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有感于中国的经济圈,毛泽东和WTO? -- iimao

共:💬65 🌺119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请列举懂经济的邓小平20年代的伟大科技成就。谢谢。
家园 严重同意!花!
家园 请解释文革后华、邓为什么花100多亿引进宝钢,经济不是崩溃了吗?
家园 你在十八岁的时候考上了大学,能说前面十八年都白过了么?

为什么对科教的投入很重要,为什么对科教的持续投入更重要?因为科教不是种地,更不是做裤子。科教的产出靠积累,要看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

在邓时期没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工业制造能力滑坡,恰恰是因为前期投入不足。而中国工农业生产能力在2000年后的爆发,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有能力恢复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还是那句话,当你濒临饿死的时候,最好把身上仅剩的那两个铜板用来买馒头,先别去奢望什么状元及第。

家园 快饿死的时候,为什么还好引进宝钢呢?100多亿可以买多少粮食?
家园 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要全面,特别是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

邓非完人,他的理论,他的实践,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具体到宝钢一事,我不明内里,不好妄评。

历史人物的功过自有后人评判。只是我们这些做后人可不能妄断。毛的功过要分开,邓的功过就不用分开么?

因为一次或几次错误而全面抹杀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否定一个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不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方法。

家园 请看我上面的回复。我这里已经后半夜了,得睡了。晚安。
家园 不只宝钢,80年代我国进口100多条彩电生产线,就是不肯投入科技。

邓压根就没有科技和工业能力这个概念,只知道“造船不如买船”。

1988年邓“果断”下马了中国核潜艇后继研发项目,人员解散。九四年前后因为国际形势压力江泽民被迫再次批准了093/094的研发这件事是今年报道的。

台湾越来越猖狂。为什么,因为你把手里的武器扔掉了。把工业制造能力扔掉了,只会造裤子,组装电视机。

家园 嘿嘿。你褒扬邓,我毁谤邓。我在这里扮小人,免得有人把邓捧上了天。
家园 这帖可得驳。反正已经晚了,再晚点睡也不算啥了。

做出所谓邓压根就没有科技和工业能力这个概念,只知道“造船不如买船”这样的论断,你有事实根据么?

1988年邓让核潜艇下马一事是否真实,我不知道。今年谁报道的?就算真有其事,前因后果如何,邓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邓作为国防最高决策者,当然明白核潜艇对中国国防实力的关键性。迫使他砍掉这个项目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真如你所说“造船不如买船”,中国可以从外国买到核潜艇?难以让人置信。

台独势力越来越猖狂,一方面确实因为大陆曾经减少了对国防投入,另一方面也有国际关系和岛内各种政治势力变化的原因,不能完全算到邓的头上。

现在可是还有一说,和你的观点正好相反:台独现在是最后的疯狂,他们感到了绝望,因为大陆的科技、经济、军事实力在大幅度地前进。不仅把台湾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和美、日这两个台独靠山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说了半天,你举的这两个论据和“邓损害了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制造能力”这个论点似乎不沾边啊。

家园 褒也好,贬也好,评价历史人物要有事实根据,要辩证,更要公正,

不能仅凭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妄断。

你是毛的崇拜者。毛可是讲究看待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

家园 话说道这份上,我们之间也没法再辩下去了。
家园 其实你的观点我也认同,只是两方都多说点,认识更全面。

比如说,你不知道宝钢和彩电生产线,也没想到我国的科技投入会这么低吧。

谢谢。

家园 关于文革经济崩溃论,送你一段话,望思考。

日本二战后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配给,农产品强制低价收购,旧通货废止,存款冻结,以“国家企业家计都赤字了”号召国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文革后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却人人发钱,消费极大改善,提倡先富,不觉得奇怪吗?国家可能太大,小一点说,如果一个家庭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土砖头]网友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会让家庭成员高消费吗?

在我看来“是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还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呢?”这两个问题没有本质区别,变成工业国才可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生产能力的支撑,改善生活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几个化纤布工厂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只是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的自然派生物。[土砖头]网友可以去查查,中国的几个大型化纤布工厂,化肥厂是不是在7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你以为三中全会一纸决议的第二天,这些厂就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那么神奇,工程是要有建设周期的。

以上愚蠢小猪的文章。

毛周解决温饱问题的思路是,集中一切力量投入科技,通过工业能力来解决温饱问题。72年,我国和美国和解后,我国进口了一批大型化肥、化纤生产设备。70年代的化纤厂,化肥厂(70年代初引进)和袁隆平73年的高产良种,以及50年代开始的水利工程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袁隆平的高产良种是在76年开始推广的,从西欧引进的大型化肥厂最早在70年代末出产化肥。这些刚好在80年代左右显现出威力。

温饱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的,其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三中全会一开,就解决温饱问题,好像不客观。

但是文革后,国家突然花100多亿元引进钢铁生产设备,这个转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与当时的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既解决温饱的目标非常不一致。

家园 麻烦给个出处

科研经费的比例,还有绝对数字。有时侯比例降低了,绝对数字不一定。另外和统计方法也有关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