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老外看中国:我实在搞不懂中国人的恋爱动机 -- 整合精神哲学

共:💬37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写文章的记者是..

老外有自己的言论自由.但因为是老外说的话就觉的很香,那就是记者白痴了

家园 花一个,这点我跟你又一样了

我想我是那种不可能跟老外恋爱的人,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我的。而我,我大约也永远了解不了他。

不过,我最近在想,老了以后,也许可以考虑考虑老外的老头,因为他们看起来很精神,不像一般中国老头那样抽巴 没准老了以后,注重的东西就不一样了,那时精神的共鸣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活活。当然,也没准那时对于看起来是不是很精神又不在意了,谁搞得清楚呢。

家园 老了精神的共鸣不重要?严重误导啊. 活活
家园 来说说我的感受

谈恋爱是找“人“谈的,而且要“谈“才能知道这人合不合适。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是人的一部分,有迥异而能相处的,有相同也合不来的。这是个明显的事实,但是身边全是中国人的时候不会天天想到,身边什么人都有的时候容易以为不同背景的人就不能互相欣赏。

每个人有他或她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比如我,我要长得帅的,能让我笑的,成熟的不天天抱怨社会和怀才不遇的,能和我分担生活琐事如洗碗扫地而不当成莫大功劳的。遇上了,不管是什么样儿,都可以一边谈一边看。因此小爱同学敲门要电话号码的时候,就给了他。

迄今为止,跟小爱同学在一起半年,仍然只能算是“谈“的阶段,只要没有发现这人有什么我不能接受的毛病,就会一直谈下去。如果谈到几年,觉得没有对方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自然会做深一步打算;如果在这之前就因为时间地理因素要分开,就只好祝对方好运。我想,这就是引文中的“谈恋爱“的意思吧。

虽然两个人沟通只能用英语,但是语言不消出神入化,只要能表明我的意思就可以了。一般的中国式美学的“伤春悲秋“,“万事无常“都不难表达和理解,因为英文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再复杂一点说“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就可以打打比方了,比如“伊里亚特“里海洋女神给她的儿子阿喀琉斯送去火神连夜制成的盔甲,原文用了一大段儿赞美那盔甲多么美妙。再复杂一点说“乾,元亨利贞“,那就连现代汉语都解释不了,跟讲英文的人说不明白也正常。

生活习惯无疑是有很多的不同,不过只要跟对方沟通好,不要触犯底线就可以了。小爱同学爱穿日本暴徒式的花衬衫,我对此种品味很不以为然。不过后来想开了,反正丢人也是丢他的人,不是我的。我不能接受他用笔来搅咖啡,用笔杆而非笔尖也不行,哪怕他本来也要咬笔的也不行。最后的底限是:不要搅我的那杯。他第一次洗碗没放洗洁精,我就告诉他有油的碗只靠热水是洗不干净的;第二次放了四分之一瓶,我只好再告诉他五个碗是不需要那么多的。反正拉大锯扯大锯般,小爱同学的家务水平正在长进,而且人家的态度总是很好的,觉得吃了我做的饭,如果不洗碗就太说不过去了。

饮食可能是一个难题。小爱同学的优点是不会被食物的名字吓住,猫啊狗啊的只要做好放在他面前,他一定会起码吃一口,然后再判断是否继续下去。即使如此,他还是很挑食的,象米粥,豆腐,皮蛋,黄泥螺,任何奶酪 ,西式做法的土豆,都是不吃的。如果我哪天想享受一下他害怕的中国食物,就让他去吃pizza好了。冬笋,冬菇,排骨,啤酒鸭,辣子鸡,都是他万分热爱的食物。

谈恋爱不止是两个人相互了解完了就成功的。人不停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包括电影,小说,上网灌水。虽然两个人没有什么共同背景,却很快会明白对方喜欢什么。跟小爱同学在一起,他介绍我看了Futurama,Monty Python,Black Adder,因为他知道我会喜欢这些荒诞喜剧。如果碰巧我不喜欢,也没关系,换一出就是了。我介绍他看了“功夫“,“奏鸣曲“(北野武),“阴阳师“,“无间道“,因为我知道他也会喜欢。他可是在爱尔兰就看了“少林足球“和“座头市“的人。看无间道的时候,结尾处我们俩抱头痛哭,因为张力太大,结局太悲惨。不过他仍然说,这真是一部好电影,一定要介绍给他在爱尔兰的哥们儿。

跟小爱同学说书也是很有趣的。很多希腊罗马北欧神话,他比我清楚得多,比如“诸神的黄昏“是怎么一回事。中国的神话他没听说过,可听了以后往往有全新见解。比如唐僧是十世童男,吃他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小爱同学的理解是:这个社会对唐僧实在是太TMD不公平了,十世童男已经够辛苦,神仙还没有奖励,反而弄了一大堆妖精追着要吃他!因此小爱同学决定一定要小心翼翼犯不多不少的错误,得以继续在世界上轮回。福尔摩斯和波洛,哪个更可爱,华生在哪个故事里得到他的妻子,都是话题,永远也说不完的。

科学是另一个永远说不完的题目,因为总是有令人瞠目的更新,也是无限恶搞,上纲上线的好材料。

总之,只要找对了人,是总会有化学的。如果人的性格不对脾胃,那再同文同种也没用。有时也很懊丧,对小爱同学说:有三分之一的我你永远不懂。小爱同学说,没关系,我只要懂余下的那些就好啦,我不懂的你可以跟别人去说。

家园 "恋爱没有固定模式"

就无所谓一次见面就谈恋爱或是几次以后,文章里这一句话,因为没有固定模式,就把他的所有疑问都解释了。。。

人们喜欢把没见过的都称作是奇怪的吧,包括“奇怪的恋爱关系”。。。

家园 站着说话不腰疼

发达国家的人虽然有穷有富,但是他们普遍的情况是“衣食无忧”,良好的福利(当然是建立在高税收基础上的)可以让他们只要有简单的工作甚至没工作都不用担心生存的问题,这时他们当然只考虑感情的事。中国人行吗?我相信在很多更贫穷的地方,根本连感情都谈不到,只要你出得起聘礼,可以娶任何一个穷姑娘,你能指责人家不懂爱情吗?活都不活不下去还谈什么爱情?

家园 献花!!!

“恋爱是找人谈的”,一千个一万个同意!

家园 有点儿以偏概全

发达国家里,不会恋爱的人也不少。穷地方一样有恋爱,听听陕北民歌就知道了,那会子比现在穷得多了。但恋爱更是一种人生经验,也是需要积累和提高的。文章里说“中国“,“外国“固然笼统,但它有一个主要意思是明确而且我认为正确的:就是两个人的感觉要慢慢培养,一旦确定了就不要三心二意,象文中说的“总挂在嘴边上“。相亲才见了一两回就开始谈婚论嫁,有点不太合适。其实中国人很多也这样感叹,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大学里的恋爱更有感觉呢?因为大学里的恋爱是真的从一杯冰茶,一场电影,一场晚会谈起的,而非年纪到了,父母亲戚的催着,找到一个年貌相当的男性或女性,略谈了两场就筹备婚事的那种“恋爱“。在很多论坛上看有些女生比较追求者的条件,比来比去只是没说自己的感觉如何。这就很难说是恋爱了。

家园 我猜的啊,老了就不太关心那些了吧

是不是该研究哪里晒太阳最舒服,哪里的饭菜嚼得动,什么保健品对身体好。。。

那时听老外讲他的事情就跟听故事似的,觉得好玩了吧。。。

家园 非常感谢:)))

我的问题就在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很多时候,我好象什么都可以不要的样子。所以Alec可以每次都提醒我我需要一个nice guy 来照顾我。我每次都说,我也可以照顾自己很好啊。他就很泄气,呵呵。

所以Alec很困惑,每每循循善诱,问我要什么,他说他的问题很大,因为我的缘故,他少赚了好多钱---kidding

我想可能文化的差异还在于,西方人常常是先在一起再了解更多,而东方人却是了解更多后再决定是否在一起。这个程序上的差异也很大。火焰可能和小爱是生活在一起的,对吗?

Alec其实已经认识我快一年了,是一个姐姐的朋友,在一个律师行。也是个business man。和学术性的人还有很大的不同。。语言虽然不算障碍,而且他的很多价值观与中国人很相似,作为一个朋友也很有趣,但我还是很疑惑于,如你所说,如果一个人只能懂我的三分之二,而剩下的三分之一我必须去跟别人分享的话,这样的生活完整吗?

咳,我现在不是谈论我的问题,而是关于这种不同语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下的人的关系,也或许我是庸人自扰,可能很多同族同语言同文化的人的关系,也未必能处理的很好呐。。。

不管怎么说,非常感谢。

家园 亲爱的雪个,到老了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真的不幸和一个外国人生活在一起,而到老了孤独一人的话,我一定选个中国人生活,你想,都说了大半辈子英文了,到老了还不能说回中文,那该多郁闷啊。。。。

呵呵,just kidding....

家园 这个嘛。。。

你说萨苏和柴妞都不理睬我这个需要指导的问题,是不是觉得这个没法与外人言啊?还是说觉得我太幼稚了,提这种傻问题啊?。。。。

家园 文化差异何止这一星半点儿,孰优孰劣还不一定呢
家园 文化背景只是显性的人格因素

还有很多隐性的,比如乐不乐观,爱不爱好文艺,爱不爱好科学,外向还是内向。这些都是决定两个人是否能在一起的,并非相反就不相容,人们经常看到性格不同的伴侣生活得很好。

如果把对方是有趣的人,那背景不同会变成新鲜话题和经验;如果是无趣的人,就是格格不入。当然,无趣的人,无论中外,也不会想要和他继续下去。

我们都住宿舍,所以要见面非常方便。但如果在一起生活根据加拿大的法律就等于结婚了。所以还暂没有这个打算。很多人以为在北美情侣会容易地住在一起,其实并不是的。他们要等了解得差不多,觉得两个人能相处,才会有这样的打算的。住在一起又分开,伤筋动骨,和离场婚差不多。

家园 咳,瞧你这话!

你这贴埋得这么深,又没在标题点名,别人看不见,也是很正常的。用我们业界的行话来说,就是用户界面不友好。

再说了,别人可是有女儿要照顾的,还有萨苏那么多坑要填。。。

不过,你这么急着要答案,莫非。。。我的超常想象力又要发作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