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像鸟儿一样腾飞(一) -- 晨枫

共:💬240 🌺50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反游击作战比苏伊士战争晚一点

50年代末、60年代初了。

我也觉得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应用应该算最早的,不过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争的,无非争个面子而已。反正不是中国人第一,他们要争就让他们争去。

家园 达·芬奇不是在牛顿之前嘛

还不明白反作用力的道理。没有仔细研究,但个人认为,这个东西飞不起来,也没有任何飞行控制。

家园 这个恐怕还是不行

现代机械虽然五花八门,但基本的运动方式还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还以后者为多。扑翼的动作不是简单的圆周或直线运动,实现起来相当复杂,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能够实现,也不像成为飞行器主流的飞行方式。

家园 【原创】像鸟儿一样腾飞(二)

直升机能够垂直飞起来的基本道理简单,但飞行控制就不简单了。旋翼可以产生升力,但谁来产生前进的推力呢?单独安装另外的推进发动机当然可以,但这样增加重量和总体复杂性,能不能使旋翼同时担当升力和推进作用呢?升力-推进问题解决后,还有转向、俯仰、滚转控制问题。旋翼旋转产生升力的同时,对机身产生反扭力(初中物理: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所以直升机还有一个特有的反扭力控制问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直升机主旋翼反扭力的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没有一定的反扭力措施,直升机就要打转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尾桨是抵消反扭力的最常见的方法

直升机抵消反扭力的方案有很多,最常规的是采用尾桨。主旋翼顺时针转,对机身就产生逆时针方向的反扭力,尾桨就必须或推或拉,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推力,以抵消主旋翼的反扭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抵消反扭力的主旋翼-尾桨布局,也称常规布局,因为这最常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典型的贝尔403的尾桨

主旋翼当然也可以顺时针旋转,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两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有意思的是,美、英、德、意、日直升机的主旋翼都是逆时针旋转,法、俄、中、印、波兰直升机都是顺时针旋转,英、德、意、日的直升机工业都是从美国引进许可证开始的,和美国采用相同的习惯可以理解,中、印、波兰是从前苏联和法国引进许可证开始的,和法、俄的习惯相同也可以理解,但美国和俄罗斯为什么从一开始选定不同的方向,法国为什么不和选美国一样的方向,而和俄罗斯一致,可能只是一个历史的玩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各国直升机主旋翼旋转方向的比较

尾桨给直升机的设计带来了很多麻烦。尾桨要是太大了,会打到地上,所以尾桨尺寸受到限制,要提供足够的反扭力,就需要提高转速,这样,尾桨翼尖速度就大,尾桨的噪声就很大。极端情况下,尾桨翼尖速度甚至可以超过音速,形成音爆。尾桨需要安装在尾撑上,尾撑越长,尾桨的力矩越大,反扭力效果越好,但尾撑的重量也越大。为了把动力传递到尾桨,尾撑内需要安装一根长长的传动轴,这又增加了重量和机械复杂性。尾桨是直升机飞行安全的最大挑战,主旋翼失去动力,直升机还可以自旋着陆;但尾桨一旦失去动力,那直升机就要打转转,失去控制。在战斗中,直升机因为尾桨受损而坠毁的概率远远高于因为其他部位被击中的情况。即使不算战损情况,平时使用中,尾桨对地面人员的危险很大,一不小心,附近的人员和器材就会被打到。在居民区或林间空地悬停或起落时,尾桨很容易挂上建筑物、电线、树枝、飞舞物品。

尾桨可以是推式,也可以是拉式,一般认为以推式的效率为高。虽然不管推式还是拉式,气流总是要流经尾撑,但在尾桨加速气流前,低速气流流经尾撑的动能损失较小。尾桨的旋转方向可以顺着主旋翼,也就是说,对于逆时针旋转的主旋翼,尾桨向前转(或者说,从右面向直升机看,尾桨顺时针旋转),这样尾桨对主旋翼的气动干扰小,主旋翼的升力可以充分发挥。尾桨也可以逆着主旋翼的方向旋转,也就是说,对于逆时针旋转的主旋翼,尾桨向后转(或者说,从右面向直升机看,尾桨逆时针旋转),这样尾桨和主旋翼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干扰,主旋翼的升力受到损失,但尾桨的作用加强,所以可以缩小尺寸,或降低功率。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设计得当时,一般选择顺着转,只有设计不当、尾桨控制作用不够时,才选择逆着转,像米-24直升机那样。

涵道尾桨(fenestron)将尾桨缩小,“隐藏”在尾撑端部的巨大开孔里,相当于给尾桨安上一个罩子,这样大大改善了安全性,不易打到周围的物体。由于涵道尾桨的周边是遮蔽的,尾桨翼尖附近的气流情况大大简化,翼尖速度较高也不至于大大增加噪声。罩子的屏蔽也使前后方向上的噪声大大减小。涵道尾桨的缺点是风扇的包围结构带来较大的重量,这个问题随涵道尾桨直径增加而急剧恶化,所以涵道尾桨难以用到大型直升机上。涵道尾桨只有法国直升机上采用,美国的下马了的Comanche是法国之外少见的采用涵道尾桨的例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海豚直升机上的涵道尾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经典的采用涵道尾桨的EC-120直升机,中国参加合作制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已经下马的美国RAH-66“科曼奇”直升机同样采用涵道尾桨

另一个取代尾桨的方案是NOTAR,NOTAR是No Tail Rotor(意为无尾桨)的简称,用喷气引射和主旋翼下洗气流的有利交互作用形成反扭力。主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从尾撑两侧流经尾撑,发动机产生的压缩空气通过尾撑一侧的向下开槽喷出,促使这一侧的下洗气流向尾撑表面吸附并加速(即所谓射流效应或Coanda效应),形成尾撑两侧气流的速度差,产生向一侧的侧推力,实现没有尾桨的反扭力。尾撑顶端的直接喷气控制提供更精细的方向控制,但不提供主要的反扭力,不是不可以,而是用射流效应可以用较少的喷气就实现较大的反扭力。从这个原理推而广之,如果把尾撑的截面做成机翼一样,下洗气流本身就可产生侧推力,甚至可以在下侧安装类似襟翼的装置以控制侧推力,岂不更好?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NOTAR的噪音比涵道风扇更低,安全性更好,在演示中,只要主旋翼不打到树枝,直接把尾撑捅到树丛里也照样安全飞行,但NOTAR同样没有用到大型直升机上的例子。NOTAR只有麦道(现波音)直升机上使用,可能是专利的缘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NOTAR的原理简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采用NOTAR的MD600N直升机,不知道为什么,MD直升机还是叫MD,不叫波音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图不像共轴的

好像是交错式的双反桨

就像卡曼HH-43这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可能你是对的

资料上说是共轴反转双桨,看看也不像,等有更多更清晰的大图再说吧,存疑。

家园 要有一个计算机模拟就好了。

他的设计估计就是一个大号的竹蜻蜓。底盘可能类似(二)里面的那个涵道,不同的是,外圈可以旋转,而内圈固定。然后通过脚踩来控制转速。如果真能飞起来,方向反而容易,靠人的重心倾斜就可以了,比如帆船比赛。

家园 wikipedia真好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ettner_Fl_282

The Flettner Fl 282 Kolibri is a single-seat open cockpit intermeshing-rotor helicopter, or synchropter, produced by Anton Flettner of Germany.

The Kolibri ("hummingbird") was one of the first helicopters to be used in warfare. During World War II, Nazi Germany tested the craft in the Mediterranean theatre. Plans to build thousands of Kolibris were abandoned after the Flettner factories were bombed by the Allies. Only three of these helicopters survived the war; the rest were destroyed to prevent captur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Crew: one pilot

Length: 21 ft 6.25 in (6.65 m)

Main rotor diameter: 39 ft 2 in (11.96 m)

Height: 7 ft 2.5 in (2.20 m)

Main rotor area: 2,418.6 ft² (224.69 m²)

Empty: 1,676 lb (760 kg)

Loaded: lb ( kg)

Maximum takeoff: 2,205 lb (1000 kg)

Powerplant: 1x Bramo Sh 14A 7-Cylinder radial piston engine, 160 hp (119 kW)

Performance

Maximum speed: 93 mph (150 km/h)

Range: 106 miles (170 km)

Service ceiling: 10,825 ft (3300 m)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这个Notar方案听起来很有前途的样子

咱们国家应该不必受MD专利的限制,起码先搞点儿储备研究么... 与其下大力气琢磨那个过时的涵道尾桨,不如好好琢磨琢磨Notar...

还有一个解决办法是尾桨喷气 -- 直升机燃气轮机排出的高速废气可否经由尾梁向单方向排出?应该也能部分补偿一些扭矩...

家园 涡轴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很小吧?能量都被驱动轴给吃了。

除非专门设计‘轴喷混合’发动机,能量吃一半喷一半?

但从效率优化的角度来说,这样做也许两头不到岸。

家园 那倒是

对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不熟,我也就是那么一说...

家园 直接喷气抵消扭力的效率不如NOTAR

道理就和用升力喷气发动机产生升力的效率不如机翼一样。

中国不管是不是买MD专利的帐,研究NOTAR是肯定要的。本来专利的目的就是启发大家的思路,同时伴虎原创者的权益,尽管现在这知识产权的事把本意全搞拧了。

家园 不直接用排气,还是可以用压缩机的分流

即所谓slip stream,NOTAR的喷射引流就是从压缩机引出来的,不过直接用喷气反作用的效率不如用贝努力效应,如上贴所述。

家园 正准备今天查一下呢,老兄走到前头了

看来我原先的资料有误,多谢指正。

家园 【原创】像鸟儿一样腾飞(三)

反扭力的问题解决了,还有飞行控制的问题。前飞时,直升机不是不可以采用固定翼飞机一样的气动舵面控制偏航、俯仰、横滚,但悬停的时候怎么办呢?这又回到反扭力问题上来了,有控制地打破反扭力的平衡,不就可以造成飞机向左右的偏转吗?对于常规的主旋翼-尾桨布局,增加、减少尾桨的桨距(绕桨叶纵轴相对于桨叶迎风方向的偏转角),就在不改变尾桨转速的情况下,增加、减少尾桨的效果,达到使飞机偏转的效果。由于动力装置固有的惯性,增加扭力的速度总是不及降低扭力的速度,所以常规的单桨直升机向一侧偏转的速度通常快于向另一侧偏转的速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直升机旋翼水平旋转可以实现垂直起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直升机通过将旋翼前倾产生推力

旋翼水平旋转时,自然产生向上的升力,这是直升机得以垂直起落和悬停的基本条件。旋翼向前倾斜,自然就在产生升力的同时,产生前行的推力。但是如何使旋翼前倾呢?将传动轴或发动机向前倾斜是不现实的,机械上太复杂,可靠性也将一塌糊涂。那怎么办呢?采用所谓的旋转斜板(swash plate),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期矩控制示意图,注意上旋转斜板和旋翼桨叶的连接,和下旋转斜板受飞行员控制的可调角度

上旋转斜板紧贴下旋转斜板滑动(或在接触面上安装滚珠,减少摩擦阻力),其倾斜角度由下旋转斜板决定。上旋转斜板随旋翼转动,由于前低后高,连杆和支点的作用迫使旋翼上升下降,最后按斜板的角度旋转,达到旋翼倾斜旋转。下旋转斜板不随旋翼转动,但倾斜角度可以由飞行员通过机械连杆或液压作动筒控制,以控制旋翼的倾斜角度。下旋转斜板不光可以前低后高,还可以左低右高,或向任意方向偏转。这就是直升机旋翼可以向任意方向倾斜的道理。这个改变旋翼在每个旋转周期内角度的控制称周期距控制(cyclic control),用来控制行进方向。直升机的另一个主要的飞行控制为桨叶的桨距(pitch),用来控制升力,这称为总距控制(collective control)。和固定翼飞机的飞行控制不同,直升机不靠气动翼面实现飞行控制,而是靠这总矩控制和周期距控制 实现飞行控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旋翼倾斜,造成升力的作用力轴线倾斜,由于作用力轴线不再通过重心,造成扭转力矩,使飞机向旋翼倾斜方向滚转,直到作用力轴线重又通过重心,恢复平衡

周期距控制不仅用来控制行进方向,还用来控制滚转姿态。正常飞行时,旋翼的升力轴线必定通过飞机的重心,不然飞机要发生滚转。周期距控制使旋翼倾斜的同时,升力轴线同时倾斜,偏离直升机的重心,造成滚转力矩。飞机发生滚转之后,飞行员的控制逐渐回中(否则就一直滚转下去了),重心位置移动,升力轴线重又通过重心,恢复平衡,尽管这时飞机可能是歪着或前倾、后仰的。事实上,为了在中速巡航时机身保持水平,以减小平飞阻力,直升机的重心通常都在旋翼圆心稍后的地方,这样旋翼可以自然向前倾斜一定的角度,而机身依然保持水平。但为了达到最大速度,机身应该前倾,也就是压低机头,这样好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动机功率,而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升力,本意要向前飞得快,结果速度没有上去多少,反而越飞越高了。同样道理,从空中急降时,用周期距控制使机头高高仰起,旋翼后倾,既利用增加的机身迎风面积造成的阻力减速,又利用主旋翼向前的推力分量做反推力刹车,可以极快地减速、着陆,减少在敌人火力下的暴露时间。周期距控制也使直升机的侧飞、倒飞成为可能,既强化了悬停中对侧风的补偿能力,又极大地增强了对常规固定翼飞机来说匪夷所思的非常规机动性能。

直升机异乎寻常的起落性能提供了无数可能性,也带来无数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翻滚问题。在侧风中垂直着陆时,机身在周期距控制下向迎风方向倾斜以保持平衡,这和侧风中骑自行车要歪着身子是一样道理。在悬停过程中,机身横滚的支点还是在重心,但一侧机轮首先接地时,机轮就变成支点,这时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别住脚”,向外侧翻滚,造成事故。为了恢复水平,如果升力轴线在着地机轮的内侧,应该降低总距(减油门),用重力使机身正确落地;如果升力轴线在着地机轮外侧,那就应该增加总距(加油门),用升力来恢复水平姿态。用错了,就会发生翻滚事故。没有侧风但是在起伏的舰船甲板上着陆,也有同样的问题。反过来的问题是在斜坡上起飞。飞行员必须小心地寻找旋翼水平的姿态,先将一侧机轮离地,机身达到水平状态,再增加升力,使另一侧机轮离地,达到升空。如果动作过急,在升力轴线还没有垂直时就匆忙离地,即使后离地的机轮没有拖地以造成不利滚动力矩,支点从后离地的机轮瞬时转移到机身重心所造成的剧烈摆动,可能使飞机失控。由于侧风和地面乱流的影响,旋翼水平还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姿态,必须对侧风和乱流进行补偿,所以直升机在复杂条件下的起落需要相当的技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侧风下垂直着陆,要防止支点突然转移到外侧机轮而引起翻滚的问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斜坡上起飞,要注意不能太猛,否则重心突然从后离地的机轮向重心转移,会造成突然而剧烈的摆动,危害飞行安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