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雷斯尼克家族,开心果与加州山火 -- 亮子

共:💬55 🌺382 🌵5新 💬45 🌺10 待认可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听上去和悉尼差不多,每年要定期的人为防火来预防山火

这个是可行的 最起码这二三十年来没有死人

家园 高温就够了

两边的房子都成灰了。整个水泥房处在大于600度高温几个小时总是有的吧。

水笔膨胀系数是10,所以大概是1%的膨胀,足够裂纹产生了。

钢筋在低温和水泥膨胀系数一致,高温时大于水泥。所以就是把水泥挤开 然后形成一个小空腔。钢筋水泥不绑定。看着还行,一压就塌。

你都别说房子这种里面易燃物还是挺多的。就说大桥,什么能着的都没有。一般过火之后只能重建。钢筋有可能不起作用了。

家园 这房子看起来也不太豪呀
家园 人工灭火主要靠人工隔离带

火势初起时洒水灭火有效,火势起来后,人员根本靠不了前,即使借助直升机灭火也如此。

我了解的东北林区灭火,灭火人员主要采取临时开辟防火隔离带的方式,就是人为放火,烧掉地面可燃物,等山火蔓延过来,自然止步于此。如果推土机能开进来,就梨开一条2、30米宽的隔离带。

林区铁路沿线防火同样如此,秋季时人为控制的防火烧掉铁路沿线两侧的蓬草。

1977年,东北林区大火烧毁根河林业局,原因就是家家户户都储备木材做燃料,山火蔓延到居住区,到处是干透的木材(当地叫柈子),居民区根本无法救援,集中人力保住了发电厂。

总之就是防火重于灭火。

家园 vevor上买的水泵,自己喷水的

现在都卖断货了

家园 正应了过去听过的一个论点:

富人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钱或者权,而是穷人。钱和权只是支使穷人的工具,如果没有穷人,富人也不见得比穷人活得更久。

通宝推:审度,
家园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针对事

我枉作小人先自我辩解一下。

第一个关于北纬河友那个图,我第一眼看到的是玻璃都完好,说明玻璃位置没受到高温。也就是说,依此可以认为你几个小时600度的假设不成立。不成立不单玻璃,还有房子,一栋木板房不能火力全开的烧几个小时,此其二。其三,从图中依据车身,测算,院子或说房子之间相距大于6米,应有8-10米。靠水泥房那排木头燃烧的温度,传到水泥房,所剩无几。另外,水泥房主体两侧是梯梯间,能对主体起到防火隔热作用。

我们厂房防火隔离要求是6米间隔,实体墙。也就是说,这个条件能满足逃生要求。只是,我们这些一烧,不管的话火力全天大半天是轻轻松松的。

并且,你思路能否轻一下,一个不要盯住一间屋子。如果那片都是水泥房子,会怎么样?花园啥的就不要提了。二个,抗震防灾是一个综合整体。比如木头的抗震,木头有多好的挠性是一个问题,连接处的有效连接强度呢?热涨冷缩导致木头对铁钉的握紧力发生变化呢?

日本人宣传的木头房好处是地震倒塌时不那么容易压死人。不是不易倒塌。美国的木头先进点?

说点其他:以塑代木在当年在中国喊得山响,当年是二十多年前吧。很多企业大力投资去搞木塑建材。大部分亏了。小部分很润,润的原因是出口需求大,日韩美。为啥?轻。国内为啥不行?强度不接受,硬度不接受。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我这些都是当年学的

    后来工作中确实没有涉及过。

    假如环境温度就是不高,于是钢筋水泥幸存下来也是有可能的。

    钢筋水泥房子不抗烧的另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小时候家乡有一阵子经常有房子着火,看着烧完了也没啥,就是黑了。很多过火楼最后还是拆了。

    木头房子不光是不砸死人。因为其实掉下去也很容易砸死人。人很脆弱的。我认为主要是….之前我写过的那一大堆力学原因。

家园 你是懂富人的,富就富在可以轻易获得他人的劳动
家园 既然有这么多负面因素,什么让美国如此强大?

各种文宣不看,看那些有能力选择的优秀的人用脚投票。河里大量的优秀人才在美国就不说了,我了解的清华的优秀毕业生,包括很多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特别倾斜的专业,就业的时候,依然首选美国。

那就意味着,在如此多负面因素的对冲下,必然有非常强大的正面因素存在,这个因素是什么?就像我们总听到新上海人的各种抱怨,但是大家依然向往,是有理由的。在西方可能这是我们去上海一样不言自明的共识,但是对于多数中国人,特别是没去过美国生活的人,这不算是共识。

家园 回答你最后一句:不会

闹灾死人规模大的,只要自己没有在防灾工程里贪污的记录,坏结果一般就是引咎辞职,最多开除(似乎还没发生过)。好结果就是抗灾有功,甚至升职。中国97年长江流域洪水、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数也很多。虽然很多揭批豆腐渣工程的,但没听说有严厉惩罚地方主官的。

当然我们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美国没有,至少简中媒体没有提到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