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以周语解周经 -- 东学西读岛主

共:💬15 🌺1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我以周语解周经

本系列是东学西读岛主:【原创】周语非汉语的续集。

东方哲学延续的是具象思维的道路,具象思维从一开始就是囫囵吞枣,全部拿来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是复杂的,多面的,所以师法自然的象形文字天然地就具有了多义性。

解語

下面这个字是丽。

点看全图

甲金文象一隻鹿有雙角之形,特別強調鹿頭上的一對美麗的鹿角。古文字為了描畫一事物,往往把與該事物相連或相關的事物都畫出來,如為表示眉毛之「眉」,把眼睛也畫出來。「麗」把鹿的身體也畫出來,才能清楚顯示所畫的是鹿角。

从这个形象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抽象概念。

1。好看,漂亮。

2。成双成对。(「兩相附則為麗」、「兩而介其間亦曰麗」)

而如果细观自然界鹿角的生长之势,又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特点

3。分岔树

4。相并列又分岔的密集生长。

5。类似火焰的形状。

。。。上表是无穷尽的,其中的各个抽象概念,在抽象思维人群的头脑中是明确的,独立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而在具象思维的人(比如西周时候的人)的头脑中则是模糊的,笼统的,互相相关的和难以区别的,比如「兩相附則為麗」、「兩而介其間亦曰麗」(段玉裁)

与丽相关的另一个字,是离。离和丽在某个历史时期里,是通假的,既可以混用的。《周易》有離卦,「離」馬王堆帛書本作「羅」,王家台秦簡《歸藏》作「麗」。《彖傳》:「離,麗也。」

解經

《詩.大雅.文王》:

商之孫子,其 不億?

我的翻译:商的子孙,他们的繁衍(取分岔义)超过了亿。

《詩.小雅·鱼丽》

于罶

我的翻译:鱼相伴游入(取成双成对,兩相附則义)渔篓中。

《左传·桓公五年》:

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 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儒葛。

我的翻译:以一定数量坦克横向展开為前驱,每辆坦克侧后翼展开一组步兵的密集进攻队形。(每组如长机和僚机的编队)。(取成双成对,兩相附則和密集之义)。

《彖.离卦》:

日月 乎天,百谷草木 乎土。

我的翻译:太阳和月亮相随(取兩相附义)在天上,庄稼草木生长(取分岔义)在土地上。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 离离 ,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我的翻译:他们的黍禾一棵又一棵地生长(兼有并列和分岔的密集生长之义), 我倒拖着双腿,一步又一步(沉重地)行走。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

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通宝推:唐家山,尚儒,桥上,夜如何其,
家园 你这个注解很好

对离卦的卦名卦象卦辞豁然开朗。

家园 2-亙古之恒

解语

因果产生推理,而象形产生联想。象形思维并不以因果为原则,而是以共同的象来组织分类和进行记忆。如前贴所述,象形文字中,同样的一个图形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当然同样的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多种图形表达。

恆字金文從「心」從「亙」,有两种写法。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其共同点是从二,既上画指天,下画指地,两种写法的差异仅在于天地之间是舟还是月。无论从舟还是从月,它们的共同的会意是 长久

『說文解字』恆: 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胡登切〕𠄨,古文恆从月。《詩》曰:如月之恆。

『說文解字注』 (恆) 常也。常當作長。古長久字衹作長。淺人稍稍分別。乃或借下帬之常爲之。故至集韵乃有一曰久也之訓。而篇、韵皆無之。此俗字之不可不正者也。時之長與尺寸之長、非有二義。从心舟在二之閒上下。上下猶往復也。心㠯舟施。恆也。謂往復遙遠、而心以舟運旋。歷久不變。恆之意也。宙下曰。舟車所極復也。此說會意之恉。胡登切。六部。俗本心上增一字。非。

在后来的汉语中,长久成为了恒的基本意义。

在长久的基础上,当代汉语产生了 绝对不变、绝对长久的引伸义,如恒温,永恒等等。

「恆」是「亙」的後起字,周语中的恆和亙字的涵义都不仅局限于长久。

解经

《诗经·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我的翻译:像月亮照耀天地,像太阳冉冉升起。

注意这里的日和月的象征有差异。

《論語·子路》: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我的翻译:没有长心的人,不能从事巫和醫的职业。

这里的恒,本来就是亙加心,既恒心的意思,现代汉语恒心一词里多用了一个心,在编码上是冗余的。

《彖·恒卦》:

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

这里《彖传》直接就将恒字解释成久。然而刚上而柔下并无因果关系。

点看全图

从卦象来看,雷以下犯上,风以上干下,雷风相薄,恰恰是通天达地之意,这与亙字的初文设计思想异曲而同工。从这里也可看出《彖传》与《卦象》成书于不同的时代,对同一卦的内涵理解有很大的差别。

《馬王堆· 老子甲》: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我的翻译:道和名是表达本体的语言符号,但是固定符号表达的只是临时(非恆)的绝对本体。

《道德经》成书甚晚,其语汇正在向汉语靠拢。

《易经· 屯卦》: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我的翻译:磐石和木柱,能保持长久的支撑,是建立根据地要用到的材料。

桓=木+亙,即顶天立地的木头,也就是立柱。

家园 还有著作权啊?说文解字不是都有吗?

而且,你也没有把为什么会解释为“这个意思”说出来,还要“著作权”吗?

比如,“两而介其間亦曰麗”,为啥“介其间”亦曰丽呢?其实说到底还是由“相离”来的。例如离卦之一阴离二阳,从二阳来说,就是“介其间”,从一阴来说,就是把二阳分离开来嘛。

所以,“介其间”不过是对“分离”这个意思的引申罢了。

家园 3-被当作排比句的排比句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赋兴于汉,骈文盛于六朝。而春秋末年之时,文尚未胜质。

五千言,很多该说的道理都没说清楚,老子会这么奢侈的浪费笔墨与竹简吗?我认为不会的,一句是一句,每一句一个道理,而不是用六句话来重复一个道理。

有无相生重在相生, 同美女和丑女的对比没有什么关系。

家园 4-学而时習之

《论语》:学而时習之。

学,覺悟也。習,数飞也。(《說文》)。

岛解1:领会之后, 恰如其分地重演出来。

岛解2:领会之后, 在恰当的时候重演出来。

我的翻译,时,不作经常解,而作恰如其分解,或作恰逢其时,在适当的机会解,一般指事物本该发生的时机(saison ). 例如同樣在论语中:不时不食.

经典的训诂的书中,时都没有时常(souvent)的释义,足见时常(souvent)不是时的基本义,而是比较外围的引伸意。一字多意是随时间轴产生的, 同一个字,越早,含义越少,在战國以后,时就有了时常的意思,读战國以前的文章,用时常(souvent) 去理解“时”,往往很別扭,但用适当或时机(occasion) 去理解,自洽性很高。

岛评:科学,即逻辑的可重复验证。学而能習,近于科学了。

程艾兰译《论语》:Etudier une règle de vie pour l'appliquer au bon moment, n'est-ce pas source de grand plaisir ?

(大意: 研习一条生活的规律,以期应用之于适当的时刻,岂非大愉快之源?)

凭这句译文,我不得不承认程艾兰是汉学家。从她的注解可以看出她是从孔子思想的整个体系出发来判断文义的,而不是从训诂和文理来判断的,但饶是如此,她在众多释义之中选择出了了并非大众的,但更接近先秦儒家本义的阐释,与训诂暗合,所以佩服她的治学能力。

通宝推:唐家山,桥上,
家园 还请继续哦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家园 5-困难像什么?臲卼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

原本啰里哕嗦写了一大篇,手一哆嗦,全没了。重写!

简单捷说,直接奔重点。

汉字以形声字为主,约占十之八九。形声字的形旁表义,但功能有限,多为后人(楚人)的画蛇添足。以臲卼为例,两个字都有个"危"旁,所以传统训诂解“危而不安貌“,大方向没错,可是一个危字了得,何必如此两个怪字?不明觉厉。

其实双字同旁,足见这个偏旁是那蛇足,把蛇足扔掉,于是得到两个原型字(学名初文):臬兀。

家园 补充1:兀和臬

怕丢帖,所以用补充帖的方式化整为零。读者辛苦,自己翻页吧。

言归正传,兀。

看图:

点看全图

训诂: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

岛解:髙而上平的地方,山顶是也。

下面看臬:

点看全图

岛解:臬字复杂点,是个会意字,传统训诂有些不给力,需要继续深入一些。木上是个自己的自,自是鼻子的意思。但木上的鼻子是什么意思?

内修有个术语叫鼻端,可见鼻可以会意为端。木鼻者,树端也。理解了木鼻树端之后,再反观传统训诂的臬字解则一通百通了,训诂家们的注解都是引伸义,比如箭靶什么的。

回到易经困卦上六:困于葛藟于臬兀,岛解:在山顶树巅为藤蔓所困。脑补一下那个情景,洋的例子比如珍妮和泰山里的泰山和猩猩们,中式的例子比如深山采药或是采燕窝的药农。这些场景,书斋里的人是不会有体验的,但是我们的先民正是泰山那样的人,近取诸物,很容易拿这样的场景来说事。

最后,简单说一下卦义,上六,是困卦的最后一爻,是髙级困难,不是低级困难。髙级困难是身处高位的人才配亨有的。普通人的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高级人的困难如同在山顶树尖那样高危之处为葛藟所困:用力稍稍过猛则万丈深渊万劫不復。(这也是动悔有悔的原义。第一个悔字作过度解,第二个悔字作遗憾解,限于篇幅,悔字的周语原解略去)。

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原创】6- 岛译诗经《九罭》

原诗如下,我的断句同通行版略有不同。

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

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

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岛译如下(东北方言版)

綿密曲折的細网罩住了美丽的鳟鲂,我捕捉到的人穿著滾袍綉裳。

鸿雁遠行也要寻找小岛,我捉的人旅程中也要歇歇腳。再处一天吧再处一天。

鸿雁遠行最终是要寻找巨岛,我捉的人如果离去就再也不回來了liao。再睡一宿吧再睡一宿。

如果滾衣能夠變成細密的九罭之网,那該有多好。那样我捉的人就无處可跑,我的心也就不再难過了liao。

九罭

诗名《九罭》,传统的解释是一种带有囊袋以捕捞小鱼的网,这个解释不确。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从篆书或金文可见:

九是又有弯曲又有钩叉的东西。实际上九就是钩的初文。

罭是一张把“国”都罩住的网。

古人说九罭是捕小鱼用的,说明 它的网眼很细密。

所以,九罭因该是一种又大,又有很多小兜儿或倒钩的细密复杂的网。

衮服

衮服,是后世皇帝穿的俗称滚龙袍的衣服。绣工繁复的衮服同细密复杂的九罭在视觉上有相通的地方。这首诗由此在《九罭》和《衮服绣裳》之间建立起了意象上的联系(后人称这种文学现象叫比兴)。

主人公

被咏叹的对象穿着绣工繁复的衮服,在先秦那样生产力条件下,他一定处于剥削链的顶层,诗中明确称公。那个时代能称为公的人,满世界没几个。

大岛小岛

诗中还出现了小岛(渚)和大岛(陆)。不熟悉先秦语言可能就忽略了两者的差别,以为是凑形式的同义词。如果细读就会明白,小岛是大雁旅程中的驿站,大岛則是大雁旅行的归宿。

小岛(渚)用来比喻驿站,“公归无所”,即旅途中没到别的地方去,也就睡在“诗人我”这里了。

大岛(陆) 比喻的是主人公的目的地。“公归不复”,“着陆”了就是“到家”了。因此也就不会回到“诗人我”这里了。主人公的身份髙不可攀。小岛(渚)只能是临时的港湾,不可能是公的的归宿,因为不够格。

还有一个不能不解释的字是“信“:一宿为舍,再宿为信。即是说留宿两晚。

点题:

该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希望“一夜情”能延长为“两夜情”,进而对“两夜情”终将结束的无限怅惘。诗人我的身份耐人寻味,极象是公下属的驿站站长的女儿。可以参考《源氏物语》源氏与明石姬的人设:身为皇子的源氏流放须磨,与当地地方官女儿明石姬的有了瓜葛。當爹的明石道人下了套(九罭),网住了源氏,但心中也是无奈,他心知肚明,虽然女儿終身有托,但源氏貴為皇子,不可能久居明石渚,时候到了一定是要回京的。明石姬的孤苦早已命中注定。

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又见岛主,切磋一下

对于诗经的理解,如果带着历史的眼光,其实并不难懂。

《九罭》来自《豳风》,豳地是周人的老家。

《豳风》七篇,为《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按其顺序,就是一部周人灭商前后的历史。

《七月》唱的是周人幸福安宁的生活;

《鸱鸮》唱的是商人对周人的欺凌压榨;

《东山》、《破斧》唱的是周人东征灭商;

《伐柯》唱的是周人灭商后的自得;

《九罭》唱的是周人对治理天下的抱怨;

《狼跋》唱的是周人对自身的隐忧。

简单说下最后一首《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周人很会打比喻,所谓“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应该就是顾了头顾不了尾,顾了尾顾不了头的意思。

这是周人当时的历史事实。

周人灭商后先是居关中,后迁洛阳,迁都洛阳后,其军事力量一方面要对付西北的少数民族,照顾老家;一方面有要平定东边商人残余势力的叛乱,开辟新疆土,属于既要顾头又要顾尾。

所以周人很辛苦,所谓“硕肤”,指皮肤像硕,硕的本义有石头的意思,用石头颜色来形容肤色,可见其风餐露宿之辛苦。

“赤舄几几”,“赤舄”大概指鞋子,“几几”自然指匆匆的脚步声,这一句按现在的俗语,就是腿都跑细了。

这样的状况,就很容易出纰漏,所谓“德音不瑕?”,不出瑕疵之意。

周人的隐忧是对的,两头都顾,最后全部丢掉。

通宝推:铁手,东学西读岛主,
家园 好久不见,多多指教

《九罭》唱的是周人对治理天下的抱怨,

欢迎详细说说

我个人虽不尽信前儒,但是如果没有特别的信服的说法,特别是没有自己的看法的请况下,我还是相信毛诗郑笺一类的。(特别不赞成当山歌民谣的现代说法。(诗经是有很多的民谣,但基本上不是普通民的民谣,而是周人殖民之殖民者之歌))

毛诗 对 《九罭》的说法是美周公也。

题外话,也同意懂历史不难懂诗经,但是懂周史及三代史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所以才会在别人楼里谈到博士小学云云,不曾想可能伤到一部分人的情绪,毕竟西西河是中左的天下,涉嫌精英主义或少数人有理主义的论调容易遭到棒子。😁

家园 豳地是周人老家

在今天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后来周人又迁到周原,今天的扶风、岐山一带。

周人灭商后定都镐京,今天的西安附近。

《九罭》唱的是应该是周人定都镐京以后的事。

周人灭商以后,一方面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他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治理天下。

这种状况,老家的人将周人比喻成陷入一张大网中的鱼,谓之九罭,非常智慧。

美国人就没有这个智慧。

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全球到处是军事基地,看上去很厉害。

但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实际上美国也陷入一张大网中。

周人在周原的时候,还能经常回 豳地老家看看。

灭商之后搬到镐京,最多只回周原,不再回 豳地老家了。

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常常满满一窖子,周人已经将周原当成了老家。

所以, 豳地老家人有点抱怨很正常。

通宝推:南门桥,
家园 【原创】7- 要分彼此 --《邶风·柏舟》

————— 2023-03-17 —————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难点在“泛”和“亦”字。

一般的书上的解释,或是模模糊糊,蒙混过关,或是在玩文字游戏 , 說了等於沒説。更有甚者,解释不了,就捏造一个语法现象。(不妨看看您手頭的诗经译本,是怎么说的呢?)

亦,即不是语气助词,也不是“也”的意思。而是两腋,腋下的意思。

當代人说泛舟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泛舟于什么什湖上”,取其飘浮意,造成的联想是风平粮静的。受此影響,对这首诗給當代人的印象是詩人晚上睡不着出来兜亽风。

然而在周朝,泛是是指水从高处流(泻)向低处,一般是在水流较急的问河中。这个词义保留在今天“黄河泛滥“这样的词语中。

左传中,有一个“泛舟之役”的故事:晋国连年灾荒,出现了粮食困难,作为秦晋之好的正面主角,秦穆公向晋国伸出了有力的援手,秦穆公動用举国上下的劳动力,从秦国首都雍州,用船向下游的晋国漂流,络绎不绝的运送粮食,叫作“泛舟之役”。

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回来读这首诗,就有点不一样了。

岛译

(坐在)漂浮的柏舟之上,(看见)激流在两腋下奔逝。

結論

这首诗不是静谧的小夜曲,而是激荡狂放的《黄河》组曲。

诗人坐在一只类似kayak 一样的独木舟上,河水就在两腋下奔流,说明船帮离水很近,而诗人两臂摊在船帮上,任由独木顺流而下,这是一幅绝望的情景,不要命了!

彩蛋

可是诗人如果真的在晚上泛舟(冲浪式的泛舟),那么第二天酒醒何处?

不是东营也得是山西了吧?更有可能屈原了,喂鱼了。。。

那么合理的解释是,

作者在岸上!

原文中的“彼“是有实义的:泛“彼“柏舟,即我的心像“那一只”柏舟,柏舟不在屁股底下,而是在视野里的“那一边”。腋泛其流是想像:如同说,我想变作那只雄鹰,风从我的翅膀下掠过。

彼,泛,亦,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意思,上古汉语里,没有那么多无意义的字,现代人不认识字罢了

柏舟,是作者的心,是意象。主语是“我心“,而不是“我”。如同後面的詩句:

我心匪石。。。,

我心匪席。。。,

我心不是石头, 能在激流中保持穩定,初心留不住

我心更不是席子,不可能反卷回来起向相反的方向蜷缩

我心匪石匪席,我心如柏舟,我的心是激流中的kayak

就是说,我心只能像激流中奔放的柏舟一样,放纵不归直至粉身碎骨

至此,诗的基调不是忧郁的,而是有一種lâché了的决绝气氛, 积极一点,说“放飞自我”吧,

然而诗经是周人的,周人是现实的,所以总是有点放不开。(巫山云雨,投江自沉什么的,都得要未来的楚人才能来)

原诗结尾这样说的:

静言思之

不能奋飞

大概是那一只飞舟从视野消失了,诗人又回到现实了[偷笑]🤭。

通宝推:桥上,回车,菜根谭,回旋镖,唐家山,
家园 好像原于俪,丽皮纳聘。

先俪后麗。

康熙字典更详些。

离通假丽意为两(二),两相丽为离,另通假丽为光明意。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