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詹才芳为何只授中将? -- 三言两拍

共:💬9 🌺9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詹才芳为何只授中将?

最近有个朋友问我,说詹才芳是个老资格将领,红军时期就当过军政委,我军很多高级将领都当过他的部下,比如陈锡联就当过他的勤务兵,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也当过他的警卫员,甚至李先念、许世友都当过他的部下,因此被称为“首长的首长”。但为什么1955年授衔时,他只授个中将军衔?有什么原因吗?

我上网查了一下,关于詹才芳的条目基本上都是这个内容,说他资格老,后来部下都超过了他,很为他打抱不平,认为他至少应该授上将。而为什么没有受到重用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为他出自红四方面军,而且和张国焘关系密切,属于站错队,所以受到排挤。

这种回答我认为并不准确,基本站不住脚。下面就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说詹才芳因为和张国焘关系密切而受到排挤的说法纯属扯淡。四方面军中与张国焘关系密切的人或者说受张国焘赏识的人多的是,好像轮不到詹才芳。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批判张国焘时点了两个人的名,一个周纯全,一个何畏,这两个人都是张国焘的铁杆亲信。何畏后来逃跑下落不明就不说了,周纯全绝对受张国焘赏识,从一个中层干部一步步提拔为四方面军三号人物,比徐向前地位都高,而且正是他接替詹才芳担任的31军政委,但他1955年却授了上将军衔。你瞧,他与张的关系比詹铁,授的军衔却比詹高,这怎么解释啊?还有一个李先念,西路军失败后,他率领西路军残部冲破艰难险阻到达新疆,算是立大功了吧,但回延安后,却被总政一家伙由军政委降为营长,这么连降数级的惩罚很罕见。为什么这么处分他?显然有原因。他在四方面军后期地位甚高,超过了副总指挥王树声,沙窝会议上还被张国焘提名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显然是也受张国焘赏识。但即便如此,后来他也没受什么影响。他要是55年参加授衔,铁定是大将。这又怎么解释?相反,詹才芳到陕北前,因为部下犯了一次错误,就受到严重处分,被免去军政委,一撸到底,到红大学习。如果他跟张国焘关系密切,能受这样的处分吗?

所以,说詹才芳因为跟张国焘关系密切而受排挤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四方面军的出身是否对詹才芳仕途有影响呢?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

四方面军干部被歧视受打压的事,确实有过,那是在抗战初期,中央在延安开展批判张国焘运动,开始是批张国焘,后来发生了扩大化,波及到整个四方面军部队都被污蔑为土匪主义、军阀主义,特别是林彪罗瑞卿主持的抗大和谭政主持的总政对四方面军歧视严重。中央发现这个问题后,作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但在分配四方面军干部工作时还是有很多人受了影响,前面说的李先念就是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过,要笼统说四方面军干部都受了影响也不准确,我觉得可以按情况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没有受到影响,这主要是主力部队的将领,比如傅钟、倪志亮、王宏坤、陈锡联、张才千、汪乃贵、胡奇才,陈再道、王新亭、谢富治、徐深吉、聂凤智等,他们在改编八路军时基本上都是原职原级,即原来的军级改任旅级,原来的师级改任团级,这和一、二方面军是一样的。当然,经过抗战、经过解放战争,到55年授衔时很多人级别已经相差很大,比如倪志亮的中将、汪乃贵的少将,和当年地位相比就有极大差距,但这是后来的发展导致,跟当年批张国焘运动没有关系。

再一类,当时受影响,被降职使用,后来因能力卓越,是金子还是发了光,最后混得风生水起,比如李先念、周纯全、许世友、洪学智等。还说李先念吧,当年毛主席得知他被总政连降数级后很不满意,亲自出面干预,改任李为新四军四支队参谋长,从而避免了总政带羞辱性的降职。但实际上,这个支队参谋长职务还是降了半级,因为新四军的支队相当于八路军的旅,李先念原来是军政委,正常情况应该是副旅长。不过他后来支队参谋长也没当上,赴任途中被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截胡,改当了鄂豫边区(原河南省委)的军事部长,再后来,凭自己能力打出一块根据地,即解放战争初期全军七大战略区之一的中原军区,成为一位耀眼的明星。还有周纯全,先是被发配到地方搞行政和经济,解放战争时又回到部队搞后勤,因为干得好,最后升为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

第三类,受此影响一辈子没翻过身来的,这类人不多,而且没能翻身还有其他因素,比如陈昌浩,还有刘世模、叶道志。至于张广才和周时源算不算这一类的?不好说,我对他俩不太了解。

现在再说回到詹才芳。按照上面的划分,詹才芳好像归哪一类都有点勉强。首先不能算第一类,因为到陕北以前,他就因为一个偶然事件离开了主力部队,当时詹才芳的部队缴获了敌人一批汽油,他派部队把汽油送给总部,没想到押运者在途中吸烟引起汽油爆炸。这让上级很震怒,下令追查责任,詹才芳为了保护其他同志,把责任全部揽了过来,结果被撤职,调红大学习。一个堂堂军政委,就这么变成了一个普通红大学员,而且是在关键时期,(如果没有这件事,作为31军政委,改编八路军时应该是386旅副旅长。)

但你要把他划到另外两类,说他因为四方面军的关系一辈子没翻过来身也不对,说他后来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也勉强。他后来的发展是这样的:到达陕北后,四方面军红大并入抗大,他在抗大学习工作几年,1940年外放晋察冀军区三分区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晋察冀是一级军区,相当于八路军的师,军分区就相当于八路军的旅,军分区副司令相当于副旅长,这样看来也不怎么算贬职吧。当时四方面军很多干部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先到抗大学习,再外放前线,而且到前线先干副职,再根据表现决定是否提拔重用。区别无非是有的出去早,有的晚点。比如李先念许世友都是38年就出去了,而詹才芳40年才出去,可以说耽误了两年,如果说受过影响大概就表现在这儿吧。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留在主力部队,也未必就能只升不降。像汪乃贵,38年就当上385旅副旅长了,55年却只授了个少将。还有许世友,虽然早出去两年,但和詹才芳后来职务差不多,也是抗战时期当二级军区司令,(詹才芳是晋察冀的冀东军区司令,许世友是山东的胶东军区司令。)解放战争时期当纵队司令,(詹是东野九纵司令,许是华野九纵司令。)只是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许世友升为一级半军区的山东军区司令,才跟詹才芳拉开了距离,最后成为正兵团级上将,詹只是准兵团级中将。所以,詹才芳到底受没受四方面军出身的影响还真说不清,反正他既没有翻不过来身,也没有大放异彩。

四方面军的问题大致就这样,下面说说东野的问题。

1949年全军整编时,东野九纵改称46军,詹才芳成为46军首任军长,但他这个军长没有兼兵团副司令,这就吃亏了,对后来授衔影响挺大。如果他能任兵团副司令兼军长,52年就可以定为副兵团级,55年就可能授上将(有资历老的优势)。而只担任军长,52年定级时,即便给他高评了一级,定为准兵团级,也只能授中将了。因为准兵团级的除了贺炳炎情况特殊(作为山头代表)被授上将外,其他人都是中将,甚至还有几个少将。

詹才芳为什么没兼兵团副司令呢?因为已经有两个了:陈伯钧、韩先楚。

陈伯钧是老资格了。他1927年参加武汉国民警卫团,之后跟毛泽东秋收起义上井冈山,是中共军队的第一原始股。当年他在井冈山因擦枪走火,打死了他的黄埔学长、军官队队长、好战友吕赤,士兵委员会要枪毙他,是毛泽东救了他一命,因为当时井冈山太缺乏军事人才了,最后只打了一百手板做惩戒。毛泽东跟江青结婚时,他写信反对,让毛主席尅了一顿,说他多管闲事。由此可见他跟毛泽东的关系。后来担任过红六军团军团长,120师359旅首任旅长,这个资历丝毫不逊于詹才芳甚至有过之。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东野一兵团副司令,全军整编时,一兵团改称12兵团,他自然而然是12兵团第一副司令。他是不可能被替换掉的。

韩先楚则资历较浅,詹才芳参加黄麻起义时他还是个跟着起哄的小孩子,詹才芳当军政委时他还只是红25军的一个营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他最初只是纵队副司令,而詹才芳是纵队司令。但后来他战功卓著,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奇袭威远堡、坚持南满、活捉廖耀湘,一仗比一仗打的精彩,受到林彪、陈云的赏识,先是被提拔为纵队司令,这次又提拔为兵团副司令。相比较而言,詹才芳虽然资格老,但九纵在东野各部队中表现并不突出,远不如韩先楚的三纵,所以就只能让贤了。

另外可能还有一点,(这是我的揣测,没什么依据,仅供参考。)就是林彪升韩弃詹,是否还跟詹才芳出身冀东部队(或者说冀察热辽)有关呢?众所周知,林彪对冀东出来的人一直不怎么感冒。

不感冒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抗战胜利后,冀东部队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进入东北,当时东北苏军跟我党关系还好,把日寇留下的军火库都交给我军处理,这下冀东部队发大财了,部队都换上了日式装备。有了枪,就大肆扩军,把原来的伪满军队和土匪胡子统统收编,队伍一下子就膨胀起来。比如曾克林率领他的16分区6千人出关,短短时间就发展到9个旅7万多人。后来,中央根据曾克林提供的信息要求出关的其他部队都轻装进东北,因为东北的武器和装备遍地都是,搬都搬不完。很多先到的部队也确实拿到了新武器,但后来的部队含辛茹苦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达东北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不再支持中共部队了。日军的军火库也由苏军看管起来。这时来的部队就惨了,很多部队把重武器都留在老根据地,只带了轻武器过来,有的甚至一个班只带了一支枪,用于放哨用,这种现象当时叫“新兵新枪,老兵老枪。”于是上级叫冀东部队给老部队匀点武器,但冀东部队百般推诿不愿给。不给就罢了,你的部队能打仗也行啊。没承想国军一打过来,那些匆匆收编的伪军和胡子土匪纷纷叛变或者溃逃,严重影响了老部队的作战,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我军被动溃败,这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下林彪还能不恼火吗?再一个,在东北局内部发生林彪与彭真两条路线的争执时,冀东的老大李运昌坚定地站在老领导彭真一边,这也让林彪很不满意。

从后来看,冀东或者说冀察热辽出身的都混的不怎么好,程子华是我军13个兵团司令中唯一一个没有授军衔的(如果授的话肯定是大将)。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的李运昌,解放后仅任交通部副部长。东野八纵司令段苏权55年仅授了个少将。而1929年参加革命的东野三纵司令曾克林更只是副军级少将。这些也不知跟林彪有关系没有?曾任冀东军区司令的詹才芳夹杂其中,是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呢?不得而知。

最后总结一下:詹才芳曾经地位很高,但后来逐渐落伍,被他的部下们纷纷超越,到55年只授予中将军衔。他稍显落魄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肯定跟所谓的张国焘亲信没有关系。跟四方面军出身可能略有关系,但关系不大。跟冀东出身也是即便有关系也微乎其微。我感觉主要还是个人原因,尽管他人品挺好,但军事能力不突出,打仗水平一般,在战争年代,这是个重要弱点(但也不是特别差),于是就导致后来这么个结局。

通宝推:东海后学,偶卖糕的,独立寒秋HK,普鲁托,回车,繁华事散,桥上,mezhan,老老狐狸,
家园 大 胖 子 沙 发

家园 如果只有十个大将,程子华顶替徐海东的理由不充分

程子华是中央派过去的,代表性不足,不转地方的话上将是跑不了的

家园 记得看回忆录,

好像在某个起义前,詹才芳是作为裁缝活动在那一带进行预先的工作的,好像,只能是好像,记不清了,后来他就叫成才芳了。

家园 与詹才芳类似资历和待遇的还有程世才吧

根据李作鹏回忆录,罗荣桓进东北时,在大连附近登陆,被程世才很不礼貌地盘问了一阵,罗很大度,没有计较。但可以认为红四的很多干部修养水平都不高,最终职务受影响与此有关吧

家园 程子华没授军衔与他在冀热辽作战消极有关

按照黄永胜和邱会作的回忆,他对冀热辽部队的指挥始终定位在破坏交通之类的活动上,黄永胜等违背他的命令打了大胜仗(两次杨杖子之战歼灭国民党49军),他还把黄排挤走了,推荐段苏权当八纵司令,结果段苏权在打锦州时又没能给他长脸,让他显得有些嫉贤妒能。

另外在网上看见一种说法,长征结束后,周恩来向徐海东了解程子华当初是如何向红25军传达中央指示的,知道程传达让自己担任军长,周很生气,表示中央的指示是让程担任参谋长。幸亏徐海东高风亮节,如果徐是像张国焘那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家园 好像是有点文化的都被杀了
家园 瞎扯,黄永胜就是冀热辽的
家园 徐海东自述

徐海东传中说是徐海东主动提出让程子华当军长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