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爱西河 箱底红货】老爸与长征运载火箭(1) -- 山而王

共:💬404 🌺119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但愿能吸引几个回头客,尽尽我的心。
家园 我父亲参加或潜艇的项目

也是不让我写,我一时麻痹,觉得老爷子多虑,写了一两段就被懂行的朋友劝住,还真有要注意的地方。

此外,转贴有的时候也会带来麻烦或者好事。我写的那篇《中国的眼睛》虽然注明不要转载,还是被转出去了。好在影响不是坏的。前几天回国,就得知章照止先生的女儿章虹因为友人告诉她这篇文章在找我,因为里面写到了她,而且有很多朋友因此对她后来的情况很关心。可以告慰朋友们的是她已经戴上了合适的隐形眼镜,好多了。她并对我为她父亲写的那一点小东西表示感谢。其实,我为他们能做的,不及我想做的万一。

家园 那真是太好了。章虹的眼泪我一直忘不了。她现在生活还好嘛?
家园 想起八X年的一件事。

俺探家,刚进门就赶上封道戒严。也是沿着大道,一个电线杆子站一个,憋了两天,只见到浩浩荡荡车队间一辆重车拉着一个大家伙直奔军港而去。几日后报见振奋人心重大消息。

家园 【我爱西河 箱底红货】老爸与长征运载火箭(2)

那咱的火箭发射技术到底咋样?老爸不说。很久以后倒是提起八十年代中美技术交流,曾经请美国专家来中国。那一次很邪阿,美国专家被直接请进总控制室了。当时中美两国走得挺近,而美国在航空技术上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一方面想借鉴外国技术,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友好开放的姿态及美苏之间的制衡来打破围堵,这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体现。

来了是来了,给你看多少,你能看明白多少,这学问就大了。老美一进咱总控制室,就呆了。这大厅这信号这满墙的仪表,似曾相识阿。这和一路上看到的北京沿路灰蓝装满街,自行车马车乱跑的情形太不般配了。老美挨个点,这个是干什么什么的吧?咱们点点头;那个是干什么什么的吧?咱们再点点头。老爸说那回老美来的绝对是专家,话全点在正地儿上了。于是借这热乎劲儿,大家就地展开讨论。结论是中美两国的火箭发射技术,大道无形殊途同归。项目做到这个规模,在当时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上,基本上都是一个路子。咱们的人听老美一说,哪儿有差距,哪儿有绝活,也基本上有底了。好比高手过招,虽然都为各自的国家而战,科研人员间的惺惺相息是共通的。

交谈中老美一劲儿问,苏联人真的没有支持你们?因为我们显然和他们不是一个流派的,有好多苏制仪表。老爸他们这个乐阿,我们虽然都姓共,他在我北疆陈兵百万,支持我们?他欠揍阿?每一项技术,每一个螺丝钉都是如假包换的“中国制造”。临走老美撂下话,说我们的工艺比你们好些,但是发射技术大家差不多。烟幕弹?不知道。老爸是当真的,中国科研人员的自豪是发自内心的。

也就是说当时在火箭发射技术上,中国绝对是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那时中国的工艺制造技术,与美苏的差距,至少是几十年阿。还别提文革时都停产闹革命了。火箭发射是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国家总体科研水平和工业技术的体现。先不说发射后,地面雷达监测,无线跟踪遥控了,就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巨颤,就是对箭载各设备器件的严酷考试。那时还用的二级管三级管,技术要求如无故障工作多少小时、耐热多少、耐压多少等等,工厂基本达不到。

达不到怎么办?用人顶。在全国最好的电子元件厂,请最好的老师傅,手工制造。造出来后,二级管三级管一个一个手工反复测试。这些老师傅好多是上海过去工厂里学徒出来的,那手绝活真没说的。说无障碍工作多少小时,就不会中间掉链子。其它关键设备关键部件,不能大规模生产的就照此办理。所以老美震惊了是正常的。他看到的,绝对是当时中国工业电子技术的最高水平。规模化生产,那时中国还做不到的。

长征火箭剑指蓝天,那是无数人无数心血凝成,他们大多数人将寂寂无名终老此生。但长剑腾空而起,在广阔的空间和千百万心灵中写下的是“中华民族”四个大字。

通宝推:鹦鹉螺,
家园 沙发!
家园 晚了一步,板凳花
家园 守坑献花
家园 坑里送花
家园 顶完马甲顶这个!

都是好文章!

家园 最后那句看得我热血沸腾的

但长剑腾空而起,在广阔的空间和千百万心灵中写下的是“中华民族”四个大字。

家园 只有感叹80年代中国的工业. "这些老师傅好多是上海_过去_工厂

里学徒出来的."

着重"过去"两个字, 其次着重"上海"两个字.

----------------

让左派人士评评, 前朝政府留下的工业底子真的是不值一提吗?

家园 二王在河里搞爱国主义教育了

甚好,甚好,上花支持.

家园 坚决花
家园 这个基地估计偶是呆过的

偶不才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洒过点热血,按楼主的叙述这个基地的位置,偶应该是在那里执行过几次发射任务.借这个贴偶也说一点关于这个基地的事.

部队的同志描述这个基地名称是伤心省可怜县饿死吾基地,是谐音的意思.总之是描述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此地的确是当年八路活动的区域,为什么呢? 因为地贫人稀水缺,鬼子不愿来扫荡,看不上眼嘛.萨苏的文章里也提到过这个地区,鬼子从义井出发往五寨县扫荡,但一般来说到五寨的话也呆不住,实在是没有油水,可以想像一下那里的艰苦吧. 不过那地方虽说是黄土丘陵,植被稀少但其实雨水还是挺丰富的,只是地表植被稀疏,导致土质沙化,存水不住,但地下水丰富(千米下就有极好的水质). 基地建成的时候的确也缺水,曾经用洒水车楞是在公路边洒出2行树来. 偶没事在基地里晃悠的时候,到过一片废弃的营房,都是一层砖木结构,稍长几岁的河友应该能看到过那种营房.在营区边缘有那么一个10M直径,2M多深的一个水泥围起来的坑. 当时在场的人都猜测了一下这个坑的用途,可能是个试验场所,但老师傅们说是个蓄雨水的池子.(如果在营房边上,应该有这种可能).

该基地地处黄河东岸,夹在芦芽山脉与黄河之间,由一些绝对高度在50-100米的起伏丘陵构成,北接宁武关,南至风陵渡(具体位置偶就不写了).此地树少,荒凉,在冬天的时候就满眼的荒草,枯秆和黄土了. 在一些山丘高处有些古老的烽火台(已经风化成3米高的土堆),老乡说是明朝的,但偶估计也可能是宋朝就有,因为当时宁武关往北就是辽宋的主战场了,而烽火台可以连接宁武关到西安或开封的军情联系(从大同经宁武由北向南).当然偶也没考证过,只是按地形和烽火台走向来看.反之,明代的时候大同(故宋之云州)已经是要塞重镇了,遇鞑靼蒙古的进攻应该是从大同向北京方向传递军情(从大同由西向东沿明长城),也用不着在目前的位置建烽火台了.

冬天该地极冷,夜间号称能到零下40度. 在下午夕阳西下,寒风冽冽,荒草萋萋,看着那风化了的烽火台上漏出一茬的蒿草,不由的联想起这么一个场景."数百年前,天苍苍,野茫茫,一个明或宋军老兵,裹着单薄的棉衣,胸前双手交叉缩在袖子里,半倚在烽火台的台阶边,在风雪中眯着眼向北眺望观察军情,几颗雪花粘在苍老皲裂的脸上".想起来不由得让偶一声长叹,自古戍边从军多凄苦.(大家花一个吧)

话又说回来到这个基地, 负责担负CZ-2,CZ-4的发射和DF系列的试验任务, 有一个DF5的发射井,(其它就不多说了).那个DF5的发射井已经不做发射用途了,但可以开放参观, 偶第一次进去的时候绝对没想到那发射井的工程有如此浩大.(本来以为就是一个竖井,顶多有个20M深,用的时候把导弹用吊车吊到里面,再划根火柴点着就行了嘛) 而事实上它是由一个很长的水平隧道连接到发射井,隧道横截面大约有5*5M,下铺铁轨.隧道估计弯弯曲曲有1K米,主隧道旁边还有些其他的隧道被铁门关着没进去过,按照走主隧道所用的时间估计有1KM左右,工程量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修成弯弯曲曲估计是为了抗苏修核爆的冲击,另外隧道里还有一道又一道的铁门也是同样的目的).走到隧道尽头就是发射井,导弹分级沿铁轨拉到这里,再有吊车分级组装起来竖在井里.发射井实际看不到底,黑洞洞的,当时也没敢扔个什么东西下去听个响估算深度. 听部队的说在70年代初挖隧道的时候,(估计由于土层的原因),把一工兵排活埋在里面.不由使偶再叹息一声. 基地里其实有一个烈士陵园, 每次偶们进入发射阵地都会路过这个烈士陵园,目测有那么百十号人长眠在此被岁月遗忘,估计当时修基地挖隧道也牺牲了不少.(大家再花一下吧)

偶接触到的士官大多来自河南四川,下级军官大都是来自本省地方大学的毕业生,而直接从军校毕业的少(偶印象当中是这样的). 士兵和士官大多淳朴可爱(尽管一些三级士官老兵油子由于军龄长了军容军纪有点那个),在部队呆过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和社会上的人就是不一样.下级军官倒不怎么安心,可能由于外界干扰,大多在服役几年后对转业比较积极.中级军官嘛就官腔十足了,不过以偶的身份还很少和那层次的打交道.至于几个领导嘛,司令政委压根就没见过几次面,不过司令同志的座驾倒是一辆大奔,比较奇怪,哪搞来的? 难道总装就有这待遇吗? 武警的大奔倒是见过的,但记得在野战部队里好像没看到过大奔.在往上数就算是听过曹刚川的一次报告,(?当年的曹部长,先任的国防部部长,军委副主席给偶做报告?) 实际情况是这样滴,当时是他在主席台上讲,偶们老老少少在下面洗耳恭听.讲的是什么呢? (还是不说的好) 不过偶感觉曹毕竟是技术出身,专业性强,水平也不错,至少没什么废话连篇.(有些技术出身的偏偏表达能力欠缺,的吧了半天底下不知所云, 反之有些政委书记善言多语,但细听下来内容空洞,大家哈哈一下意思意思)

关于物质生活方面,士官和下级军官好像伙食待遇不算好,比如有人抱怨说定量的鸡蛋不足, (不会连鸡蛋都要贪污吧,要么就是后勤炊事搞猫腻). 总之,偶们有机会的话就把部队的人带到偶们的食堂解决一顿.此外,士官大多对军饷收入还满意,但下级军官就不一样了,所以士官希望能熬升到三级士官,而一些中尉就按耐不住想走人了.

关于精神生活方面,部队的生活对偶来说是枯燥的. 真难想像,如果没发射任务的时候他们怎么熬的,山沟沟里嘛也没有,附近的县城也号称是全国一百穷.有时候部队空余时间组织去拔草, 也不知道是当官的吃饱了撑的还是脑子进了水了,有这么玩人的嘛. 偶实在想不出拔路边的荒草对军队国防建设有什么意义,难道是美化环境? 所以要是让偶在那里服役的话,估计偶不是发疯就是会造受心理创伤.想想GCD领导军队的水平也应该提高一点与时具进,就算物质上的保障是有限的,那精神思想上也应该更开放些,灵活些,有意义些.(话扯大了) 偶主要的意思是部队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有不足,而这些不足造成了部队无法吸收到一定层次的人才(不是说偶自己),或是能够留住一些人才在部队长久发展, 从而无法提高部队的总体素质(这可以和现代日军的兵源做比较-----不要拍砖).这个话题河里最近有讨论偶就不继续了.

说到航天事业其实是有点枯燥,老同志们传下来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工作大部分时间是消耗在重复劳动上, 日久天长没耐心的都不能坚持(偶算一个吧,也就献了几年的青春跑了,大家再花一下吧). 其次该事业某些岗位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事故也出过,人也牺牲过. 发射前几小时算是危险的了.想想几百吨的腐蚀性的液体燃料已经加注了(具体偶不知道是什么成分,好像有个叫无水肼的东东), 有的岗位,比如发射台管开电梯的战士一直要等到发射前5分钟才能撤离. 这段期间意外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因为火箭上不仅有燃料,也有其它的火工品).起飞后火箭也可能意外失稳,而且在起飞后的某一段时间内出了故障的话,地面也无法控制,那时候这个导弹想不听话就不听话了,想往哪去就哪去了,比如96年西昌那次,网上有影像资料的.

不过发射的时候还是壮观的, 虽然震撼程度大概赶不上航天飞机或阿里亚娜,但听那发动机的声音还是倍爽. 那声音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雷声(偶的感觉)就是打了一个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雷. 空气就像被脆脆的硬生生的撕裂开; 绝对不是机场上民用航空发动机般的'温柔', 要比那个声音更powerful. 不知道偶这么形容大家能体会多少.

至于其它的逸闻趣事容偶以后慢慢道来.此文仅算是给楼主捧场.多谢诸位.

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鹦鹉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