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今天开始,我会慢慢连载国内某文献翻译、整理合作平台的参与者讨论。话题比较丰富,有历史、思想、政治、青年,有颜色革命、工人运动、大陆田园班农党的崛起,也有中外电影、文艺。但无论什么话题,都有明确的指向,即不同阶级之间的社会斗争。

本人是平台的协作者之一,也参与讨论,并对讨论内容予以了补充修订,所以标题是“原创”,当然要打个引号,因为并非原创文章的意思。

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一组对话)

A:

张其昀是20世纪中国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经历了2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反革命,蒋系南京政府、抗战以及40年代末,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陆的灭亡。追随国民党去台湾后,张其昀在教育界继续活动,办过‘中国文化大学’,请钱穆、陈立夫等人讲学。也当过国民党的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1955年,他在一个官办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上,举办了名为《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的讲座,并出版了繁体竖版的单行本。在65年后,一个叫‘高加索的废物神父索索’的ID,把它整理为简体版,发布网上。

这篇讲座稿颇有趣味,它几乎包罗了数十年后,中国互联网上反共产主义文宣的主要思路,有“共产不合人性”说、“苏俄侵华说”、“马列唯物论被科学证明破产说”、“马列非真左、民主社会主义循序渐进才有效”说,当然还有今天铺天盖地的“儒家思想万岁”说。在此,需要介绍这篇讲稿的历史背景。

40年代末,美国主导的对苏冷战,时刻准备转为实战。当时西方指挥的全球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东欧以及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进行了大规模的特种战,比如侦察、暗杀、传播谣言、搜集军事情报等等,但效果并不好。同时,在苏中等国,由旧有产阶级残余组成、由西方境外指挥的地下网络,随着频繁活动而被大片铲除。苏联有了原子弹后,军事摊牌变得复杂起来,西方转而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开展经济战,包括破坏工业目标、毁坏经济物资、阻挠国际贸易,等等。但冲在一线的地下反共网络,继续因为积极活动而不断被苏中国家连根拔起。因此,西方统治者的谋士们,开始提出思想战、文化战的建议;苏联、中国也在蓬勃建设的同时,开始暴露社会矛盾、思想矛盾。1961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西方的反共‘特种战’开启了新的一页。

张其昀的这本讲稿,公布于1955年,但已经包含了后来思想战的多种元素,很可能是西方有关部门参与炮制的产物。到了今天,冷战早已结束,资本主义全面胜利了。今天的工人阶级需要知道,资本主义世界在这个过程里,是如何在文化领域维持它的统治、打击工人阶级的?这也是我们整理这本讲稿的主要目的。

B:

在1955年,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尚处于统治地位,还没有垮台的迹象。不过,一个政权的巩固,不仅需要阶级与军事的支持,还需要文化的认同。只有以一种独特的文化为旗帜,才能使政权下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受到统合,这种统合是对内,而其收效表现于外。

如果中国代表着一个独特并且异于甚至优于其它民族的文化体系,那么,中国文化是不是内在地有一个发展的事业?作为血缘上的承继者,我们汉族是不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作为这种特殊人群的一员,我们是不是应将全身心投入这个事业?这一思路的收效,有些是对内:“马克思主义者将颠覆我国家、毁败我文化”,于是乎阶级矛盾变成了保卫文化、祖宗与愚昧野蛮之间的矛盾;有些是对外,知识阶层把国家当作自己的归宿,而不流寓外国,成为政权可调用的资源。也许,我可以补充一下,当个人受到民族歧视时,激发出的自尊心,也要求为自己“寻根”,找到一个辉煌壮伟的历史文化。至于这种文化的真伪,便无足轻重。

张其昀在讲“仁”时,毕竟压制了中国历代攻伐的记忆;新儒者在谈“民治”时,把“学人”政治等同于民众政治,也压制了士大夫与民众分离的历史记忆。文彦博固云“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正在此等处也。”

又文中有“背孔子赞易,以乾元为万物之所资始,乾元便是仁,其德威生生与力行。”也许,我应该提醒一下,《周易乾鑿度》中说:“於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之德,以柔万物之情。”儒家的观点,或依据阴阳五行、天象知识,或依据先王前圣的神异;口必称先王之法言,身必服先王之法服,即是如此。而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流俗观点中,都既否定思想的知识基础,又肯定思想本身。这令对思想的认同的本质,暴露出来。失去知识基础的思想,只能成立在传统上。卫道士们保卫的不是思想,而是伪装成思想的既有生活。

对于张其昀来说,同时标举古代中国与现代西方,是必然的,并且也是偏枯不实的。他谈到‘西方’时,所依据的,并非是严肃的社会学考察,却是理想的社会——倒是更接近卢梭用来批判西方社会的虚构的善良原始人。西方必定的民主、自由和富裕,苏俄与大陆则是极权高压,军队和官僚挤榨着的社会。他举的事例中自然有事实,但事实由整体的文章组织起来,才能发生作用。在此进行的,不是准确的制度和哲学讨论,而是展示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轮廓,最终要求通过两者,在中共豫国民党两个具体政权之间做出选择,表示拥护或者反对。

他继续说,古代中国是平等和无阶级的社会。由事实而言,这不值一驳。但从儒家的观点,这种说法也不准确。说过“有教无类”的那位圣人,也曾说过“惟不同等,民以可治也”。儒家是要求上下等差的家派。在民国发生的事,儒流的西学化,西学的儒流化。知识分子既想护持传统资源,又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妥协,如此才有不伦不类的新儒家。这是形式上的买办思想,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实质的买办政权。

C:

这本讲稿反映了主流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现象,对苏联丑恶的现象,反共文人是津津乐道的,他们认为这样的丑恶是违反天道和反自然的,需要快快去推翻消灭。而阶级社会的等级尊卑与压迫,对主流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操纵的舆论来说,则是天道,是永远不变的人性,也就是自然选择。

B:

补充一句,张部长虽然也称赞王阳明,但对概念的解释都承自朱熹。这是民国时期,对儒家资源的一种调和观点。

C:

B的逻辑并不全面。你虽然说,这种儒家观点用文化矛盾掩盖阶级矛盾,却没有指出,它是如何让国民党政权能够合法地代表传统中国。国民党政权把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中国思想,又通过三民主义中的儒学成分与儒家绾合,因此才能在顺理成章地承继古代中国。而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国际,才会出现你所说的思想中的买办现象。

反驳这种观点的必要途径是,指出儒家不能代表古代中国,反驳古代中国思想统一的幻想;象庄子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同时指出,如你所说,民国以来的新儒家是西方化的产物,历史上的儒家和祖宗从来不是如此理性。胡适曾说:“儒学已死,儒学万岁!”要通过让儒学回归历史来反对意识形态的反动攻势。

A:

要指出的是,张其昀是台湾“江湖文人”XXX发迹的第一个贵人。在80年代,这位XXX从台湾回到大陆,混的风生水起。他瞄准大陆的小知识分子、中产阶层,大规模宣讲‘中国文化’,广收门徒,打下一片文化江山。而且,几十年里玩遍美妞,可谓网络爽文主角模板的现实人物,真是羡煞旁人……

类似XXX这样的台湾登陆的国学大师,有整整一只军团,威力惊人。而中国国民党中宣部长张其昀,从几十年的历史深处,为了这只军团,早已运筹帷幄多时了。

未完待续

通宝推:东方红33,野芹,ziyun2015,桥上,
家园 【原创】国民党中宣部长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

国民党中宣部长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二(一组对话)

A:

张部长的讲稿,一方面热衷于粉饰阶级社会的过去,比如这两句——「 仁就是“民吾同胞”的观念,也就是“一视同仁”的雅量,而泯除一切门第、地域、阶级、种族的歧视。」这段让我想起关于法律的那句谚语:“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时禁止富人和穷人睡在桥下、在街上乞讨和偷一块面包。“

此外,张部长也喜欢向大众指出光明的未来,比如这两句:

“我们要使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要加强人民生产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必要的条件。惟有把中国成为一个大工业国,才能从贫穷、愚昧、散漫和疾病中解救出来。”

这听上去跟解放后大陆的很多官方说法,貌似没有区别。

另外,他对青年也关怀的很呢,看这句:“我们要力行建教合作的计划,使学生进工厂,下农场,人人皆有一技之长。”

B:

你发现的这些内容,反映的是20世纪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现象:自由派,左翼和有产精英,常常说的话都差不多。有产精英也要谈“大同”社会,自由派也要谈国族认同,左翼也很知趣,并不一味怒吼阶级斗争。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他们互相之间已经融合的差不多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C:

结果就是大家都去拥抱“国粹“……

D:

工业化是为了谁?哪个阶级从中得利最大、哪个阶级要为工业化付出主要牺牲?这些问题掰开了说,就清楚张部长的工业党激情宣言,是为谁站台。阶级敌人并不总是青面獠牙的,你看他还想让你有一技之长呢!但他绝不会指出,你的一技之长除了给自己挣个温饱,是不是让另一群人发了大财。

B:

张部长挺骚的,把孙中山“联共”的内容加以认同,但是不谈起源,不谈阶级斗争,大谈阶级福利和空泛的民主政治。他鼓吹的改良,比如均田之类的,让我想起跑到台湾去的政学系官僚,当初也是操着这样的一套话术,搞反对派政治,比如"自由中国运动"。

张部长推广的,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主义的改良主义意识形态,争取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他知道,资产阶级的反动性不能摆在门面上,他大骂中共,说了那么长的一串,也不敢攻击大陆的无产阶级运动,只敢说共产党欺骗工农。他没说土改什么的都是暴民,这与老国民党针对苏区农民“人要换种、石头也要过刀”的老式统治思想,变化很大。

C:

这种思路能不能概括成:完全排斥左翼群众运动的参与,在某个“波拿巴”的领导下,由资产阶级内部的技术精英执行,为了反共产主义的胜利,进行社会改良?就是“技术统制”(technocracy)那一套?

有别于社民党,工党的改良主义,对了,60年代农业技术革新的绿色革命,本质上也是反共战争的产物

A:

张部长这一套骗术挺常见的,摆出一个大到绝对正确的概念,诸如“人民”、“平等”,却从不探讨细节的问题。

未完待续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原创】国民党中宣部长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

国民党中宣部长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三(一组对话)

A:

“早在民国二十三年 总统驻节庐山时,已经有过明确的指示。他对大学教育,指出了三个重要方针:就是(一)应使教育计划与政治设施相呼应,俾学校为政府之研究部,政府为学校之试验场;(二)应使学术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贯通,俾言不空谈,行无妄学;(三)应使人格修养与知能传习相协进,俾青年所得智识,能于其精神生活中发挥伟大之道德力量。”

这第一项,就是要使学校成为给政府培养人才的基地,换句话说,使学校彻底失去独立性吧。这一条是有历史事实印证的,比如在大陆,国民党的党务系统和三青团向学校的渗透。

阶级社会的统治,有很多经验是互相借鉴的。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在台湾是做的比较成功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台湾人,虽然不再认同中国,但他们信奉的一整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其实还是国民党打下的老底子。

B:

前几年刘X楓和甘X组织国学学生读西学,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跟孔子是接近的。他们为首的一批重量级学者牵头,大量翻译古典学的文献,开研讨班,找那些在西方被左派学生砸过场的、读古希腊思想研究的哲学教授,过来讲学。在中国,资本主义统治经验自西向东的承接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硕果累累。

C:

社会学领域,磨合儒教与资本主义的尝试也非常多,都是从鼓吹韦伯思想开始的。中国这些重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基本都是韦伯的复读机,想办法在社会学领域,给中国文化磨合资本主义背书,尤其是台湾学者,这个领域下了不少功夫。

儒家思想,要重新捡起来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护航,需要与资本主义完成磨合,所谓旧瓶装新酒。从威尼斯共和国起,基督教都跟资本主义磨合了上千年了,经验那是大大的有。所以“新儒家”反而难免要“以基为师”,学习欧洲的一神教如何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重新诠释自己的旧内容。

D:

我看蒋介石遗书的时候,左一句耶稣基督,右一句中华传统,就感觉很缝合。我初中的时候,学校发的那个弟子规读物,也是基督徒写的,这可能也是一种相通性。

我初中的时候读过《论语》,主要是跟风,为了装逼…… 那时候,我还参加过短期的国学班,坐车拉到一个地方,吃住人家都包了,然后听国学大师讲课,非常恶臭。记得主要内容有鼓吹“戒色”、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义,还有女德,反正是五毒俱全的玩意了。记得有大学老师参与这个讲学活动。那还是在七八年前了。

A:

这种精神上的“向后看”,反映了鼓吹者得不到新鲜的、有活力的精神资源,所以只好从故纸堆(甚至垃圾堆)里翻找……

但这股复古的风潮,不可能只是为资本主义市场建立秩序,它在坐大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插手秩序下的利益分配。

B:

是的,事实上这一幕已经在台湾上演过了。

张部长谈及公益社会/现代化/自由中国和传统社会主义的那一番话,放在1955年还是国民党喉舌的标准音,再过几年,就是台湾鼓吹自由化的反对派言论了。台湾最早的民主运动,就是前政学系官僚借用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那套意识形态而创造的。最后在八十年代,国民党由于自身的腐朽,被更适合改良的资产阶级势力借助(吞噬)群众运动,给推翻了,这就是台湾的民主化进程的核心内容。

C:

学术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就以台湾的国民党小朝廷来说,蒋经国的爱将王X曾跟随XXX学习佛教,就是张部长曾提携过的那个XXX。据传蒋经国后来怀疑XXX可能谋划成为新政学系的领袖,干预经国传大位给儿子的宫廷政治。1983年,王X遭到经国授意的党内清洗。王X出事后,XXX前往北美避祸,后来辗转来了中国大陆,从此开辟了新天地。

D:

大师、宫廷、资本,在今天似乎越发的密不可分……

对话结束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原创】教与学:21世纪校园里的“马克思主义”变形记

教与学:21世纪校园里的“马克思主义”变形记 系列之一(一组对话)

A:

跟新同事聊了聊,油腻程度过高,反共兼爱校。爱校也正常,毕竟他们的地位和体面是母校给的。聊天的时候,他一直在吹嘘自己和校内某个脱产干部走得近,后者过得(比起教师)怎么滋润,自己又顺到什么好处,还各种帮这屑学校说话,然后他对于共产主义的看法是:“这无法实现”……

B:

等被大生产多折磨几年再看?现在瓶子里有些泡沫,就容易满足了。嘴上总是反共的学生,在吃不上饭时,恐怕也会恨不得吃了老板。话说,我总觉得学校里的“基本原理概论”以及“思想概论”课程,就是为了让人反共的,让人缩短目光,彻底贯彻实用主义的生存逻辑。

C:

学校官方版“原理概论”,将马主义变成了僵死的词句堆积,变成了令人厌恶的、只有考试才需要用到的东西。这样的话,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背,很难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好感,更容易让学生对马主义产生了心理上的疏离感。使得学生不自觉地被推到反共的一边。

说到底还是市场条件下,教育体系对于马主义的一种剥离,将马主义从阶级斗争的内核中被剥离开,成为一个个僵直的句子。所以对于主流秩序而言,培养一群厌恶政治的人,目的就达到了,就算是不那么厌恶政治的人,也经过规训,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替代了共产主义。如果说马主义是龙种的话,大学的“原理概论”就是个泥巴种,泥巴种种下去只能收获一堆泥人。

B:

我的感受是,官方版“原理概论”课程严重脱离实践,且整一套话术是为了服务现实的市场秩序。感受到剥削的人,对这套东西感到不实在、“神经病”,压抑对自由的向往;至于没有感受到剥削的人,这套东西仅仅只是考试需要背诵的条目,实际上这群人本就厌恶政治。

我没有参加过考研,听说考研考这部分也是以历史事件记忆为主,不是说提炼出个什么观点来认识当代社会。

D:

我接触的“原理概论”教学是这样的:从原著中寻章摘句,把挑选出来的句子与现实体制绑定,使得厌恶学校专权管理的学生也厌恶“原理概论”。

A:

我想主要是社会关系塑造人吧?!“原理概论”这课谁听啊?

C:

教科书上的的“原理概论”论纲,学生们只有在应付学校考试前的那几天才会天天背,可以说“原理概论”本身就是压制在学生的一套课业枷锁。

就比如“思想概论”这部分,大半本书都是些官腔套话,然后关于具体思想,只有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内涵,比如对“卡夫丁峡谷”的强调来显示现实体制的优越性之类。

A:

我考研的同学本来想好好读一读政治,读到“思想概论”就读不下去了,感觉太缝合了,前后逻辑不连贯,像一只人工合成的怪物。

C:

“思想概论”的裁剪目的,看起来就是对人在精神上阉割,觉得只有靠"组织"才能办事,没有什么稍微倡导无产阶级斗争的表述。这其实是苏联官方版的老毛病了,更要追朔到第二国际实证主义版本的头上。

B:

这样的教学生产,让高校里出来一批一批的思想产品,都是特别拙劣的。比如说新民主义革命时期那套东西,就是拿来给现在“自卑式爱国”做基础的,或者说背书。不过,我不同意“思想概论”是纯粹的缝合怪,它的培养模式前后并不矛盾,是承续的,然后里面特别强调诸如“统一战线”“民族复兴”的话术,以及对所谓组织术的崇拜。

总结几点“思想概论”的教学目的:要把资-无的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盖住,不让人所知;只有国家统一了,才能胜利,才能不受人欺负;民族利益大于阶级利益;只要认识到物质统一性的正确存在(替换成“组织的正确领导”),听组织的话算尽术数权谋,建设好组织就行。

D:

只有国家统一了,才能胜利,才能不受人欺负;民族利益大于阶级利益;只要认识到物质统一性的正确存在(替换成“组织的正确领导”),听组织的话算尽术数权谋,建设好组织就行。

————————

通过这个逻辑可以得出特别狗血的一个说法:民族利益是更多人的利益,阶级利益是狭隘的,是不好的。我们不要内部消耗,要一致对外。

E:

你们说的“规训”这个词,我知道是福柯著作里的概念,但你们用的有点抽象。请你们用汉语具体说一下,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C:

带点庸俗意味的说,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的“调教”,让个人好好听社会主流的话,好好遵从市场的原则,好好听国家的话,不要老想着反抗。

D:

我的理解,规训的意思是规戒教训,是福柯用“监狱理论”论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怎么给人上思想牢笼的,就像是监狱里通过各种暴力手段改造政治犯,使他们成为主流社会所希望的样子。

E:

感觉“调教”比较贴近规训的精髓。“自卑式爱国”又是什么意思?

B:

“自卑式爱国”的大概意思,是以前受列强欺负,通过革命和改革变强了,但现在还受超级大国欺负,还是说明我们不够强,所以我们更要爱国,为了国家强大忍受市场的压迫也是可以理解的。哦对了,这一套思路也让现在的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越来越等同于国家主义。

C:

反映在日常,就是鼓吹我们的美食比外国好,外卖服务比外国好,风景比外国好之类。

E:

这个套路有点熟悉,日韩台的主流文宣都是这样的,高呼大日本牛肉不可战胜,大台北浓浓的人情味不可战胜,嚼着泡菜炫耀优越感:“你们中国人也能吃大米红豆饭吗?”,哈哈哈

待续

通宝推:ccceee,ziyun2015,
家园 【原创】教与学:“原理概论”授课教师百态

教与学:“原理概论”授课教师百态 系列讨论之二(一组对话)

A:

你们对“原理概论”、“思想概论”的授课老师,有哪些印象?

B:

大学的“原理概论”老师说得不是很好,他们经常会复读课本的内容,很少谈一些实际的东西。我经常坐第二排,感觉听不出东西。

我们之前中学的政治老师好像是“原理概论”的博士(还是硕士),她很明显是搞"本土化"的那一套,动不动说什么"西方哲学已经过时了",回想起来,她上课更愿意讲易经。我虽然也不懂辩证法,但我至少懂矛盾是什么,她听不懂,或至少装听不懂。

C:

有个弱智老师的课,我完全没听。那个弱智讲的照本宣科,间或讲几句反苏反计划经济的风凉话,然后还管出勤率管得挺严…… 讲师们仗着自己在课堂上的专断地位,随便讲几句垃圾话也没人管。从小到大,我见过的很多老师都讲过这一类的风凉话。

另外一个把西方社科和“原理概论”对比着讲,有点自由派也有点爱现状。我觉得那个老师有意识促进一种貌似超然的政治冷漠,鼓动你要“中庸”、“远离主义”,但是市场天然合理,以及能移民美国总归是好事。

D:

大学老师怎么教的,我忘了,中学的音乐老师放过“苏联迫害音乐家”背景的电影,有个历史老师受那位也出身高中老师的网红段子手“猿飞佐助”先生影响很深,随口就插几句没根据的歪历史,比如朝苏把中国卷入朝战、让中国白白付出还断了和美国的关系,诸如此类。我上中学那时还是全社会亲美情绪的最后好时光,老师都是这样,同学们政治冷感,要么学习要么娱乐。高中同学比较阔气,娱乐文化更亲美,学生反共都不用老师教,自发的。

有个高中历史老师,值得一说。他讲某些国内历史事件的时候会压低说话的声音,并且还得关上门窗。还有什么“饿死三千万”,列宁解散立宪会议等等,结论是“共产主义不符合人性。” 回想起来,那个历史老师的世界观特别混杂,又有点自由主义味道,又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气息,但又怀疑资本主义……

大学里除了“原理概论”课,老师最多讲讲科研、谋生,基本上不说别的。

E:

我接触过的“原理概论”授课老师多数都是混口饭吃。我很久以前还在上这个课的时候,基本没去听过,原因无他:反胃。还有就是啊,可能很多老师的念经和辩经水平,还不如网上的一些左翼文化爱好者。在我们这种二流学校,连专业课都有大量人玩手机不听课。何况这种公认的“水课”…… 至于为什么会觉得这种课“水”,大概是因为不仅觉得没用,而且考试也简单,不会挂科吧!

我比较喜欢土味自由派上课,有一个土味自由派老师,一边讲民主,一边讲黑人是“劣等种族”…… 但是他上课啥都敢说,不至于藏着掖着。

F:

我上课的“原理概论”老师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部分,老是在翻来覆去讲历史各个阶段,然后翻来覆去说马哲,但是马哲部分也讲不清楚,除了“一分为二”啥也不懂的家伙,俗称和稀泥,折衷主义罢了。

接触过的大学专业老师要么是土味自由派,要么是毫无生气的老古董,要么是儒教徒,要么就支持奇形怪状的“进步”。不过,偶尔也会碰到几个“奇行种”,比如一个经济学专业的朋友就说他们老师上课每回都放《亮剑》,于是一个学期下来他完整的看了一大半。

还有一个讲西方哲学史的老师,在课堂里说过自己当年参与“集体散步”的事迹。

另外值得说说的一件事:“思想概论”课的老师是个老女人,有各种荣誉称号,怎么说呢,是个好人,但是很明显否定中国革命。她讲大跃进的时候放了一张照片,显然是外国拍的民国大饥荒的照片,但是背景的墙上被人简单粗暴PS上了“总路线万岁”几个大字,我们学生都看出来了,她看不出来(?),然后说这是“极左年代”留下来的唯一(!)照片。

说起来就胃痛……

G:

我们这的自由派“原理概论”老师各种暗中宣传民主自由…… 所谓暗中宣传,就是早年比较常见的那种自由派文宣的感觉,批判国内没有民主,形式主义等等,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上课给我们放了一个讲某地小学生竞选班长的纪录片,当时也是巨多人认真看。然后就是讲列宁拿德国人钱卖国、“个人崇拜”这种烂梗,仔细想来倒是很少提及现在。还有,那个老师当时还各种批判太平天国以及解放前的各路群众运动……

讲“思想概论”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拿前几年“下厂发动群众”的那波学生开涮,一脸的不屑,想必看了所谓的“认罪录像”?

我校留美回来的教师都极端反共,除了我系的系主任。我们一直有聊天,能感觉他有些朴素的民主倾向,相信基层的可能性,对官僚等级制度表现出反感,对生活方式的变革还剩下一点期望。但他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所以无意识回避各种尖锐问题。

H:

我上本科是15年前的事了。十多年前,这个讲坛上很多老师会说中国革命的领袖是混蛋什么的。那时候遇到照本宣科的老师,大家都做数学作业,不照本宣科的老师,是有听众的,基本都是公开反共,或者说,都是死掉的历史学家高华先生那种风格的。前些年老师在课上随便说,没人管。这两年,我倒是知道本校一个喜欢讲中国革命黑段子的老师,被校领导通知“小庙安不下大菩萨,你挪动挪动吧”……

我见过的大学老师,基本都是属于改开中吃得比较满的一批人,年长的有分配分房加地价红利,年轻的受到高等教育,家境一般而言不会太差,毕竟大学老师要读到博士学历,脱产这么久就教育部给博士一年一万四千四,估计自己吃饭都不够。

我读过一本书《我的二本学生》,是一个二本学校的老师讲述二十年来自己学生毕业处境的变化,她自己作为九十年代的二本学生,与同学基本都跻身市民生活上层;零零年代初的那代学生也普遍在学校的所在地广州安家落户,有远见的学生买了几套房子赚大发了;到了一零届后的学生基本都只能住出租屋,除了希望渺茫的考研,也没有其他阶级跃升的太多途径,至少不可能跟以前的几届学生那样了。现在“内卷”这个词这么流行,毕竟大家都想做温文尔雅的体面小市民,骂资本和心里惦记阶级跃升,是不矛盾的。这本书我是强烈推荐的,从一个既得利益者的视角,比较细致地反映了改开后批量制造的,一批彻底顺应市场的准小市民阶级的境况变迁和心理状况。

市场化带来的整个社会风向以及他们切身受到的好处,尤其是阶级极大跃升的变化,是刻骨铭心的。整一个社会的风气,在改开后基本就是朝着“正常国家”的方向在走。

I:

我当初在“原理概论”课上,曾经抱着一种“观察敌情”的心态认真听过,不过感觉还是挺失望。感觉教师的水平甚至有的时候比教材还低,总的来说是沉闷无聊的。而不是那种蛊惑性的宣传。

因此我认为国内的民间意识形态并不是官方思政教科书从正面塑造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时而正面教导,时而侧面诱导,时而反面推动的方式,配合亲体制自媒体共同塑造的。这也意味着,官方意识形态顶多能维持现状,但无力实现动员。真有什么波动的话,那现在搞的这套缝合怪,肯定会被更激进的替代品完败。

说明一下:我所谓“民间意识形态”,就是在关注政治的人群中,对于各种政治话题的看法,不包括现在还保持去政治化的更加“沉默”的那些人。

另外,我觉得主流思政课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于,在一般人不求甚解的地方,教科书会推一把,让人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

A:

国内的民间意识形态并不是官方思政教科书从正面塑造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时而正面教导,时而侧面诱导,时而反面推动的方式,配合亲体制自媒体共同塑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意思是,主流秩序还无法建立深入人心的精神秩序,而是通过市场环境支配下的社会生活,对人进行“三观教育”?

I:

是的,这种“三观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半外包体系,有官媒,有跟官媒联系紧密的自媒体,有吃流量饭的本土主义“大V”,有自发捧场的本土主义活跃网民,互相配合。

A:

在一般人不求甚解的地方,教科书会推一把,让人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意思是说,在学生觉得距离自己很远的话题上,主流可以塞一些观点,让学生被动接受,是吧?

I:

比如说,在很多人没兴趣主动了解的问题上,主流意识形态会先入为主的给大家灌输一个观点,然后这个观点会因为惯性长期存在,变成当事人政治偏见的一部分。说的直白一点,泥潭一样的现实中,主流的部分观点可以被人们消极接受。而在大家有兴趣关注的问题上,主流就无能为力,只能依靠拥护秩序的民间自媒体来引导。

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提到某分离主义岛屿时,教材会有意识的回避很多关键点,把90年代以来的某岛历史切成一段一段的,只说他们的分离主义观点,不说背景啥的,而诱导你形成“岛人天然敌视大陆”的观点。再比如讲到澳门问题时,完全回避了葡萄牙国内局势变化对澳门问题解决的影响,只是简单说“1974年葡萄牙发生政变,政变后成立的新政府持去殖民化立场”

H:

说到“概论”课以及老师,他们只是大学教师普遍状态的缩影吧。而大学老师的状态,也只是高校内部秩序的局部体现。前两天,我认识的一个老师跟我说现在高校里边有点能量的人群,大部分是80年代的学生,青年时期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共产主义思想,依靠向主流秩序撒娇成为了B站用户口中的“前浪”,他们会推着既有秩序往更拒斥改良的方向走,比如反对学生的同性恋权利,反对me too运动,维护高校里的油腻型师生恋现状。同时有些人难免也会被更高等的秩序代表抛下车,当然被踢下去的人,基本不冤枉。

说起来,这群人就是国内所谓的“民主派”,也是美式保守派的翻版,也就是现在狂热捍卫特朗普的某些流亡人士的国内同类。这一批人的特点是在公众号里说毛时代不给言论自由,同时自己在公司与学校搞一言堂。

待续

通宝推:燕人,ziyun2015,桥上,
家园 【原创】教与学:美国、日本学校的思想洗脑是怎样的?

教与学:美国、日本学校的思想洗脑是怎样的? 系列讨论之三(一组对话)

A:

日本大学里的思想引导,似乎是大谈鼓励“独立思考”,但实际上引导学生接受主流的政治立场。

B:

我在日本上过学,可以谈几句。日本教育界的有关做法,算是经典反共操纵术。所谓“独立思考”,你要直接理解为“不要接受共产主义的思考”。我就读的那所大学,在国内互联网上被说成什么“左翼气氛浓厚”,但真实情况是,它的氛围属于“反战、学术独立”的氛围,和共产主义八杆子打不到。一定要说有什么左翼氛围,那就是激进派学生团体和学校领导层之间微妙的平衡。学校领导层开展切香肠围剿的同时,仍然对于行为艺术式左翼行动给予容忍。

据我观察,日本高校的所谓“独立思考”,基本上是在激进左翼出现的时候,警告普通人“你们要独立思考,不要被激进左翼带跑”。学校有意识地不告诉一般学生,这些激进派到底是什么主张,把激进派塑造成了中二病小鬼的角色。当然,激进派本身确实越来越中二病小鬼化。

A:

学校里哪些人出来警告学生“你们不要被激进左派带偏?!”

B:

是被精心营造出来的舆论氛围自我约束,看不到直接的警告者。

C:

你在日本学校里感到压抑吗?

B:

怎么说呢,日本大学让学生服从于主流秩序的方式,我认为是一种“母性”式的,学校对于学生的一切都会表现的很关心,甚至可以有些傻瓜式的包办。母性引导有关职位的担当者,在各项活动中尽量平和地辅助学生去完成一切。而这些担当者本身就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比如我们外国留学生有专门的口语老师,我感觉到他们对于政治的了解很深入。他们知道共产主义是一种大同世界式的理想,相比之下,欧美同学只把共产主义理解成一个国家,一种集权制度。当我讲述共产主义的时候,老师会帮我向欧美同学解释共产主义的内容。但是他同时很希望把话题引到回一种日本式的、内省式的主题上。我觉得现实存在的“日本人”的特点,就是在政治冷感中广泛了解政治,不赞成一种立场,不妨碍他们研究有关信息。当然,能担任国际交流的老师,也一定是有能力的。

说大一点吧,大学教育是社会主流针对大众进行规则训练的一环,和社会整体的规则训练相辅相成。日本高校的“训练”方式,就是让你自愿躺平放松,而没什么抵触情绪。

A:

日本学校有意不让学生了解激进左派的观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B:

有关的学校公告从来不会提及具体的内容,只会重复说不要和这些人扯上关系,然后配合“机动队”包围演讲团体。

说回日本高校的“母性引导”。说白了,就是用福利社会缓解矛盾。日本大学毕业,无论怎样都可以保证你这辈子是一个小康。日本有着足够的表现自由,你可以沉浸在娱乐中,也可以追求点自己的“人生”,这样一种温柔的长夜,我认为是大学生无意愿关注社会矛盾的核心原因。

而且日本主流政治太议会制样板了,你天天可以看到高官金钱丑闻被调查,尽管这完全不会动摇统治秩序。

C:

你对日本式的思想引导,有什么个人感受?

B:

相比日本学生的“温柔长夜”,有些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地区,学校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种命令式要求,更有“父权”的味道。学校大体上不会给学生过多的辅助,如果学生想要越过主流秩序,很明显会受到诸多阻碍。

可能还是因为我小资习气太重,我宁可在日本呆着感觉舒服一点,毕竟我可以在民主生活会上讲讲政治笑话…… 你可以参加激进派团体的活动,在大街上听他们讲演,就算有“机动队”在旁边,也还不至于到你家里去问话。

D:

我可以补充几句美国高中的思想引导,当然限于个人经验。近几年美国统治秩序的内斗很严重,有的中学希望当和事佬,喜欢说两党都爱国之类的,呼吁学生要自带正能量…… 我所在的学校不希望年轻一代撕破体面,哪怕学生家长的立场已经分化。这个学校有点宗教背景,从教义上看是和平主义门派,也很热心支持社会进步运动,但保守的教徒多半是农业地区的,在二选一时会选特朗普,符合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在支持特朗普的过程中,这些教徒了解到一些更反动的门派,就可能逐渐发生思想转向。

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学校就搞和解仪式,叫自由派和保守派学生上台轮流讲演,她们如何政治观点各异但仍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前前后后,校方搞了好几出这种“大和解”,比如校内的某女权进步小团体负责人谈了个男朋友是个极端保守派,就被包装为大和解的先进典型了……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大和解”没卵用,没多久就有学生戴着小红帽来上课了。对,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种MAGA小红帽。再比如说,美国公立和天主教高中最常见的洗脑方式,就是每天向国旗敬礼宣誓。我们学校因为和平主义的宗教背景,对爱国主义符号抱消极态度,一直坚持不挂星条旗。以前某成功人士访问我校,赠送了一面巨大的国旗被束之高阁了,现在保守爱国学生甚为不爽,各种施加压力……

A:

你个人感觉,父权式强硬管理是否可能转换为日本式的温柔麻痹型“母性管理”?

B:

我的判断是不会,如果不需要温情脉脉的面纱都可以掌控一切,为什么还要费力去改变这种模式?至关重要的是,温和的校园治理术建立在一个毕业后人均小康的社会,收入是核心问题啊!而且转移阶级矛盾的手段太多了,比如日本的新老矛盾太突出,什么老人占着茅坑不拉屎啊,老不死的吃退休金啊,这样的社会情绪很普遍。让年轻人去厌恶老人,矛盾不就转移了吗?

C:

哎,我身边的最大生活压力基本就是房租,扣完房租剩下的就是最低生活费,后者相当于必要生活资料吧。你说这日子还有什么盼头……

B:

补充一点,各种专业外语考试,也是一个明显的价值观输出方式,甚至是明显的政治主导。托福尤为明显,备考时候就要求你了解各种专业用语,其中就包括一堆美国建国文件。日语语言考试的政治比较隐晦,基本是在阅读文章里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引用日式保守文学。

我经历过一次考试政治洗脑,是一份托福听力材料,曰:合作扒瓜子的效率没有各自扒各自的瓜子效率高,然后欢呼个人主义万岁!我去……

待续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原创】学生与“思想概论”不得不说的故事

教与学:学生与“思想概论”不得不说的故事 系列讨论之四(一组对话)

A:

在我的学校,大部分人上什么课都不认真。至于“思想概论”什么的,就是老师用力讲课,学生用力玩手机。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关心马克思、恩格斯具体讲了什么,也不会进一步去了解工人运动史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B:

说到我同学的话,下课后几乎从来没讨论过“思想概论”的内容,上课基本上在玩别的,也有少数在听课。他们对课堂传递的观点大部分持消极默认态度,认为说的对,但是属于正确的废话。课后积极讨论内容的反而都是有点“反骨”的那种人。比如当时班上有一个崇拜台湾国民党的保守主义者,还有一个民族主义孙中山粉,他们就对周围人说“老师讲的都是屁话”,其他人也哈哈大笑但是没有附和,没有反驳也没有告发他们。

补充一点,而且根据我当时的了解,上课认真听课、课后交流讨论的几乎都是属于“反骨仔”,包括我认识的其他专业的朋友描述的情况也是如此。当然他们不是什么时候都会课上给老师难堪,更多时候是课后对同学高谈阔论,嘲讽教材和老师的看法。剩下的普通人,包括校内主流社团活跃分子或者“小粉红”啥的,上这种课反而没兴趣。

C:

我本科是2013-17年间上的,那时候同学里关注政治话题的,基本上只有“社民”和民族主义。当时我认识的政治化同学中,基本上不是自由主义就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的又多少有点奥(地利学派)味,言必称海耶克那种味儿……

保守主义有“国族派”的,有“皇汉”的,倾向法西斯的和左派一样少见。

D:

我上的二流学校里,教师当中,自由派老狗确实受欢迎…… 感觉多数学生对油腻处世智慧,“厚黑”啦,“职场术”啦,最感兴趣。大学四年,目力所及,似乎只有保守分子,也就是认为市场化带来光明,形势一片大好的某些同学,喜欢大谈政治。不过我没上过文科的课,不知那边怎样……

E:

学生对社会话题(且不说政治话题)的迟钝,一是由于大环境如此,二是老师往往有意朝着市场环境天然合理的方向引导。当然有的老师还是关心社会话题的,我有个专业老师在美国留过学,当时还要打工的,他在课堂上会挑一些贴合时事的热点话题,鼓励大家讨论,譬如“3.9女神节与消费”、“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一类的(学生比较容易关注到),课上一百多号人,总有二十几个人会认真讨论。

A:

哈哈,有时候学生比老师还要暮气沉沉。印象比较深的,是刚上大学时的一堂英语课,美东留学回来的老师挺年轻的,学生加老师一共就7个人。每次课读,读书然后有议论环节。有一次老师问是否同意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联邦政府允许富人出钱雇人使自己免征,所有学生都表示“理解,有必要”,老师就非常错愕:“现在的学生都是这样么?”之后十几分钟没人说话……

B:

这倒让我想起高中历史课上习题课时做了一道题,提到了一战前各国主流舆论的军国主义煽动。然后题目是“怎么评价这些言论?” 当时点到我同桌回答,他中气十足的宣布:“说法正确,为了祖国而战是光荣的……” 当时那个喜欢谈论自由民主的老师一愣,然后说“你小子将来就是被人卖了还数钱的。” 哈哈哈……

E:

我在国内上“思想概论”的时候,有一次轮到学生讲的环节,我大讲一通“生产过剩导致世界大战”,同学也就猎奇地听了一通,没啥反应。

F:

教师上课夹带私货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了。我二十五年前的高中历史老师就是校团支书,一讲到书本上表扬中国革命的内容,就眨眼睛,“哈哈我在说假话”的意思。前几年老同学聚会吃饭,他在席上还在讲“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好伟大”……

E:

我在日本上学时,日本同学尽量避免和中国人谈政治。他们会说2019年“火山市”的分离主义运动很可怕,但是不会对你个人表达什么意见。有的日本同学也可能会问“中国是不是不能随便拍照”,,他们以为中国是好莱坞电影里那种邪恶反派国家的气氛……

如果听到中国学生批评国内政策,可能比较感兴趣,但是如果你说自己同情共产主义,估计就又敬而远之了,可能有种看到一个更疯的疯子嫌现在的疯子政府不够疯的感觉……

C:

就我的个人观察而言,00后学生还是很有谈政治的欲望的,只是“原理概论”、“思想概论”这些课在他们看来不是“政治”、而是“洗脑”。他们想象当中的政治,大致就是境外的选票政治,“追求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之类的。

另外我要唱个反调:“基本概论”这门课,尽管教师常常夹带了大量的私货(尤其是涉及中国的部分),但从教材来说,也确确实实介绍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商品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的垄断趋势等等。

说到夹带私货,有次“概论”教师宣传明显的反共私货,我差点起来反驳,最后忍住了。如果要辩论,但却陷入了孤军奋战,那个气氛就特别尴尬,而且也很可能达不到辩论的预期效果。我想,跟老师辩论,至少要有一两个给我站台的人吧!

待续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原创】韩国电影《南营洞1985》:秩序的变迁

韩国电影《南营洞1985》:秩序的变迁、螺丝钉宿命与资产阶级国家的“治愈”手法(一组对话)

A:

2012年,韩国上演电影《南营洞1985》,内容是讲1985年韩国主流反对派活动家金某,在警方的秘密审问场所"南营洞"被酷刑拷问22天的故事。影片中,特意突出了代号“医生”的某技术审问官的残忍和职业冷血。片尾附有一大批韩国前政治犯自述被拷问的采访集锦镜头,值得观看。

冷战时期的韩国,是全球反共产主义战争的前线国家,统治秩序像一根压紧的弹簧。1985年,韩国军政府面对日益汹涌的群众运动,希望炮制一个“北方共产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政治大案件,煽动反共产主义仇恨,重新强化社会上的敌我意识,动员数量并不少的保守反共市民,扭转对官方不利的社会情绪。另一方面,80年代朝鲜对南方群众的影响早已衰弱,所以韩国当局捏造一个大号冤案就势在必行。

当时,金某在反对派内部有一定名望,同时他家里三个哥哥都思想左倾,去了朝鲜,甚至与朝方高层有工作上的联系。由于自己的家庭与政治背景,金某被有关当局选中作为这个假案的核心指控对象,最终屈打成招。幸好,几年后他在民主化运动的冲击下被释放了。在卢武铉执政时期,金某还入阁当过部长,后来受酷刑后遗症影响,过早去世了。

B:

电影中,主人公金某被上水刑、电刑,不准睡觉,直到他承认自己组织了一个地下颠覆团伙。统治者要你认罪,有他们的逻辑。这里面有统治者要自证是正统、公理一方的需求,也有下面操作人员要“立功”加薪进爵的因素。所以,在折磨人认罪上毫不手软。

主人公开始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他去认那些罪,想了很久,为什么逼迫自己承认一些莫须有的事,尽可能多的把人抓进去,然后继续逼迫其他人认一些莫须有的罪。最终做成一个大案,把被牵扯的人诬陷为反对“国家”,而主人公徒劳宣称“我是爱国的,我反对的仅仅是这个不民主的政府”。

这大概就是韩国身为反共前哨的秩序特色,紧绷着一根保卫国体的弦。到了21世纪,在资本主义全胜的时代,那些秩序十分稳固的地方,不需要这样大费周折地让政治犯承认太多莫须有的罪名。反正有很多日常罪名可以按,而且对于一般草民来说,扰乱治安一类的就够吓人了。

总之,除非是要铲除已经形成势力的一股力量,不然的话,对付不成气候的三瓜两枣,不用这样兴师动众。在大众远离政治的时代,原来的思想罪名,事实上也被搁置了。反正不管触犯了什么红线,都可以搞成一样的罪名,免得惊扰社会。比如普京时代的俄国,就出现了明显的政治犯指控非政治化的趋势,被指控者通常都会戴上‘非法经营"、"敲诈"、"扰乱秩序"等等帽子。

C:

对青年来说,这种国家的暴力是近乎无懈可击吧。所以说应该不相信任何人吗?不管谁都会招供?

A:

没有信任就没有集体行动和共同精神了。韩国的例子恰好说明,共同的思想是可以突破国家暴力的。韩国的群众运动一直存在,虽然有关方面全力以赴渗透、迫害、收买恐吓。最后还是群众的力量,迫使资产阶级国家改变管理方法,开放了选票政治。

D:

“没有信任就没有集体行动和共同精神了”?怎么说?现代审讯技术,已经不是单靠精神力量就能抵挡的吧!

E:

个人被突破、被迫害,已经无关大局。一波又一波的人投身运动,超出当局的压制能力了。当时的韩国国家需要跟主流反对派形成均衡,让体制生存下去,而不是根本铲除反对派。

C:

整部电影的主角就像是一个只能等待十年乃至百年后,历史的档案公开那一天,可以获得怜悯的脚注。你从他被折磨被拷打,想象不到他会出狱吧。

A:

不能孤立地看待他被拷打的事实,所有人都不是历史之外的。金某为何要顽抗呢?立即交代不好吗?拷打他的人也在历史之中,大家都是资本主义演变阶段的走卒,每个人都被无数的线缠绕着。在资本主义全胜时代,趋利避害的意识笼罩着全社会,确实很难理解坚守原则的意义。

C:

那个代号“医生”的技术审问官,看起来在拷问生涯中,失手杀掉过人。他拷打人不只是为了升官,也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但是,90年代末期,他到底还是被抓进去坐牢了。这意味着韩国国家抛弃他了吗?

A:

我认为国家并没有真正抛弃他这样的人。在90年代,资本主义取得了世界性胜利,对自身的政治秩序重组,也比较积极。在某些拉美国家,一批原来的独裁政权反对派,包括左翼革命者,被吸收进入体制,比如巴西和智利、巴拉圭等国的城市游击队前成员,甚至当了总统、部长。在这些国家里,对过去镇压政治犯的部门及个人,进行了清理,目的是麻痹社会情绪,整合大众思想,培养对秩序的向心力。这个过程,在韩国也发生过。影片里那个“医生”的自首、判刑,显然都是有人安排好的一场戏。

E:

这片好就好在主人公最后没选择宽恕拷问自己的那些人。前十五分钟的对话给我的感觉是,审讯人员比起官僚更接近我印象里小时候的家长。

而且,影片中的审讯人员也会过意不去,他们不该是从心底认同军事独裁的吗?70年代的阿根廷军方就死硬到底,对滥捕滥杀的行径还很自豪,认为自己保卫了国家。是不是说,影片里的拷问者,他们的心态就是职业官僚和投机者,而不是自觉的资本主义秩序捍卫者?

A:

70年代的南美有真正的觉悟工人、激进学生,他们想搞工人革命。韩国反对派的思想层次要差很多,他们在觉悟上,对国家的威胁没那么大。而且,那些拷问者就是抱着“公事公办”态度的小吏,他们习惯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对自己的工作虽然尽心尽力,但并不热情。法西斯运动的积极分子会带着仇恨拷问被抓到的左翼学生,但影片里那些人只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如果上司发话,他们也会用同样的冷漠态度去审讯右翼分子。如果上级发话,他们也会毫不犹疑拷问自己的同事。1980年全斗焕兵变后抓了对立面的总参谋长郑升和,当时就给郑大将军上了水刑,肺里呛出血。这个酷刑机器运转起来是不做对象区分的,不管你是左派右派,体制内体制外,机器碾压的效率是一样的。

E:

“医生”在狱里见到已经当了部长的金某,还跪在地上做出求宽恕的姿态。但是看得出来,“医生”根本不怕金某。影片结尾的原版字幕提到,那个“医生”出狱后试图翻案。他干嘛要假惺惺求宽恕?

A:

所谓求宽恕,是资产阶级国家“治愈”社会伤痕的流程。80年代南非落实选票政治后,黑人大主教图图就充当所谓“和解委员会”的头目,劝诱前政治犯宽恕白人政权的刽子手。刽子手们做出规定套路“求宽恕”,然后被宽恕,“大家一起拥抱民主多元的美好未来”。类似的宽恕套路也发生在拉美国家。

这部电影为了让观众明白“医生”根本就没悔改,安排了一个片段:“医生”跪在地上哼小曲,就是当年他给金某上刑时哼的老调,金某听到后顿悟,冷然离去。所以这个电影确实不错,不是维稳性质的“治愈”电影。

韩国的主流秩序,虽然貌似太平,但仍然伴随着长期危机,很大程度靠主流左翼爱国阵营支撑,今天的左翼总统文在寅,正在拼出性命试图理顺国家秩序、让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在韩国永远存在下去。但文总统的维新努力,触及了右翼反共阵营的既得利益,而备受攻讦。可以说正是韩国左右翼政客的持续争权,恰好给了本片问世的空间,有机会提醒社会,右翼保守阵营仍然是会吃人的!

对话结束

通宝推:ccceee,燕人,ziyun2015,
家园 导演郑智泳了不起

在歌舞升平的韩国拍摄这样直捅肺管子的电影。

家园 【原创】资本主义主流文人与法西斯的亲缘关系

电影《战争未了》的讨论之一:资本主义主流文人与法西斯的亲缘关系(一组对话)

A:

2019年上映的电影《战争未了》,反应了西班牙内战初期,著名作家米格尔·德·乌纳穆诺的心路历程。他公开支持法西斯叛乱,向叛军捐款,反对争取阶级解放的工农运动。看到叛军在街头押送工人运动积极分子,老作家喜上眉梢。乌纳穆诺被马德里政府撤销了大学校长职务,在法西斯叛军占领了大学所在城市后,他又被叛军重新任命为校长,并欣然接受了。他与自己的知交好友辩论这场内战谁是谁非,为法西斯分子的屠杀行径打掩护,拒绝营救老熟人、因左倾立场被捕的当地市长,大谈“我西班牙自有国情在此”。

但法西斯阵营的“拨乱反正”,终于波及到了文化人中间:参加过共济会的新教徒、左翼自由派也有入狱横死的风险,没人是真正安全的。作家的好友一个个被抓了,他向仰慕自己的佛朗哥将军求情,将军对他很有礼貌,但拒绝释放那些人,对他说:“你以为敌人什么都不做吗?”乌纳穆诺的内心煎熬着,…… 在一次法西斯军人参加的大型弥撒上,他公开抨击叛军“能够征服,不能说服”,一时现场大乱,面对着狂怒的长枪党徒,幸好作家的粉丝——佛朗哥夫人出手援救,保护着作家离开。不久,老作家就去世了。弥撒抗议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幕,似乎让人搞不清乌纳穆诺这个人:他支持叛军是“书生意气”吗?他公开抗议法西斯是“守护良心”的表现?这部电影展现的作家乌纳穆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B:

中国观众对西班牙内战的背景太不了解了,很难体会片中徐徐展开的画面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从视觉来看,那些狂热的法西斯党是很奇怪的东西,你也很难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有点觉得他们傻了的感觉。

但是对了解20世纪上半页阶级战争历史的人来说,片中情节多为心照不宣点到为止的白描,气氛营造的颇为精彩。基层长枪党徒的形象抓的很准,作家本人、佛朗哥夫妇、著名煽动家阿斯特莱将军(即“佩佩”),都演绎的很有神韵。

C:

看完电影,我对这位“大作家”老先生产生不了什么共情。我只有一点感想:在阶级社会往上爬,要是真爬到顶还是有用的。在别人像条狗一样死掉的时候,爬到顶的“艺术大师”还可以缩在家里,感慨自己好懦弱呀好懦弱……

电影里展现的作家,很靠近那种保持中立与秩序的建制派。面对工农运动的风暴,他们想恢复阶级社会的旧秩序,却给法西斯增长了实力,最终只能喃喃自语“怎么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着重表现的是主角的复杂心理,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他和自己立场偏左的某学生吵架,转头学生被法西斯的特务当面抓走了,老人报上自己的姓名,希望救下学生,却被特务喝令“转身!原地站着!”,他只能虚弱的背过身去,不敢看一眼被抓的学生。

D:

影片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老人的自以为是、又企图保留一点独立姿态,演绎的很自然。佛朗哥将军在叛军司令部那条情节线,跟作家的情节线遥相呼应,点出了“你要秩序,秩序来了”这一主题。当然,作家不承认法西斯的兽行就是他呼唤的秩序。但在革命与反革命交相震荡的时刻,文化人的牢骚无关紧要了。

乌纳穆诺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歌舞升平”时期的主流文人,认为现实很好,或许需要改进,但是决不能让“布尔什维克渎神野兽”逞凶,为此也可以使出一点枪毙砍头活埋之类的霹雳手段。对李济深、佛朗哥和吴庭艳镇压工农的机关枪,乌纳穆诺、胡适以及梁实秋这样的主流文人乐观其成。但是,维护阶级社会“文明日子”的本质手段,就是这个资产阶级文明的野兽化,必然吞噬相当数量的旧秩序追随者。

A:

这就是旧秩序的内在矛盾到了极点吧,旧秩序的力量太虚弱了。法西斯主义是维护资本主义秩序最好的药方,然而很多人未必喜欢,但是不喜欢也没用。21世纪网上的反共产主义宣传员最喜欢说,你们共产党净杀自己人。他们不愿看到秩序党制造恐怖的时候,也很喜欢杀自己人。在阶级战争中,什么自由派教授、反共地主甚至资产阶级部长,被佛朗哥、蒋介石以及高尔察克拖去打靶,是家常便饭。

作家在弥撒中抨击法西斯,面对狂暴的长枪党人,还是接受了佛朗哥夫人的搭救。那个法西斯独眼将军“佩佩”,在弥撒上跟作家对轰,最后看到现场乱了,也招呼他“握住我们总司令夫人的手!”这是要表现什么呢?

B:

我的理解,这一幕就是“文人是毛,阶级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最直观描写。作家大骂叛军,但他也是资产阶级秩序党的一员。以叛军首领为面目的统治阶级,知道作家是自己人,而且是很有才华的自己人,所以能包容他的批评。佛朗哥夫人身为作家的仰慕者,扮演了他跟统治阶级之间那根个人性质的红线。至于“佩佩”将军的提醒,就是在直说“你是我们的人,你要懂得趋利避害。”作家也真的趋利避害了。

如果作家真的把叛军当敌人,是不会接受佛朗哥夫人帮助的。

C:

是的,他给叛军捐了五千比赛塔,半年的工资。不管乌纳穆诺对叛军的具体行为有什么反对意见,但是,从阶级意义上,他跟叛军是一伙的。

A:

说起来,作家拿着文件去佛朗哥家里求情时,弗朗哥太太翻脸比大帅快多了。也许,在家里她要展现女主人的威严?

B:

我想,那个家中的片段不是为了显示佛朗哥夫人的傲慢,相反,她是在避免作家不至于太丢脸。她是作家铁粉,她也知道佛朗哥在做什么,也支持丈夫这么干。正因为这样,她不想让作家无意义的乞求下去。我觉得片中的佛朗哥夫人比作家脑子清楚多了。

佛朗哥跟作家初次见面时,惴惴不安地跟作家说“我老婆可崇拜你了”,表达的是传统教育下,主流社会对“诗仙”、“文豪”的仰视之心。但是在阶级战争中,这都是不顶用的细枝末节,顶多充当一下个人关系的润滑油。

A:

最后弗朗哥太太出手搭救,以及“佩佩”将军提醒作家接受夫人的援助,都是史实吗?

B:

不知道。但我觉得那段是神来之笔。反共分子会看到佛朗哥阵营的人性,革命者会看到作家跟统治阶级的亲缘联系,看到他也是一个需要打倒的反革命。导演的这个处理确实很神,不然的话,一般的观众在这里就彻底带入到作家的视角了,这个看似突兀的处理,能迫使人思考。

此外,“佩佩”将军喊那一嗓子是神补刀,可见导演生怕观众看到这里还没明白作家跟法西斯之间扯不断的精神关联。这导演颇有“毒舌”功力……

A:

本片还有一处,耐人寻味。作家的女儿跟父亲提起往事,多年前作家反对国王政权,被流放。当时女儿求父亲为了她,不要跟当局顶到底。作家回答说“我会屈服,但不会为你屈服”。她回忆了这句话,说她现在明白了。她明白什么了?

B:

为女儿屈服,属于知识分子经典台阶,为自己的软弱无能找借口。片中的作家,在反革命的狂风暴雨中,私下对女儿承认了自己是软弱的……

在女儿眼里,无论是父亲会屈服,还是不会为自己屈服,都是不可想象的。而此时此刻,作家的屈服,并不是“父爱如山”之类的东西,而只是被秩序的恶魔面目吓个半死之后,咕咚一下跪地磕头。所谓屈服,无外乎是主流文化界的平淡现实。

D:

这个导演真是挺反主流文化人的。文化人的皮扒了一层又一层,哈哈……

A:

阶级战争是严酷无情的。到了那一天,也许你我就是非洲军团死亡进军那个镜头里,被枪毙在路边的工人民兵。我们大概没机会面对男主那种苦恼吧!

C:

也未必就被枪毙。也许是我们枪毙“佩佩”和佛朗哥太太,也许我们在教堂里吊死那一大群做弥撒的长枪党徒。

A:

借你吉言!

待续

家园 【原创】 《战争未了》的讨论之二:佛朗哥的登顶之路

电影《战争未了》的讨论之二:佛朗哥的登顶之路、工人阶级如何利用反革命阵营的内讧?(一组对话)

A:

除了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之间的亲缘关系,这部电影还触及了中国观众很少了解的一个领域:佛朗哥及其同伙之间的血腥内讧。

影片中,预定的叛军领袖桑胡尔霍将军飞机出事故,死了。为此,德国特使来找弗朗哥,问谁来当叛军领袖,弗朗哥装傻充愣的表现很耐人寻味。然后,弗朗哥看着德国特使走了,就跟亲信说“我们要像压榨柠檬一样利用德国人。” 这个情节,大概是为了表示佛朗哥非常谨慎的一面吧?

B:

是的,我觉得这一幕展现了佛朗哥作为宫廷政治大师的面目,他在全片中多次重复“我怕犯错”。在反革命的进程中,法西斯阵营头目的内斗中,谁最有心机,最能忍耐,最敢下死手,最能够遵贯彻到底宫廷阴谋的铁律,谁就是最后的胜出者。佛朗哥如此,蒋介石如此,苏哈托和皮诺切特也是如此。在反革命的进程中,秩序党的阵营必然要剧烈重组,没有任何东西一成不变的留下来。将军们杀戮工农,处决自由派知识分子,流放资产阶级政客,而将军们内部也不停的自相残杀,直到达成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资本主义秩序。

C:

桑胡尔霍将军好像是临行前坚持要带全套礼服勋章,结果飞机超重,降落时出了岔子。桑胡尔霍意外身亡之后,叛军中很多人都想争着当头,一时群龙无首。米利安—阿斯特莱将军,就是片中的“佩佩”,是一个有些旧式的“煽动家”,有辉煌的从军经历,很会在士兵中间进行鼓动,他选择支持佛朗哥。卡瓦内利亚斯将军,就是片中那个大胡子,后来当了陆军监察长,1938年死于事故。莫拉将军,留下了“第五纵队将最先进入马德里”的历史名言,也在1937年死于飞机事故。西班牙法西斯党,即“长枪党”的领导人德·里维拉,在内战初期就被共和军俘虏。共和政府和弗朗哥沟通,说我们可以交换战俘,但是弗朗哥断然拒绝了,宁愿共和军处死里维拉将军。叛军高层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非正常死亡了,为佛朗哥登顶扫清了道路。

A:

那个大胡子,卡瓦内利亚斯将军,在片中可以看出本来是有召集人地位的,开会都是他在主持。佛朗哥是怎么扳倒他的,影片使用了留白手法,没有直接表述。

B:

谁最反动,谁最终在反革命阵营里边据占上风。骑墙派,留有分寸的“温和”派,在阶级战争中,注定要被踢到一边。影片描述了佛朗哥如何成为第一个公开彻底摒弃共和国的将军。他在司令部下令换掉了共和国的旗帜,挂上了反动象征的保皇党旗帜。看着旗帜升起,在场的基层军官与法西斯党徒放声歌唱,赞美帝国、军队和国王。虽然影片没有直接展现叛军高层的争权夺势,但这个片段强烈暗示着最坚定的保守力量,开始追随佛朗哥,预言了他的凯旋。

顺便说一句,饰演佛朗哥的演员不仅神似,而且演活了那股子心机极深的权谋家气质,又有“天命在我”的诚惶诚恐感,演的挺好。

D:

弗朗哥在摩洛哥打仗那么多年,就负过一次伤,可能运气也是一种实力吧。而且也是这种运气使他坚信自己负有“天命”。

说到权谋,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很值得注意:卡瓦内利亚斯将军原本只想让弗朗哥当个有名无实的“大元帅”,但是后面却发现相关文件中将弗朗哥变成了掌握军政大权的“国家元首”,于是他就去跟其他人争辩,然后莫拉将军在“国家元首”前面加上了“战时”的字样。卡瓦内利亚斯原本打算等打下马德里,就把佛朗哥一脚踢开,没想到却被弗朗哥将计就计。弗朗哥临时改变主意,不把全力用在攻占马德里,而是分兵去救援阿尔·卡萨尔要塞,因为他知道,只要战争还在继续,他就是叛军的“战时”国家元首。为了维持“战时”状态,佛朗哥宁可让内战持续好几年。说起来,电影用层层推进的技巧,让我们看到了佛朗哥不仅杀人如草,心机也极深,善于把握向上爬的机会。

阶级社会的等级提升机会,本质上说都是自己创造的,没有莫名其妙的机会。桑胡尔霍将军的死可能确属意外,但被佛朗哥这个阴谋家抓住了浑水摸鱼的瞬间良机。

要指出的是,统治者内讧时期,通常是它比较虚弱的时刻,也是工人阶级更方便打击它、让她进一步削弱的时机。深入了解反革命阵营内部的整合与内讧,找到并扩大他们之间的裂痕,让资产阶级的意志尽可能瘫痪,给社会革命创造更多的生存可能,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重大任务。

整个20世纪,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如何利用反革命阵营的内讧,一直都被工人阶级忽视了。俄国内战期间的白军也是内斗的一塌糊涂,有的军事首领死的不明不白。但即使列宁、托洛茨基,也没有在阶级战争的高度去研究旧统治阶级以及反革命阵营的力量分布问题。工人阶级必须设法用较小的损耗去消灭对方较多的力量,让自己的解放事业保持尽可能旺盛的生机。在阶级战争中,利用阶级敌人的分裂趋势,甚至于主动去创造这种趋势,势在必行。

C:

有个历史细节:叛乱前,佛朗哥是长期亲自带兵打仗的野战军官。西班牙内战爆发时,最高级的将领,共和派都打点过了,所以资历最深的军事官僚中间,加入国民军的并不多。也就是说,旧的军事机器,在重新发动起来对抗革命的时候,并不完整。

B:

这一点跟俄国内战有些相似。最坚决的白军带头人往往是一些中层军官,比如师长、团长甚至营长。当然也有级别较高的,比如高尔察克,但他属于战争中晋升很快的少壮派。阶级社会的国家机器,高层通常是老奸巨猾的人精儿,过的太舒服,钱捞的太多,面对社会革命,难免缺乏乾坤一掷的勇气。太平年间出不了头的业务骨干,有干劲有经验,甚至有对秩序神圣性的“信念”,经常站出来充当反革命的中流砥柱。当然,也是这个原因,让他们需要一个与巨大权力的磨合期,难免露出各种破绽。

对话结束。

家园 【原创】法国电影“戒严令”讨论之一

国家恐怖、城市游击的民主原则、苏联对阶级斗争的支援 法国电影“戒严令”讨论之一(一组对话)

A:

60-70年代,拉美地区的城市游击队运动广泛开展起来了。1970年左右,美国派驻乌拉圭的某警察顾问被游击队抓获,最终被处决。过后不久,法国拍摄了以这一事件为原型的电影“戒严令”(état de Siège),广受欢迎。本片节奏紧凑,表演生动,有不少精彩片段,揭示了当时国家恐怖与游击运动对抗的本质。

B:

这个电影很好。以我看来,影片很直白的显示了资产阶级政府是怎么样试图消灭工人运动的。里面有一个小片段我比较喜欢:一帮特警/士兵冲进学校,试图关闭播放切格瓦拉歌曲的喇叭,当士兵们辛苦搭人梯把播放音乐的装置拽下来,又用力的踩几脚后,学校里另外一个喇叭响起了革命音乐,于是士兵们便狂奔过去关掉。反复几次他们才结束工作。我隐约觉得这个是有点人民是杀不光的意思……

很难相信这是1972年的片子。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才产生这样的好片。90年代以来,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的电影,都有些缺乏底气。

C:

本片取景是在智利——阿连德还在位的时候,而十年后导演拍关于皮诺切特政变的《失踪者之谜》,取景地跑到了墨西哥,然后过两年乌拉圭就民主化了…… 从这位导演的外景路线图,也能闻到一点时代的风向。

我有点糊涂,既然国家在镇压游击队,影片中那个老记者和几位反对派议员怎么还那么胆儿肥?!他们敢公开揭露美国是乌拉圭的头号吸血鬼?有个反对派议员甚至说游击队代表了一股革命力量,引起右翼议员狂怒。

B:

就这次抓获美国顾问的事件来说,无论历史上还是影片中,大背景都是选票政治,国会显然是有权的,基本的政治自由都还存在。现实中,随后不久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影片里没提。那位老记者看上去很有地位,小官僚见他都得客气,属于资深媒体人。他和那个发言的反对派议员显然是合法左翼爱国力量的代表。那位议员似乎属于"广泛阵线"(Frente Amplio),2009年当选总统的那个前游击队员,也是“广泛阵线”的。

C:

影片中的游击组织是民主投票决定如何处置那个美国顾问,不知事实如何?是不是有点太书生了?

A:

我觉得投票那段很正常,片中有足够的铺垫。一是游击队显然分成一个个小组,领导者也不掌握全体成员的情况。其次,由于开会地点暴露,主要领导层大多被抓,所以其他成员更需要共同决定美国顾问的生死,避免组织内部出现纷争。同时,一方面存在白色恐怖,一方面有很多人支持游击运动,片中出现了某警方(军方?)军官作为小组代表来参加投票的情节,甚至主流政治内也有同情者。游击队员的处境没到必须互相隔绝的地步。而且,对美国顾问的审讯显示出游击队的情报很灵通,一定程度上这也保证了游击队的安全。

最后,处决美国人不是军事行动,是政治行动,所以游击队特别需要预先确立共识。

D:

6070年代,拉美游击组织在其成立初期,往往都是很民主的。“左派革命运动”的初期领导来自康赛普西翁大学,在军事活动中尽量保持了这个大学学生运动的民主传统,在转入地下初期,遇到重大决策还是通过开会集体讨论来解决的。

E:

其次,由于开会地点暴露,主要领导层大多被抓,所以其他成员更需要共同决定美国顾问的生死,避免组织内部出现纷争。

————

以防止部分人"杀人立威"?

A:

以防止部分人"杀人立威"?

————

防止立场不统一,引起内部思想混乱。

B:

影片中,游击队审讯人员对美国顾问介入乌拉圭秘密警察的揭露,抽丝剥茧,煞是精彩。这说明游击一方掌握大量情报。历史上看,拉美城市游击队往往有古巴的支持。当然,古巴不会给天量的金钱,经费主要靠游击队自己解决,抢银行之类的(影片有提及),而是提供培训和情报。当然,古巴的培训和情报,也可以理解为来自作为一个整体的苏联阵营。这从侧面揭示了苏联作为工人国家,与国际阶级斗争的复杂关系。苏联只要存在,就难免要支持世界工人革命(以及同时牵制革命)。

当游击队逐步揭开美国顾问身份时,片中出现了美国本土秘密学校的镜头,游击队的情报从哪里来的?很可能是苏联提供的。说到秘密学校,那场炸弹培训的戏让人印象很深刻,很显然培训的目标是袭击工会集会上的领导人和群众。

D:

不仅仅是工会集会,很可能也是为了制造假的“游击队袭击”,即所谓的“假旗行动”。针对一般的群众集会(作为选票政治的一环)搞爆炸,然后脏水往游击队身上泼。历史上看,秘密警察也搞过针对工会的“假游击队袭击”,因为拉美的工会和游击队的关系并不总是友好的。

有个回忆片段,某卖左翼书籍(至少有格瓦拉的作品)的书店被炸了,然后出警人员就是秘密学校里受过培训的……

C:

整个故事居然从新任秘密警察顾问下飞机后,戛然而止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揭示了美国主导的拉美资产阶级政治恐怖是一个国家系统,被处决的美国顾问只是系统的一个螺丝钉。全片在这里结束,呼应了片头动用举国之力搜索顾问的那个长镜头大场面,各路“有关部门”都动员起来,士兵、军官、骑警、便衣,像一大群蚂蚁忙碌着,展现了一部高速运转的暴力机器。

未完待续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原创】右翼保守主义的兴起,“田园班农党”的内联外勾

右翼保守主义的兴起,“田园班农党”的内联外勾 系列讨论之一(一组对话)

A:

在资本主义全面胜利、工商业持续大繁荣的地区,长期以来,全社会上上下下盛行的是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强调资本主义市场带来个人自由,选票政治是最不坏的制度,以及膜拜西方的天然合理。在十年前,随着中产群体的壮大,开始出现本土认同优先的民间爱国主义现象。而在最近几年,似乎又开始出现右翼保守主义的社会思想趋势,蔓延很快。这股保守思潮直截了当地拒绝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体制化的多元社会管理模式,怒斥为“脑残白左”。这股右翼保守浪潮,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反共产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排外以及男权至上。

我个人观察,大概三四年前,在境内互联网上开始铺天盖地“反白左”,这里边是否有某方面力量居中协调指挥,不好说。

B:

这个话题大概得分两块来说。首先,民间本土主义爱国文化有一个从边缘到主流的过程。多年前,主流方面就开始关注自媒体的作用,收拢了一大批本来野生的爱国分子,比如名声鹊起的“那些年我真的萌萌哒”爱国漫画连载。就是说,自发的主旋律文化创作需要管起来,不允许一直暗兮兮地呆在亚文化圈子里,你不能当一个独立画手博主吃爱国饭,必须商业化运作起来,才能监管你,你也有面儿。

这个过程,说主流是被迫应对,也行,说主流吃到甜头,有意收拢了一批自媒体人,也行。

A:

这批本土主义自媒体多为年轻人主持,有活力,揭露亲美既得利益集团的丑态也可称一针见血,但它有脆弱的一面。这里边有个核心逻辑:如果你不能批评主流,你也就无力为它辩护。资产阶级媒体的威力,就在于它被大众当作“中立良心”。但目前这批本土爱国自媒体很难去批评主流,即使是扮演“忠诚反对派”也不行。

B:

远远没到“忠诚反对派”那一步,就只是放开了几个媒体饭碗,你必须正规化,像个正经人,而不是亚文化bbs头子。这个算是从内部起源的一个爱国文化驱动力。

至于留学生,海外华人,还有他们自外对内的思想传播,是怎么和本土主义自媒体糅合在一起,之间又有没有什么矛盾张力,也值得讨论。海外的青年华裔右翼,和军武爱好者高度重合,所以一般可以看成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战争波及到了华人圈,当然有人分析这种右翼保守的思潮根源上来自苏联崩溃之后的腐尸俄罗斯,这个且按下不表。

A:

前些年涌现的本土主义自媒体,常常对共产革命的历史遗产表示好感,但双脚是牢牢站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市场的现实中的,为这一现实的市场秩序服务,时不时流露出与主流自由派相同的观点。比如某自媒体“老六”几年前就宣称“极左和极右多为社会中生活不如意却不思努力的懒汉”。再比如某号称“政委”的体制内学者,在网上引导舆论反击亲美舆论,颇受欢迎。这位“政委”多次在节目中宣称“三十岁前不信共产主义是没良心,三十岁之后继续信共产主义是没脑子”,把这句话作为“反公知”的精神利器到处挥舞,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可见前些年的本土主义舆论铺垫,已经为后来冒出来的右翼保守思想,打下了反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

C:

前几年的本土主义自媒体,尝试把赤色革命遗产与今天的市场秩序结合起来,高呼“这盛世如你所愿”之类的。如果赤色革命就是为了过好日子,那么只要看上去有好日子,革命和市场之间的鸿沟也不是那么不可逾越。这就回到之前说过的,“革命者”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竞赛那个话题去了:谁能让大众脱贫致富,谁就是“真圣人”。对经历了贫困到富足变化的普通人来说,这种解释是可信的。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赞美以前的赤色革命,强化对市场现实的保守认同。折腾了几年的爱国自媒体,反共和保守,都齐活了……

A:

说回民间爱国现象的演变历程。在逐步发育出民间土壤后,这股本土主义舆论显然有一个裂变,推动了右翼保守的诞生。这个过程比较快,可能跟大繁荣时期的终于结束有关,相当一批中小生意人遭遇了事业的门槛,无法上升,甚至有下滑。还有一些小知识分子始终无法尝到商业繁荣的红利,心怀愤懑。他们开始从维护秩序的单纯爱国倾向,比如揭露亲美公知,转为更复杂的右翼保守主义,首先是排外情绪的爆发。

这期间,海外的大量新移民、留学生,一定程度上,似乎扮演了右保思想的对内搬运工角色,而特朗普上台,对这一内外勾连,起了明显的催化剂作用。

B:

从我个人接触来看,我觉得海外华人的右翼和国内内源性的右翼思潮融合的还并不完美。海外华人右翼,往往会做出一种更古典保守主义的姿态,看不上国内那种键政圈的土味右翼。海外的华人也更注意不动辄涉政,不会像国内那群人把政治挂在嘴边。一些海外背景右翼底色的人,喜欢摆出不讲政治的姿态,而国内要讲政治的多,虽然前者动不动就幻想射杀antifa匪徒……

A:

国内右翼保守主义的蔓延,显然与境外是有勾连的。贸易战以来,尤其瘟疫流行的这一年,境内的“田园班农党”貌似有点尴尬,虽然可以用复读机的舆论效果遮掩,比如继续复读女权、生育、少民等等话题。

在贸易战乃至军事斗争的前景下,境内外右翼保守阵营如何协调立场?值得注意的是,“田园班农党”似乎更重视“主义”本身,超越了这群人过去标榜的爱国,用一套强辩的词句,继续支持貌似符合他们理想的美国现政权,比如把火山的分离主义运动说成是美国民主党搞的,与特朗普无关云云。

在“田园班农党”中,右翼保守主义的分量是否开始超越爱国主义,值得探讨。

B:

“田园班农党”与境外同道的关系,有团结也有矛盾。我目睹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某右翼军武爱好圈子转发白人挺港军武网红视频导致的纷争。原本看上去亲密无间的两股力量,暴露出内部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

事件大体上就是有一个白人网红,经常拍摄各种枪械战术视频和教学,在业界名声很响,在国内战术界也有很多粉丝。2019年火山事发时,此人公开支持火山勇武派,在视频里发表各种冷战言论,然后很多国内吃战术圈这碗饭的人就无比尴尬,有些和官方合作很密切的自媒体,也经常转发这人的视频和教学,或者干脆做过生意。所以当时就有比较爱国的分子要求这些媒体删除视频、出谴责声明之类的,产生了一些矛盾。

至于说史蒂夫·班农那一套,就是网络时代有意识的舆论战,故意造谣、抹黑,浑水摸鱼。我觉得他和建制派主流的差别,最明显的地方并不在于意识形态,而是对新传播工具和理论的使用。班农一党本身的意识形态并没有什么创新性的东西,他煽动起来的也就是本来早就有的那一套共和党、茶党、约翰伯奇协会的恶臭玩意。

D:

但班农怎么找到并把握潜在受众的呢?

B:

那套右翼思想本身就有流行的土壤,一点就着了。网络时代根本不需要点对点寻找受众,实际上是类似机关枪扫射,机器人发帖一扫一大片。班农一党的纲领实际上是美国长期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右保水军说成是勤劳白人的边缘反抗,这个洗地套路也被引进到境内了。

要指出的是,精神领域的边缘和主流不是互相排斥的,奥巴马政权时确实边缘化了很多美国的传统意识形态,但它们没有消失,只是蛰伏待机罢了。

E:

境内的右翼保守阵营还有一个话术,就是美国本身不行了,右保的主义没问题,是白左搞垮了美国。这是境内“田园班农党”的特有优势。他们的受限之处,在于无法完整地推出反共产主义的旗帜,只能扭扭捏捏地用“反白左”当作替代品。

A:

在最近两年快速转变的国际环境下,原来那批本土主义爱国自媒体,似乎还是努力把新变化塞进旧的解释框架,比如“反极左空谈”。有的自媒体称班农为“列宁主义民粹派”,前面说的那位“政委”,则把特朗普称为“造反派”。也可以说境内的“老”本土力量还在为新右翼扶上马、送一程。

C:

班农为代表的一些右翼力量的确会参考列宁和葛兰西的著作,大概借鉴了直接面向群众做工作的策略,解释成民众与精英的对立。说起来,像这种另类右翼,有一些人就是从左派跳到右翼的,类似30年代从共产党跳到法西斯的一堆人。

美国主流政党的组织形式一直停留在“竞选俱乐部”的水平,班农为代表的右翼力量,在国内外的时代转换中,也可能尝试直接面向群众工作、以代表“人民”的资格向“精英”发起挑战,以重组秩序去挽救秩序……

待续

家园 工人阶级如何利用反革命阵营的内讧?

电影谈得很好,但是这个标题不好。

这不应该是个基本问题。

反革命阵营的内讧会存在,但是工人阶级的命运不可能会因反革命阵营的内讧而有所改变。

不做道德判断的话,西班牙的弗朗哥和我国的蒋介石都可以看作是卓越的军事领导人和政治家,有类似的经历和政治手段,最终成为美国全球反共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蒋介石在辅助孙中山的时期起过巨大作用。不过败给毛主席这空前绝后的完人。

家园 政治力量的兴起在于经济根本

任何政治思想如果建立在受“供养”的经济上,如公务员地位,私人投资,难免会产生依附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