝非个别。在很多

高校、研究所都有,“不是北大一家的事”。

  据方舟子称,海外学者如果被国内引进,除了表面上的好处(例如明文规定

的工资待遇) 外,还有外人难以了解的灰色收入。例如按国内的规定,申请到的

科研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从15%到30%)是可以作为奖金发给个人的。他们能申

请到的往往是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大项目,这才是“大头”。

  “他们的实际收入是普通教授难以比拟的,甚至超过了在国外的收入。”方

舟子说。

  而对于“协助造假”的高校来说,除了让公众误以为海外人才被引进、学校

名声好听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因此获得的巨大的物质利益,用这些海外人才的

名义建立研究所、实验室、招收研究生、申请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由

学校与其他人分享,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根据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在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4年年会上

的讲话,田刚自被北大聘任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后,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2003年开始担任南京大学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被增补为全国

政协委员。而中国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中心主任称,北大在争办国际

数学中心时也凭借田刚“回国效力”的名头占了先机,拿到国家1.3亿元的资金,

之后每年还有上千万元的资金入项。

  对此类现象,方舟子认为教育部至少应该承担管理、监督不严的责任。不仅

应该派驻审计人员去教育部及各高校,而且应该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因为他

们违反合同,甚至涉嫌诈骗。

  岗位性质 岗位名称 姓名 海外全职单位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田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夏志宏 美国西北大学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邓兴旺 美国耶鲁大学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佘振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陈十一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鄂维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许进超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讲座教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程正迪 美国Akron大学

  特聘教授 天体物理学 刘晓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舒红兵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丛京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程和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刘军 哈佛大学统计系

  特聘教授 古生物与地层学 高克勤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讲座教授 凝聚态物理 汤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特聘教授 应用数学 葛力明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讲座教授 固体力学 曲建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郁彬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讲座教授 理论物理 季向东 美国马里兰大学

  讲座教授 动物发育生物学 林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翰·施特劳斯 美国南加州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詹姆斯·赫克曼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世界史 王希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

  讲座教授 拓扑学 林晓松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

  讲座教授 微流技术 陈勇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讲座教授 神经信息学 龙漫远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地球化学 张有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何玉山 巴黎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讲座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口腔医学 施文元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社会学 李中清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教育经济学 曾满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瑟夫·施蒂格利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名单说明:此名单提供者为中国某高校数学中心主任

  经本刊核实,名单中田刚、 邓兴旺、 佘振苏、 舒红兵、 丛京生情况与名单所述情况吻合

家园 这种事多了去了,又不光北大

全国高校都如此,北大只不过是露出的冰山一角罢了。我认识的被引进的这学者那杰出人才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在美国干九个月,回国干三个月,两边都算全职。在国内大学那边暑假回过来教一两门讲座课,指导指导学生,平时人不在就通过email和电话。发的文章两边报工作成绩。

这些人才自然是得利的,名利双收,两边拿钱拿经费还不好吗?

美国的学校也无所谓。美国教职多数都是一年工作九个月拿九个月的工资,剩下三个月自己随便干什么,当然可以还在学校里搞研究或者教课(工资另发),也可以去公司或别的学校作客座研究顾问(另外赚钱),当然也可以去旅游。所以从美国学校这边来讲,这些人做法完全是符合惯例的。

国内学校一个教师工作三个月但是算全职好像吃亏了,但这样引进一个,学校名气经费上都是赚的。所以国内学校也愿意。

如果说有不合理,那就是引进政策不合理。但是话说回来,老邱自己对这点也昏头了,如果不这样做能引进什么人才呀?一个个学校口气都那么大,都要学术带头人,都要在外面已经有多少多少成就的。有这样水平的谁会放弃了现有的工作环境全心全意回国的?一般引进人才中三类人占绝大多数:新毕业的,或者在外面功成名就只等退休的,或者就是这类三九开的(这种情况最多)。

所以要我说,这事没什么大不了。初级阶段的必然,急于提高科技水平必要的学费。等以后中国自己科技水平高了自然就没有了。

家园 言之太有理啦

兄弟是这两天来第一个说出欧的想法的人,握握手。多谢 还是河里牛人多

家园 张有学:一个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看北大-丘成桐风波

从网上看到北大准备公布引进人才的数据,觉得该发言了。第一感觉是北大真的没出息。一位哈佛大学教授以“莫须有”的方式认为北大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竟然引起网上如此多的讨论和北大准备公布数据,有点像麦卡锡时代的闹剧。北大怎会如此毫无担当和毫无大学风范?试想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或者校长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美国总统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哈佛大学会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公开公布所有教授的资历、工作时间、成果、工资、等等?

北京大学竟然选择了公开回应毫无根据的指责而且还准备公布数据,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北大的正确回应方式应该是:(1a)根本不必要公开回应(想一想哈佛大学校长或者蔡元培会不会回应);或(1b)如果公开回应,应该是:“谢谢丘成桐教授关心北大的发展。如果丘教授有具体证据,欢迎提供给北大。如果没有,我们也会注意这个问题。”(2)可以内部统计引进人才的的工作时间、成果、工资和科研经费。如果觉得确实付出的和得到的不相称,直接与该引进教授交流。以及(3)必要时与监察机构(如教育部)联系;欢迎派人来调查。

我是北大引进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之一,并帮助北大吸引另一位国际顶尖学者到北大当讲座教授。虽然我不怕北大公布我的数据,但也不愿数据被公布。这也算是小小的隐私。尽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丝丝想知道别人的工作时间和收入,但还是压下这种欲望吧。而且谁能保证以后不会越演越烈并扩展到科学院和其它大学?

我敢肯定丘成桐教授的心意是好的,而且我也听说过一些长江学者工作时间不够的小道消息(也听到过相反的消息:有的大学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不提供支持,但要求很多),但这样不拿出具体事实而攻击一大片的说法既不负责任又有欠厚道。打假当然重要,但最好有具体事实。打击一大片不会帮忙,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说以后国外学者们会更犹豫到国内短期或长期工作;北大和国内其它单位引进人才将会更困难。以我自己为例,下面举出一些隐私来说明在北大当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并没有特别多的吸引人之处。

(1)作为长江讲座教授,北大每个月给我的“工资”(即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奖励”)比起我在美国的工资少了许多,甚至还低于我作为密西根大学教授出差的per -diem的旅馆和生活费用:即如果我以科研出差为由到北大,每个月从密西根大学(即自己的课题经费)不需要收据(但住房需要收据)拿回的报销费用要多于我从北大拿到的“工资”。这笔报销费用属于直接开支,不需要交税。因此当我与密西根大学协商我到北大担任讲座教授时,密西根大学认为我在北大的“工资”属于生活费,不属于额外收入或额外工资。

(2)北大的住房无法恭维。用自己的有限“工资”通过北大租来的房子(号称是“人才楼”)破旧不堪,走进房子给我的感觉和走进贫民窟差不多。

(3)北大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都比密西根大学差一截。我的试图改善学术氛围的努力也无济于事。用一位朋友的话讲,在北大短期工作不是“充电”,而是“放血”。

(4)北大许诺的实验室建设也到不了位。

(5)要求的产出(如教课与论文数)与提供的经费(科研费+“工资”)的比值远大于美国的该比值。

在国内工作的吸引力有两点。(1)因为是华人,国内饮食确实比美国要好得多。(2)在北大工作有助于吸引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到密西根大学上研究生。但这两点不足以吸引我每年在北大工作两到三个月。(教育部对讲座教授的要求是每年工作三个月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如果没有这半句“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我大概不会接受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的位置。讲座教授是按实际工作月支付工资,多领的可能性不大。)我之所以还继续在北大打临时工而且还帮北大吸引人才,只不过是有一个希望北大和中国兴起的梦。如果内斗烘烘,被人议论纷纷,也许我会激流勇退,提早结束在北大的工作。对我而言,除了浪费了一些时间之外,失去的并不多。但对于已经放弃了国外职位的特聘教授(如北大地空学院地球物理所的一位教授),就没有如此容易勇退了。

国内用于吸引人才的钱不是太多(当然有浪费也有不诚实者应聘因此需要打假者),而是太少。例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工资还不如密西根大学地质系的研究生,甚至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月工资也仅相当于研究生。如果不是有回国工作的愿望,长江学者待遇对美国大学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用说 tenured的副教授或正教授。(国内虽然有一些工资之外的收入,但有些国外回去的学者常常不愿争取。)即使有些人拿的工资高一些,大概还是赶不上在美国的工资,但大概比在美国更呕心沥血。因此我建议国外学者多向国内相关部门呼吁,提高吸引人才的力度(包括工资和学校提供的条件)。少数学者的工资高了,也会逐渐把大部分学者的工资带起来。有了多方面的人才,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才有可能兴起,与中国的国力相称,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家园 这些东西本来就应该是公开的

公立学校教授的工资是政府预算里的,还想藏起来?当然他们另外赚的(比如给私营企业作咨询)不一定要公布。

家园 【文摘】$83,996.00: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有学教授收入考

发信人: hanren (痛&快),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有学教授收入考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ug 8 12:34:57 2006), 站内

先看一下张有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官方网站的个人简介

(http://sess.pku.edu.cn/persons/zhangyouxue.htm)

张有学(Youxue Zhang),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88年底至1991年7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从1991年8月起,到美国密西根(也译为密执安)大学(位于美国密西根州的安娜堡市,Ann Arbor, MI 48109)任教至今。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生职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北大地空学院讲座教授(兼职)。2006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

其在密西根大学的主页地址是:http://www-personal.umich.edu/~youxue/

读其《一个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看北大-丘成桐风波》一文,给人的印象是他的个人收入是隐私,不是公开的。这一观点好像也得到了部分人士的认可,但是可惜的是,张教授在密西根大学的工资收入,完全是在网上公开的,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密西根大学官方网站上得到该学校所有教职员工2003至2005年的收入。

http://errwpc.umdl.umich.edu/public/3/3/1/3314612.html

为方便大家,下面是张教授在2003,2004,2005年的收入摘要。

2003 Zhang,Youxue ASSOC PROFESSOR 72,543.00 (9-Month)

2004 Zhang,Youxue PROFESSOR 78,896.00 (9-Month)

2005 Zhang,Youxue PROFESSOR 83,996.00 (9-Month)

由此可见张教授收入增加还是很快的,2004年较2003年增长8.76%,2005年较2004年上涨6.46%。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张教授的工资水平,看看他的收入在他的小环境里究竟是怎样。

我们以2003,2004,2005年的数据为基准,只计算Professor,Association Professor以及Professor的收入水平。小秘,技术人员以及博士后等不计在内,毕竟长江学者聘用的是正规研究者。

TITLE 2003 2004 2005

Wilson,Jeffrey A ASST P 空缺 65,000.00 66,650.00

Hendy,Ingrid L ASST P 64,000.00 65,600.00 67,000.00

Poulsen,James ASST P 65,000.00 66,600.00 68,300.00

Ehlers,Todd A ASST P 64,000.00 66,000.00 69,100.00

Cruz,Maria C ASST P 60,781.00 65,997.00 70,317.00

Becker,Udo ASSO P 71,000.00 72,600.00 74,300.00

L,Carolina R ASSO P 67,393.00 74,384.00 76,484.00

Van Keken,Peter E ASSO P 69,852.00 72,416.00 77,620.00

Ruff,Larry John PROFESSOR 75,973.00 77,173.00 78,473.00

Ritsema,Jeroen ASSO P 空缺 空缺 79,000.00

Mukasa,Samuel B PROFESSOR 78,643.00 81,293.00 83,993.00

张有学 PROFESSOR 72,543.00 78,896.00 83,996.00

Stixrude,Lars P PROFESSOR 80,172.00 81,772.00 84,472.40

Wilkinson,Bruce H PROFESSOR 81,643.00 83,243.00 84,943.00

Lange,Rebecca Ann PROFESSOR 76,793.00 83,001.00 85,701.00

Meyers,Philip A PROFESSOR 85,393.00 86,593.00 88,293.00

Baumiller,Tomasz K PROFESSOR 80,568.00 82,193.00 89,149.00

Lohmann,Kyger C PROFESSOR 87,843.00 89,043.00 93,143.00

Van Der Pluijm,Ben A PROFESSOR 92,307.00 94,307.00 96,575.00

Rea,David K PROFESSOR 93,500.00 95,100.00 96,800.00

Essene,Eric J PROFESSOR 97,543.00 98,743.00 100,443.00

Pollack,Henry N PROFESSOR 98,843.00 100,443.00 空缺

Kesler,Stephen E PROFESSOR 98,543.00 101,193.00 102,893.00

Walter,Lynn M PROFESSOR 99,493.00 103,593.00 105,293.00

Fisher,Daniel C PROFESSOR 114,094.00 116,094.00 117,694.00

Moore Jr,Theodore C PROFESSOR 115,443.00 空缺 空缺

Van Der Voo,Rob PROFESSOR 117,875.00 119,875.00 121,575.00

Owen,Robert M PROFESSOR 120,950.00 125,183.00 126,483.00

Gingerich,Philip D PROFESSOR 130,042.00 134,593.00 138,473.00

Blum,Joel D PROFESSOR 129,245.00 133,769.00 140,000.00

Ewing,Rodney C PROFESSOR 145,500.00 148,000.00 153,100.00

平均值 85,393.00 83,243.00 85,701.00

中位数 90,861.21 91,817.14 93,802.19

该表已经按照2005年收入排序,由此可见,张有学教授的收入既未达到平均值(相差近10000美元),也未达到收入中值。对于一个已经50余岁的科研人员来说,并没有处在一个很好的同年龄收入水平。而美国大学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少数族裔的薪水天花板,这完全取决于你和系主任等人的讨价还价,你觉得自己值多少钱,就可以要求多少钱,如果觉得系里给的薪水太少,完全可以应聘到待遇更好的学校。目前张教授薪水上涨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原始基数小。

在这里解释一下9个月工资的含义。美国大学基本上暑假都很长,3个月左右,在这段时间,教师是没有薪水的,但如果你有自己的项目,有充足的funding,可以在自己的科研经费里为自己开工资。如果没有,那对不起,或者自己不拿钱白干,或者去休漫长的假期。显然,作为地质系这样一个清水衙门,是较难找到为自己开3个月薪水的额外经费的。我猜测这应该是张有学教授应聘长江学者的一个较重要动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捞点外快,名利双收。

我们来以小人心里列举一下张教授的应聘动机:

1,增加收入:“密西根大学认为我在北大的“工资”属于生活费,不属于额外收入或额外工资。”这笔长江学者的工资,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不要缴税,真是不赖。

2,减少开支:每年免费回国旅游一次。张教授对零零总总的差旅费用还是较看重的,“即如果我以科研出差为由到北大,每个月从密西根大学(即自己的课题经费)不需要收据(但住房需要收据)拿回的报销费用要多于我从北大拿到的“工资””。让我们把小人心理发挥到极致,北大终不会让长江学者自己掏腰包付来回机票钱吧,而机票又已经在密西根的课题经费里出了。。。比较纳闷的是,既然租房会在密西根报销,张教授没必要住进北大的贫民窟吧?在北大附近2500元/月应该可以租一个较好的一居室,合美元不过$315。要知道,在美国开会订旅馆一般是$100左右每晚(优惠价),开个四天的会就$400了。既然这么替自己省密西根的科研经费,可见张教授还是很有吃苦精神的,经费也是较不充裕的。

3,搜罗学生:“在北大工作有助于吸引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到密西根大学上研究生。”

让我们来看看长江学者到底能干什么, “如果没有这半句“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我大概不会接受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的位置。”每年两个月,到底能干什么?你有什么理由拿比别人高的工资?

“要求的产出(如教课与论文数)与提供的经费(科研费+“工资”)的比值远大于美国的该比值”。唉,谁都知道这个产出是什么:“The research of the authors is supported by NSF grant xxx, and part by 中国长江学者计划.”国家能得到的,就是这半句话。这半句话真的这么值钱?

“如果内斗烘烘,被人议论纷纷,也许我会激流勇退,提早结束在北大的工作。对我而言,除了浪费了一些时间之外,失去的并不多。”确实没什么好失去的,无论张教授,还是北大。

家园 话说这学费可是纳税人纳上去的,您嘴巴一张就交了?

这交学费三个字在国内可是臭大街的。提高学术水平我看还是其次,引进来多骗点经费大家多分点倒是首要吧。

家园 跟某些学费相比,这笔学费不贵吧

纳不纳税人这个东西,现阶段还是不要多提吧。恐怕不利于安定团结。当初霉国闹独立,提的口号不就是“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光交钱说不上话)吗?

如果我能说得上话,根本就不该搞这什么引不引进人才,要找也要从刚毕业的人中找有水平的,让他们和中国科技一起进步而不是去拽两个高枝来攀。

前一阶段科技方面的多个拔苗政策,现在种种问题都开始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只能说明这是全国的问题不是单单北大的问题,是政策本身的问题不是执行偏差的问题。

家园 没有“生活费不需要缴税”的事

美国法律规定美国公民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一切收入都要向美国政府报告并相应缴税。如果隐瞒不报一旦发现就会诉诸法律。绿卡人士在缴税上和美国公民一样对待。如果这些引进人才没有把在中国的收入报告美国税务局,那么他们已经违法了。

家园 相比较不太贵(其实还是很贵的)就不该骂了?

偷100w是偷,偷1000就不是偷了?

米国鬼子怎么啦,我们也学人家卖黑人?

你是说法不责众么?另外,政策咋样是一回事,北大你这事情做没有?做了。那我就骂你咯。

烹小鲜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这不是不能骂的理由,你不骂就不会有改善,就不会有进步,顺久了就骑你头上了。我的意见,碰到这种事就要骂得他长点记性,有责任的挨批的去挨批,面壁的去面壁。反面例子,有,中国足球,过去都说理解支持,几年过去了,越踢越假,他当球迷傻冒呢,现在还那么多人在看,所以还是滥;要谁都骂他是个人就骂他谁都不去看球,他活不下了自然会想着上进了。

家园 我说的真太有道理了。

有人花了,那我就不自己花了。

家园 这陈十一就是一海盗,只比陈进小点
家园 典型的 “钱多人傻”

假海龟只占坑数钱,实际上对学校学术上的贡献几乎没有,学校也乐得以他们的名义瓜分国家有限的资源,最后倒霉的是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