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分田单干所得与所失,列张表比一下 -- flyingcatgm

共:💬79 🌺716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罗老师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来解释一下吧。

我之前的帖子里都阐述过,我拥护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因为这是在农村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分散式生产模式的现状下,通过这样柔和、自然的方式,将土地再次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大型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生产模式的基础。

国家推动的土地流转政策虽然比较柔和,见效也缓慢,但已经是立足于农村现实,现阶段最稳当,最不易引起各方利益纠葛和矛盾的方案了。

同时,这也是对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一个纠正。(之前的帖子里我已经阐明了我的观点: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在改革之初虽然顺应了农民的心意,但这断送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政策错误。)

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规模化之后,必然会使用种类齐全的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包括配合通讯、监测卫星的联网使用,进行信息化管理,进而形成产业化。

如此以来,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自然就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把农业生产由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先进强大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操作这些大型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业设备,很显然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能够胜任的。

这样的现代化农业,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不管是经济收入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会受到社会尊重,自然也会对青年造成巨大的吸引力。

而富裕的农村劳动人民,通过城镇化建设,由政府政策引流到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这些行业也会受益。特别是服务业,这才是真正需要大量劳动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一直在大力鼓励发展。

农村空心化,空巢老人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60岁以上的老人同样可以享受到退休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

这就是我说的,“就是农业人口减少到1亿,也是巨大的成就。”

而不是罗老师认为的,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农民“自由的”外出打工、经商、跑运输……

这两者还是是有本质区别的,不是吗?

罗老师所说的就是农村的现状,导致的结果就是: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农业生产挣不到钱,从而成了社会鄙视的最低端,除了50岁以上60多岁的老年人,年青一代根本没有人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在农村种地的。

而且将来也不会有农村年青一代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

这就是断代了。

而且我们国家不是移民型国家,不会出现外来雇工来代替农民。包产到户分田单干这样的分散式农业,也不可能、没有任何条件会出现外来雇工作为补充。

那么,逻辑链来了:包产到户分田单干这样落后的分散式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种地农业生产挣不了钱---导致农民普遍出去打工经商---导致农村空心化,耕地大面积抛荒,50岁以上的老人成了农业生产主力---导致农村青年一代无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这样的解释,是否还算是能够回答了罗老师的问题?

家园 是的,这个也是有益的补充。献花给您!
家园 其实这个就是争议所在了

,既吃了美国的农业补贴,又成为中美贸易冲突的中方的谈判筹码,

正方会认为中国的消费者赚了美国的便宜,买到了便宜的农产品。

反方会认为廉价的农产品冲击的中国的市场,对农民不利。

总之,两难。。。。

家园 什么农业机械,拖拉机这样的农民不会用?

其他机械会比拖拉机难多少?

真正现代化的农业是绿色农业,很简单,政府派人下去指导就行了。

农忙时节,政府还会组织人手来帮忙

种地本来就赚不到什么钱,在国际上,哪个发达国家不是依靠政府补贴的?

日本农业机械化很强,政府给农民补贴了多少?

欧盟,昧国每年都在为农产品补贴打官司,指责对方不按照协议补贴农民。

即使是昧国这种人均耕地面积那么大的国家,政府都给农民补贴了很多。

所以即使按照你说的集体化不解散,每个公社书记,大队书记都懂得现代化管理,农民也是赚不到钱。

农民外出找活干是历史的必然。

农业生产也不会断代,出去做生意的农民越多,留在老家种地的农民可以种的地越多。

种地越多就越会买各种机械,收入也会越多,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效应(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收益越高),因而外出的农民越多,留在老家的收入越高。

我的好几个同学就在家里干农活,房子都很漂亮,收入不会比进城做生意的人差。

家园 二共对付工农是一个路子,一以贯之

在工业方面也罢,农业方面也罢,总之一条,把人民当负担。

农民填不饮肚子嘛,合作社解散,自己搞钱去!

工厂入不敷出,解散呗,私有化呗,自己搞钱去!

家园 分田单干分得很彻底,

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拖拉机拆了一家一块分了当废铁卖。随着公社解散,五小工业也立即消亡了。分田政策造成公社时期沉淀在农村的资产大量流失。乡镇企业是另起炉灶发展起来的,其实就是分田后农村形成大量闲散劳动力,放宽了管制,允许他们自谋生路。

家园 中国农业现在真的没有溃不成军

已经有河友用数据说过了,到底中国农业是否溃不成军。其实还是三农在粮食安全,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国际贸易的均衡考量

我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1. 粮食安全与否:先定义下什么是“安全”,是吃饱(按热量算),还是按吃好(鱼肉蛋禽瓜果蔬菜等膳食结构的问题);然后看人口结构数据和发展变化,通过上面吃好或者吃饱的标准算粮食需求;之后再要看安全的标准是啥,全部自给自足,还是95%自己生产(现在大米和小麦口粮自给率没有低于这个指标)。最终看对照需求,看现有粮食生产面积(含耕地,设施农业(大棚/鱼塘/养殖),天然草场,天然渔场面积),产量和农业技术水平是否能满足需求

2. 有无政策措施的保证:比如国家基本农田的措施,耕地红线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

3. 国家生态平衡需要:退田还林,退耕还湖

4. 农村人口的变化和定位:这和城市化进程有关。土地流转对人口大国绝对要慎重,如何避免无土地的农村流民和贫民是必要考虑,无关社会制度。想要农业生产靠市场分配有利可图,必须进一步城市化,转移大量人口到城市。我测算过,以稻米主产区来看,农村每户耕种100亩地,4口之家可以不用出去务工;小麦主产区,每户至少需要150亩以上;玉米要更高。现在按留在农村的适龄劳动人口算,正往这个方向走。但是现在私人流转的地租还太高

5. 国际贸易:从消费者角度,有便宜货我买不买,高品质但是便宜玉米和大豆不香吗?加入世贸组织了,什么是我要保的,什么是我要放弃的,世贸谈判里,农业是比较难谈的领域之一。中国出口工业品附加值高,常年顺差,美国巴西俄罗斯现在就剩点农产品有竞争力了,你还不买,😄 当年的工业国就靠出口粮食赚点小钱了(我这里夸张的说下)

家园 有一点不明白

建设兵团珠玉在前,国家为何没有重新组织农村合作社或者建立农业公司的意愿?

而是放任土地流转,集中到私人手里,现在全在骗补贴,最好出路也就是便宜了农业资本家。

家园 是的,即使国家鼓励土地流转,这些年绝大

多数趁着政策东风办起来的几百亩、上千亩规模的农场,还是无法生存。

究其原因,还是生产效率太低,投入成本高。

一是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就是国家补贴加上无息贷款,放在这种规模的小农场还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换了小型农业机械也是一样。

二是, 国内的粮价不高,一直稳定,但这其实是国家实行的保护价。事实上,因为国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高和成本低,进口的粮食是低于国内粮食价格的。如果国家不保护,国内粮价还会更低。那么,就更没有人种粮了。

这就导致了私人的小规模农场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无力支撑,经营不下去。

好多后来就干脆沦为骗种粮补贴款的了,三四年就撤,当地的农民们又都不愿再种地,因而留下来好多抛荒地。

这也是土地流转政策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加上农村的现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断代。

所以我才说,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导致的结果就是断送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现在被人家的现代化农业打的溃不成军。

也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东北黑土地上的国营农场,几十年的坚持下来,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并不弱于西方现代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也跟美帝相差无几。

生产建设兵团、北大仓的国营农场,真的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顶梁柱。

家园 这个问题有些太大了,也比较复杂,我回答不了。
家园 根据现有单产水平合理安排种植和外购品种

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去年我国大宗粮食不同品种单产,稻谷单产471公斤/亩,小麦单产375公斤/亩,玉米单产421公斤/亩,大豆单产129公斤/亩。要达到同样的产量,种植大豆占用的耕地几乎是稻谷加小麦加玉米的三倍,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全部种植大豆,中国粮食总产量立马下降三分之二,这几乎肯定会发生大规模饥荒的。人多地少决定了中国必然会少种植而多进口单产低的品种,多种植少进口单产高的品种。

家园 也许是想,瞎猜的

通过新资本地主的手将土地再次集中起来,国家出面的话刁民不好对付,拿出老邓亲笔签发的承包土地证漫天要价,你什么办法都没有,等黑心狠毒不要脸的资本地主集中土地后,供应情况好就维持保持支持,情况不好就合营收购没收。反正你资本地主再有钱也没老子有钱,再有权也没有老子有权,你要实在有权有钱老子还有兵,大不了再玩一次打土豪分田地再人民公社化,老百姓吃不上饭国家出面找这一小撮资本地主的茬老子还有理,民以食为天嘛。所以说,新土地流转,一般人最好不要去参乎,这是动国本的事情,容易站错队。

家园 土地流转的就是承包权,期限也是按照双方的意愿来

签的,从目前的流转情况来看,一般不会超过村民们的承包使用年限。所有权还是集体的土地,以村(生产大队)为单位。

家园 大跃进的技术进步值得充分肯定

非常同意。

引一段文字作为佐证

1958年很可能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值得记念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才开始真正独立发展起来。基本理由有二:

第一,中国技术发展开始走独立的道路。我所接触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到,在许多工业领域中,中国的独立的技术发展始于1958年。前面提到路风老师的文章只 是其中一个事例,在许多其他领域中也是如此。大抵而言,中国的工业设计一块,比较强调简单实用,而前苏苏联强调皮实厚重,美国则强调精确。(关于苏美的工业设计观念之别,我所翻译的诺布尔的《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一文中曾提到过)。直到现在,在军工领域(因为这一块较少受到外国技术的影响),中国 设计的理念仍然在起作用。

当然,需要补充的是,中国的独立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强调吸收各国的优秀技术的。

第二,1958年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在中国的技术扩散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对技术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成是崇拜)以及技术知识开始向普通人群扩散。这 一点与毛泽东所宣传的技术革命有关。当时大力普通群众宣传各类技术知识,这些知识,在今天看来,似乎平常无奇,但对于整个工业化来说,却非常重要。别的不 说,就拿卫生知识来说,1958年积肥、建立厕所这方面,使得整个农村的卫生改变了面貌。在前面现代的社会里,随处大小便,卫生设施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 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之前也是经济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农村没有厕所。大概就在前两年吧,我看一条消息,谓印度决定大力在农村提倡建立厕所。而中国大力建厕 所的做法就是在1958年做到的。基本上,自那以后,农村厕所相关的积肥知识传遍全国。由此可见,大抵上,在农村卫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一 块,中国大约领先印度50年代。

1958年的技术进展当然不止这一些,比如科普书籍的大量出版和传播。这些事实,看是平淡无奇,其实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可谓功莫大焉。我记得最突出的是,在1958年,为了做出技术革命的表率,《人民日报》甚至刊出一些技术发明(比如为

农业工具)的具体图纸。

此外,对大跃进的观察也不难看出,初期的大跃进(比如修水利,炼钢,炼铜)强调人力,在接下来很快就过渡到半人力半机械工具,再后来就是对机械化工具的运 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技术上的增进。这些技术进步,并不是处于高精尖,它也不能与同时代苏美在卫星、计算机、航空等领域做人类历史上创新相比较,但它们对 于中国实实在在的工业化,对于普通人(想想看,在1958年前,有多少少文盲啊)的技术知识,对于大众的观念增进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具体来说,五小 (后来是十一小)工业和农村工业,社队企业(后来是乡镇企业)直到现在中国大量的小型企业(它们就是中国工业化的中坚力量)可以说都源于1958年。

普通人对1958年的印象停留在亩产过万斤的口号上,往往以为1958年只是浮夸,只是空喊口号。我曾经也有过羞于面对1958年的感觉,但这些年的阅读经验逐渐告诉我,1958年绝对称得上对中华民族有着重要贡献的一年,它应当作为我们的光辉岁月记入我们的史册。

确实,放卫星和浮夸风是不对的,这一点,没有人会以为自豪;但是忘记1958年的贡献更是错误的,它使我们割断我们的历史,不知道中国崛起的真正起步所在。

通宝推:Rusher,我还有事,老老狐狸,中秋下的城市,empire2007,呆头呆脑,桥上,
家园 理解错误!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党政干部是原来的被统治阶级出身,文化水平、管理水平偏低。新中国是不同于以往的资本主导型的社会,而是权力主导发展的社会,社会管理任务急剧扩张,党政干部难以胜任,所以建国以后出现了一系列错误。主席不是神,认识也是逐步的,开始认为是干部管理经验少官僚主义主义错误,但是经过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主席发现党政干部的问题很大,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出政绩)竟然达到了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地步。所以就发起了对刘邓代表的高干班子的整顿运动,一致意见体现在“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里面。在基层为了整顿小官僚们的问题,于1963年开始进行“四清运动”。 主席和刘邓的分裂是在四清运动期间,刘少奇先生为了赢得官僚们的支持,就迎合他们的想法,把整顿的矛头对准群众而不是对准干部,在理论上表述为“四个交叉”,在实践中间执行“问题在干部、根子在敌人”,四清工作队下去农村划新富农,这样官僚们当然就比较高兴,拥护刘少奇了。主席大为恼火,结果就在1965年1月发出了“二十三条”,指明我们运动的重点是对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是要整群众,也不是要搞驯服工具论建设各个级别的独立王国。

通宝推:方平,燕人,心有戚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