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犹太王国亡国记 -- 赫克托尔

共:💬107 🌺9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潮涌叙利亚

主必使大河翻腾的水猛然冲来,就是亚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势。必漫过一切的水道,涨过两岸。

《圣经 旧约 以赛亚书》8:7

结束亚述内乱的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 III, 745~727B. C.),本是一位地方总督,利用帝国的混乱登上宝座,一面自称先王的儿子,一面将前皇族斩尽杀绝,开创了自己的王朝。《圣经》称他为普勒(Pul)和提革拉毗列色,认为这是俩人,显然以色列人对亚述的内政并不了解。

提革拉毗列色篡位上台,为了巩固权力和地位,对帝国的内政、军事做了全方位的改革。内政方面,核心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当时的世界上,城邦是最常见的国家体制,如雅典、斯巴达、罗马、亚述、巴比伦,一个城就是一个国家,自成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自己、政府和军队和保护神——亚述的亚述神、巴比伦的马杜克(Marduk)、雅典的雅典娜。强国征服弱国不难,难在如何控制被征服的城邦,最原始的办法是保留原来的政府,让他们平时称臣纳贡,战时提供军队即可,作自己的藩属国,自己做宗主国,我称为1.0版,缺点是一旦宗主国衰落或内乱,藩属国就会造反甚至独立。改进的办法是宗主国派大臣、宗室坐镇被征服城市,作总督或藩王,新亚述就采用这种办法,我称为2.0版,相比1.0版,固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总督、藩王该造反时一样不含糊,提革拉毗列色自己就是一个造反的总督。

提革拉毗列色发明了3.0版,首先他把行省扩展到幼发拉底河以西,扩大中央直辖范围,增加中央掌握的人力和财力,力不能及的远方才设置藩属国,例如后文中的以色列南北朝。其次,他把行省缩小,减小总督的力量。第三,提革拉毗列色喜欢任命太监作总督,相当于查理曼喜欢用主教管理地方,太监断子绝孙,即使培植势力也传不下去,因此他们比正常男人更加忠于皇帝。最后,提革拉毗列色很热衷将被征服民族迁徙到远方,如把以色列人拆迁到伊朗,通过外来人口向当地掺沙子,大大降低反抗的力量和可能。

在军事方面,提革拉毗列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过去的亚述军队,与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属于民兵性质,每年夏收结束,皇帝会征召农民从军,向西向北讨伐山里的野蛮人,随着亚述的壮大,皇帝也带领民兵向其他方向侵略扩张。但是民兵的季节性太强,到了耕种季节,民兵就得解散回家种地,无法长时间进行战争。另外,随着亚述版图越来越大,前线距离亚述本土越来越远,农闲季节的几个月,民兵从家乡到前线往返一个来回,可供作战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这样亚述的扩张就达到了极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革拉毗列色建立常备军,与200年后的波斯不死军相当。在军队编成上,提革拉毗列色扩大了战车兵和骑兵的规模。早期战车,如卡叠石战役期间的赫梯战车,由两匹马拉车,两个乘员,一个驾车作司机,另一个放箭。此时有了四马战车,驮载四个乘员的重型战车,四人中一个司机,一个弓箭手,两个盾牌手,四马战车的冲击力更强,仿佛缩水版坦克。当时还没有马镫,骑兵的冲击力不足,但其机动性依然足以成为亚述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革拉毗列色利用骑兵讨伐在山中神出鬼没的乌拉尔图、米底人。步兵的最重要武器是弓箭,辅以长矛、剑、盾牌。提革拉毗列色的最大创举是设置专门的攻城、辎重兵,提高后勤和攻坚能力,用来围攻城市,从此亚述军队无论野战还是攻城,都天下无敌。【1】

面对亚述大军,敌人除了乖乖投降和抛家远遁,没有更好的办法。《圣经》说:“亚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势。必漫过一切的水道,涨过两岸。”

提革拉毗列色上台的第一年,就利用巴比伦与迦勒底人的纠纷,南下巴比伦尼亚,在保留巴比伦旧政权的前提下,迫使巴比伦诸城称臣,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又任命了一个太监为巴比伦尼亚总督,做当地的太上皇。随后数年,提革拉毗列色北征乌拉尔图,东征米底,都取得了胜利。

前743年,亚述大举西征叙利亚亚兰人,围攻叙北城邦亚珥拔(Arpad。阿勒颇北)长达3年之久。前740年,亚珥拔陷落,提革拉毗列色派驻太监总督坐镇。另一个亚兰城邦、叙利亚中部的哈马(Hamath)——上帝口中的“大城哈马”(Hamath the Great)称臣纳贡。《圣经》记载亚珥拔、哈马的陷落,“哈马和亚珥拔(Arpad)蒙羞,因他们听见凶恶的信息就消化了。海上有忧愁,不得平静。”(《耶利米书》49:23)

亚珥拔之围充分证明了常备军的威力,之前的季节性民兵不可能进行跨年的围城战。

亚珥拔和哈马的“消化”,打开了通往南叙利亚大马士革和以色列南北朝的通道,如果能顺利搞定,亚述将与埃及接壤,另一个中东花花世界埃及就在眼前。

再看南叙利亚和以色列南北朝,从亚述内乱到提革拉毗列色崛起间的80年,三国互相残杀,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无聊透顶、水平低下,仿佛洗净了脖子等待亚述人来砍。

前752年,耶户王朝末代国王被弑,弑君者在位一个月,米拿现(Menahem, 752~742B. C.)杀之为王。米拿现十分残暴,反对他的城市惨遭屠城,连孕妇都被剖开肚皮,显然反对米拿现的人不少,才迫使他杀鸡儆猴。

大概在前742年,提革拉毗列色围攻亚珥拔城期间,派一支军队进攻以色列,米拿现无力抵抗,只好缴纳1000他连得(talent)的白银,换取对方拿钱走人。一他连得相当于50公斤,1000他连得就是5万公斤,以以色列的国力,恐怕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砍掉一个零才有可能。

米拿现在位10年,其子在位2年,被将军比加(Pekah, 740~732B. C.)篡位,是为以色列倒数第二个国王。老提见以色列改朝换代,政局动荡,正是入侵的好机会,第二次南征以色列,“夺了以云,亚伯伯玛迦,亚挪,基低斯,夏琐,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Ijon, and Abelbethmaachah, and Janoah, and Kedesh, and Hazor, and Gilead, and Galilee, all the land of Naphtali)全地,将这些地方的居民都掳到亚述去了。”

此时南朝犹大王是亚哈斯(Ahaz, 736~716 B. C.),大马士革亚兰王是利汛(Rezin, 792~733 B.C.)。三个难兄难弟不想着团结抵抗亚述,而是勾心斗角,把对方往火坑里推。

前734年,以色列王比加勾结大马士革王利汛进攻南朝犹太王国,围攻耶路撒冷。犹太王亚哈斯一面据城死守,一面向提革拉毗列色求援,说:“我是你的仆人,你的儿子。现在亚兰王和以色列王攻击我,求你来救我脱离他们的手”,把王宫和第一圣殿中的所有财宝都送给亚述,对亚述称臣纳贡。

老提征服北叙利亚之后,正想继续南下,既然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欣然出兵,第三次西征叙利亚。不过,以色列南北朝介于他的帝国和埃及之间,老提担心埃及也过来干预,经过一番精心的算计,老提先攻打腓尼基海岸城市推罗、西顿,迫使他们臣服,再扫荡以色列的约旦河以东的土地,将以色列十个支派中的3个——流便(Reubenites。雅各长子)、迦得(Gadites。雅各第七子)、玛拿西(Manasseh。雅各十一子约瑟的长子),强拆到亚述帝国境内,部分拆迁到伊朗高原上的米底境内,以色列的国力骤降30%。【2】

打残了以色列,夹在以色列和亚述之间大马士革亚兰国彻底孤立,前733年,老提轻轻松松攻破大马士革,杀国王利汛(Rezin, 792~733 B.C.),国民拆迁到北方。至此,最后一个亚兰国家灭亡。

已经臣服于亚述的犹太王亚哈斯,赶忙跑到大马士革拜码头,彻底成了亚述的马仔。站错了队的以色列王比加,自然没有好果子吃,被投靠亚述的何细亚(Hoshea, 732~721 B. C.)干掉,何细亚以亚述藩属的身份做了末代以色列国王,从此以色列南北朝都成了亚述的藩属国。

亚珥拔、哈马、大马士革、北朝首都撒玛利亚、南朝首都耶路撒冷相继臣服亚述,先知以赛亚归功于上帝显灵:“亚述是我(上帝)怒气的棍(rod of mine anger),手中拿我恼恨(indignation)的杖(staff)。我要打发他攻击亵渎的国民,吩咐他攻击我所恼怒的百姓,抢财为掳物,夺货为掠物,将他们践踏,像街上的泥土一样。……他(亚述王)说,我的臣仆,岂不都是王吗?……哈马岂不像亚珥拔(Arpad)吗?撒玛利亚岂不像大马色(大马士革)吗?”

通过前734到前732年的三年战争,亚述征服了两个以色列王国,与埃及接壤,以色列因此成了亚述、埃及争霸的前沿。一旦以色列或犹太卷入大国争霸,他们的命也就到头了。

注:

【1】本节关于亚述军事改革的资料,主要来自《Osprey - Elite 039 - The Ancient Assyrians》,作者 Mark Healy

【2】雅各的12个儿子形成12支派,其中摩西所在的利未人——利未是老三,世代作祭司,不交税,不当兵,成了特权支派。老十一约瑟最早去埃及,发迹之后将父兄接到埃及享福,所以在出埃及前,约瑟支派最富强,雅各临死前,为约瑟的长子玛拿西、次子以法莲祝福,让这俩孙子享受与叔叔大爷一样的待遇,这样抛开专门作祭司的利未人,以色列人还是12个支派。以色列分裂后,北朝的10个支派,是除祭司支派利未人、南朝的犹大、便雅悯之外的10个。

通宝推:南寒,桥上,关中农民,老老狐狸,
家园 解甲兄有见到按历史分析所谓以色列支派的么

我总是感觉......真正的以色列支派并非.....雅各的十二子孙,而十支派也没有“失踪”

关于十支派没有失踪,另一个例子就是.....据讲七十士译本,就是每个支派选了六个人去翻译,那么就是在七十士译本产生的托勒密王国时期,十二支派还全着呢(这个似乎是流散的以色列人和回归系统以色列人竞争的结果)

古史中,越是上古的部分,其实.....感觉越是晚出,就是说 士师时期的材料还可能真的较多,而以色列十二支派形成,就像是后期故意归类造成的——应该是先有以法莲、玛拿西两支派,而后才把他们归到约瑟名下,但是关于这些的材料,多半受到“圣经无误”的干扰,看不到“疑古派”的声音

家园 犹太人似乎实行幼子继承制

该隐谋杀弟弟亚伯是因为上帝偏爱弟弟;雅各夺走了哥哥的长子名分;以实玛利因为是兄长——尽管是庶兄——而被放逐;约翰梦见太阳、月亮和星星向他下拜而被兄长们厌恶,他被卖时是幼子;以色列不放他的幼子——这时是便雅悯——去埃及,乃至约翰扣押自己幼弟以威胁兄长;以色列为约翰的儿子以法莲和和玛拿西祝福时有意颠倒了他们的长幼次序。

另外,摩西也是幼子,却是家长;犹大在玛塔接连克死他的两个儿子后不让她再嫁给他的幼子;大卫和所罗门都是幼子。

大概,和蒙古人一样,幼子守灶是游牧部落的通习。圣经在对幼子何以成为家长的解释上,受了后来的长子继承制的蒙蔽,误以为那是上帝的偏爱或者幼子的计谋,实际上更可能幼子继承制才是当时的合法继承制。

家园 纠错啊,唔怪

约瑟梦见太阳、月亮和星星向他下拜(你把约瑟误为约翰)

犹大的儿媳是他玛,不是玛塔

另外,个人认为,除了大卫和所罗门,之前的是类似于神话

家园 圣经内证说明犹太人内部早已分裂

现存的圣经旧约比较古的成分,应当是尼希米、以斯拉带领犹太流放者第二次返回耶路撒冷时期,由以斯拉“重申”的,实际上就是以斯拉、尼希米一派人以之前口传的经文(包括部分定本)为主,正式编订的。这一派人的特点是非常保守,拒绝任何不纯成分“犹太人”混入他们的团体。

但是,我们知道,信奉耶和华的人,包括亚述流放派(北部王国十支派,从多俾亚传可知)、亚述时期残留派(被排斥为撒玛利亚人,认为和亚述迁移进来的其它移民混合,但是其实本来北派的信仰方式就和南派不同)、巴比伦流放派(也分两次)、巴比伦时期残留及逃亡埃及派(先知耶利米就死在埃及,这是他书里明文的)

很多圣经的材料,不是以斯拉一派人能够垄断的,所以现存的圣经里也反映出他们的情况。我怀疑.......基督教的先驱者们,就是以这些流散在外的“耶和华信徒”为主体,所以圣经新约才对保守派的犹太人非常不客气

在七十士译本形成的时候,还有传说中根本就没有所谓“失踪的十支派”的说法呢,“失踪的十支派”其实是最保守的一派犹太人的一套讲法

家园 这个我不是专家。

也没太多关注过,而我自己的阅读印象,很可能因为思维定式的问题有比较大的偏差。

比如这个十二支派起源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至迟在摩西时代已经相当成熟了,Bible中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社会结构记载的非常详细,细节当然未必准确,但框架必非向壁虚构。而看出埃及记里记载摩西的家谱,利未生哥辖,哥辖生暗兰,暗兰生摩西,算起来,以色列人开祖雅各是摩西的高祖而已。而且雅各及其子孙共七十人到埃及,这件事在Bible里提到了三次,这些子孙的名字都一一列出。我的看法是十二支派的起源必有相当可靠性,一般说对高祖一代的事情虽未必能如数家珍,但也不至于装神弄鬼,信口开河。

但另一方面,这群以色列人先祖的年龄都非常不科学,Bible记载,雅各享寿147岁,中间三代寿命都是130多岁,摩西率以色列人出埃及那年80岁,以色列人一共在埃及430年。我看到的说法,有说Bible里某为某之子其实不是字面意思的,也有说以色列人早期纪年周期需要按比例打折的,我无力判断真伪正误,但就我看到的内容,我认为其中均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

从民数记记载出埃及时以色列人“从二十岁以外,能出去打仗被数的”,有六十余万,这还没算利未支派。参考沙特王室,这个扩张速率本身倒是有可能——然而以色列人在埃及是被奴役民族,其掌握的社会资源如何支持这种扩张速率真是难以想象。

家园 六十万是六百千

千对应的词是家族或家,就是说出埃及的共六百家。其中包括隶属于家族的奴隶。按一个家族一百人男女老幼和奴隶算,总共六万人。否则,六十万男丁,足以把埃及灭了,至少不用在旷野中晃荡四十年,打垮亚玛力人,迦南人轻松愉快。

家园 王子这个说法我有疑问。

我看的是Bible,而且是英文版Bible,这个属于N手资料了。民数记的记载是精确到十位数的(迦得支派45650人,其余各支派精确到百位),所以我觉得王子这个千等同于家的说法,无法解释这个记载。是王子参考资料不同,或者是王子有更具体的解释?

家园 惭愧!
家园 不完全是神话

犹太人流入埃及和出埃及都是有的,只不过地位没有圣经里吹的那么神,犹太人在埃及时期是和入侵埃及的喜克索人合作当狗腿子,所以埃及本土光复后他们的待遇就很惨了。约瑟的故事里头他帮助法老利用灾荒购买土地,可想而知那些丢失土地的埃及本土人日后对他和他的种族会有多恨。

家园 六百千的千,对应词是elef

家园 千对应elef

艾列弗,家族的意思。后面的有零有整的数字,我就不知道了。出埃及时,以色列不可能有六十万男丁,六百家族是对的,至于各支派的详细数字,我认为是后世的数字,附会到出埃及

家园 【原创】以色列覆灭

所以耶和华向以色列人大大发怒,从自己面前赶出他们,只剩下犹大一个支派。……以色列人从本地被掳到亚述,直到今日。

《圣经 旧约 列王纪下》17:18-23

《圣经》中关于以色列亡国的记载很简单,总共才6行。大意是末代王何细亚(Hoshea, 732~721 B. C.)在位的第九年,背叛宗主国亚述,转投埃及法老梭(So),激怒了亚述皇帝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 727~722 B. C.),后者发兵攻打以色列,围困首都撒玛利亚长达3年,终于破城,历时210年的以色列走到了生命尽头。剩下的以色列人7个支派被强拆到亚述内地,一部分搬家到伊朗高原西部的米底。又从巴比伦,古他(Cuthah),亚瓦(Avva),哈马(Hamath),和西法瓦音(Sepharvaim)迁徙人口到以色列和撒玛利亚城,填补以色列人留下的真空,根本性的改变了以色列的民族构成。

这么简单的记载,问题却不少,最重要的有两个。第一,何细亚为什么叛变亚述,招致亡国灭种。第二,究竟是谁灭掉了以色列。

何细亚叛投的对象,埃及法老梭(So),很可能是埃及第22王朝的末代国王奥索昆四世(Osorkon IV, 730~715),地盘仅限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东北角,在埃及诸侯中实力平平,即使强于荷细亚,也强的不多。从常理分析,荷细亚要换大腿,总得换条比亚述更粗的才行,事实却是亚述出兵围城到以色列亡国的3年间,法老梭(So)不动如山,坐视以色列亡国灭种。

我认为,以色列换大腿的原因,来自亚述的经贸政策。亚述本土在两河的北端,介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冲。本质上亚述人与黎巴嫩或利凡特(Levant)的腓尼基人一样,是个重商的民族,只是周边民族不断过来打劫,才被迫武装起来,发展军国主义。与后来的波斯、罗马帝国不同,亚述的扩张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尤其是不惜耗时费力,舍近求远,一定要打通前往埃及的通道。

亚述帝国的一位皇帝说过:“来自海岸的贡赋,来自推罗(Tyre)、西顿(Sidon)、Byblos, Mahallata, Kaiza, Amurru和海岛上的阿瓦德(Arvad, 塞浦路斯)的居民,包括金、银、铁、铜、铜器、多种颜色装饰的亚麻衣服,大小猴子、乌木、黄杨、海产品海象牙,这些我都收到了,他们拥抱我的脚(表示臣服)。”

结束了80年动荡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继位不久,也发动了对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在征服以色列之前,率先征服了黎巴嫩海岸的腓尼基人,控制了地中海的海上商道。为了垄断对埃及乃至整个东地中海的贸易,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作出一项重大举措,禁止腓尼基人向埃及出口用于造船的木材,就是《圣经》说的,黎巴嫩的“高大的香柏树和佳美的松树”。我们知道埃及气候干燥,树木难以生长,木材要么从东北方的腓尼基人进口,要么向南从尼罗河上游进口,在埃及诸侯割据的局面下,埃及东北角的第22王朝只能从北方进口木头。

对于陆上商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同样绝不放过,前732年,亚述灭掉大马士革的亚兰国之后,继续向南前进到现在埃及边境上的加沙(Gaza),止于加沙南方一条埃及河流边,应该就是《圣经》中的“埃及小河”,即尼罗河三角洲的众多入海河道之一,在这个边境极点上树立方尖碑才返回。

毫无疑问,处在亚述——埃及对抗前沿的以色列,对外贸易也受到亚述的严密控制。以色列与埃及的经贸往来很密切,所罗门曾派皇商从埃及进口马匹,倒卖到赫梯和亚兰各国。经贸上的困境和沉重的贡赋负担,终于让以色列不堪重负,以拒绝纳贡的方式,宣布断绝与亚述的宗藩关系,于是亚述向以色列宣战。

至于谁灭了以色列,《圣经》说的很明确,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儿子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 727~722 B.C.),但此说与亚述官方编年史不符,亚述方面记载,撒缦以色五世的继承者撒珥根(Sargon II, 722~705 B.C.)在前721年,“围攻并征服了撒玛利亚,将27290市民作为战利品掠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往前看,前732年,提革拉毗列色结束叙利亚和以色列攻略后,向两河中游的巴比伦尼亚进军,迫使篡夺巴比伦王位的迦勒底人国王出逃,经过三年苦战,前729年新年,提革拉毗列色“握着神的手”,正式登上巴比伦王位,开创了巴比伦的亚述王朝,也叫第十王朝。前727年,提革拉毗列色驾崩,其子撒缦以色五世继位。

撒珥根自称撒缦以色五世的兄弟,但从种种迹象看,他是一个篡位的将军,为自己取的王号“Sargon”意为真正的国王,与著名的阿卡德萨尔贡大帝同名。跟雍亲王的年号雍正一样,此地无银三百两,反而证明他得位不正。

据亚述官方史料,撒珥根继位的头一年,即前722年,他没有发动对外战争。次年,前721年,撒珥根才发动了第一场战争。此时,被提革拉毗列色父子征服的广大地区,趁着亚述内部不稳,纷纷造反,比罗达巴拉但(Merodoch-Baladan, 722~710 B.C.)在巴比伦独立、称王,并牵头组建了一个东到巴比伦尼亚,西到地中海,包括北方的乌拉尔图(Urartu),东方的埃兰(Elam)的反亚述同盟。面对亡国危局,撒珥根率领主力南下讨伐巴比伦,叙利亚和以色列也遭到肃清,才有了征服撒玛利亚,强拆市民的记载。

综合《圣经》和亚述的官宣,事实应该是亚述对以色列和撒玛利亚的攻略,共有两次。第一次在725到722年,撒缦以色五世灭了以色列,并将来自两河的巴比伦人、古他(Cuthah)和西法瓦音(Sepharvaim)人安置在以色列境内。第二次在撒珥根篡位后,随着亚述的内乱和巴比伦独立,提革拉毗列色父子时代称臣于亚述的哈马(Hamath,今叙利亚中部),造反并夺取了亚珥拔(Arpad。阿勒颇北)、大马士革等由亚述直辖的城市。新到撒玛利亚的两河新移民,相应反亚述号召,也加入造反行列。在埃及边境上的加沙,在埃及的支持下也造反了。一时间,亚述风雨飘摇,狼烟四起。

叙利亚战线,卡卡(Qarqar)旧战场上,撒珥根大破哈马为首的联军,撒玛利亚、大马士革再度陷入亚述之手,才有了撒珥根强拆撒玛利亚的记载。亚述军继续南下,战胜了一支支援加沙的埃及军队,活捉加沙国王并剥皮。通过一系列胜利,撒珥根巩固了西方边界。

前717到716年间,撒珥根向北叙利亚进军,夺取幼发拉底河上游西岸重镇迦基米施(Carchemish),控制了从叙利亚向小亚细亚西部的商路。引起弗里吉亚国王米达斯(Midas)的严重不安,米达斯就是希腊神话故事中,长着驴耳朵,有着金手指的那位。前713年,撒珥根又吞并了地中海东北角的塔巴尔(Tabal)。眼看亚述和弗里吉亚的大战一触即发,从南俄草原来的游牧民辛梅里亚人(Cimmerian)——他们命名了克里米亚半岛(Crimean peninsula),入侵小亚细亚。面对新的敌人,米达斯选择向亚述称臣,换取对方支持自己。前712年,以色列海港城市亚实突(Ashdod),在埃及支持下造反,撒珥根派他珥探(Tartan)平定了叛乱,其实他珥探是亚述的高级军职,相当于大将军,《圣经》的编著者错以为是这位将军的名字。

至此,整个地中海东海岸,都处于亚述的统治之下,撒珥根终于垄断了东地中海的贸易。

对撒珥根威胁最大的还是南方的巴比伦叛乱,靠埃兰的支持和水网密布的地形优势,撒珥根耗时10年才占领巴比伦,勉强恢复了对巴比伦尼亚的统治。北方的乌拉尔图也是个难缠的对手,亚述的高度协同化的军队,在安纳托利亚深山中施展不开,反而要时刻当心被对手抄了后路。

前705年,撒珥根在与辛梅里亚人的战斗中阵亡,混乱中来不及收尸,遗体居然被食腐鸟类吃掉。撒珥根的太子西拿基立,与其父不睦,继承王位还不忘恶心老爹,通过祭司宣布撒珥根不服从亚述神(Ashur)的领导,遭到天谴神诛才尸骨无存。

通宝推:南寒,indy,关中农民,桥上,老老狐狸,
家园 在海上民族入侵的压力下,西迁进入两河流域

似当为东迁

家园 【原创】大难不死

并且我要救你和这城脱离亚述王的手。我为自己和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这城。

《圣经 旧约 列王纪下》20:6

《圣经》记载,以色列王何细亚造亚述的反的时候,南朝犹大王国也参加了叛乱。但是,一直到撒珥根的儿子西拿基立继位时,才出兵平定犹太,期间经历了整个撒珥根朝的18年。强大的亚述能把对犹太的战争推迟这么久,只有一个原因,犹太王国微不足道,人畜无害。

相比北朝以色列,南朝地小人少,境内多山,亚述对他不屑一顾。此外,从叙利亚到埃及的大道,从哈马、大马士革向南偏西,翻越黎巴嫩山(Lebanon Mt.)进入以色列北部的一个山间盆地,《圣经》称作耶斯列(Jezreel)平原,继续向南偏西翻山,便进入了地中海东南的沿海平原,经过亚实突(Ashdod)、加沙(Gaza),达到埃及边界。当时犹太王国是内陆国,不在叙利亚——埃及大道上,撒珥根很认真的灭了大道沿途的以色列、大马士革、哈马、亚实突、加沙,至于内陆山国犹太,只要他不骚扰叙利亚——埃及大道,就可以放一放,加上亚述到处打仗,才没来得及对付它。

西拿基立(Sennacherib, 705~681 B.C.)继位后,最难缠的对手还是南方的巴比伦,虽然巴比伦的武力值不高,亚述战而胜之不难,但很难进行有效统治,巴比伦人不断造反,屡败屡战,破裤子缠腿,很让亚述头疼。巴比伦王比罗达巴拉但(Marduk-apla-iddina II, Merodach-Baladan),勾结犹太王国,向希西家送信和礼物,相约共同反对亚述,希西家盛情款待来使,“宝库的金子,银子,香料,贵重的膏油,和他武库的一切军器,并他所有的财宝,都给他们看。他家中和他全国之内,希西家没有一样不给他们看的。”以此证明本国的富强和反亚述决心。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的亚述入侵和长围久困,希西家积极备战,尤其耶路撒冷是个山城,水往低处流,耶路撒冷的供水是个大问题,希西家积极扩建供水设施,引水入城。后来的事实表明,供水依然是耶路撒冷的最大软肋。

前701年,平定了巴比伦比罗达巴拉但之后,西拿基立率兵西征犹太王国。

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亚述皇帝西拿基立进攻埃及,就在埃及人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发生了奇迹,“在一个夜里有一大群田鼠涌入亚述的营地,咬坏了他们的箭筒、他们的弓,乃至他们盾牌上的把手,使得他们在第二天竟不得不空着手跑走,许多人又死掉了。而在这一天,在赫菲斯托斯(火神)神殿里有一个埃及国王的石像,手里拿着一只老鼠,像上还有一行铭文,大意是:‘让看到我的人敬畏神明罢’。”(2:141)

《圣经》记载,亚述要求犹太王希西家(Hezekiah, 729~687 B.C.)缴纳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得作罚金,希西家搜罗“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银子”、“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送给西拿基立。大概数量依然不足,西拿基立派遣大军讨伐犹太王国。亚述军占领了为耶路撒冷供水的西罗亚池(pool of Siloah, Pool of Siloam),指出支持犹太造反的埃及人靠不住,“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人若靠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趁早投降为妙。

耶路撒冷被围的水泄不通,犹太人坐困愁城,束手无策之际,上帝显灵了。一夜之间,亚述军死了很多人,“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亚述人被迫撤军回国。

综合上述记载,事实应该是亚述首次入侵埃及,遇到了尼罗河年度泛滥期间大量流窜的老鼠,导致亚述军鼠疫流行,老鼠还破坏了亚述人的武器,于是亚述军被迫撤退。亚述人觉得无功而返有损大国声威,决定在回程中教训一下犹太。亚述史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亚述军通过围城战,攻克了犹太第二大城市拉吉(Lachish。耶路撒冷西南60公里),继而包围了耶路撒冷。没想到鼠疫更大规模的流行,只得解围退兵,犹太史家理解为上帝显灵。即便靠鼠疫退敌,犹太王国依然远不是亚述的对手,不得不重新称臣纳贡。

西拿基立继续与老对手巴比伦及其靠山埃兰作战。为了加强控制,册封长子兼继承人亚述?那丁?舒米(Ashur-nadin-shumi, 700~694 B.C.)为巴比伦国王。前694年,趁着亚述军主力撤离,埃兰军队入侵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城内的反亚述分子乘机造反,拿下了亚述?那丁?舒米,并把他移交给了埃兰,另立他人为巴比伦王,这位亚述皇太子死在埃兰的监狱里。前693年,西拿基立向埃兰发动报复性入侵,两军在德尔(Der)会战。2年后,双方在底格里斯河附近的哈露露(Halulue),进行了古代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亚述方面在铭文里声称干掉了对方15万人,但亚述人同样伤亡惨重,被迫撤军。前689年,西拿基立利用埃兰内乱的机会,历经9个月的艰苦围城攻克巴比伦。忍受着丧子之痛的西拿基立下令彻底拆毁巴比伦城,还发誓70年内不许自己的子孙重建巴比伦。

皇太子之死带来另一个影响的恶果,就是诸子争位。前681年1月,西拿基立在拜神时,被两个儿子亚得米勒和沙利色刺杀,然而这哥俩都没得到皇位,双双出逃到亚述的另一个死敌乌拉尔图(Urartu),因为后来乌拉尔图被亚美尼亚取代,所以《圣经》说他俩逃到亚拉腊地(Armenia)——亚美尼亚的另一种译法。中世纪亚美尼亚人编写本国历史,信仰基督教的史学家从《圣经》找到这段记载,由此断定亚美尼亚王室是亚得米勒和沙利色的后代。经过1年的皇位纷争,西拿基立最小的儿子以撒哈顿(Esarhaddon, 681~669 B.C.),在前680年3月,正式继位为帝。

比亚述的内乱稍早,前687年,犹太王国也改朝换代了。希西家之子玛拿西(Manasseh of Judah, 687~643 B.C.)继位。《圣经》说玛拿西在位55年,大概把希西家晚年的几年也加进去了,即便如此,玛拿西依然是犹太王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王,超过老祖宗大卫和所罗门。《圣经》编著者认为玛拿西背叛上帝,“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他的怒气”。上帝通过先知预言“我(上帝)必弃掉所余剩的子民(原文作产业),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使他们成为一切仇敌掳掠之物。”话虽如此,玛拿西在位40多年间,犹太王国很是消停。亚述、埃及都不把犹太当回事,所以犹太“躲进小楼成一统”,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为约西亚朝的中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说亚述帝国,以撒哈顿继位后的第一个大举措,就是不顾先帝的誓言,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后世尼布甲尼撒的巴比伦城,其实是以撒哈顿新建的,尼布甲尼撒给予改扩建而已。

这时候,中东地区正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民族大迁徙,来自南俄草原的辛梅里亚人(Cimmerian),受到另一群游牧人——斯基泰人(Scythians.《圣经》叫西古提人)的驱赶,翻越高加索山,进入伊朗高原,斯基泰人尾随辛梅里亚人,也到了西亚。两群野蛮人,一前一后,向西亚各国施加了巨大压力,先帝撒珥根就死于与辛梅里亚人的战争中。不过这两伙人打不过正在鼎盛的亚述帝国,转而袭扰小亚细亚和伊朗地区。米底人就是在抵抗斯基泰人的入侵过程中,逐渐整合为统一帝国的,最终联合新巴比伦灭了亚述。

亚述的西部,叙利亚——以色列一线,一直深受埃及影响。大概是为了获得黎巴嫩的雪松来造船,埃及策反了腓尼基城市推罗。既然埃及提供了入侵借口,以撒哈顿发动了亚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征,目标直指埃及第25王朝法老特哈加(Taharqa, Tirhakah, 690~664 B.C.)。25王朝也叫努比亚王朝,埃及南方的黑人王国努比亚(Nubia)征服埃及而建立,所以《圣经》称特哈加为古实王,古实(Gush)泛指现在埃及南方的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

前672年,亚述军越过西奈半岛侵入埃及。次年7月11日,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攻克了下埃及首府、位于尼罗河三角洲根部的、特哈加的首都孟菲斯(Memphis),特哈加扔下儿子、妻妾、财宝,落荒而逃。以撒哈顿缴获大量战利品,其中很多用于重建巴比伦城。以撒哈顿没有深入埃及,率军凯旋。随着亚述军撤离,特哈加做了还乡团。前669年,以撒哈顿再度西征埃及,死在行军途中。

以撒哈顿生前,册封大儿子沙玛什?苏姆?乌金(Shamash-shum-ukin, 668~648 B.C.)为巴比伦王,小儿子亚斯那巴(Ashurbanipal, Asnapper, 687—669~627 B.C.)作亚述太子,废长立幼加上一国二主,埋下了帝国内乱的种子,不过亚斯那巴继位很平顺。继位之后,继承先帝遗愿,继续进攻埃及,在前664年席卷埃及,先后占领下埃及首府孟菲斯、上埃及首府底比斯(Thebes),亚述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这一年成了亚述辉煌的顶峰。

鉴于埃及距离亚述本土过于遥远,亚斯那巴没有派驻总督镇守,册封埃及贵族尼哥一世(Necho I)为自己的代理人,此君开创了埃及最后一个本土王朝——第26王朝。然而亚斯那巴绝非完全信任尼哥,本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原则,册封了许多小诸侯,分治埃及。希罗多德的《历史》提到“他们便把埃及分成十二部分并立了十二位国王。这些国王相互结亲并同意结为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谁也不应陷害另一个人,谁也不应取得比另一个人更多的东西。”(2:147)

尼哥一世的儿子普撒美提科斯(Psammetichus),利用亚述天高皇帝远,着手兼并其他埃及诸侯,“借了愿意跟他站到一起的埃及人以及这些联盟者(希腊各城邦)的帮助,废黜了十一个国王”(2:152)终于统一了分裂达400多年的埃及,实现了埃及的伟大复兴。

通宝推:联储主席,南寒,环宇7504,indy,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