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纪念朝鲜战争70周年 -- 种植园土

共:💬229 🌺3020 🌵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6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可以转发
家园 好奇,邓华检讨该怎么说呢?

邓华主张先缴获弹药给养再去打砥平里,第一步成功,第二步失败。

可如果不去缴获直接去打砥平里,弹药给养不足,难道还能取胜?

前线指挥官经验丰富还有详细物资数据做依据,不太可能对战斗力产生误判,邓华检讨该怎么写,误判了?

家园 中方的资料来源于军史

网上我没查到链接,给个引述的https://mil.news.sina.com.cn/2020-07-31/doc-iivhvpwx8436116.shtml。

家园 我似乎在哪儿也看到过这种说法,

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P395和P422写的是 零下40摄氏度。

古尔登<<朝鲜战争未曾透漏的真相>> P515写的是 华氏零下24度,换算成摄氏温度就是零下-31.1.

这连个都是记录的最低温度,相差快9度.

家园 美国自己人都说,朝鲜战争在美国是被遗忘的。

美国人Joseph Goulden 的 <<Korea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

还是值得一看

家园 如果先打下砥平里,迫使

联合国军全线后撤,我军可能缴获更多。

当然也可能打不下来砥平里,横城也缴获不了多少,更被动。

已经是历史,没法假设也没法改变了。

家园 还有铁原阻击战,我一直有个疑问

傅崇碧的63军以极其惨烈的代价确保了志愿军主力的转移。

我一直困惑:彭总有无B计划,如果63军没有抗住13天,美骑1师、美25师、英28旅、英29旅共5万多人可就直插铁原,攻击主力部队还有大批物资。如此一来,彭总如何应对?

看过对傅将军女儿的采访,朝鲜战争回来以后50多年老将军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故乡通江,言下之意,父亲无法面对父老乡亲。

在百度百科找到如下:

60年代初期,他因公到重庆,成都军区的领导同志中有不少自己的老战友,他们热情地欢迎傅崇碧到家乡看一看,走一走,傅崇碧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当地政府为欢迎他回去,还特地为他准备了医生和车子。这时,有人告诉傅崇碧,通江县政府门口等他的人成百上千,想向他打听同他一起参军的亲人的下落,其中有些还是多年翘盼儿孙胜利归来的孤寡老人。那一刻,傅崇碧的心情非常沉重—“多少优秀儿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告别父母,离别家乡,从此一去不还,永远地长眠他乡,而带他们上火线的我却活下来了。我该如何面对成千上万死者的亲属父老?”傅崇碧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感情,因此尽管非常想念故乡的父老乡亲,但还是没有成行。

家园 志愿军在金刚川这地方和韩军交手是51年的事,不是53年 -- 有补充

电影应该是取材自53年志愿军修桥的故事。。。

一堆人提51年的事,真是用心良苦地区啃韩军战史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之所以要限期架桥主要还是因为朝鲜雨季提前了 -- 补充帖

金城开打两天就下暴雨,金刚川水量暴涨,志愿军之前准备的简易浮桥,冲锋舟等设备面对暴涨的河水就不够用了。不把桥架好,21军和60军背水面临美军反扑就危险了。

家园 好像明白了,这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的作风

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法再反悔假设,没法假设另一条路径是更好的选择。但既然选这条路却没能达到预期目标,那就一定要有人出来负责,虽说不一定会给这个人实际的惩罚,但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有人负责。

这种做法不说现在的二共做不到,全世界也没哪个政府或企业能做到啊……

家园 还是用史实来说明 -- 有补充

首先,九兵团的真实损失有限,引用志愿军后勤部门的医疗报告,汇总后可知,2次战役总损失近5万(九兵团15万人),90%以上为冻伤;表面上损失看占比超30%,但实际上轻伤为大多数,大约1个月就归队了,永久性损失(死亡、失踪、伤残、重伤)不到2万;和流传的说法不同,4、5次战役9兵团26、27军是作为东线主力出战的,你写了180师和91团,可是27军全军曾在5次战役中被美军切断,3个师交替进攻(没写错,不是掩护),不但冲出重围,还成功掩护友邻、恢复了战线(这个最重要),自身伤亡很小。其次,冬装问题的责任,从总后勤部、东北局、志司、华东局,到二野司、9兵团自己都有份。入朝前,9兵团早已换冬装,不过是南方的薄棉衣;入朝的命令下得很晚,之前后勤部门显然不可能知道兵团会去寒冷的朝鲜;9兵团没有在东北作过战,无高寒环境下作战的经验,去之前东北局和志司也无人提醒。最后,关于个人命运问题,刘伯承和陈赓也教书去了,总不能说他们打仗也不行吧?我觉得这个更多还师和个人的性格、眼光有关。

通宝推:迷途笨狼,史文恭,阴霾信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一点 -- 补充帖

2次战役东线的美7师是真的被打残了,师长撤职,全师长时间休整;东线的美10,包括陆战1师和美7师、10万人(有30%的韩军编入美军),以这个力量对比,不会有人真认为9兵团会歼灭美10吧?对应的9兵团25军损失也比较大,后期基本打酱油了。

见前补充 4560645
家园 志愿军在金刚川这地方和韩军交手是51年的事,不是53年

电影应该是取材自53年志愿军修桥的故事。。。

一堆人提51年的事,真是用心良苦地区啃韩军战史啊。。。

51年那次,志愿军打完秋季防御战还在收缩阵地,估计除了对战史特别熟悉的人,根本不知道在金刚川以南志愿军在51年还和韩军打过,能知道白马山的已经很不容易了。

韩军战斗力也分几个阶段,前期基本一打就垮,漫山遍野地跑。

李奇微上任以后加强了对韩军的训练,韩军也能和志愿军比划两下了,和前期的韩军真是判若两支军队。

给志愿军造成巨大麻烦的汽油桶工事也是韩军发明的。

按照上甘岭老兵的回忆,韩军还能和志愿军拼拼刺刀,挺顽强的,美军一照面就不行了。

上甘岭上韩军对坑道的破坏也比美军成效大。人家进步了也要承认。金城战役虽然美军一开始没参与,但是在后方看着也吃惊志愿军的战斗力提升那么快。

家园 谁没有个走麦城的时候

101在四保临江之前,独帅在千里大跃进之后、彭总的榆林之围,世上没有不败的名将,名将之所以是名将,主要是他们在关键的战役中取得了关键的胜利,对全局起到 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家园 铁原阻击战失败也没事

铁原是平康、铁原、金化“铁三角”平原的交通枢纽,肯定是争地。如果铁原守不住,就会退守平康。平康以北还有连绵的山地,即便占领了“铁三角”平原,如果没有控制平康以北山地,也依旧无法大举进军。

当时15军在东线打华川阻击战一样。都很重要,但还谈不上直接决定了全局的走向。

当时志愿军五次战役刚刚结束南下,部队要撤下来。38线以南,36线以北地区相对平坦,有利于敌人机械化行动。如果没人顶着,敌人前进速度会很快,一下子冲过来,我军伤亡会很大。所以只能牺牲一部分部队顶着,然后二线部队在平康一带修工事。而且在平康以北,我军还有大量东西两线守海岸的后备部队(包括38军这样的王牌部队),防登陆的,怎么也能构筑第三道防线。

就像上甘岭战役,只是五圣山前面的两个小山包,主峰1016.7比537.7和597.9高地高多了,拿下上甘岭能拿下五圣山吗?那可是一个比上甘岭险峻得多的大山!但既然打了这场战役,双方死了那么多人,就一定要把这两个小山包说得很重要。

后来,15军把重点放在平康其实是失策。美军自从第二师的教训之后,不拿下两侧高地,绝对不会侧敌行军的。

此外,志愿军后方屯了太多防登陆部队也是失策。主要是情报失误。二次战役之后美军就已认定朝鲜战争打不赢了,战略目的是为了体面撤出。也就是彻底断了登陆的念想。这时候志愿军放了几乎一半部队在后方,否则几个主力军上去一半也可以改善战局。

从李奇微的角度想,他能在36和38度线之间利用地形优势打几个防守反击已是能力极限了。继续向北进攻?做梦吧!

实际上,志愿军得到苏联提供的炮兵和坦克武器之后,已经越战越强了,和敌人火力差距迅速缩小,而志愿军步兵几乎打成人精了,后勤状况也快速改善,美军的空中优势面临高炮和米格机的挑战。金城战役之后,美军或许可以凭借空中守得住36-38之间,但美军伤亡会极大,大到不可忍受。万一有那么几天空军无法出动,被志愿军打到南部山区,噩梦就会升级。

但从战略上讲,38度线南北对峙是最好的结局。为什么拿我们的英雄儿女换朝鲜的统一?

通宝推:愣头兔,独草,
家园 貌似好几个军打阻击

记得在63军之前是65军阻击,65军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63军才提前进入阻击战,不过63军阻击打的非常优秀。战后63军后撤碰到65军包饺子吃饭,63把桌子掀了。按63在铁原战绩不应该早早被裁,裁也应该是65,结果65一直保留到这次军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6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