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就《甲申三百六十年祭——谁主沉浮》一文,与汗青兄商榷 -- napolen

共:💬51 🌺13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简单

如果吴三桂这也叫“忠”,那管袁崇焕就该叫“奸”。

家园 【原创】2、吴三桂此人的真面目3

大顺军攻克北京之后,吴三桂随即归降。以当时情形而论,这也未可厚非,但至少说明了吴三桂不是誓死效忠明王朝的人。而他与大顺翻脸之后,居然还能恬不知耻的自称对明朝如何如何忠诚,要怎样怎样为崇祯皇帝报仇,就太可笑了。而他在前线见到自己父亲之后竟然还有脸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又安能为孝子乎?”,他自己又算是哪门子的忠臣了?又做婊子又要立贞节牌坊,是吴三桂一向的作风。他后来发动三藩之乱的时候,居然还想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还是清廷把他当年要求穷追永历帝的奏章翻了出来(在追杀永历帝这件事上,吴三桂竟然比清廷还积极),才彻底揭穿了这位吴大将军的真面目。

3月26日前后,吴三桂究竟听到了什么事情,让他跟大顺翻脸,至今无可查考了。顾诚先生列出了常见的三种说法,作为参考,并明确指出“真实情况已难考定”。这至多只能说顾诚先生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说法,而不是顾诚先生肯定了其中一种或是几种说法。可汗青兄却将此说成了“应该说他也是认为有这个因素的”,认为顾诚先生肯定了陈圆圆一说,甚至是同时肯定了三种说法,我认为这是对顾诚先生本意的曲解。此外,汗青兄在谈吴三桂“并不怕死,同时在名节和夷夏大防这些问题上的思想防线也很牢固”的这一观点时,说“这其中的一些问题,顾诚先生在他的名著《南明史》里也有所论及。”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顾诚先生也认为吴三桂不怕死,坚持名节。然而我在阅读《南明史》时却怎样也找不出顾诚先生在哪里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还请汗青兄明示。姚雪垠先生曾经考证陈圆圆当时并不在北京。这本来是个学术问题,有不同意见大可进行讨论,然而,在汗青兄所举的黄裳的驳论中(“姚(雪垠)文还责怪‘郭沫若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又继续作了宣传,扩大了错误影响。’这指的是《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姚文说,这是‘完全上了清朝一部分谣言的当,制造那些谣言的动机既是鞭挞吴三桂,同时也诬蔑刘宗敏。诬蔑刘宗敏也就是诬蔑大顺军。’这种推论方法非常面熟,看来作者是适可而止了,本来是还可以继续推论下去的。”),我没有看到任何学术观点,只看到了人身攻击,这样的治学态度显然不能说是端正的。当然,也许黄裳的文章在别的地方有真材实料的东西,但汗青兄不举那些为证,反而引用这些人身攻击的话,不能不说是欠考虑的。

但不论诱发吴三桂思想改变的是哪一种起因,吴三桂考虑的都只是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是对明王朝的忠,不是对父亲的孝,更不是为一些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对陈圆圆的爱(假设确有此事存在),这一点与汗青兄的基本观点也不矛盾。不是为忠的理由前面已经讲过了,吴三桂要真是忠于明王朝的话,为什么一开始还要投降大顺呢?不是为孝和不是为爱的理由也很简单,吴襄和陈圆圆都在大顺军手中,吴三桂如果真是为了他们的利益着想,要么就轻骑直入北京尝试营救,要么就在与大顺谈妥条件后归降,否则就是陷他们二人于死地,而吴三桂做出的恰恰就是这最后一种选择。事实上,李自成是愿意与吴三桂和好的,他出兵山海关的时候还带去了吴襄和崇祯的几个儿子,摆出了愿意既往不咎的姿态。当然,吴三桂可以怀疑李自成的诚意,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如果吴三桂真的对父亲和小妾爱得那么深的话,这些许疑虑是不足以阻挡他重新归顺大顺的。事实上,李自成对明朝降将一向是非常宽大的,曾经数次阻挠闯王大军攻打开封,并射伤李自成的陈永福都得到了宽恕,并委以重任。陈永福对此十分感激,在太原保卫战中也因此殚精竭虑为大顺守城。顾诚先生甚至指出,对降将的过于宽大是李自成的一个错误。这些事情吴三桂肯定都知道,他跟李自成的仇恨远远及不上陈永福,而且李自成也还有南明的诸多将领要招降,诱杀他的可能性其实是很小的。然而,他还是拒绝了,其原因还是他的个人私利。他可能觉得多尔衮那边更有油水,而且经过这些天,他大概弄清楚了大顺军的实力,了解到吴军与大顺联合,只能与满清取均势,胜负还有不确定的地方,而吴军与满清联合就对大顺构成了绝对优势,胜利是稳拿的,所以要选择比较保险的那一方。至于信是谁的手笔,本是无关痛痒的细节,在那种情况下,谁都知道吴襄的信肯定是经大顺政权同意,而且多半是大顺授意的。关键在于吴襄还活着,而且大顺答应给他们父子以好的待遇。拿这个做文章,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难道祖大寿给他的信就没有皇太极授意不成?

为了自己自私自利的目的,他可以让父亲去死,让妻子去死,让千千万万中原百姓去死。在吴三桂的一生中,效忠过得主子有一个又一个,头发、顶子什么都可以变,唯一不变的是自己的贪婪和私欲。明末经过十几年战争,好不容易有建立新朝的希望,吴三桂放进了清兵,清初的十几年战乱之后,好不容易天下百姓得到了安宁,吴三桂又发动了三藩之乱。就三藩之乱来说,康熙不过是想削他的兵权,虽然没有做云南王那样的写意,但荣华富贵还是有保障的,可他就为了这一点差别,不惜扰动天下。他的个人私欲之膨胀,他对包括亲人在内的天下人民利益的无视,可见一斑。

通宝推:Juventus,晨池,
家园 【原创】2、吴三桂此人的真面目4(小结)

至于吴三桂的“夷夏大防”就更是笑话了。他在开始向多尔衮乞援时所谓“相当鲜明的”立场不过是装装样子,自抬一下身价罢了。不过几天之后,他就乖乖的剃发进了多尔衮的大营,他的立场上哪里去了?如果说他是全军覆没在即,不得不如此的话,山海关之战后,他为什么还继续为虎作伥呢?壮烈一点,他可以自杀,怕死的,可以辞职隐居,最差也可以学祖大寿,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明清之际的人,走这几途的大有人在,为什么这位“对夷夏大防这一点也是相当坚持的”吴大将军却不肯走呢?很简单,放不下功名利禄啊!至于后来南明弘光朝廷给吴三桂封的官、史可法叫他“吴大将军”等等,正如顾诚先生所说,除了说明包括史可法在内的南明朝廷的愚蠢之外什么也说明不了。史可法们“吴大将军”叫得再亲切,也没能让吴三桂在追杀永历帝的时候留半分情!

我认为,吴三桂这个人,在军事上也许不能说是一无是处,但也绝没有某些史料里面吹捧得那样神乎其神。个人品德方面,吴三桂应该说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从历史的评价来看,我认为他唯一的去处就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关于吴三桂个人的话,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但关于山海关之战的意义,我觉得还是值得再讨论一下。汗青兄说“事实是,当时的大顺、南明、满清各自采用的政治方针和各方面的策略,对最后的结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山海关之战起了决定性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说顺明清三方的政策确实有重要意义,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的确不只是山海关一战的结果。说它不对,是它又太低估了山海关一战的意义,低估了政策转变的可能,以至于有一种宿命论的味道。顾诚先生说“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史学界长期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必然性只有一条: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间可能出现短期的逆转和曲折。至于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属于偶然因素。只不过人们太习惯于把既成事实当作历史必然,就本质而言,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顾”没有多大区别。明朝自万历中期以来,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覆亡不可避免,接替的可能是大顺王朝,可能是清王朝,甚至可能是孙可望掌握实权的朝廷,也不能排除在较长时间处于分裂的局面。”大顺政权犯的错误主要有两个,一是无视满清因素的存在,另一个错误就是顾诚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及时改变政策,实现封建化。第一个错误是主要的,这使得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面临绝对劣势的地位。第二个错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大顺军在山海关失败后,大片控制区内的地主官绅反叛,让大顺军无法站稳脚跟,卷土重来。但如果第一个错误不存在的话,第二个错误本身并不会构成重大危害,因为如果大顺军依然保持军事上的优势的话,地主官绅们是不敢起来反叛的。而且李自成在北京的后期也意识到了“追赃助饷”政策的问题,开始通令停止该政策。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山海关一战,吴三桂最终站到了大顺的一方,大顺军加上吴军,总兵力已经超过了清军,再凭借山海关坚城,不说大败清军,让清军碰个硬钉子,灰头土脸的回去还是有把握的。如果山海关战前吴三桂就彻底归顺大顺,那么清军也许不会转到山海关方向,而是寻求绕道蒙古入塞。只要吴三桂能够提醒李自成注意满清的危险,不论是大顺军和吴军合守北京城,还是让大顺军坚守北京,吴军袭扰清军后方,打赢北京保卫战的可能性都是颇大的。击退清军之后,大顺军威会更加振奋,各地官绅自然不敢顶风作乱,大顺能够改变一下政策固然好,就算不改变政策,大军也能弹压住那些胆敢异动的官绅。只要过上两三年时间,各地残明势力就会销蚀干净,而大顺的各种政权也可以慢慢建立巩固起来,一个新的朝代就将建立。

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但吴三桂在山海关的选择确实对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正像汗青兄引用的那样“亚玛逊河边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了几下翅膀,最后密西西比河上掀起了一场龙卷风。”也许,吴三桂就是这只蝴蝶吧。

通宝推:晨池,
家园 分析的好

针对曾国藩,有人说过“早死三年是完人”。

那么针对吴三桂呢?假如山海关之战后不久,他就死了,不管是战死、病死还是自杀。历史又会怎样评价他呢?偏偏他当时不死,又来个追杀永历帝,最后再叛了清。当时即是猪八戒照镜子—两头不是人。到后来更落个千古骂名。所以说这种人,不是骂他,对人对己都可谓—早就该死。

家园 这个比喻有点意思:

发信人: mtvcool (李宝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Dec 29 23:57:12 2005), 站内

我觉得是因为碰巧赶上清兵强盛,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已经形成了根基.李自成发展时间太短.

我总觉得这就像玩帝国时代,各自升级发展.清那边是个高手.发展时间长,速度快.而发展得差不多的时候,李自成才刚握上鼠标玩.而且李自成水平也一般,所以最后被清推了.而明前几局都同菜鸟来操作,最后换一位稍高些的选手.但无奈速度已远远跟不上了.又老被清这样的高手骚扰(好容易有袁崇焕那样高手想替玩一下,还被撵出局了.).所以后方才被李自成钻了空子,分不出兵了.

而李自成侥幸赢了,但可以肯定,不是清的对手了.

当然只是戏说.但用我熟悉的事来比喻,总觉得易于接受.

有空去查查看历次农民起义各发展了多少年就成或者败.就可以看出谁是高手了,嘿.当然和对家也有不可分的关系.

发信人: mtvcool (李宝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我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Dec 30 00:02:56 2005), 站内

现在想想,一直难以接受的就是他打赢了明,却被清推了,总觉得清是菜鸟(推明推半天没推下来).而自成是高手(一路势如破竹).其实只是参照不同,自成参照的是腐明,主要是非满血的兵和兵营,而清对的是一排城墙加城堡的防御,所以攻城墙也费点时间.好像就给人一种错觉,顺强而清弱,其实可能不是这样.一量城墙城堡被破,顺清直接交手.强弱可叛了.那就好理解了.

发信人: kinghoo (金玉良言),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我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Dec 30 10:09:59 2005), 站内

从帝国的观点看,李自成在和明军打仗时带N多僧侣,明军步兵多,没冲到跟前就被招降了,但清兵以骑兵为主,冲过来就把僧侣砍光了,所以自成就败了:P

发信人: Iamoldman (rche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我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Dec 30 11:47:01 2005), 站内

本版的n多牛人没出生在李自成的年代,是明朝、大顺失败的主要原因。

发信人: mtvcool (李宝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我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Dec 30 13:50:52 2005), 站内

总觉得李自成玩法一般。打明兵打得太过瘾了,一拥而上。也没怎么出农民继续搞建设。流寇应该说是没有根据地。根据地应该是有个大本营,一堆农民。然后不停升级不停出兵不停出资源,再在周围修城墙和碉堡。显然李自成没能分心搞这个,还是水平不够啊。真正的高手能一边玩一边搞建设。

家园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北方当时闹瘟疫,很多军队失去了战斗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