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 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 顾剑

共:💬42 🌺10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很可疑

因此继位的是他的10岁的孙子。国王年幼,摄政王是太后,也就是提奥多里克的儿媳妇,阿玛拉松莎(Amalasontha) 。小国王在位8年夭折,

刚刚18岁年富力强的就翘了,估计是有人暗害吧?

家园 【原创】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第6章)

第六章 第二次哥特战争和贝利撒留的隐退

1. 战端再起

从539年底胜利回京,到544年再次出战,这4年的日子贝利撒留过得并不如意。波斯在东线跟罗马又一次发生边境战争,波斯大军这次来势汹汹,一举占领叙利亚的首府安条克,但是并不守卫城市,而是一路蹂躏边境地区。贝利撒留被任命为东线总司令,采取以攻对攻的策略,也入侵波斯疆界。双方的战争打了不久就不得不停止,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黑死病大流行使双方都无法作战。

贝利撒留的妻子安东妮娜一般是随军的,这次没有出来,留在君士坦丁堡卷入了一场宫廷权力斗争:皇后提奥多拉和财政大臣约翰(卡帕多西亚人约翰)是政治上的死敌。但是皇帝要倚重约翰给他课征苛捐杂税,尼卡暴动时市民就恨死了这个财政大臣。约翰有不臣之心,安东妮娜给皇后出主意,自己假装流露出对皇帝不满,要反叛的意思,还暗示这是贝利撒留大将军的想法,引诱约翰说出大逆不道的话,在密室的布帘后面,就隐藏着皇后本人和几名武士。当约翰说出反叛起事的话,幕后的武士立即跳出来,当场处死了约翰。安东妮娜这次跟皇后交上死心塌地的朋友是很有用的,不久她自己就有麻烦了。

在这期间,贝利撒留获知妻子与手下一名军官通奸的事情,安东妮娜这时该有快60岁了吧,居然爱上一名青年军官。妻子通奸,丈夫总是最后知道的,贝利撒留因为夫人赏识此人,还把他收为义子。此事败露之后,安东妮娜去找皇后提奥多拉,皇后偏袒安东妮娜,还罚去了贝利撒留一大笔家产。其实我猜测是皇帝皇后借贝利撒留的家事来削弱贝的势力,因为没有了巨额财产,供养近卫军的规模自然也小多了。幸好安东妮娜的情夫很快病死,贝利撒留夫妇又破镜重圆,贝利撒留不仅原谅妻子,而且仍然和以前一样尊重和爱着妻子。难怪吉本要说“不在一个男人的性格之上,就是在其之下” 的话了。本来中国人说“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孝” ,出这种事也没有什么奇怪,但是贝利撒留对此事的态度和耐心,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在这4年中,意大利的形势又一次恶化了。跟北非一样,罗马征服了一块地方,那些贪污的行政长官和暴虐的收税人就跟着到来,非把当地人民榨干了,或者逼反了不行。哥特的抵抗并未完全扑灭,他们在北部帕维亚城坚守下来,推举抵抗领袖维提吉斯的侄子Uraias当王,Uraias在抵抗运动中威望很高,但对王位没有兴趣,让给了另一个哥特贵族Ildibad,因为Ildibad跟西班牙的西哥特王族有亲属关系,比较方便去招来外援。却不料Ildibad一登上王位马上忘恩负义地杀掉了Uraias。想想也是,政治是个残酷的游戏,国王的王位是别人让出来的,国王自己能觉得舒服吗?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根本不在於你有没有争位的想法,只要你有这个实力,就足够你死一千次的了。不过Ildibad也没有善终,仅仅一年以后就被另一班哥特贵族刺杀于酒宴之上。在Eraric短暂当过国王之后,541年秋天,哥特抵抗力量公推Uraias的侄子托提拉(Totila) 为王。

这个托提拉也是个英雄人物,史书说他慷慨,大胆,而指挥若定。托提拉开始的时候只有一座城市,兵仅2千,但是查士丁尼派到意大利的罗马军队1万2千人也是部署无方,他们总共有12个司令官,而且互不统属(可能是皇帝怕军中再出现一个西帝国皇帝),托提拉先以一千兵力在帕维亚附近打败了一支罗马军队,而后11名罗马将军联兵1万1千人,跟托提拉5千哥特军会战于Faventia,托提拉先以300名哥特战士从上游渡过一条河埋伏,而后在下游隔河向罗马军挑战,等敌人渡河,前后夹击,大败罗马军队。托提拉再围Florentia(今之佛罗伦萨城) ,守将Justinus会合罗马援兵,而托提拉主动撤退到Mugello河谷设伏,再次击败罗马骑兵。最后,托提拉的哥特军发展到5万人以上,意大利全境除了拉文纳,罗马等几个据点以外,基本恢复。托提拉乘胜围攻罗马城,古都告急。

2。双雄争锋

君士坦丁堡大惊。544年,查士丁尼再召贝利撒留出任统帅征讨哥特王国。但是查士丁尼这次不信任贝利撒留,给他的兵力更是少得可怜:贝利撒留在希腊招募了4千人,渡海到达意大利首都拉文纳。托提拉一开始听说贝利撒留回来了也很紧张,想要试探虚实,於是伪造一封意大利城市热那亚的求援信,说本城忠於罗马,现在正遭到哥特人围攻,请求救援。果然,贝利撒留的兵力过於虚弱,无法出来替热那亚解围,托提拉看到这些,心中有数,於是放心大胆地继续围攻罗马。

热那亚可以不救,罗马不能不救。贝利撒留带领援兵乘船直抵台伯河河口,嘱咐部将依萨克守好入海口作为退路,自己领舰队溯台伯河而上。托提拉为防备罗马从河道增援,在城外14英里处河床狭窄的地方架起一座桥,再设两座高大的桥头堡,并在桥头堡之间拉上拦河铁链。贝利撒留挑了两艘大船,在甲板上蒙牛皮作为装甲防护,然后将两条船连起来,在两条船的联合甲板上造了一座比桥头堡更高的木塔,备齐硫磺等引火材料,径直向防御公事开来,船上的士兵不怕哥特人的弓箭袭击,驶近大桥,先烧塌了桥头堡,跳上桥,并砍断了拦河铁链。本来这次进攻眼看已经得胜,贝利撒留守后路的伊萨克按捺不住,擅自出击,结果被托提拉的另一支兵力击败,况且罗马城里的总督贝萨斯(Bessas)不肯出击里应外合,结果贝利撒留怕后路被抄,只好回去巩固自己的河口基地,解围战功败垂成。

要说这个罗马城总督贝萨斯也可以算作罗马恶吏的一个杰出代表:他在围城之中,居然还囤积居奇,把粮食都集中到自家仓库,谁缺粮,都要以高于市价几十倍的价格向他购买,没几天就成了超级富豪,而城里饿死的穷人到处都是,连守城士兵都断粮了。贝利撒留来解围的时候,贝萨斯觉得钱还没有赚够,居然不想解围,所以才选择不去接应贝利撒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旦城破那些金银珠宝对他有什么用呢?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也许贪婪真的能让人失去最基本的常识吧。无论如何,罗马城的军民是恨透了贝萨斯,贝利撒留解围失利的消息传来,很快就有人开城投降,把罗马城防叛卖给了托提拉。於是,546年12月17日罗马城破,贝萨斯也死于乱兵之中。

托提拉占领罗马之后,向君士坦丁堡派出和平使者,查士丁尼皇帝征求贝利撒留的意见,贝利撒留主张坚决拒绝。他就象后世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英雄麦克阿瑟一样,对他们来说,世间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彻底的胜利” ;正如麦克阿瑟是“美帝国主义者” 的杰出代表一样,贝利撒留也可以说是“罗马帝国主义者”的杰出代表。

托提拉求和不成,领兵南下,去平定意大利南部那些忠於罗马的城镇,他知道贝利撒留手中只有两三千兵力,不可能有大作为,只在罗马留下一支守备兵力监视贝利撒留,哥特主力先南下,再北上试图拿下罗马的权力中心拉文纳,可是贝利撒留觑见这个空档,又出兵突袭罗马,再次占领罗马城。这次的成功,除了贝利撒留动作突然,出其不意之外,托提拉的错误也是一个原因。应该说托提拉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也是个英勇的战士,但是他跟明末李自成,太平天国石达开一样,有严重的流寇主义:哥特人不善城市攻防战,每到一地不是巩固城池,而是急忙把城墙拆掉,使之无法防守,同时自己也基本不守城。贝利撒留可以轻易突袭罗马得手,是因为罗马的城墙已经被哥特人毁坏了。贝利撒留一进城,就马上拼命修复城墙,当23天以后托提拉闻讯从拉文纳城下赶回罗马,被贝利撒留主动出击,一阵将托提拉杀败,哥特军退到提沃利城(Tivoli) 。

从此以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贝利撒留总能够在战场上占到上风,但是手中兵力很少超过4千人,这还是在罗马守卫战时期的兵力高峰,出了罗马城,在意大利进行野战的时候,他的手下常常只有2-3千人。贝利撒留连续向君士坦丁堡求援,皇帝每次派来的援兵都是300人,500人,最多的一次1千人。凭这点兵力,贝利撒留也无法有大的作为。就这样打了4年,公元548年底,托提拉围攻罗马占领的Ruscianum城,贝利撒留带领2千步兵2千骑兵去增援,但是哥特人严密防守海岸,贝利撒留在附近找不到登陆的合适地点,於是先去罗马,派出骑兵袭击托提拉后方交通线重镇Picenum,而托提拉不为所动,坚持围攻,拿下Ruscianum城。后来贝利撒留带着妻子(安东妮娜一直随军) 离开罗马去塔兰托港,路上遇到风暴暂时靠岸,夜里骑兵岗哨疏于戒备,被哥特骑兵偷袭又败一阵。贝利撒留上船到达西西里筹兵筹粮。这次他是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要完成的任务,跟他手中能支配的力量根本不成比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皇帝对他失去信任。贝利撒留派妻子回到君士坦丁堡面见皇帝申诉:要么给他足够的兵力,与托提拉一战,要么干脆召回贝利撒留。

皇帝选择了后者。

3。战后岁月

托提拉乘胜占领西西里,科西嘉,和撒丁岛,并又一次占领罗马。这次他占领的,是一座空城。当年帝国鼎盛时期,罗马是“永恒的城市” ,3世纪的时候罗马人口高峰有1百20万居民,超过同时代汉朝的长安洛阳。经过5世纪阿拉里克和盖撒里克两次洗劫,再加上西帝国迁都拉文纳,到查士丁尼再征服战争之前,罗马人口减少到不足25万。再经过贝利撒留和托提拉这么来回折腾,罗马城几次易手,最后托提拉占领城市的时候,据说城里的居民寥寥无几,几乎是一座鬼城,罗马时代的大浴场,大引水道这些公共设施全部荒废或毁坏,在罗马帝国的标志性纪念碑建筑前,人们种上了小麦,来填饱肚子。

如此凄惨景象的,不仅是罗马城。那几个世纪民族大迁徙所带来的灾难,对全世界的古典文明都是毁灭性的:484年(西罗马灭亡后8年) ,古印度Gupta王朝被白匈奴所灭。480年,萨珊波斯受到白匈奴入侵,皇帝被杀死。在东方,西晋被南匈奴所灭,接下来长达三百年的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洛阳,长安都曾受到毁灭性打击。

贝利撒留被召回以后,住在君士坦丁堡。最初他被立即任命为东方前线总指挥,因为波斯又一次入寇。贝利撒留到任后象26岁击退阿拉伯人入侵那次一样,领军1万5千细心选择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战略位置屯兵,控制住波斯大军的进攻路线,如果波斯胆敢绕过他的军队北上的话就会脱离补给线,结果波斯只好撤退。这次战役贝利撒留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皇帝可能不放心再让贝利撒留领兵在外,随后加了他一个皇帝近卫军司令的头衔,这样贝利撒留就只好长住京城了。559年,北方保加利亚人和匈人2万骑兵南侵,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堡城郊,京城震恐,贝利撒留再次奉召出山,皇帝给他的命令是“Do Something” ,“做一点什么” 。结果贝利撒留做得比“一点什么” 更好。他在城里搜罗了大约300名从前跟过自己的近卫军骑兵老战士,外加1千名左右临时武装起来的平民步兵,到城外选址伏击匈族骑兵。三百骑兵为了虚张声势而从三面包抄数量大得多的敌人,一千步兵在后面呐喊助威,结果受到奇袭的匈人骑兵败退,而败兵逃到主力,又涣散了保加利亚人的士气。最后贝利撒留凭这1千3百人,打败了2万敌人的入侵,一直将他们赶回多瑙河彼岸。这是贝利撒留最后的一次战役。

贝利撒留从意大利战场回来以后,除了这两次征召,都是赋闲在家。他在562年57岁的时候被起诉犯有贪污罪,法庭判处有罪,将他关进监狱。入狱没几天,查士丁尼就给予特赦放了出来,并重新在宫廷上接待贝利撒留。但是经过这一次,贝利撒留失去了大部分财产。其实贝利撒留的豪富是有名的,那是他经过各次战役得来的战利品,在那个时代,打胜仗的将领得到大部分战利品是惯例,何况他缴获过汪达尔和哥特两个王国的国库?我的猜测,很可能是皇帝或者什么宫廷大臣一方面看中了他的财产,一方面想敲打他一下,免得他有野心吧。但是事情过去,目的达到,也就不逼人太甚了。

关于贝利撒留的结局,中世纪的传奇小说和戏剧都写得十分悲惨:说他被皇帝以叛国罪逮入天牢,还挖去了眼睛,晚年的贝利撒留双目失明被放出来以后一文不名,天天在君士坦丁堡城门口乞讨“赏贝利撒留将军一口面包吧” 。

没有比这更典型的意淫症了。中世纪的骑士小说追求这种“功高不赏,君王忘恩负义” 的戏剧性效果,这些情节都是瞎编的。到18世纪吉本写“罗马帝国衰亡史” 的时候,已经否定了这个传说。越到现代,史家对此说否定得越厉害。到1828年马洪勋爵(Mahon) 写的“贝利撒留的一生” 中,就专门辟出一章来追溯这个神话形成和流传的来龙去脉。现代史家一般认为,贝利撒留晚年的确曾失去大部分财产,但是剩下的财产仍然足够让他过舒适的生活。他也没有受到皇帝的进一步迫害,晚年平静而默默无闻。公元565年,贝利撒留善终于60岁。他死之后几周,查士丁尼皇帝驾崩。结束了查士丁尼朝的伟业。

同一年在中原,北齐和北周正打得不可开交,十余年后,隋代北周,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纷乱局面。

贝利撒留的一生虽然交代完了,但是故事并没有完。贝利撒留当初调离意大利,还留下一场没打完的战争怎么办?况且,我们另一位身世更加奇特的主人公,还没有登场呢。

548年贝利撒留离开意大利战场,皇帝任命日尔曼努斯(Germanus)继任总司令,日尔曼努斯是皇帝的侄子,也是当时帝国除贝利撒留以外的第二号统帅,一般情况下,当贝利撒留出发远征的时候,日尔曼努斯是波斯或者北方前线的总指挥。作为皇亲,日尔曼努斯比贝利撒留受信任,而且他也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将领,打过很多胜仗,但是他的年纪也不小了,这次刚刚发布任命,就病死在住所。他的儿子小日尔曼努斯,将来会继承皇位。

意大利战场接连失去了两任深孚众望的统帅。谁来接班呢?查士丁尼不慌不忙地从夹袋里又抽出一张王牌,这次的牌更怪:下任统帅,将是时年已经74岁,一辈子只带过一次兵(还被贝利撒留打发回家) ,从来没打过仗的总管大太监,纳尔西斯。

(未完待续)

家园 带花沙发
家园 一个老过一个,一个比一个能活啊
家园 Flower first

Going to read tonight.

Flavius Belisarius is one of my favorites! It must be very exciting to see a GuJian version of Belisarius, and equally exci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纳尔西斯...

I finished reading all your posts in cchere over the past two weekends, and am looking forward to a third, fourth... such weekends. So keep up the good work man!

家园 感觉贝里撒留跟郭子仪蛮像的

不过查士丁尼也太疑心了,才给他几千人去征服意大利。如果不是贝里撒留铁杆的忠于他的话,万一造反了怎么办?

家园 加油
家园 西晋灭亡要早得多

如此凄惨景象的,不仅是罗马城。那几个世纪民族大迁徙所带来的灾难,对全世界的古典文明都是毁灭性的:484年(西罗马灭亡后8年) ,古印度Gupta王朝被白匈奴所灭。480年,萨珊波斯受到白匈奴入侵,皇帝被杀死。在东方,西晋被南匈奴所灭,接下来长达三百年的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洛阳,长安都曾受到毁灭性打击。

到西罗马灭亡的时候,连东晋都早已经亡了。

不过,这的确是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这几百年时间内古典文明相继亡于蛮族之手呢?两晋腐化透顶,罗马也可以说是熟透了。但是为什么像波斯印度之类没有一个能够挡住蛮族呢?

当然,中国有衣冠南渡。罗马还是保留了东部疆域并且继续存在了一千年。但是到了从13世纪开始的第二次蛮族扩张(也是持续了三百年),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罗马都最终为蛮族所统治。

家园 【原创】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第7章)

第七章 太监名将,哥特人之锤

纳尔西斯,太监名将,罗马史上最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之一,毕生从未打过一次败仗。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看到他出场两次,一次是平息尼卡暴动,一次是在意大利战场短时间领兵,跟贝利撒留不和。但是为保持叙事的连贯性,当时都没有仔细介绍他的背景。

纳尔西斯是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位於地中海以东到里海之间,高加索山麓,在那个时代,亚美尼亚是东罗马帝国和第二波斯帝国之间的东北前线,分东西两部分,罗马和波斯各占领一半。纳尔西斯出身于波斯的亚美尼亚省。

说起来,亚美尼亚是个很独特的国度。当初“光辉者”圣格利高里(S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在这里传播基督教,并于公元300年成为国教,亚美尼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归依基督教的王国。君士坦丁大帝奉基督教为罗马国教,还比它晚30多年。直到今天,亚美尼亚拥有自己独立的基督教会和牧首,既不属于罗马天主教,也不属於东正教。为什么呢?第一章我们介绍宗教背景的时候提到天主教和东正教还是统一的基督教的时候,开过七次宗教大会。在公元451年的第4次宗教大会卡尔塞顿大会上(Chalcedon),主要解决基督的双重属性和单一属性之争。正统派的双重属性理论认为,基督同时兼有人和神的两重性,而单一属性派坚持基督的神性是单一的,人的属性已经消失,被清除掉了。卡尔塞顿教令宣布单一属性派为异端邪说,破门出教。而亚美尼亚教会,正是信奉单一属性说的。所以亚美尼亚教会不承认卡尔塞顿教令的合法性,从此独立于基督教主流派以外。既然后来的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是从基督教主流派大分裂而来,那么当然亚美尼亚教会跟双方都没有关系了。它的地位有点象阿里乌斯教派。

话题拉回来说纳尔西斯。没有人知道他的青年时代如何,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为什么做了太监。从中古到近代的书提出过各种说法,从小时候卖身进宫,到战俘被净身,除了“武林称雄,引刀自宫” 以外,基本什么都有,但没有一种说法有足够的证据。纳尔西斯没有在壁画或者史书上留下画像,现在拜占廷一些遗迹,象索菲亚教堂里,留下很多马塞克拼贴画,我们能够知道查士丁尼大帝,提奥多拉皇后长什么样子,有人说纳尔西斯也在画像上,这是非常可能的,尤其留下来很多宫廷的群像。但是没有人能指出画上哪一个是纳尔西斯。流传的史书说他身材瘦小枯干,其貌不扬,甚至有的中世纪传说将他描写成一个身体变形的侏儒。我们今天最多只能大致猜测,他的身材确实不高,也不太可能象贝利撒留那样武艺超群。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大约在530年,纳尔西斯在宫里已经是查士丁尼皇帝信任的大太监,管理皇帝的私人金库,后来为皇帝管理文书档案,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参与朝政作皇帝的助手,拿明朝的话讲,大概叫“秉笔太监” 。540年,再晋升为总管太监。纳尔西斯在宫廷的环境下历炼多年,最大的特长是政治,为人处事极为老道,跟谁的关系都很好,尤其他掌管皇家财政,而皇上的小金库,据说比国库还要充足,纳尔西斯经手用这些钱来买通蛮族和政敌,因此享有慷慨大度的名声,尤其是匈人,赫卢利人,伦巴德人这些蛮族,特别服气纳尔西斯。从这一点看,纳尔西斯就不是普通人: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无非是财色两个字,太监要追求美色是不可能了,也难怪在财方面的追求更强烈一点,所以中国明代的宦官大多贪婪敛财。但纳尔西斯居然以慷慨出名,说明他还很会花钱。

纳尔西斯是太监,而且是老太监,550年出任远征军统帅时已经73岁,在那个时代属於随时可能老死的高龄了。纳尔西斯出任统帅的优势在於,他享有皇帝的绝对信任,查士丁尼绝不怀疑他会篡位,因此纳尔西斯几乎可以在不影响东线和北线国防的前提下,动用帝国的一切军事资源和财政资源。这是贝利撒留做梦也得不到的。另一个优势是,纳尔西斯深得部下将领和蛮族的爱戴,因为他不象贝利撒留那样去尽力约束军纪,对部下比较纵容,待人接物也讲策略。所以纳尔西斯还可以招募大量蛮族军队为他打仗。纳尔西斯出发远征的时候,集结的大军总数,现代估计2万到3万5千不等,其中有6千5百伦巴德人,4千匈人和赫卢利人。这样规模的军队已经是当时三线作战,财政紧张,又瘟疫流行的东罗马帝国能搜罗的最大规模兵力了。

1. 塔吉纳战役(Taginae)

罗马远征军出发路线,是纳尔西斯精心制订的。他没有走贝利撒留历次采用的海上路线,但是示假隐真,让罗马舰队在海上频繁活动,作出在意大利南部登陆的样子,引诱哥特王托提拉带领大军在南部围攻一系列罗马控制的意大利港口,托提拉想控制所有可能的登陆点,让罗马人无法着陆。但这样托提拉就被钉死在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上面,攻陷了一些城市,也在另一些城市下吃了败仗。而纳尔西斯选择从达尔马提亚经威尼斯地区进军意大利西北的陆路。

这条路线基本是走连接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欧洲大陆,经过今天的南斯拉夫,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它有两点困难:一是这个地区大部分内陆都处於法兰克人的控制下(今天奥地利的蒂罗尔),而法兰克人对罗马是有敌意的,纳尔西斯还不想招惹他们,以免树敌过多,因此必须尽量靠南避开他们,紧贴着海岸行军。二是紧贴海岸的地形沼泽森林密布,还要跨越阿迪杰河,波河两条大水系,无数河流注入海洋,今天的水城威尼斯就在这个地方,大兵团很难通过。纳尔西斯解决的办法是依靠当地居民的协助,发动当地人用无数小船载运兵力渡过各条河流(大概就是刚朵拉了),而用海军的拖船运输辎重补给。当时还没有威尼斯城,这些当地人都是几个世纪以来为躲避战乱逃到这个水网沼泽地区的,就是这些人后来在这里建起了威尼斯。

纳尔西斯挺进意大利半岛之后,迅速南下,552年6月进入仍然在罗马手中的拉文纳城,休整9天,向罗马城进军。托提拉在南方听到罗马大军从背后打来的消息,也星夜北上迎战,但是因为行动仓促,没有来得及集结所有在南方的围城部队,所以兵力上就吃亏了。罗马城在西海岸,拉文纳在东海岸,两支大军相遇于半岛中间亚平宁山脉里的一处狭窄平地,摆开战场。这个地方叫塔吉纳(Taginae) 。

两军交锋之前,纳尔西斯就在战略上成功地调动了敌人,占据兵力优势,罗马人对哥特人是2万5千对1万5千(另有书说是2万8千对1万9千)。贝利撒留打仗从来都是兵力劣势,而纳尔西斯就从来没有在兵力少于哥特人的情况下作过战。纳尔西斯人生经验丰富,熟悉蛮族的战争心理,主动给托提拉送去一封挑战书。托提拉刚勇,不能不接受挑战,於是信上批复“8天以后决战” 。可托提拉刚勇归刚勇,并不愚蠢,既然要决战,那还不如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因此第二天就出战。不过这点小把戏,在老道的纳尔西斯面前,太稚嫩了。纳尔西斯早料到这一招,同时也让全军列阵。托提拉本来最好的选择,是拖延等待援兵。他还有后援在路上,而罗马虽然兵力大占优势,但这就是全军,不会再有后援了。况且这里是亚平宁山区,只有这一条大道,罗马军也无法迂回过去。可是托提拉先是逞强,然后耍小聪明,全都落入纳尔西斯算计之中。结果是,两军相遇的第二天,就展开了会战。

尽管占尽优势,纳尔西斯仍然不希望主动采取攻势。他的排兵布阵充满了一个老人的沉稳。他要敌人先进攻。

这一天,托提拉和纳尔西斯仍然在斗智。托提拉看到对手列阵,心知今天只有死战恶战了,他在阵列中央集中所有精锐重装甲骑兵,特别下令:不准使用弓箭,大家集中长矛,用密集队形,猛冲。突破以后,第二线步兵跟进,扩大突破口。同时他还有2千援兵在路上,由副将泰亚斯(Teias) 率领,当天可以赶到,托提拉要至少拖延半天时间。因此首先托提拉派出一个叫Cocas的哥特勇士,在阵前单挑。罗马方面派出的勇士叫Anzalas,两人相斗,Anzalas将对手斩于阵前,自己也受伤不轻。斗将之后,托提拉盔明甲亮,亲自上阵,表演骑术和武艺,甚至表演哥特人的作战舞蹈。他是正在年轻,武艺精湛,博得双方阵营阵阵喝彩声,大概颇有天王巨星的风度。这场表演,一方面是拖延时间,同时也是鼓舞自己的士气。

罗马阵营中,如果主帅换了贝利撒留,英雄主义气质浓厚,没准会象关公斩颜良一样,也来个单枪匹马,斩敌将于阵前,什么“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 之类的。可纳尔西斯是老人,早就没有一丝火气,就算有,也不会这么干:他在马上连坐都坐不稳呢。看着年轻的托提拉耀武扬威,表演得精彩纷呈,纳尔西斯一定在微微笑着,这笑是赞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也是在冷笑。纳尔西斯的安排,更加实际,更加精心:

首先,他一眼看出附近一个小高地的重要性,头天夜里派50名士兵抢先占领,等哥特军来攻的时候,居高临下打退敌人。有这个高地,罗马人可以看清哥特的兵力调动,自己的伏兵却可以遮蔽在山后面。纳尔西斯的派兵布阵想前人所未想,独出心裁。战线中央是1万3千5百名步兵,列成密集方阵。特别的是,他们不全是真正的步兵,而是纳尔西斯特别命令蛮族伦巴德人和赫卢利人骑士下马,结成密集长矛方阵。我们知道,那个时代骑兵的素质远远高过步兵,纳尔西斯让体力强壮的骑兵下马作战,其实就是示弱于敌,引诱敌人攻击中央,实际上这些骑士身批重甲,其战斗素质和抗冲击能力,远远高过一般的步兵。

战线两翼,各自依次排列了3千骑兵和4千名步兵弓箭手(这跟贝利撒留不同,贝利撒留打仗喜欢用马弓手) 。富勒的说法是骑兵在弓箭手背后而非依次排开。两翼弓箭手和骑兵比中央战线突前,形成喇叭状。纳尔西斯本人坐镇左翼。在左翼顶端以外,还有两支伏兵,一支500人一支1千人,准备好侧翼包抄。其中1千人的那支部署得尤其远,就是依托小山的掩护,准备打击哥特人的背后。全军背靠山坡列阵,地势较高。

至於阵前动员鼓舞士气,纳尔西斯才不去干托提拉那种类似演艺明星的活。

纳尔西斯举起了他的钱袋。

这个鼓舞士气的办法简单而有效。简直是赤裸裸地有效。

拖延到中午,哥特援军赶到,托提拉命令全军假意回营吃饭,他希望罗马军也照样做,可以打对手一个出其不意。可是纳尔西斯十分谨慎,下令所有士兵不许吃饭,严阵以待。托提拉的算计又一次无法奏效。托提拉回到阵中,脱下鲜艳的盔甲,换好普通骑士的装束,身先士卒带队冲锋。他很清楚作战和作秀的区别。下午,托提拉一声令下,哥特骑兵杀向罗马中央步兵方阵,但是罗马步兵除了长矛如林森然排列之外,盾墙也是坚不可摧,况且步兵人人有重甲在身,哥特骑兵跟本冲不动。纳尔西斯看见哥特骑兵向漏斗阵的底部冲锋,下令两翼弓箭手以密集箭雨覆盖战场,同时两翼骑兵向中央挤压哥特骑兵,这样,弓箭手根本不用瞄准,几乎就是箭无虚发。托提拉本人几乎是第一次冲锋就受了致命重伤,被亲兵抬下战场后送。哥特骑兵进退不得,又受弓箭杀伤,他们发动过好几次冲击,只有第一次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后来就是一堆一堆的骑士在前线和后方之间乱冲乱突,同时不断地被罗马弓箭射倒。纳尔西斯看见哥特进攻队形一乱,命令伏兵杀出,打击在哥特阵营背后,哥特骑兵向后奔逃,又冲垮了步兵的阵形。整个战场变成一个屠场。此战哥特人阵亡6千,数千俘虏也被罗马军中的蛮族全部屠杀。托提拉本人受伤极重,送到后方在离开战场不远的一个小村里死亡。

(注释:关于托提拉战死的情形,古代作家中说法相异:Agathias所著Digest of Justinian说托提拉开战不久受致命重伤,而普罗科皮乌斯的“战争史”明确地讲,托提拉在塔吉纳之战失败后,带着5个人殿后掩护大部队撤退,在深夜中被拜占庭的格皮德雇佣兵Asbad用投枪刺中背部,导致伤重而死,并不是开战就丧失战斗力。就此我在小隐跟莫谈国史兄讨论过,我文中采纳Agathias的说法是考虑到罗马包围阵形,殿后最后5个人到最后还没有损伤的几率太小,而且战役大部分时间哥特人进攻没有组织。莫谈国史兄倾向于采信普罗科皮乌斯的说法,因为他是战役的亲历者,而且哥特人在国王受伤的情况下没法打仗,况且哥特人还是有几千突围出去了。所以我把两种古书上的说法都在注释中列出,供读者参考。)

2. 拉克塔里山战役(Mons Lactarius) ,哥特王国的平灭

塔吉纳战役消灭了哥特军队的主力,纳尔西斯很快占领罗马,哥特军残余拥戴泰亚斯(Teias)为王,在北方的帕维亚城继续抵抗。当初托提拉从意大利南部北上迎战的时候,去得仓促,国库金钱留在那不勒斯附近的库梅城(Cumae) 没有带出来。库梅守将是哥特人Aligern,据传说是神射手,象李广一样射箭能穿石,曾经有过一支箭连续穿透一名罗马骑士的盾牌,胸甲,和身体的记录。新国王泰亚斯即位以后急于取回留在南方的国库,於是趁纳尔西斯在西海岸罗马城的时候,绕道东海岸南下,纵贯意大利半岛,顺利与库梅守军会合,取回财宝。纳尔西斯闻讯,从罗马南下,截击这支哥特人最后的有生力量。552年7月,两军会战于Mons Lactarius,此地离维苏威火山不远。纳尔西斯拥兵1万5千人,泰亚斯7千人,哥特军被两倍的罗马军包围在小山上。

纳尔西斯总是善於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这场战役,他占据地利和人多,同时还施展贿赂手段,买动哥特海军叛变。本来泰亚斯被困在海边,可以依赖海军供给,可是海军叛变,守军顿时断粮,未战已经陷入绝境。饥饿使哥特人知道最后的时刻到来了,用不着动员,人人清楚此战若败,哥特人就是身死国灭的结局。泰亚斯命令骑兵下马作战,把所有战马放掉,以示绝不逃跑,死战到底的决心。然后退下小山,主动放弃地利,表示不再防御(山坡崎岖,利於防守,但是不利步兵方阵保持进攻队形) 。双方都用步兵方阵作战,这次战役,更象古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军团作战,而不象当时骑兵为主的战役。

泰亚斯自己已经不想活了,他穿着国王的鲜明衣甲在第一线带头冲锋,勇不可挡,在罗马军阵中从早上冲杀到下午,据说他的盾牌上已经插了12支敌人的长矛,实在不堪使用,就在泰亚斯从身边亲兵手中接过一面新盾牌的时候,暂时失去掩护,被两支罗马标枪贯穿胸部,阵亡了。哥特人退回营寨,罗马人将泰亚斯的首级割下,传示哥特人劝降,哥特人却更加坚定必死的志愿,没有一个人愿意投降。当晚双方休息一夜,第二天失去了国王的哥特人重新自发地组织起来,又一次发动进攻,又是一整天的惨烈撕杀,这次一直杀到夜里。第三天,已经所剩无几的哥特人终於愿意放弃抵抗,他们请求纳尔西斯放他们一条生路。纳尔西斯答应了,要他们远离意大利。哥特人用几面盾牌拼起来,抬走了泰亚斯国王的尸体,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这场会战,标志着东哥特国家和民族的灭亡。哥特人从意大利境内散失,有些去了西班牙投奔西哥特人,有些流浪到蒂罗尔,德意志,或高卢,还有不少进入东罗马军队服役,罗马帝国也是来者不拒,将他们整编派往东线,抵抗波斯人。留在意大利的零星哥特人,后来在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的时候,逐渐被伦巴德人同化。渐渐地,这个民族消亡了,就象以前的森布里人,汪达尔人,后来的赫卢利人,东方的匈奴人,鲜卑人等许多历史上曾经显赫的民族一样。

3. 卡西利努姆战役 (Casilinum)

平定意大利之后,纳尔西斯成为帝国的意大利总督。事情还没有结束,75岁的老将军还有一场大仗没打。这次是对付法兰克人。

我们知道贝利撒留第一次征服意大利的时候,法兰克人曾经出兵干涉,同时攻击哥特人和罗马人,但是不久就自动退回。当时领兵的,是克洛维的孙子,时任法兰克国王Theodebert。他宣布从此不再接受罗马帝国名义上的权威,用自己的头像铸币。到553年,纳尔西斯最终平定意大利之后一年,法兰克人和附属他们的阿勒曼人(Alamanni) 人大举南下,在两名阿勒曼公爵布提林(Butilin)和洛瑟(Lorthier)的率领下,以7万5千人大军占领意大利北部的帕尔马(Parma) 。所谓“公爵” “伯爵” ,要到中世纪才能成为贵族头衔,现在这个时期的古书里,一般把拥兵镇守一方的总督叫做“伯爵” ,独立的蛮族首领叫做国王,而半独立的那些部落的首领,就叫“公爵” 了,布提林和洛瑟两个人可以理解为阿勒曼人的部族首领。

法兰克人南侵的时候,纳尔西斯正在南方拔除剩下的哥特抵抗据点,无法分兵抵抗。纳尔西斯急于脱身,想了个很有意思的诡计,骗开被围攻的卢卡城(Lucca) :城里哥特守军曾答应以30天为期,30天以后投降,结果到期不投降,按照惯例,纳尔西斯可以处决守军留下的人质。他命人将这些人质的脖子用木头包好,外面缠上布,从远处看不太出来,再拉到城下当着守军的面一一砍头。然后纳尔西斯对城上守军说“现在投降还来得及,如果你们投降,我可以叫这些人质复活” 。守军当然不信,於是纳尔西斯大显法力,让其中两个装死的人质真的活了过来,哥特守军目瞪口呆,於是投降。稍后,死守库梅(Cumae)城的那位强弓将军Aligern也投降纳尔西斯,后来成为一位很有名的罗马将军。

入冬,纳尔西斯终於安定了后方,北上向罗马城附近集结兵力,准备迎击来年法兰克人的大举侵袭。554年,10万法兰克大军在布提林和洛瑟的带领下进攻,当时法兰克人的作战方式跟罗马,汪达尔,和哥特人都不同,他们的骑兵很少,大量的步兵成楔形密集队形冲锋,纯粹凭借冲锋的动量和数量压倒敌人。步兵没有甲胄,用长矛,刀剑近身格斗,圆形盾牌中间有尖锐突起,也可以用来杀人,具有民族特色的武器是飞斧和重飞镖(Angon) ,还有一种钩镰枪,可以投出去嵌入对方盾牌,往回一拉可以毁坏盾牌。每当冲近敌人阵线的时候,法兰克战士一齐投射出成片威力强大的飞斧,飞镖,钩镰枪,标枪,砍倒敌人或者劈裂他们的盾牌,然后马上发起冲锋。

一开始,纳尔西斯看到法兰克人势力强大,就按兵不动,坐在罗马城眼看着法兰克军蹂躏整个意大利半岛,法兰克人以为纳尔西斯怯战,更加放心大胆,布提林和洛瑟分两路南下一直到达意大利半岛的尽头,布提林打到脚趾尖部位,洛瑟打到脚踵。纳尔西斯相当冷酷,他并不在乎当地人民遭受战乱之苦,而想让天气和轻敌来帮助他打胜仗。纳尔西斯不打无把握之仗。况且,纳尔西斯知道蛮族缺乏有效的攻坚手段,就命令各将领紧守城池,不与法兰克人纠缠。果然,洛瑟的一路劫掠够了以后,先独自向北返回,在意大利中部被Fano城罗马守将Artabanes的3千驻军狠狠地伏击了一下,丢掉大部分抢来的财物,败退回波河北岸,洛瑟公爵也因为战伤而死。另一路布提林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他们在意大利停留得更久,受到炎热气候和黑死病流行的削弱。等布提林北返经过卡普亚境内卡西利努姆城(Casilinum)附近的时候,只剩下3万军队,这时,纳尔西斯的大军出现了。

纳尔西斯有1万8千人,在沃尔图诺河北岸扎营(Volturno) ,布提林在南岸扎营。纳尔西斯派出游骑劫粮,并将抢来的一车稻草点着,顺风烧毁法兰克人在河岸建立的木制高塔桥头堡,占领了桥梁。然后,纳尔西斯授意一名赫卢利人假意叛逃到布提林大营传播假情报,引诱布提林主动进攻。

卡西利努姆战役,纳尔西斯基本沿用塔吉纳战役的战术构思,中央阵线重步兵由新得的降将Aligern指挥,大部分是下马的骑兵,全身披甲,长矛盾牌,第二线是轻步兵弓箭手,可以用45度角曲射火力越过前排重步兵射击法兰克军。整个中央阵线成半圆形,又是请君入瓮的姿态。两翼各有三千名骑兵弓箭手,纳尔西斯本人在右翼,左翼尖端又埋伏了一支骑兵,可以用来打击敌人背后。布提林使用典型的法兰克战法,除了少量骑兵打头阵,主力两万多步兵排成楔形三角阵,他本人和他的亲兵构成最强的三角尖端,大家的盾牌联在一起,密不透风,而且盾牌上还突起矛尖,可以在将敌人向后推的同时杀伤敌人。

凭借可怕的飞斧和数量优势,法兰克人冲进了罗马中央阵线,三角阵的顶端已经突破罗马防线,纳尔西斯命令手下赫卢利人预备队上去填补防线空洞,将法兰克人顶回去。同时,两翼的大量弓箭手显示出无比的威力:我们知道对於任何方阵或者三角阵来说,阵中士兵的盾牌连成墙,向往的正面得到很好保护,但是向自己阵内的后背是没有防护的,而法兰克步兵没有甲胄,除了盾牌就没有第二层防护措施,於是纳尔西斯命令突出的两翼骑兵弓箭手不射击当面之敌,专门射击对翼敌军的背后。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形成交叉火力。又因为法兰克的阵线如此密集,罗马弓箭手箭无虚发。同时,罗马埋伏的骑兵包抄法兰克大三角阵的背后。此战的结果,据当时人说,2万2千到3万名法兰克步兵全军覆没,仅仅逃出来5个人。纳尔西斯方面阵亡了80人。当然,这种结果肯定夸大了,不太可信。

消灭法兰克人之后,意大利全境才告平安。纳尔西斯回到罗马城,举行了凯旋仪式。这大概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太监可以作罗马凯旋式的主角,而且这也是罗马城历史上,最后的一次凯旋式。公元554年,罗马城的居民人口总数仅仅4万。

4. 纳尔西斯的结局

纳尔西斯作为查士丁尼的总管太监,始终受到皇帝无条件的信任。从公元554年胜利开始,到567年,纳尔西斯作了12年罗马帝国的意大利总督,驻节拉文纳。在此期间,565年黑死病瘟疫在意大利爆发。同年,贝利撒留和查士丁尼皇帝相继去世。纳尔西斯虽然岁数比他们都大,但还活着。新皇帝查士丁二世并不信任纳尔西斯,而且新皇帝是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即位的第二年,皇帝撤销了纳尔西斯的总督职务,纳尔西斯不敢回君士坦丁堡,於是跑到佛罗伦萨附近的别墅躲起来作寓公。他刚刚下台的第2年,568年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这次来势极为凶猛,对意大利的破坏比之前几十年的战乱还厉害,因为这个民族当时的文明程度远远低于罗马,哥特,或法兰克人。虽然伦巴德人从来没有完全占领意大利,帝国至少守住了拉文纳附近的地区,但是伦巴德人以后数百年就定居在意大利,意大利的拉丁文明受到重创。意大利西北部波河平原,以世界名城米兰为中心的地区,原先古罗马时期叫作利古里亚的,从这个时期至今,还叫做伦巴底地区,就是从伦巴德人那里来的。

有一种说法,讲纳尔西斯是一个自私而诡计多端的人,被解职以后心怀怨望,给北方伦巴德人的王送去两大筐意大利各地出产的水果,以意大利的富庶来引诱伦巴德人的贪欲,故意引狼入室。现代历史学家Fauber在他关于纳尔西斯的专著里对此说提出疑问。这个传说未见于任何与纳尔西斯基本同时代的史料记载,是后来几百年才出现的,不排除中世纪作家编造故事的可能性。就这个故事本身的情节来讲也并不合理:伦巴德人当年跟随纳尔西斯大举征服哥特,肯定早就见识过意大利的富庶,根本不需要用水果的样品去引诱,而且当时没有铁路没有飞机的情况下,意大利那么炎热的天气,从那不勒斯运到阿尔卑斯山以外,水果就算没有烂成果酒,恐怕看上去也不会怎么诱人了吧?

这个传说的起因,无疑是因为纳尔西斯去职和伦巴德人入侵发生在前后两年,时间上确实巧合得太厉害,不由得人们不作暇想。解释这个巧合也可能有另一条思路:也许伦巴德人出於尊敬(纳尔西斯掌权的时候对他们不错) ,也许出於畏惧(纳尔西斯毕竟是一代名将) ,不敢入侵纳尔西斯掌管下的意大利。当纳尔西斯去职之后,这重顾忌也就取消了。两个间接的证据,一是纳尔西斯解职以后向南跑。如果他勾结伦巴德人的话,应该选北方的住址才对,这样一旦事情败露方便逃跑。二是纳尔西斯死后,尸体运回君士坦丁堡风光大葬,皇帝皇后都出席了。如果当时的人,尤其是宫廷,知道纳尔西斯里通外国的话,不太可能进行这么高规格的葬礼。

以上都是猜测,真正的原因如何,史籍没有可靠的记载,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知道答案。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纳尔西斯退休以后又活了4年,最后由罗马教皇作中间人调解,把他劝回了罗马城。纳尔西斯死于573年,活了95岁,在那个时代的医疗和饮食条件下,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死后尸体运回君士坦丁堡隆重安葬。

(未完待续)

家园 沙发!!!
家园 带花板凳!
家园 TNND,这回腰好了?

再抢俺的沙发,烤了你!

家园 兄弟们,俺来晚了……
家园 真是长寿呀
家园 说起来气死人,大明怎么就没有这么牛的公公呢?

坏蛋和傻叉倒是一茬一茬的,割都割不完……

不过也是,这么长的世界史,有几个军政全才的公公?大明还有郑和,俺也不全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