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论江苏高考事件的历史意义 -- 镭射

共:💬199 🌺1030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卷子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比这更难的呢?

既克服困办不到,那就直接取消困难。中央不办大学,全部各省去办好了。

家园 人杰地灵,前提是人才的量要足,质要高

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在北方黄河流域。汉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唐代的宰相按秦岭——淮河划南北分界,八成以上的宰相是北方人。外链出处

若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则此线以北的北方七道共出宰相308人,占宰相总数的85.1%,而以南的南方八道总共才有54位宰相,仅占总数的14.9%

安史之乱后,中国的政治重心南移到江淮一代,明清时有“苏松财赋半天下”说法,明清两代的进士人数,以及明代内阁人数都是江浙地区占大头。明代科举出现了南北榜,分省按比例取士来进行平衡。

省份 进士 名次

浙江 6505 1

江苏 5929 2

江西 5033 3

河北 4295 4

福建 3745 6

山东 4033 5

河南 3450 7

山西 2614 8

安徽 2288 9

湖北 2256 10

四川 2122 11

陕西 1913 12

广东 1868 13

湖南 1195 14

云南 816 15

广西 775 16

贵州 639 17

甘肃 408 18

辽东 209 19

旗籍 1281 -

其他 190 -

合计 51561

外链出处

科举制原本是对抗门阀制而来,然而科举也产生了新的阶层。明代士绅不纳税的政策强化了江浙地区的士人的经济地位,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又能更快地创造财富。汉代的门阀兼并土地、明末的东林党背公营私都是各自朝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工业社会与农业不同,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通过教育能获得的上升途径同样的稀缺,如果将部属985、211之类的录取学生按省份做个统计,江浙地区的学生仍然占了相当的比例。

现在北上广三大经济圈,这次江苏的事有人说广东地区的暴发户们还没有能将经济、教育的关系理顺,所以广东的教育不如江浙发达。如果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决定地区的发展,那么长三角比珠三角会更有发展前途。假设中国的一带一路带动的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城市群,而优质高校资源又保持不变,那么江浙地区的名额肯定会减少。

真要说关乎国运,我觉得就是通过新的经济布局,改变教育资源的地域划分,以此来实现中国东西部长远地平衡、可持续发展。

家园 师生比例是能保证的

高校招生计划不是高校自己定的。。。。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提到一个令所有学校又恨又爱的事——评估。真是五味俱全啊……

说起来一言难尽。不过,绝大部分公办高校还是有节操的。这一点应该是可以保证。

家园 这也是北京一贯性的思维

不仅要抢最好的学校, 最好的师资, 最多的投资。 还要抢最好的生源。

骨子里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一个角度, 为啥全国的尖子都要跑北京来? 还不是因为国家在北京的教育投资多,招生名额多。 因果关系不要搞反了

通宝推:我们的田野,然后203,
家园 其实比较难度没有意义

杜宇江苏省考生来说,难度是一样的。保证比率的情况下,是他们内部自己竞争,和其他省份地区没有关系。

家园 99年是高校扩招第一年吧

借着扩招,大学开始大幅度涨学费,一个学生一年学费就有几千,50只不过一顿饭钱,你们应该当场让校长加个零

家园 全国一张卷子的基础是统一判卷

没有统一判卷,没有统一的严格监考,就没有全国一张卷子的基础。

家园 我替海峰把窗户纸捅破吧

粗糙点说,在其它地区的人来看,能考进北京就算是胜利,而在北京人来看,不上清华北大就算是失败。我这个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也基本上是属实的。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生活在较发达地区的人需求层次更高。这东西,永远谈不到一块去。

通宝推:海峰,
家园 民大附中,北京的衡水中学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Picture/898187

民大附中是有一个专门的政策,就是户口不限制都可以到北京参加高考,05年只有140多个学生,到17年高考扩张到小1000人。这些孩子是各地掐芖选拔来的精英,几乎100%能考上一本,其中14年考上清北的有近50个。相当于掠夺了北京孩子近50个清北名额(北京清北总名额也不过300多),近600个一本以上好学校名额。民大附逐年扩张,17年将掠夺走近1000北京孩子一本以上好学校的指标。不要以为自己孩子小,不着急,每届的家长都会反应这个问题,但总是力量单薄,不受重视。民大附无限扩招下去,您的孩子再优秀,五年之后,亦可能与好学校无缘!

---------------

民大附中,从全国1.2亿少民中掐尖,选拔出1000名尖子,到北京民大附中,全封闭住宿,教育方法类似于河北衡水中学。

更过分的是,高考的时候,民大附中学生人人有加分,最少的10分,最多加50分,还有很多特权阶层的特殊通道。

高考成绩最好的2015年,有50人上北清,民大附中以外的北京市,有306人上北清。

刨掉少民优待的各种加分,刨掉特权阶层的特殊通道,民大附中实际能上北清的人数,肯定会大幅下降。

以民大附中作为参照,想到于一个1.2亿的人口大省,(考虑到少民生育率大约是汉民的2倍,其可供挑选的学生基数,更远远超过国内任何一个人口大省),选拔出1000名尖子生到北京,衡水中学模式封闭学习3年,参加北京的高考。靠着加分,靠着特权的特殊渠道(有少量的非高考渠道),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50人能上北清。

我是北京人,我们愿意从北京的高考名额中,匀出50个北清名额,再匀出500个985名额。

我们北京人,我们匀出50个北清名额,匀出500个985,我们自己也落地清静。省得被外地人指指点点,说什么北京高考容易。

就是不知道那些所谓的高考人口大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哪个敢把民大附中接到本省去高考?

北京最大的问题,是高考400多分也有学上。传着传着,变成了北京400多分上名校。

北京的高考,2014年的时候有人分析过,610分以上,北京考生上好大学的难度超过外地;570-610分,难度基本相当,分数越高越不容易。一旦低于570分,北京考生上大学的难度,则远远低于外地考生。

北京最应该减少的,其实是570分以下的录取比例。然后国家以北京570分以下录取比例高,大幅减少了570分以上的录取比例。

算了,不说了。再说下去,新北京人跟老北京自己要内讧了。

家园 北京抢外地人才根本不靠高考

人才是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

北清毕业生,985毕业生,211工科生,都是任何地区最值得争夺的资源。

北京要想抢人才资源,根本就不需要在高考的时候出让北京自己的资源。

直接在毕业的时候抢人,给留京指标,直接抢外地的资源就可以了。

2012、2013年,北京每年的毕业生留京指标有50-60万。习大大掌权后,一声令下,毕业生留京指标直接压缩到1万人。

北京之所以在一线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跟北京人才的高密度,有直接的关系。压缩毕业生留京指标,压到如此地步,北京从常用看,其实气数已尽。10年左右,北京就是下一个香港,曾经辉煌,最终慢慢没落。不吃皇粮的普通北京人,大部分人会像香港人一样,慢慢贫困化。

家园 当然不靠高考

可以直接间接的抢。

但留京指标为啥值钱? 也是因为国家在北京的大量投资, 相对于其它地区不成比列的投资, 也包括教育投资。 要享受到这些投资的效果, 就必须有留京指标这么个东西。

假设985 高校,211 高校在北京的录取率跟其它省份一样。 清华北大在北京录取的人数与在其他省份的录取人数与 人口比例成正比。 留京指标的价值缩水一大半。

有谁真的是稀罕北京那块地?

通宝推:然后203,
家园 这也是北京内部自己的事

北京的事情 北京自己就可以解决。

现在讨论的是全国范围内的不公平。

家园 说北京学生牛

追求高,可这么多年了,牛出个什么?

当然,做出大成绩有偶然性,但是拿概率来看,北上的学生或许“素质高”,但对不起那些名额。

经济,科技个方面,北上人成绩都不怎么样,也就文艺占了关系的光,有些人才,体育方面,上海还算不错,培养出刘翔,北京也就一般。总之,从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来说,只能说北京上海的学生性价比不高。这也好理解,越是眼界开阔,心中梦想无限,越是难以脚踏实地。不用说北京上海人,就是清华北大人也就是精致利己一下。

家园 那我就把话说得再透彻一点,你觉得那张文凭有什么用吗?

如果说高考初期,文凭的性价比确实是高,现在呢?谈什么脚踏实地,有几个人能提出别人提不出的问题,有几个人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觉得红烧肉已经很好吃了,别人觉得红烧肉太腻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就非要在这个事上论个高低?一个人一个活法,没什么可比的。

家园 还是我来说吧

其他地方,是10个人抢1个馒头;北京呢,是10个人抢9个馒头。既然馒头好抢,就不免有人千方百计混进北京人的队伍抢馒头,于是呢,北京就变成了12个人、甚至13个人抢9个馒头。

其他人说的是:北京占有了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给9个馒头的名额不公平;

海峰说的是:我们这9个馒头不是独吞了,有外地人来抢呀,而且这多出来的2、3人都极其强悍,我们抢不过啊。

其实,10个人抢1个馒头,和12、3个人抢9个馒头(或者最坏的情况,10个人强6、7个馒头),哪个更难,用得着争论吗?

不服的话,把馒头放在一起,大家一起抢(统一出题、统一分数线),不就结了。但是海峰显然不同意这种做法。

通宝推:逍遥清风V5,易水,然后2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