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移宫案看明朝大臣的短见 -- 燕人

共:💬31 🌺114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从移宫案看明朝大臣的短见

最近看了一部明朝的话本《梼杌闲评》,讲明朝大阉魏忠贤的故事。许多细节非常有趣,有明朝社会那种颓废的生活气息。也不知是作者自己编的还是真的如此。

先看维基上简介的移宫案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為泰昌元年,寵妃西李选侍带着丧母王才人交给她抚养的皇長子朱由校,以及亲生女儿乐安公主,一起遷入乾清宮。光宗下诏封西李为皇贵妃,但不到一個月後,光宗死於紅丸案。西李仍居乾清宮,企圖挾皇長子自重;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為防其干預朝事,逼迫西李带着女儿移到仁壽殿后给无名封宫御养老的哕鸞宮[3][4][5],光宗的另一妃子傅懿妃及其两个女儿也同时被驱逐。

我觉得杨涟为代表的朝臣在移宫案中表现极为短视。他在拥立光宗的时候表现出色,得光宗赞赏。那是因为光宗就位时已是30多岁的成年人。光宗继承人熹宗在老爹死的时候才是14岁的孩子,亲娘也早死了。皇太后也不在人间。是和光宗的宠妃李选侍住在一起的。我不知道李妃和太子生活多长时间了。估计感情应该至少有几分。杨涟一伙人就因为李妃既不是皇后身份(嫡母),也不是生母,而只是一个庶母,所以没有资格和皇帝住在一起,因而强迫小皇帝搬出来单住。这对小孩子心理多大伤害,不恨杨涟一伙才怪。

更重要的是,杨涟一伙人担心李妃同皇帝同住即有借口垂帘听政,所以定要把李妃和小皇帝分离。他们看不到,垂帘听政毕竟有结束的日子。而14岁的孩子没有母亲,哪怕是庶母的约束,只能与太监日夜相处,太监对小皇帝的影响只能更坏,且这影响是无止境的。更糟糕的是熹宗本人从小丧母,和奶母长期生活。这个奶母客式,如果没有皇妃级别的女性来管理,绝对有机会利用小皇帝。事实也是如此。魏忠贤通过与客氏勾结获取了皇帝的青睐,从而能够把持朝政。

在小说里,魏忠贤和客氏小时候就认识,入宫前有一段亲密的感情和肉体关系。这应是小说家的编造。但是杨涟一伙在移宫案中所表现的短视,给了魏忠贤勾结客氏的机会。

关键词(Tags): #历史回顾
家园 这倒不是他们短视 -- 有补充

之前郑贵妃在三案中闹得天翻地覆,他们很担心出现第二个,如果不是客氏勾结魏忠贤搞死王安,杨涟等人是能对内廷有影响的。保留李选侍就不会重用宦官?明英宗表示有话要说。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就举一个可能的例子 -- 补充帖

如果李选侍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福王党余部联系起来,到时候就不会有争执了?

见前补充 4549028
家园 明末政治的主线是君权臣权的斗争

从嘉靖帝开始,这条主线就越来越明显。

任何大的政治事件,用这条主线思考一下,就能理清大致的脉络。

明朝最操蛋的是,内阁首辅的权力越来越大,但内阁首辅、内阁成员没有地方从政资历,经验与权力严重不匹配。

将军起于卒伍,宰相出于州牧。

家园 你的观点显然是和杨涟一起的

把能够影响皇帝的恶女人支走。

我是宁取女性,不给阉庶机会。

明朝体制,皇宫女性干政还需要支点,只出了一个万贵妃。太监则不需要,数数有王振,刘瑾,魏忠贤。

如果李妃能够留在小皇帝身边,她对政治的影响不会有后来魏忠贤这莫大。她毕竟要归政于皇帝。

确实当时谁也想不到魏忠贤有这莫大能量。

归根结底这是皇室政治的根本缺陷。魏忠贤把这个缺陷扩大到最大程度,差点取代皇帝了。明熹宗皇帝也没有啥大欲望。

家园 你这结论忒简单明了

你标题所写“臣权”怕是误写。如果真是君权和臣权的斗争,那末中国政治必然会与西方一样走向《大宪章》和资本主义。臣权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简直太弱,不成比例。以钱穆看来,臣权最强大时期还是汉朝。我党认可的历史书也把明清两个朝代分类位封建主义皇权独裁的顶峰时期,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为显著特证。

估计你想写的是内阁的“相权”。内阁的作用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代皇帝发放诏书的。与皇权本质上是一体的。

魏忠贤当权,依你看代表的是君权还是相权。

家园 你错了,李选侍自己没有班底

之前的太后都是正统的皇后身份,她连贵妃都不是,没资格册封自己的亲戚,要临朝肯定要依靠宦官,而且她连熹宗的生母都能搞死,她的移宫不走也是郑贵妃在背后的教唆,杨涟等人担心的正是她和郑贵妃双重垂帘的可能。

家园 所有阉党都是帝党

或者说,是失败的帝党。

削弱皇帝算是权臣的手段。

家园 广宗临终前已经册封了

广宗死的快,未来的及实现。李还为此和大臣相闹,妥协成新帝即位后再说。

皇妃依靠宦官,主动权在皇妃,还是皇权,如慈禧故事。

宦官弄权,算什么。

家园 帝党是维护还是破坏皇权

不认为魏忠贤维护皇权。

家园 宦官弄权算什么?

李选侍是有杀熹宗生母的黑历史的,指望她主动还政?

家园 不只是相权

背后代表的是文官集团整体权力扩张。扩张到连锦衣卫都难于制衡。公公们人数少,同比例出人才数量更是少得可怜;出身及教育水平的限制,又近一步几何性压缩出人才概率。对于文官集团评价,明初古人的《三国演义》写得入骨三分。查包衣一家生动体现读书只为功名利禄写照。

明最大弊病就是如宋,文官集团坐大而其它任何政治集团都长期压制不住:失衡。明太宗没把制度改革好,限制了藩王、提升内阁、新重设置厂卫,平衡倾向文官集团,后世皇帝必然弱于马上得天下先辈而更加依赖内阁为首文官集团,到最后文官凌驾武官之上,连阉党都得靠胡萝卜大棒策略钳制文官们治理天下。阉党的操控人是皇帝。任你宋朝让部分权力与文官集团共治天下,还是明朝让利给文官集团免税赋,都填不饱文官们欲望。

历代清醒的皇帝自称孤家寡人。没有一个人愿甘为人下,自古演化出来此得文化,如见“天践行君子以自强不息”鼓励历代人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而不亦悦乎。这片土地上管人,必然威字当头、信字殿后,以威信方可当头。

白皮们对中国人本性了解之深,处处提防。好事者,前些年好讨论印裔与华裔在西方际遇(或叫成就地位)。说句不好听的,不知是糊涂,是自嗨,是自欺?

聊偏出篇点....

家园 人家是怕小皇上晚上被MILF给。。。

。。。。

家园 "她连熹宗的生母都能搞死"

查了几天,没发现这条记载。

请青色水同学指点古籍出处?笔记野史也行。

家园 有明一代,

竟然没有一个走上政治前台的太后,遍览史书,真的少见

两汉就不说了,唐朝出现了千古一后(帝),宋朝的太后存在感也超强,同时代,辽的太后也是存在感超强,元朝的太后也有存在感,后来清的孝庄、慈禧就更不用说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