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明清时期部分火炮资料整理 -- 阴霾信仰

共:💬101 🌺539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清朝极端保守

基本上随便拿出来一点都可以说是这种狭隘民族意识的明证。甚至可以说为了留辫子好看,民间普遍睡扁脑壳,进而脑部发育受损、智力发展受限,导致整个国家的智商水平偏低。制度上的就不用多说了。不过我总觉得之前说过清朝的火器或技术管控,只是没在这楼。

家园 因为满清民族素质水平比较低,再加上汉族知识分子蒙骗

导致满清国人智力发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好在有了陈独秀李大钊和毛主席。好在有了他们。

那些汉族知识分子蒙骗满足领导者也是因为自私,比如曾国藩这类垃圾知识分子,能称为先进吗?就这还被蒋介石等、果粉歌颂,我也是醉了。

家园 逮着你也瞎说的时候了。

民间智力发展受限,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足。

清朝时,留的是金钱尾。

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为例,他的发型肯定是很上档次的,金钱尾的基础上能变出什么样子?

难道是古代的脏辫?

家园 本来就是在开玩笑

前文加了甚至以表形容。因为扁脑壳是较晚的事情,这个说法是没有统计的瞎推理。不过,单纯说扁脑壳影响发育是没问题的。说多也没问题。知道这个完全是因为直到现在北方都还有这种习俗,我这里就有……刚百度了一下,已经有自媒体写过了。

这里没讨论智力低下的实际原因。前三岁的营养的确关键,但就整个清朝来说,大家更愿意说文化管制、愚民政策吧。即智力是后天培养的智商运用能力。受文化和教育影响。

其实这里只是说清朝影响真的超乎一般的想象力。这样的小细节很多,虽然程度不一定怎么样。

家园 关于城墙vs大炮的观点

关于西方城堡墙壁薄经不住炮轰,所以西方的大炮有技术进步的动机。这很有意思。为什么西方不加厚城墙,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思路啊。当然没有能挡住大炮的城墙,就像拿个铁锤砸石头,一下一下砸下去,总能砸碎。城墙的意义在于阻挠对方的攻击,拖延守城的时间等待援兵到来。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有够厚,最后也被土耳其人的大炮打出缺口了。

中国历史上通过火炮轰开城墙的记录较早的是哪个年代?我记得到太平天国首都的城墙也是通过坑道作业炸毁,而不是靠西洋大炮轰开的。你关于成本效益比的说法不是很有说服力。军事胜利的效益超出一切成本考虑。用大炮轰击城墙比用战士尸体垒高远远效率超出。

家园 我大清以弓马得天下,安能折腰事火炮?
通宝推:住在乡下,
家园 战争形态不同

核心:城墙需要长时间轰击,目标是至少摧毁整段。

西方的城墙是从一两米慢慢加厚的,和中国上来至少厚一倍不同。而且中国的夯土和斜面有利于吸收动能,轰炸更难。西方则不然。结果是形成了拉锯升级。

城墙只是主要特征,有许多连带因素。比如战争规模、战略目标、战斗时间等。这要考虑到什么时候才到攻城战,攻城战维持多久,城防的主要设施。显然中国城墙有利于防守方,尤其是城墙上可以有掩护的射击,不管是弓弩还是大炮。

成本,是指初期的研用成本。中国不是没有重量级的炮,但相当有限。尤其是射程。如果到了能让短射程高强度大炮长时间频繁轰炸的程度,形势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投石机是更好的选择。而且中国的炮多用于炸人,倾向于轻量便携。大炮的性价比严重不足。

通过火炮轰开城墙的记录,没研究过。但要说完全由大炮完成,基本要到清末民国。我们可以看到抗日战争里面还有用炸药,而不是大炮的例子。因为成本实在高昂,长时间围攻都不一定行。而且轰开也无法完成中世纪欧洲那种目标,更多是巨大的威慑力。小县墙薄也许问题不大,但是小县也没有如此进攻的必要。若为要害,多数墙厚。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综合问题,是一系列状况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战争形态的差距,而不只是简单的城墙。当然是天时地利加上系统反应

最后,18-19世纪,西方的城墙显然失去了原本的功能,而中国的20世纪初都还有用。此外,还要考虑到火炮和工事技术迭代的前提,尤其是数学。

成本

  

更重要的是,如果欧洲人遭遇的是中国那样的城墙,他们还会想方设法研发出以击碎城墙为目的的火炮吗?不管是15世纪早期的巨型炮,还是15世纪晚期重量稍轻但威力更大的火炮,不管是制造、运输,甚至是开炮,巨型炮都靡费巨大:最大炮每开一炮要用掉50多公斤火药。后来的(比如轻一些的)攻城炮所需火药较少,但开销仍然惊人。学者做过估计,16世纪的加农炮每射一发,相当于一个步兵一个月的军饷。

陆战

  

第一,中国人自己都认为,火炮在抵挡游牧民族时非常有用。明军使用火炮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击败了蒙古人,1449年又力拒蒙古入侵。而且中国的火炮需求量很大,北方边关尽是炮台。大量资料清楚地显示,在15—16世纪,中国的征战者认为与游牧民族交战时,火炮非常有效,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火炮突飞猛进的时候。 比如,著名的文人兼将领翁万达就认为,只有装备了火器,他们才能有效对阵迅速移动的蒙古人。他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火炮,长城守御可用,部队深入草原追击时亦可用。火炮似乎在抗击蒙古人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主要参考书:《从丹药到枪炮

其他发不上来的参考书,因为什么格式都有,而且太大。

中国城墙

中国古城墙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4卷 第3分册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5卷 第6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5卷 第7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其实只要想一下相关因素,百度一下就行了。比如从大炮的性能和布置上展开,可以推想出情境,把这个综合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命题。

家园 满清有强烈的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
家园 低级部落啊,形同元朝蒙古部落

武功有,文化低级,反过来也影响了儒家。

家园 睡扁头这事还真是清朝流行起来的。

乾隆在《满洲源流考》中写道:“国朝旧俗,儿生数日,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刑似扁,斯乃习而自然。”

出版于民国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就记载着:满族“婴儿初生,枕以硬枕,枕实以豆,务平其后脑骨,以硬起欠美观,习俗然也”。

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现在的说法好像是畸形程度小于6毫米问题不大,超过12毫米得去看医生了。

通宝推:夜如何其,
家园 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在明代西方就有那么多各种书籍?

第二,为什么这些书籍传入中国后,不能广泛传播,因而知者寥寥?

其实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与“李约瑟之问”是相同的。

近代欧洲,发生两件划时代大事,都与姓哥的两哥们相关。

其一是哥白尼革命,之所以称为革命,是因为哥白尼开辟了自然科学的道路,自此科学才走上了康庄大道;

其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就是欧洲所谓的地理大发现。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欧洲率先搞起了工业化,地理大发现又为工业化提供了全球市场,从此西方称霸世界至今。

怎么就突然冒出了这两哥们?因为在这两人出生之前,一位德国小子发明了一样神器。

哥白尼生于1473年,哥伦布生于1451年。

而在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

古登堡活字印刷机的出现,其意义大概相当于当今PC电脑和移动互联网的问世,它使得信息传播,尤其是知识的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跨台阶式的改变。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就是说,书籍越多,人类进步越快。

在古登堡印刷机出现前,欧洲的书籍全部是手抄本,其数量之少,价格之贵,可想而知,客观上造成知识垄断在极少数人手里;

在古登堡印刷机出现之后,由于成书的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书籍出版和发行成为一个大产业,也才使得大量的人有了接触书籍,学习和了解知识的机会。

知识人口的基数大了,哥伦布、哥白尼这两哥们能冒出来也就不稀奇了。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使得西方在明代就可以出版海量的书籍。

那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古登堡印刷机的原理是活字印刷,而且毫无疑问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在北宋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是一直到明清,占主流却是雕版印刷。

为什么活字印刷在古登堡那里就可以成为神器,而在我们这儿却如同鸡肋?

原因非常简单,却让人郁闷不已。

古登堡印刷一本书,因为是拼音文字,只要制作几十个活字就可以了;而我们古人印刷一本书,制作上万个活字是起步,考虑损耗,用金属活字,固然可以少点,但金属不便宜;用木活字,泥活字倒是便宜,可不耐用,用的活字数量又上去了,总之,就是一个贵,除了皇家,民间出书的一般印不起。

所以,首先活字印刷体现在成本上,中国和欧洲相差太大。

其次,使用门槛也不同,古登堡印刷排版,不识字的但能认全几十个字母的人就可以胜任,据说古登堡发明出印刷机后,手下的学徒干一段时间后,便纷纷离开他,自己去开印刷厂;而在中国,不识字的话很难从事排版。鲁迅等人建议将汉字改成拼音文字,那是因为,他们这些搞写文章谋生的人,也要经常到印刷车间去做校对,大概是深受其苦的缘故。

由于上述两条,中国的活字印刷与古登堡的,虽然技术原理相同,但在应用上推广方面,相差太多。

所以,中国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有人统计过清代出版的书籍,采用活字印刷的仅占1%。

雕版印刷也不轻松,要把整本书先雕刻出来,工程不要太浩大,所以古人出一本书动辄数年。

由于出书太费劲,尽管明代就有很多西方书籍传进来,但还是不能得到较大的传播,这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大概在清末,1900年前后,西方传教士将现代印刷术传入中国,此时欧洲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这些传教士用铅做活字,还编制汉字字典,短短数年内,便将书籍出版做成了一个大产业,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印刷机械,印刷油墨,印刷药品,印刷用纸在数百万元以上,不过也得益于此,后来才有报纸,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等等。

回顾这些历史,可以说中国近代的落后,主要在于我们使用的象形文字,先天限制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

但是,并不意味着象形文字就低等,相反,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要高级。

拼音文字是人类在交往中自然产生的,是对人类相互沟通的原始记录;而象形文字产生与沟通无关,是人类思想和经验的记录。商人占卜,然后将占卜用甲骨文记录下来,其实是在试图通过无数个随机事件,代代相传,从而找出有规律的经验,甲骨文不是地中海西岸的人到东岸去做买卖,为了沟通需要,大家约定好都能听明白的一个单词。

所以,汉字一产生就代表着知识,而拼音文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

就扯这些吧。

通宝推:唐家山,南宫长万,
家园 我个人还是觉得中国不能普及文化是知识分子不乐意普及文化

更歧视工程技术人员。

太侧重于思辨,沉迷于思辨。过于唯上,导致文化形成了断层。

家园 想问题,谈问题用唯物主义比较好,

用唯心主义的话,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家园 中国知识分子敝帚自珍不是常识吗?

瞧不起农民不是常识吗?

怎么叫唯心主义,所谓普及只不过是寒门,这种普及意义根本就不大,至于看不起工匠,更不要说了。

这些不是唯物主义啊?

家园 送个囧,汉字的优劣河里也讨论过好几回了

我完全不同意你的看法。

明代在东南地区发展了铜活字(或为铜版锡活字),分布地域广,印书种类多。至今北京图书馆还藏有明初无锡会通馆排印的《锦绣万花谷》等活字印本。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常州有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

明朝的出版业可是比后来的清朝要兴盛太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