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越人语 -- 商略

共:💬218 🌺78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们的发音好

胡雅切,后五切,胡佐切。

:))

家园 难以互通是南部吴语的共同特征

吴语是汉语方言研究成果最多的一种方言。中国最早使用现代语言学知识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就是《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截止目前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举办十届(原定2020年举办第十一届取消),每届公开出版论文集,可以说研究非常系统了。

南部吴语互通性不强是一个通用标签。有取样五种吴语区来测试互通度的研究,分别是吴江,黄岩,永康,温州,衢州。

点看全图

可见北部吴语可通度较高,南北吴语之间的互通度不是很高,互通度最低的是温州话和其他方言。北部吴语之间互通度比较高,南部吴语之问互通度都比较低。但南部的衢州话和黄岩话、吴江话之间的互通度相对较高。可通度不对称最明显的是南北之间,尤其是温州话。

在当前的共时平面观察到方言的区别常常和历史上方言形成时间先后有一定程度对应。据王士元、沈钟伟(1992)对吴语33个方言点的亲属称谓词汇材料进行计量分析,利用数据做方言亲缘关系的图示。

点看全图

比如绍兴和宁波要比绍兴和温州的方言更接近,反映可能的历史含义为绍兴话和宁波话分开比它和温州话分开时间要晚。

虽然只是亲属称谓词汇分析,不能完全反应方言全貌,但多少能说明温州话和其他吴语片区共通性低,同时不对称的部分原因。树状图显示温州话形成时间比其他地区早,此后又受闽语影响+与其他吴语地区交互不多。而北部地区人员交流比南部多,是互通度高的重要原因。

如考察互通度,徽语内部互通度也是极差的。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是给调查者留下的直接印象。而且按目前标准划分,往往一条规则不能同时涵盖全部徽语区。但找到标准使内部差异<共同点,>周边区域就可以了。

PS:中原官话和客家话的划分现状也非常拧巴。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完美和绝对的的标准。

家园 孤陋寡闻了

没想到浙江方言的研究那么早就有相当的成熟度,以前一直不知道。这些研究和会议是那些机构在张罗?

表格里的吴江是苏州吴江么?没想到和永康的互通那么高。温州话最厉害,别人听不懂他,他还能勉强听懂别人。

家园 以前读李贺苏小小墓

结尾:

西陵下,风吹雨。

因为用普通话读,就不知道这是怎么用韵的。看到古书的注音才有点儿晓得了。

家园 一句百思不得其解的苏浙语

称小孩喜欢不择时间地点的显本领为“称赞”。

百思不得其解。

家园 这不就是想要“称赞”的意思吗

现在网络上似乎也叫“夸夸”。

家园 没听过呢

不知道是不是称赞。

吃祭
家园 哈哈哈

气氛紧张了

家园 【原创】越人语 | 老婆抬进,木梢背进

老婆抬进,木梢背进

木梢就是树梢木末。“背木梢”,有的地方说作“掮木梢”,有的人写作“背末梢”,情形很复杂。

它的意思也有些复杂,有的说是吃亏,有的说是上当,有的说是做傻事,总之,不小心惹了麻烦了。它有很多种句式:

“木梢背进了。”这是吃了亏,或者眼看着就要吃亏之时说的。

“我不会给你背木梢的。”这是向合作者保证,不会让他吃上当吃亏的。

“你要背木梢的。”这是发出警告。

“这回背木梢了吧。”这是幸灾乐祸,或者搞恶作剧之后的玩笑。

也有人将“掮木梢”当作“掮客”用,比如李涵秋《广陵潮》:“物聚于所好,以军统这样势位,谁不仰承意旨。是以那些掮木梢的伙友,往来其门,络绎不绝。”

各地有许多故事解释这个词。

网友“上虞大使”在论坛上发过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说一个老好人,最喜欢帮人。一次看见一个挑夫背着一根长木头,很吃力,他便帮忙一起抬,让挑夫轻松一点。不料挑夫是个坏蛋,抬了一会儿,假称有急事,跑了。老好人只得将木头背到主人家那里。主人家并不感谢,责怪他没有连挑夫一起背回来。所以,“上虞大使”说,背木梢有“吃力不讨好”、“替人受过”种种意思。

还有一句歇后语:“木梢背进——大头还在后头呢。”它在我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捡了一截柴禾,满心欢喜扛在肩上拖进家门,不料后面还带着一个巨大的树干,怎么也拖不进来,拿着刀斧锯子也无从下手,弄得进退两难。

这句歇后语延伸出来的意思是,别以为上了这点当、吃了这点亏就算了,更大的当在等着你上呢。这个木梢,显然是海明威那点儿露在海面上的冰山。

最喜欢说“背木梢”这个词的,大概是舟山人,经常笑嘻嘻地疑心:“你不要给我背木梢。”说到自己的老婆,也喜欢如此评价:“老婆抬进,木梢背进。”

这也许也是“大头还在后头”——抬进一个老婆,不过是小麻烦,和老婆一起生活,那才是大麻烦。这笔账不好算,木梢会越算越大。

舟山人说“老婆”为“老浓”,说已婚妇女为“老浓爿”。“浓”写的是白字,读“NIONG”,但在说“老浓”时,似乎又略有区别,在NUN和NIONG之间,缩唇缩舌的,发音挺难,不像“老婆”,直白弄通。

不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写,有人写作“娀(SONG)”字,看着像,读着不像。

老同事老阎的“老浓”极端反对打麻将,老阎偷偷摸摸打,被他“老浓”打听着了,就怒冲冲杀进去,将麻将撒一地。老阎默默站着,尴尬得像个遭批斗的地主,苍白着脸,噏动着嘴唇——我猜他那时肯定像唐僧那样,在不断地念经:“老浓抬进,木梢背进;老浓抬进,木梢背进……”

夫妻真正吵架时,大概不会说这样有幽默感的比喻句,一般是在开玩笑或夫妻间打情骂俏时说说而已,所以女人不大会因此翻脸。

以前老婆是作“抬”的。

我没见过真正的“抬老婆”,虽然见过很多婚礼,也见过新娘子坐的花轿。

我们村最后一个坐花轿的新娘子,是阿萍的妈妈,据说还曾绕村一圈,非常风光,就像阿林打了一头小水牛似的野猪,抬着在几个村游街示众一样。阿萍比我还大一岁,她妈妈在我十来岁时就已经是个中年大妈了,是以阿萍爸爸抬老婆,我没办法看到。抬新娘子的风俗消失已久,但“抬”字一直在口头保留了下来。

“老婆抬进,木梢背进”,新娘子是抬的,木梢是背的。猪八戒背过媳妇之后,就成了丈人家的长工,挥舞九齿钉钯,镇日在田里劳作,背进了一个大大的木梢。男人大多和猪八戒一样,爱背这样的木梢。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原创】越人语 | 八都里

八都里

困得八都里。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在深度睡眠之中,不知周遭动静,不知东方之既白。类似的一句话比较直白:“大水氽去也不知道。”看到谁睡得正酣,叫醒时,也会直接说:“氽去哉氽去哉!”

困就是困觉(觉读如告),即睡觉。

我出生两个月,睡在竹榻上,忽然不见了,妈妈大惊,后来在竹榻下找到了我——掉下了床,还是“困得八都里”,睡眠质量极佳。

“困得八都里”的引申意义是,信息封闭,对世事的变化浑然不知。

这话我从小听着说着,就是没想过“八都里”是什么——听上去像八个肚子。

庚寅冬回上虞百官,夜晚到天香楼,与梁难、昙花喝茶聊天,说起梁难在研究的上虞古志,昙花在研究的纂风寺,说到明朝倭乱,梁难忽道:你知道困得八都里的八都是哪里吗?就在我老家。

宋代行政划分,有路、府、县、乡、都、里六级。“都”这一级,到民国才废。县各有名字,“都”各有排行,各县差不多都有一个“八都”。我老家是十五都。照清朝的划分,梁难老家崧厦一带的八都,辖有蔡林、凌湖、五叉港、埩头、朱邵、下洋、黄家堰等十七八个村。

梁难说,八都周围,向北是海防重地,向西是绍兴府城,向南是县城丰惠,向东是临山卫。铁桶似的围着,能挡住外来侵袭,一向比较太平,可以放心高卧,困得八都里。

这里设边防历史不短。宋熙宁六年,八都周边有曹娥堰营、梁湖堰营、打竹索营、通明堰营,驻兵计200人。明清更是海防重地,营寨遍设,驻军数千。

梁难送我一套《上虞万历县志》,第五册上记载了一个危及八都的故事。

元朝至正年间,方国珍攻下当时的县城丰惠,用石头筑了城墙;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派了那个信国公汤和巡边防倭,实行海禁,废了舟山,在沿海筑城59座,为筑沥海卫所,拆走了丰惠城墙石头,丰惠只好用泥筑了城墙;再后来有个徐知县觉得不够安全,又改石砌。嘉靖年间,倭寇大掠宁波、绍兴,但三次攻打丰惠,都没有攻下。这事,太险了。亏得徐知县恢复石城,八都里的人才可以继续安睡。

杭州当年也有个著名的八都兵,是董昌和钱鏐所率,曾与黄巢和刘汉宏作战,后来扩到十三都。“杭州八都”时代,并不怎么太平,恐怕没有“困得八都里”的安闲。

家园 【原创】越人语 | 恨孔恼极

恨孔恼极

  小时候读小说——好像是罗旋的《南国烽烟》——看到孔武有力四个字,就十分纳闷:克己复礼孔老二的孔,跟武松的武,以及有力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啊?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诗经》,孔是表示程度的副词,跟“很”的意思一样。

  我当时不知道,其实村里大人们经常在这样使用这个字的。

从山上砍柴回来,天色已晚,满脸是汗,发现家里的小猪生病了,而且又找不到兽医,这时,人们就用“恨孔恼极”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气杀了”三个字,加上主语或单独使用,皆是惯常说法。“恨孔恼极”则一般不单独用,总是在一句话里面出现——他正恨孔恼极,他恨孔恼极地说,他恨孔恼极地走过来,他恨孔恼地的样子,就这样。

  这个词不算常用,但有时用起来却总有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她正恨孔恼极,不料……还有更坏的消息等着她呢。通常是事情忙、工作卖力,同时遭受很大打击或者委屈的人,才有资格得到这个词的形容,这样的人,往往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有一些词,是只能由大人说的,恨孔恼极当然是一例。不过这是小孩觉得自己还没高级到这样,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在特殊情况下,出自大人之口,小孩也可以被这个词形容的,而且不带讽刺意义。

  比如,形容笑到极处,有个成语说道:“肚肠膈笑断。”“膈”字非常重要,没有它,这话就很平庸了。这个成语小孩子肯定不能说,否则会遭到大人责骂——我曾经尝试过,妈妈当即责备说:“小孩子有什么肚肠膈!”这是什么道理我至今不明白。

家园

将进酒里面念做枪,不知道这个扶将中是不是一样。

山西话里,“qiang”这个音有表示抱的意思,生活里主要是指抱着小孩,有时候抱小狗之类的也用“枪”,别的意思,可能是退化了吧

所以你觉得是携、拉的地方,我脑海里是公主抱,哈哈。

一堆蚂蚁,自然是你的腿儿搭在我的腰上,自然是搂抱,也就是qiang了。

手之间的牵拉,自己的土话字典里就是牵,“牵住手”。不过说“牵住手”有点小儿语的意思,大人从泥坑里面拉起来,土话经常是拉一把、拽一把

家园 是苏州吴江,北部吴语的代表

这项测试五个方言点的是按第一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分片来选择的。太湖片-苏州市吴江、台州片-台州市黄岩、婺州片-金华市永康、瓯江片-温州市、处衢片-衢州市。温州话和其他吴语的不对称互通度, 也是研究吴语方言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1982年9月复旦大学召开了吴语学术研讨会,并出版研讨会论文集《吴语论丛》。奠定基础后,198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第一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开始回到大陆,两年一次。每届研讨会主要由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其他不同高校、机构举办,比如第十一届是安徽师范大学。

家园 苏州人称为"鲜格格"含有“炫耀”的意思。

小孩穿新衣,得新玩具都可能鲜格格。

想来想去,你说的称赞可能是“出暂”,不过好像没啥人用了。

家园 请问知道沈榕秋吗?

90年代初在复旦中文系,曾经用数值分类方法研究方言(方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