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国产猛片《三大队》(2023) -- 翼德

共:💬466 🌺1266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家园 国产猛片《三大队》(2023)

点看全图

感谢onlooker老兄推荐的这部电影。查了一下,是2023年最热门电影之一。

与很多人不一样,我看电影不怕剧透的。如果故事和人物有深度,我能够反复欣赏镜头中演员的表演。我可以反复看的电影之一是德国的《downfall》。虽说是老掉牙的历史,被刨析彻骨的人物们,但是演员们特别是演希特勒那位老兄演绎出来,每次都给我真的“看戏”的感受。

所以我先去查了《三大队》的背景。网上资料说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我无从判断。但如果是真实故事,那原作可以是一部描写真实社会下层民众生活场景的巨作,可以与《红楼梦》比肩。因为男主角的行为,必须采取在底层生活,打工,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细细调查疑犯的所在。以他当时的社会存在,他是如何调查的。我没有看原作,所以提出这样的疑问。

实际上从一般概念上讲,男主角的做法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如果能成功,那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改编添加的二大队杨队长,还是一个合理化的做法。电影多处提到后提升为局长的杨为男主角提供保护,以及现代化的罪犯数据库最后确认真凶。

就电影本身来看,男主角追凶的动机没有表现。似乎是师傅的身亡,因为在电影后部师母解释了师傅之死不是嫌犯所为,劝他放弃。为师傅复仇的动机很没有说服力。因为电影没有表现男主与师傅的感情能够驱使他放弃正常人的生活(杨局在他一出狱就及时出现为他安排工作)。

这个小说本身可能是政治不正确的。一个退伍公安,以私人身份追凶多年,不依靠党和政府,这不像是真实的中国社会。电影所安排的情节中,男主自己找不到,通过地下黑帮找到凶手的所在。这可能是真实的,但更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嘲弄。我是不懂得。

电影的人物设置,除去主角外,也不尽合理。如男主的妻女对其的态度。三大队其他成员的为人处事,与电影所设置的地点广东,完全不合拍。三大队队员其中一人还满口北方俗话。这是导演的不用心。最可笑的是本来最虎虎有生气的年轻成员徐一丹,在追查过程中搞到老婆,这样的桥段是导演的人性病发作了吧。

我基本不看国产片,冷一看,这个男猪脚还挺酷的。缺陷在于他总是这么酷😜。这就boring了。

豆瓣上这篇影评写得很对我心思,抄过来。

【三大队是一个基于对他们判断的观众的喜好从而把控的还不错的电影。陈思诚的把控可能有他的经验和道理吧(懂市场懂check)。但我觉得比较保守和省力。

首先是真实性上,电影有几个地方做的很不好。第一,地域。开场写的很清楚是广东台平市。可能受隐秘的角落影响,最近都喜欢去两广的小城市取景。可这种小城市的地域性是很强的,包括语言和食物。虽然剧中人说的都是普通话,但完全就是北方人,具体说是操着普通话的东北人。一般来说系统的重要领导应该是北方人(退伍军人),底下一线警察大部分是本地人。本地人才好办案,刑警办案就是从交谈中获得信息啊。你一个北方人操着普通话和广东小城市的市民打交道,市民能否听懂就是个大问题。这完全反映了陈思诚的局限,因为他就是东北人。广东警察相互之间打交道的方式和北方人就是不一样的,广东警察讲话慢慢的,喝个茶吹个水啥的,也不妨碍效率,很多重要信息就是吹水聊出来,但陈思诚把握不了这种地域的人的性格。里面有个处理我特别反感,就是程兵得知师傅不能算工伤,回到办公室看到捐款箱,一脚踢飞,这是很典型的某类东北男人的性格。边踢还边觉得自己帅的不得了。引发这一脚的情节设置的根本就不合理,这是警局,不是民营企业,还这样卡你不给算工伤,完全是生搬硬造的烂俗情节。第二是张译的体型。张译对少年感一直有执念,这可能是作为形象一般的演员的危机感造成的。比较苗条的身材可选择的角色范围就大,可以从年轻到年老。所以狂飙那个警察他演就很合适。但是程兵不一样。他的年龄跨度虽然也有十几年,但应该是从30多到40多。应该是中年男性的体型。而且,刑警这个工作是高压力,昼夜颠倒不规律,很难瘦。而且后来程兵辗转多地追凶,干过司机、保安、运水工。可以想象打工人的餐食是怎样的,10块钱的炒粉,又油量又大,锅盔,炒饼,都是碳水+油为主,不太可能像张译剧中呈现的那样没肚子,肩膀线条还挺好看的。同样的例子可以回忆李雪健,他演焦裕禄的时候比较瘦,演宋江时就很富态了,因为古代当头的不富态的很少。第三,人和人的相处。这五个警察不说了,就是陈思诚很熟悉的好兄弟烂梗,把他们文艺圈的相处方式移植到警察身上,观众还觉得挺好的,挺热血的,全是假招子。最碍眼的就是程兵释放回家后和妻子的相处,完全能看出编剧导演对两人该如何相处是一无所知的,就是按着生编乱造的路子瞎指挥演员。

整个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到底是什么支撑着程兵坚持四年抓到了凶手。陈思诚和导演都没有给出答案,他们心里也没有空白的。我觉得还得从原型人物的性格出发去分析。我看了原作,原作里的一些信息是交代了他动机的一些信息的。首先程兵是一个暴脾气,不是个苦性格。原作里提到一个细节,程兵看到女孩的惨状后,手里的烟盒拧成了麻花。这肯定是个暴脾气,而且抽烟很凶,张译在剧里可是不抽烟的,但刑警不抽烟是不对的,抽烟是压力的标志(可能这有审查问题)。王大勇很可能死于群众的殴打,但事实是死在派出所,所以警察被抓,当地很多群众向检察院请愿,包括女孩父母,都给检察院下跪要求放过警察,检察院没同意。警察可以说是被从重处理了。接着程兵的顶头上司觉得对不起自己带的兵辞职了。整个过程在程兵看来不公平,准确的说是很窝囊。遇上程兵暴脾气的性格,是一定要争这口气的,这是支撑他追凶的重要动力。心理学上的“蔡克尼格效应”在程兵身上特别突出,没完成但我能完成的东西特别惦记,一定要完成。这是由他的性格引发的强烈的动力。这一定是一个性格的特点而不是优点。特点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会是优点,在一定的环境下就招人讨厌是缺点。所谓的英雄,有时候动机真就没有那么多崇高,就是他性格里的某个特点造就的。所以我们描写英雄特别苍白无力,因为总觉得动机是崇高的,所以总是找不着,找不着就编,所以就模糊让观众摸不到。就比如他这种性格执拗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很好斗的性格,在追凶时就是英雄。在面对妻子时就很招妻子讨厌(这也是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注脚)。原型的结局看和妻子复婚了,四年了还能复婚,可见两人感情很好,妻子一直在等他。也可见妻子是不赞成他追凶的,所以离婚,但心里还记挂他所以一直好好照顾孩子等着他。很矛盾的心理,但这就是人。

说完动力问题,说说一个人追凶,真的就难看吗?确实不容易好看不容易热闹,但也不代表没有空间。程兵追凶过程中干过很多工作。出租车司机、保安、运水工,不一而足。可以想象一下,他在做司机时,身后的人来来去去,有忙碌的上车就睡的上班族,有夜里和朋友嗨完坐车时哇哇大哭的人,有出门逛公园的老年夫妻。这些人足够真实是可以让观众捕捉到自己的一面的,而且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展览,可以与程兵的心境产生勾连,以景喻心。这个景怎么和情节推动产生关系后面说。第二,王二勇的成长轨迹。十二年的时间,王二勇从一个溜门撬锁的贼成为一个有家有业的体面业主。他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完成资产积累的。很有意思。原作中王二勇几次和程兵都是擦肩而过的,两个人这种暗中角力。是很有发掘空间的。第三,程兵是依靠什么抓到的王二勇。不是剧中空洞的坚持,是有具体方法的。原作中写的程兵最后来到送水站,详细记录了每个用户的名字、门牌号、何时在家、何时出门。被老板发现了,程兵解释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老板相信了。因为雇佣程兵期间,水站的销售提高了50%。程兵在干这些职业的时候,针对王二勇,他编织了一张绵密的信息网。像一个蜘蛛一样,网眼越编越小,直到王二勇进入视线范围。这个过程耐心而迅猛。他能最终抓到王二勇是他出色的警察素养在起作用,看似偶然的幸运,是他长期努力的必然结果。所以他的本子非常重要,可惜剧中没出现几次。

那在这个过程里,程兵会有动摇吗?会觉得辛苦、坚持不下去了吗?一定是有的,那他这样一个坚韧的人是怎么渡过的?观众一定会好奇,因为他们也都有过那样的艰难时刻,他们想看到他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所谓典型中的个性,观众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熟悉的瞬间和时刻,共鸣就会产生。但这样去写一个故事——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是会很艰苦的,远不如我多搞几个人,编编情节来的轻松。

最后说一下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张译的华彩,我觉得不对。原作看,程兵观察王二勇观察了一段时间了,这说明他很有耐心很重视这个机会,胆大心细沉着冷静。能等待观察相当一段时间,在决定出手的那一刻,情绪的主基调应该是兴奋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什么情绪干扰,开打后才是愤怒宣泄!就像一个猎手在瞄准镜里一直盯着自己的猎物,猎物在移动,他也跟着移动。猎物安静下来他可以锁定后,在决定开枪那一刻,他会觉得苦吗?不会的啊,扣动扳机那一刻他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啥也不想啊。张译是啥,是苦啊,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是很华彩,但这里的苦是绝对绝对绝对绝对不对的啊!这个时候的苦是一种自我可怜,觉得自己这些年太苦了。但此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就是极度兴奋,冷静也是高度兴奋的表现),程兵不是这种性格的人啊。原作里有个细节,电影里也用了。就是程兵是自己和王二勇厮打,迅速制服了王,两人是因为打架纠纷进的派出所。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发现王二勇不报警,让警察抓,而要亲自动手。原作也没有解释,电影也没有解释,我来解释。原型是这样回答的,我答应了杨局要亲手抓到嫌疑人。这是一个很真诚的话,所以大家信了,但也很场面他留了个小心思。要是先报警不就不能揍他了吗!他追了四年啊,很艰苦的,为了这个家伙自己的好兄弟脱了警服,自己的老领导辞了职,这口窝囊气憋了四年,可不得好好揍他发泄一下啊!但人家为什么要和采访的人,随口问一嘴的人那么交心啊。采访的人要是跟了他几个月,再问他,他可能眼睛一眨巴就告诉你了。前面张译看到嫌疑人要流泪的苦,应该在揍嫌疑人中间发泄出来的。揍完也不会苦叽叽的,因为程兵是一个被成就感高度驱动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厌倦张译的原因,一个套路,演啥都苦。程兵在追凶过程中吃的苦,我认为不会改变他。而是看到的人间百态,他人的苦会很深刻的影响他。所以会对他成就感驱动的性格有改变,但有限。

这个电影还有些很不真实的地方。比如看守所那段和中哥的交流,很奇怪。再有就是对王大勇和王二勇的选角是不对的。一些特征是抓的对,高层钻窗作案的一般是西南的,具体说应该是贵州的。这俩人应该是四川接近贵州的地方,应该是矮且瘦小的身材,有利于攀爬啊。但选的两人都是人们刻板印象里悍匪的形象,高大结实,非常不对。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苏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通宝推:美国高义,很高兴,普鲁托,onlookor,
家园 在我看来,电影不如原来的故事

但票房说明导演及编剧抓住了更多观众。

家园 张译倒是什么类型的片子都敢接
家园 【讨论】推荐二部电影

都是真实历史事件: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家园 豆瓣这篇写的不错

很多我觉得不对味的地方都写出来了。

不喜欢陈思诚这个人,也不喜欢他的电影。这就是个冯小刚二代。

还有一个我特别希望搬上大银幕的事件是鲁荣渔2682号,但是放眼国内,我看这片子没人能拍好,就算真有人把它拍好了,也很难说我能否看得下去。

家园 看过《实尾岛》

不错。韩国人这片子拍的认真。情节也是想象中的,但看着合理。

美国那部去找找看。

家园 达闻奇说得是对的

中国政府和片商都想中国电影在海外有影响力。电影去年12月15日公映。今年2月2日推出Youtube版本。

《三大队》在Youtube上面免费看,带中英文字幕。

视频有5,480次观看。评论只有六条。可以说基本上无人理睬。

@达闻奇

想听听你对这小说和电影的总体看法。

家园 这个的原作是前一线民警根据真实事件撰写

这部电影(以及同样改编自原作的电视剧)其实是新媒体时代孕育出来的。

作者笔名是深蓝,原作其实就是个短篇,说法是非虚构写作或者说纪实文学,但原作就遮遮掩掩没有交代太多的细节。

我觉得作为警察转行的业余作家,作品的文学性或者说完整性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但作品的可读性至少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其实很多男孩子小时候都有一个警察梦,而深蓝的这部作品恰恰体现了人民警察代表人民那种对正义追求的执着。

所以当时是短篇纪实文学爆火在前,评论区里很多网友就开始呼唤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才有后来电影包括电视剧的诞生。但很明显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这类题材的二创把握能力还是略有不足的,电影相对已经算好了,虽然没有比原作丰满太多,但撑起2个小时的片长还是够的。如果有人看过电视剧就知道,那更是让喜欢原作的网友下头。

当然,随着电影的上映,也有一些影评人和自媒体开始质疑深蓝原作的真实性,其实提出质疑的角度也是差不多,就是觉得一些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经不起推敲等等。但我反而觉得,这些质疑看看就好,因为第一,其实只有文学作品才需要讲逻辑,真实事件反而很多时候更让人想不到;第二,从深蓝的描写也能看出来,这个案件如果是真实的,那从最开始嫌疑人的死亡到最后的追凶成功,有很多不符合规定的地方,所以作为前一线民警的深蓝也不愿意以及不能把事情写太透彻,因为如果真被网友人肉出相关人员,甚至有的人会因为这部作品再遭二茬罪的。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文化输出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

既不像某些人说的,只要经济军事强了,文化产品就能畅通无阻。事实上你枪炮经济再厉害,也不可能让其他国家人民喜欢《上海堡垒》这种垃圾。人家连《流浪地球》都不接受。

也不像某些人想的,我们只要关起门来自己喜欢就好,别人喜不喜欢没关系。周晓文三十年前拍《秦颂》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征服天下土地靠刀兵即可,征服人心靠的还是礼乐文化。

所以在这点上,偷懒,照搬都不可取。

说回《三大队》,这是陈思诚监制的作品,现实题材改编。我觉得国外不感兴趣一是题材不新鲜,一个一根筋追凶的警探,这在中外影视剧里都不鲜见。

二是叙事背景外国人可能不太get到。这里我部分是猜测,可能不准确。虽说在国外丢掉警察执照也是个很羞耻的事情,但老外可能无法理解在中国丢掉公职锒铛入狱对一个家庭一个男人是多大的毁灭性打击。

比如里面王骁演的那个路边摊摊主,在外国人看来可能生活挺不错的,有自己的小店,还有个美女老婆,夫妻感情也好生意也好,还有啥不满足?

所以外国人缺少的理解背景还是中国几千年的“阶层跃升”文化,他们大多还是子承父业的逻辑,老爹当警察儿子继续当警察,开小店的孩子继续开小店。

包括那篇影评也没太弄懂这一点。主人公追凶的那十几年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几年,那些亲戚邻居什么的可能都换大house赚大钱阶层跃升了,而主人公还在一根筋的追凶。这是对责任感,正义和信念的坚守。但这些价值说起来动听,要跟看不到希望的枯燥平淡的一眼望得到边的生活比起来,那谁更强大还说不定,所以主人公的坚持才显得可贵。

而老外是get不到“放弃阶层跃升独自上路”这一点的巨大艰辛和付出的,顶多只能联想到一点堂吉诃德。所以这个片子最大的共情点对老外是无效的。

但也不是说东西方文化就真不能共情。这几年影视剧走出去最成功的,既不是《三大队》,也不是《流浪地球》,而是《封神》:

黄金时间播报 《封神第一部》为何在法掀起热潮?

2024-07-16 09:07 发布于:北京市

1905电影网专稿7月10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正式在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全球法语区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为此,全法第一新闻台BFMTV在黄金时间推出了4分钟的新闻报道,对中国电影“走出去”表示强烈的期待,称赞影片是一场票房奇迹,并就影片的拍摄规模、观影人数、制作水平等发出惊叹。三千年神话想象扬帆出海,一场壮丽恢宏的航程就此启程。

本次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龙与我们共同来聊一聊《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法国的热映。

2023年7月10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和国内观众正式见面,在2024年2月10日-11日,两天内影片的放映场次接近500余次,观影总人数高达15,000余人。目前,影片在AlloCiné上评分由3.5分上涨到3.6分(满分5分),这充分反映出法国观众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认可。

对此,张龙评论道:“以往中国的电影出口到其他国家之后吸引的受众以华裔为主,但是这一次有很多的法国的观众也开始走进电影院,甚至在互联网上参与讨论。这也充分地展现出了中法两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契合感。”

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法国的热映充分展现出中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同的内核。

影片以武王伐纣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的故事。作为一场以武力推翻暴政的正义革命,这与法兰西民族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相通,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巴黎的警钟长鸣,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

在此之前,影片已经在全球12个国家上映,除此之外,在Netflixd 等新媒体端也相继放映,《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精心地刻画了每一个角色,它以高质量的内容创作和文化适应性得到不少海外观众的好评。有法国的观众评论道:“我甚至没有发觉时间在流逝,有动作、有深刻的台词,应有尽有。”澳大利亚的编剧Chryssy Tintner 也曾表示:“我很喜欢两个女演员在浴池的戏,最喜欢的角色是西伯侯,很想知道后面的故事。”

最后,张龙就电影创作者如何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新转化,更好地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给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要坚持文化自信,从中国文化、中国伦理、中国哲学中出发,展示中国文化的智慧。“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一步一步地改变内心的决定,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中国文化、中国伦理和中国哲学的土壤之中孕育出来的。”张龙说。

第二,改变国际传播的叙事语态。国际传播需要借助剪辑、配音等方式改变叙事语态,比如,《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法国版中使用了法语配音,更加贴合当地观众的观影习惯,有利于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第三,让视听呈现效果更具表现力和震撼力。在法国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工业规模震撼了法国观众,摄制组工作人员高达9,500人,共进行了15,000次的试镜,为完成摄制搭建了3万平米的摄影棚。

第四,设计精准的传播和营销策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采用不同的策略要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组将国内的路演宣传带到了法国,影片所有的主创人员与当地观众现场互动,在激发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好奇的同时,促进了海外观众对于整个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好奇。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此次在海外的放映能够让海外观众感受到导演满满地诚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隽永的魅力,让我们共同期待早日和大家见面!

当然, 目前这些成果还是以小范围为主,还要以观后效。但趋势是明确存在的,必须走出去,走出去才能有未来。这既是个实践的事情也需要深度动脑筋。

通宝推:大眼,普鲁托,燕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也来说一说

影视片是拍给人看的,这是肯定的,但是拍给什么样的人看,这是不能跑题的。这些年为什么好莱坞的的片子为什么在中国越来越不吃香?就是因为弄不好这个问题,往年加点中国元素,内核是纯西方逻辑都能打,但现在越来越玩不转,因为中国人不吃西方底层逻辑那一套了。而中国的片子为什么不受外面待见,原因也一样,底层逻辑南辕北辙,你怎么能指望外面人能热捧你?

这里插几句河友的评价,包括燕人你,还请勿怪,从底层逻辑上说,你还有swell河友乃至本嘉明老兄等和我是肯定有较大差异的,因为从人生阅历以及现在设身处地的利益格局来看,我们肯定不同,套用老话,经济决定政治,我们的意识形态方面肯定存在重大分歧,自然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就会两样,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河里畅快交流,因为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明白彼此的着眼点,也能够反馈出这个世界真实的观点互动。但是像达闻奇河友这类,我是很看不上的(当然如果说他移民了,改国籍了,那另当别论),根本原因就是他的出发点类似于游泳队那个袁昊然,哪怕他水平再高,就其所代表的身份、地位,也是该极度鄙夷的。

回到正题,中国的文化输出,影视肯定是重要一环,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整个世界的价值观也就是底层逻辑,都已经被好莱坞洗刷了几十年、好几代了,这种情况下,你说去迎合海外观众,那不就得动自己的价值观和底层逻辑,去迎合好莱坞么。好莱坞有没有可取之处,那是次要问题,底层逻辑,这才是关键问题,如果底层逻辑变了,那就代表一个人自身的原则都变了,那么这个人还值不值得信赖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从中国人角度出发,我们的文明和价值观,经历了千年浸淫,虽说现在动辄“千年、百年未有之变局”,但是文明内核的底层逻辑也不是那么轻易可更改的,要不要更改也是需要反复碰撞试错的。而象战狼、流浪地球、三大队等这一系列能够引起我们国内共鸣的片子,折射出来的就是我们文明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于中国底层逻辑所展现出来的现阶段具有较大公约数的文明内核,你TM跟我说这都要跟上好莱坞节奏,去迎合西方观众,你是国外友人也就罢了,你TM要还是国人,不骂你一声汉奸都算客气。

宣传是要和教育同步进行的,这是TG从井冈山开始就明白的道理,西方一神教更是深刻洞悉其机理,所以凡事都是牧师先行,TG也是走到哪,教到哪。在今天中国教育,中文教育在海外都还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去海外宣传,那当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干脆就是劳而无功的事,更何况,我们自己都还没整明白,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文明内核的精炼和升华都还没有真正展开,这时候讲屁个融合和海外宣传。所以影视,请先拍给中国人自己看,把自己弄明白了,升华了,再配合海外中文教育(沙特已经把中文列入小学必修课程),何愁走不出去,至于外面,努力也是要的,但请先摈弃好莱坞,这是底层逻辑之争,是文明之争,没有那么温情脉脉,你好我好,等把好莱坞干趴下以后,再来谈扬弃和吸收好莱坞优点。

通宝推:猪啊猪,夜如何其,崂山一道士,胡辣汤,日月双华,林三,审度,燕人,绝望坡前,桥上,
家园 《封神》的主题是弑父

封神确实有些出乎意料,我居然从头到尾看完了。除了演员表演太卖力,剧情没什么大漏洞。

经历过文艺复兴反抗神权的法国人对弑父这个主题自然不陌生。倒是儒家“父慈子孝”的刻板印象在西方人那里太过深刻,法国人大概想不到中国人居然那么早就有这类题材:“哟,中国人还能拍这种片子哪”。

那其实《封神演义》里面可以挖掘的东西可就多了,比如哪吒反抗父权。这类“父子决裂”的戏剧冲突也总隐含着“精神弑父”的意义。

如果再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去观察弑父主题,君权来自于父权,那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反抗精神大致上都可以套上“弑父”的帽子。从“刑天舞干戚”的反抗神权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就与上面转载那篇文章里“反出朝歌的故事。作为一场以武力推翻暴政的正义革命,这与法兰西民族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相通”的叙事对上了。

我前一阵子在笑话帖里讲《白蛇传》的政治正确,起因也是两部以白蛇IP衍生的国产动画片,给人的观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西方当前的政治正确。

有时候我感觉,中国在五四运动以后的种种思潮,特别是以“反封建”的名义主张的那些,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落后多少,甚至是格外激进超前。只不过那时期反封建的批判给我们一个错觉,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格外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实际上就“父权”来讲,当时的中外社会其实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比如1955年的《伊甸园之东》,据说是改编自该隐和亚伯的圣经故事,背景安排在一战前的美国社会,而我在观看的时候,不由自主想到的是巴金的《家》😂

要说有什么是当时的中国社会还难以想象的,那就是《伊甸园之东》背景中的女权。

这样中外相通、令人联想丰富的片子还很有一些,以后有机会很可以说道说道。

通宝推:燕人,
家园 这个我不是十分认同

更何况,我们自己都还没整明白,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文明内核的精炼和升华都还没有真正展开,这时候讲屁个融合和海外宣传。

我的直觉(强调一下,是直觉,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我们的文明内核,跟西方的文明内核是有冲突的。所以,即便我们自己整明白了,也没用,冲突不会自动解决。

家园 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陈的新片《解密》

才知道陈被吹捧得这么厉害。《三大队》绝对不够成为经典电影。这篇文字说得是陈的新片《解密》。

【郭松民 2024-08-13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微信公众号

观众只看到一个光明的、温暖的时代的结束,一个冷酷无情的、充满压迫感的时代的到来。

  01

  有人说,陈思诚的新片《解密》,有点像《奥本海默》。

  是的,有一点。陈思诚想致敬《奥本海默》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但没有拍出奥氏的矛盾与纠结。

  还有人说,《解密》有点像《美丽心灵》。

  是的,也有一点。但是陈思诚没有拍出数学家纳什的痛苦与意志。

  实际上,《解密》像很多电影,比如《盗梦空间》、《爱德华大夫》等,但都仅得其表,不得其魂,所以还是四不像。

  不过,说是四不像,却还有一像,即很像2014年吴宇森执导的《太平轮》。

  《解密》和《太平轮》的共同之处在哪里呢?

  那就是都把1949年的解放,表现为一场沦陷。

  在《太平轮》中,即将在人民革命的洪流中获得新生的中国大陆,成了一块人人争相逃离、马上就要被铁蹄蹂躏的混乱之地,而蒋介石盘踞的台湾,反而是暴风雨停歇之后的平静故乡。

  在《解密》中,从1937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容金珍虽然是一个有心理疾患的孤儿,但他始终生活在非常有爱的环境中,生活上无忧无虑,心理上被人呵护,数学天分也备受重视,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开发。

  解放前的南京,在陈思诚暖色调的镜头中,像是好莱坞经典爱情片中浪漫、温馨的美国城市,人人都健康、快乐,男人西装革履,女生典雅美丽,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当年在国统区各大城市爆发的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以及因为美军士兵强奸北大女生沈崇而引发的反美抗暴运动等等,连影子都看不见。

  但这个乌托邦一样的所在,却随着南京“被XX党占领”(《解密》字幕)而毁灭了。

  陈思诚用和《太平轮》一样的手法,来表现南京的“沦陷”——似乎巨大灾难就要降临南京,所有的人都在一片混乱中四散逃命,法律和秩序解体了,酷似《乱世佳人》中,南军撤离,北军即将进占的亚特兰大。

  陈思诚是吝啬的。尽管《解密》全片长达近两个半小时,是今年暑期档最长的影片,但陈思诚不肯用哪怕一句话、一个镜头,来正面诠释一下“解放”的真实含义——压迫者被推翻,帝国主义被赶走,人民站起来了,等等。观众只看到一个光明的、温暖的时代的结束,一个冷酷无情的、充满压迫感的时代的到来。

  陈道明饰演的“老郑”,在《解密》中,无疑是革命者与新中国的人格化——他总是一袭黑衣,室内也带着墨镜,面无表情,神秘莫测,缺乏安全感。在他戒备森严的办公室里,还有着密室和暗道。他决定了容金珍(刘昊然 饰)的命运,但容金珍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他是谁。

  透过神秘的“老郑”,观众看到,那个在1921年成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种子与土地”一样的关系,以自身的热情和奋斗唤醒了千百万人民并领导他们获得解放的“核心力量”,似乎是一个类似共济会、兄弟会那样凌驾于国民之上,拥有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力量的黑暗组织。

  那么,“老郑”们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在《解密》中,这是一块被高墙和铁丝网圈禁的土地。

  《解密》一多半的篇幅,是反映1949年后的生活。但观众没有看到人民欢天喜地的迎接解放,也没有看到人民意气风发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看到了哨兵、高墙和铁丝网,看到了军警以寻找机密文件为借口,突然宣布“封站”并搜查每一个人的严酷与肃杀,还看到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暴民在批斗大会上暴打善良、无辜的知识分子——这在“伤痕电影”中,通常发生在1966年之后,但在《解密》中,却被提前到了1963年。也许陈思诚意识到这是过于明显地伪造历史,于是他取下了群众的红袖章,只是这样一来,就更显得欲盖弥彰了。

  一些中国电影人,在通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表现“那十年”,并通过表现“那十年”来向外界传递关于新中国的刻板印象(狂暴和残忍)方面,似乎有一种执念,以至于他们经常会毫不在乎地在银幕上展示伪史,比如在2018年上映的《无问西东》中,就有一个几乎一摸一样的桥段:美丽的女大学生在批斗大会上被暴民凌辱,她的恋人从核试验基地匆匆赶来……导演李芳芳也把时间提前到了1963年。

  这些中国电影导演的这一奇怪偏好,自然影响到了国外的电影人,他们也驾轻就熟地运用这一手法,给中国打上“暴民恐怖”的印记,比如网飞版的《三体》,就有一个和《解密》《无问西东》中的相关桥段极为相似的开头,并成了全部故事的枢纽。你说西方导演是在妖魔化中国吗?但西方的观众可以很轻易地在中国人自己拍的影视剧中得到印证。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有家国情怀的,容金珍破译密码,是因为爱国。

  似乎有道理。但容金珍爱的是什么国呢?

  是一种先验的、抽象的“国”,是他的养父(吴彦祖 饰)从甲骨文中拆字而来的“国”,这种“国”,完全排除了“新中国”的政治含义,排除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任何情感。这种抽象的“家国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出现在《解密》中,不过是为了对抗容金珍生活于其中的新中国罢了。

  02

  二十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背叛的世纪”。

  因为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之多的出身富裕家庭(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背叛自己出身的阶级,投身到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时代洪流中来。

  有一次,我去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惊讶地发现,在这里牺牲的十几万烈士中,许多人(不是全部)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非常年轻;第二,受过良好教育;第三,出身富裕家庭,有些人还是世家子弟。

  这些令人潸然泪下又无比敬仰的烈士,他们投身革命,是自觉自愿的,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清了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许多人是唱着《国际歌》,在国民党军警的枪口下走向刑场的。

  但是,在《解密》中,这一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被完全颠覆了。

  按照《解密》的叙述,出身世家,在知识精英家庭长大的容金珍破译了美将特务企图炸毁“中央首长”专机的密码,破译了美蒋企图空袭我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密码,建立了巨大功勋。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出自任何政治认同,而是被绑架、被圈禁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不得不这样做的结果。

  陈思诚深怕观众会把容金珍误读为一个热烈的爱国者,所以借容金珍遗孀之口,对采访者(由陈思诚本人扮演)——实际上是对银幕下的观众——强调说:“这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是被选择的!”(陈知道自由主义的精髓在哪里 - 燕人)

  被选择,就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

  “老郑”是金珍的引路人,也是他的绑架者与监护人。在“老郑”与金珍的互动中,“老郑”从来不做任何政治启蒙,他只是凭借一种神秘的恐怖力量,令金珍不得不屈从。

  “老郑”发现了金珍在破译密码方面的天才后,就约金珍谈话。金珍回家后告诉养父,“那个人让我跟他走!”

  金珍是超越于政治之上的,至于他在破译密码时所展现出的狂热,不过是一个数学天才在挑战自我,探索自身能力极限时出现的偏执罢了。而做为党的化身的“老郑”,则冷酷地、精明地、不人道地引导、利用了这种偏执,不仅榨取了金珍无比珍贵的智慧,也榨取了他的生命。

  并且,容金珍完全不是中国所能培养、锻造的“天才”。他的容貌是中国人,但他的大脑,是浸泡在西方文明的营养液中发育起来的——来自奥地利的“洋先生”教会了他释梦,使他获得了可以在梦中破译密码的能力;而来自波兰(也是欧洲)的犹太人希伊斯,发现并开发了他的数学天才,并成为他精神上的“父亲”。按照《解密》的叙述,容金珍简直就是新中国的拯救者了,国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他能否破译密码,但他却是被新中国强行截留的“西方文明的产儿”。

  其实,对容金珍来说,他真正的梦想之地是美国,绝不是如同集中营一般的701。当他的导师,犹太人希伊斯表示要带他去美国深造,并表示已经为办好了一切手续时,他是多么快乐啊!只是非常不幸,南京的解放,使他梦想破碎,他不得不留在高墙和铁丝网后面,但仍然和身在美国的精神之父希伊斯惺惺相惜,金珍甚至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还不忘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希伊斯摆脱困境。希伊斯为美国情报局编织密码,金珍为中国破译密码,他们都是被胁迫的,摆脱这一切,师生(父子)在海边对弈,才是他们最渴望、最美好的生活。

  

  就这样,《解密》改写了新中国的历史,也羞辱了新中国的历史。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满怀激情地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变成了变成了“被选择”、被胁迫、被利用的历史,新中国的胜利,也因此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政治的胜利,而是被囚禁的“人质的胜利”,甚至是一种“集中营式的胜利”。因此不仅不值得怀念与歌颂,更是未来要极力回避,并避免重演的!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史料推理,很高兴,桥上,疾走他乡爱故乡,
家园 弑父在古希腊是作为悲剧呈现的

弑父作为一个隐喻事件,映射的是新旧时代的父子决裂,父死子立如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而弑父作为悲剧呈现在社会意识之中,与弑父事件本身相比,表达了相附相反的两种意向活动。弑父表现了父子的对立与冲突,而以悲剧形式呈现则表现了冲突结束后父死子立,立子寻求父子和解恢复历史连续性的一种愿望。尽管这种愿望仅仅只是一种萌芽状态,还无法挣脱已经结束的以对立与冲突主导的叙事体系。说到这一点,不得不感叹,与古希腊相比,古罗马帝国在文化上还是略显浅薄了些。今时,西方思想界也已出现了重新评价中世纪的声音,这正是完成弑父之后的悲剧表达。不过,历史似乎又将重演,美国比欧洲在文化上也显浅薄了些。

历史的连续性。中国历史上道统的不绝如缕是如何实现的?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文明内核的底层逻辑

中国文明内核的底层逻辑是儒家传统吧。

看看犹太文明的底层逻辑

点看全图

前4条是纯宗教信条。中国人没有。除去第9条,剩下的5条,与中国文明完全相同。我记得宋代定居开封的犹太人考取政府公职后做了类似的评论,说犹太和儒家没有区别,都是叫人向善。

犹太教条的”不可做假见证“体现了与华夏文明不同的起点。他们对法律更偏重,华夏偏重道德。

当代西方的底层逻辑是建立在犹太-基督教教义基础上的。他们重视法律条文。比如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国际法说不可。老百姓因此也说不可。

中国不然。中国偏道德,谈历史经纬。美国是中国的潜在敌人,乌克兰被美国支持,因此乌克兰坏,俄罗斯打得好。就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