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某些质疑运十的河友太可笑了 -- 日月双华

共:💬447 🌺1235 🌵9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么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性

主要负责人发现运十不够安全,根本就不敢试飞时坐上去,于是就不支持了?

家园 也许不是我短视

而是你在用上帝视角看这个问题?(通俗的说法叫马后炮)

家园 技术难度不一样,市场情况不一样

做大飞机跟做家电的技术难度不一样,对整个产业链条的要求也不一样,这个没啥好说的吧?

至于市场,家电需求旺盛,当年做出来就能挣钱,话说当年有多少人需要坐飞机出行?

想想也有意思,回头看,家电行业倒闭了那么多家公司,那么多的国产品牌消失在历史长河,大家好像也没啥意见,为啥对运十下马就要耿耿于怀呢?更何况,国家也没有放弃大飞机,919,国产发动机不也快出来了吗?

家园 是不是发现安全性有问题,呵呵,您我大家心里都有数

现在这个事情说到这里,您还坚持大梁一体成型代表结构结实么?

都是千年的蛇精,您玩什么聊斋啊?一部分人不喜欢就此不坐,在千奇百怪的您的逻辑里那么难以理解吗?

马凤山那是立军令状也在叫板,不是么?为什么没人敢接招?为什么没人敢站出来要求正规下马?敢情非正规下马是马凤山们的意思吗?

您可真有趣啊。

家园 上帝视角,看着苏联,设想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上帝视角?

您觉得您是上帝吧,非得要求和您的设想一致?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超级粉丝,您连这个都看不出来,不觉得自己可笑吗?

看别的不会看,看苏联还不会看?那么您的脑回路到底啥意思?您是说邓小平对中国未来没有一点思路和自信吗?

家园 河里有贴的部分资料

运十配套的国产航电设备,关键的设备有下面几种:

256机载航行雷达,用于观察航线上的气象情况,探测云层中湍流区域,确定其方位和距离;发现航线上的高山和相遇飞机;观察地面目标;测定飞机的地速和偏流角。该雷达可用于民航干线或支线飞机、直升飞机、军用运输机。256航行雷达为运10配套研制,也在运10上进行了定型试飞,但由于运10下马,不再需要该雷达,经过改进设计,定型为HAL-3型航行雷达,用于运7运输机。上海航空公司也用该雷达替代美国雷达,投入商业运营。上海航空公司的机队有波音707和三叉戟,所以这款为运十设计的航行雷达已经用于波音707的商业航线飞行。

据说,这种雷达曾在89年西方制裁中国中,发挥过关键作用,当时西方禁止向中国出售民航客机上当航行雷达,中国就用这种雷达替代民航机上进口雷达,效果很好,最后西方国家看禁运雷达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只好又放开民航客机雷达出口。

201多普勒导航雷达和627导航计算机组成的第一代全自动数字导航系统,因运十下马不再需要,后其衍生型号用于运8飞机。

108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接收机,填补了国内机载导航设备空白,在八十年代初通过技术鉴定。因运十下马不再需要,研制单位根据上海民航管理局的需求,将108机尺寸改为与波音飞机上美制同类产品相同,同样用于上海航空公司的波音和三叉戟机队(估计用于替代昂贵的原装进口维修备件,样机在三叉戟飞机上使用了数千小时,始终工作正常),此后定型,根据用户需求生产供货。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航电设备基本上在1980年左右研制成功,并在各种飞机上经过试飞验证,并设计定型。如果运10不下马的话,这些航电设备可以用于运十其后架次样机的试飞。

家园 我只不过是提了一个检验运十安全与否的新方法而已

我还是有点小自豪的,如果没猜错,我提的方法是河里首创。

才试飞了几次就声称安全,不用这个方法检验,很难服众。

家园 补充一下

看过一篇文章,九十年代进口客机超过四百架。

家园 航天的产业带动效益比其他产品大多了,强多了

这话是你前面说的,至于理解不了吗?

做大飞机跟做家电的技术难度不一样,对整个产业链条的要求也不一样,这个没啥好说的吧?

家园 关社会主义啥事?

说的是这句话:

谁能在80年代初,预见到现在的中国的航空市场如此蓬勃?

家园 DC-9-10和波音737本就是同代的。

波音707机组是4人,737、757、767是两人。

家园 社会主义为大众服务,不看你们说的成本、特权

所以苏亮需求量巨大,中国同样也是必然。

两种路线的问题。只不过你以市场经济扯淡不能理解而已。

家园 这个就尴尬了呀

你说改开前,普通人能坐飞机吗?说好的社会主义,为哪里的大众服务呢?

你这么一提,又扯出运十立项是不是为国家领导人出行这话题,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家园 拜托,不能把707“死后”的737也拿来比吧

707 生产时间 56-78年。

737-300/400/500 算是737第二代了,开始生产于81年,707都停产了,还比个啥啊。

能比的也就是生产时间有重叠的737-100/200,作为比707晚将近10年的飞机,使用JT8D 涡扇发动机,比707的涡扇J T3D 同代,略先进少许,也略省油(晚两年出现)。没办法,波音开换涡扇时,J T8D 还没有呢。

作为短程飞机,起降频繁,同样服役时间有更多地的,对防疲劳要求高。短途飞机,自然有小机场的要求,较小的机翼后掠角(707 35度,737 25度)有利于起降。

不同的使用范围要求带来了737对防疲劳的重视和在小机场的适应性强。谈不得先进。

至于飞行员从707的3个减到两个,首先飞机小而简单,本就不需要更多人员。。。二来也是法律法规的要求,那时代美国要求飞行时间超过8小时,起飞重量8万磅以上就得3个飞行员(第三个叫飞行过程师),比737更早了几年的 DC9 也是两成员,因为它既短程又低于,8万磅。。。737两名成员还被针对强加第三人了一段时间才解除3人质的要求。更后设计的747和空客的A300仍回到3人机组。。。直到后来要求减轻,后期一些的747-400和A300-600才重回两人制。

作为短途,而且本来就载客少,导致737比707轻一半,但载人数量是2/3。而且飞行速度设计比707慢了约100公里。这样又省油不少。总之同时代的737比707 载客少,飞的近,飞的慢。档次显然更低,先进也谈不上。但飞中短途显然比707经济。。。

但制造上讲,小,轻一半,发动机少了两个复杂度大幅降低,显然仿造会更容易和便宜。。。

家园 707三人机组

DC-9 65年首飞,737 67年首飞。。。两人机组。

69年首飞的747,72年首飞的A300 也又是3人机组。直到后期些的747-400, A300-600R 才回到2人机组

数据来自 Wikipedia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