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兰陵王破阵 -- 赫克托尔

共:💬84 🌺64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有一个就是当时的主将也经常亲临前线

都有被人痛殴的时候

在此之前的第一次邙山大战,更为戏剧性

先是 东魏军大将 彭乐 险些擒住 西魏权臣宇文泰

之后是 西魏军大将 贺拔胜 险些擒住 东魏权臣高欢

相比之下,斛律光能射杀追击者,已经是武艺更优了

家园 从这些险些生擒可以看出当时将领的坚定

正常作战,将军是坐镇中军,根据前方战场的变化及时配置兵力。

但是作战不可能一帆风顺,中间肯定有波折。有些波折可能主将镇住场面,前军坚持血战就能扭转,有些则不行。作为主将,见势不妙要逃走是有先机的。

而这么多将领落到险些被生擒的地步,看起来当时的将领很多都能够在战场上坚持到总崩溃的最后时刻,直到为他们作战的将士实在支持不住才被迫后退。

这是很坚定的意志,有担当的表现。

和后来某些经常发生的主将率先逃走导致总崩溃的局面完全不同。

乍看上去斛律光的水准也是一般,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是放到同样的高水平里看才会有这样的错觉吧。毕竟,能够这样坚持到最后时刻,本身也是相当有担当的人了。至于最后反杀,我把他说得低了。最后反杀的时候他的心理素质确实不错。当然他的对手也不弱,本身就有病,又打算捉活的。明确喊出来也是为了让斛律光放弃抵抗,估计是没料到他还会挣扎一下放最后一箭。两边都很强大。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原创】5. 定阳大捷(中)

斛律光在洛水河谷三战三捷,然而周人在宜阳外围修筑的5个城堡还在,宜阳之围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强攻北周要塞耗时长、损失大,兵力较少的北齐耗不起。北周同样不愿意在洛水河谷消耗,因为河谷地形局促,大兵团施展不开,无法发挥数量优势,于是双方不约而同的想换个战场,都将目光转移到晋西。

前文说过,晋西南的运城盆地,当时叫河东,属于北周,运城盆地的汾水上游,东北方临汾盆地属于北齐的晋州,首府在临汾,当时叫平阳。汾水东北——西南走向,中游几乎平行于黄河,黄河与汾水中游之间是吕梁山。当时吕梁山以西,黄河以东,汾水以北,也属于北周,北周将国境线平行于黄河向东推到了吕梁山一线。

早在周齐两国在宜阳拉锯期间,郧(yún)国公勋州刺史韦孝宽,就对手下人说:“宜阳一城之地,谁拿下来都谈不上损益,两国劳师数年没有结局。北齐不乏明白人,如果放弃宜阳战线,北上进攻汾水以北,我国边境会很麻烦。我们应该抢在敌人前面,在华谷、长秋一带修筑要塞,打掉敌人的可能企图,如果被敌人抢占先机,我们将很麻烦。”于是韦孝宽画地图,写可研报告,送交立皇帝宇文护请求批准,宇文护特意派心腹叱罗协对韦孝宽派来的人说:“老韦儿子多(韦孝宽有6个儿子),也不到100个,在汾北筑城,让谁去驻守?”把韦孝宽撅了回来。

韦孝宽(509—580)时年60周岁,542年,接替名将王思政镇守玉壁,546年,高欢率领倾国之兵来攻玉壁,高欢“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发疾。其夜遁去。后因此忿恚,遂殂”,活活把高欢耗死了。韦孝宽一战成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东魏——北齐则在围攻玉壁失败后元气大伤,彻底打消了灭亡北周的企图,逐渐趋于守势。此后北周改在玉壁设置勋州,由韦孝宽担任刺史。自542年以来,韦孝宽几乎一直坐镇玉壁,面对汾水以北的北齐临汾盆地(晋州)。纵观韦孝宽的军事生涯,韦孝宽善守不善攻,580年,权臣杨坚派他讨伐相州总管尉迟迥,他也没打下来,靠突袭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才得手。560年代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他都没参加,564年宇文护统帅3路大军东进,韦孝宽反对,宇文护没搭理他,把他留在后方继续把守玉壁和勋州。

韦孝宽所说的华谷、长秋,据胡三省给《资治通鉴》做的注,华谷是古代汾水下游支流华水的源头,今稷山犹有华峪镇,顾颉刚及其弟子刘起纡认为,居住在华水流域的夏人以其所居地之“华”水来命名自己的部族,其他戎、狄部族的人也称他们为“华人”,于是河东(运城盆地)的夏人便有了“华人”、“华族”这样的名称,夏朝首都安邑也在运城盆地中的夏县。长秋得名于汉朝设置的长修县,讹传成了长秋,位于汾水下游河道以北,汾水东北——西南流向,在临汾(当时叫平阳)附近拐了个大弯,向正西流,所以汾水下游按南北分,汾南属周,汾北属齐。华谷、长秋都在运城盆地外围,筑城能巩固北周汾水南北的联系。

宇文护拒绝韦孝宽的筑城建议,可能源于瞧不上韦孝宽,认为他不会进攻,只会修城守城。另一方面,北周的机动兵力的确有限,564年宇文护出动倾国之兵东征,总兵力20万,北周不可能一直维持20万兵力,在去掉驻守各地的地方武装,能投入到境外作战的机动兵力,不可能超过10万,我认为在570年前后的战争中,北周的机动兵力在7-8万人。

另据《通典》记载,577年北齐灭亡时,有303.2528万户,2000.686万人口,而吃掉了北齐的北周,有359万户,900.9604人口。两组数字都有问题,第一北齐的每户人口太多,超过6人,第二灭齐后的北周人口数比北齐还少,第三,原北周的户数不到不到60万户,不到北齐的1/5。我认为北齐2000万人口的数字是准确的,毕竟北齐占据了完整的华北平原和江北淮南之地,都是当时中国最富饶的地方,北周面积虽大,有价值的地盘只有关中、四川盆地,关中历经兵燹,早已不是秦汉的膏腴之地,四川盆地又太小,所以我认为北周的人口不会超过北齐的一半,850万上下,去掉地方部队,机动兵力达到8万是正常情况下的极限。

周军在宜阳一带的兵力,前文分析过,多了说可达8万,往少说也有5万,晋西南的汾北前线,实在匀不开兵力修筑、防守新要塞。反过来说,如果周军在晋西南还有兵力,北齐也不会在晋西南发动进攻,围汾北救宜阳。

回来再看周齐两国的动向,570年上半年,斛律光在宜阳一带三战三捷之后,两国边境暂时消停下来。据《周书 刘雄传》,两国达成了停战协定,“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扰”。

六月甲辰(570-08-09),齐帝高纬的宠妾穆黄花生长子高恒,高纬大喜,大赦,想立高恒为太子,又怕斛律皇后不高兴,把孩子交给皇后抚养,这位皇后就是斛律光的女儿。九月乙巳日(按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九月初一是辛亥日,乙巳日在辛亥后54天的十一月,怀疑是己巳日,570-11-02),高纬不顾斛律皇后还年轻,册封高恒为太子。十月丁酉(570-11-30),北周郑国公达奚武去世。这多半年两国没有值得一提的战事,只有周军可能在继续劳师费力的继续围困宜阳。期间北周最大的战事,是支援附庸国后梁,抵抗南陈的进攻。后梁是梁的余脉,侯景之乱后,南朝大乱,梁武帝萧衍的儿孙们打作一团,北齐北周也跑来揩油占便宜,梁国大将陈霸先占据梁国大部分地盘,建立陈国,北周占领四川,版图向南延伸到云贵,北齐占领淮南江北,萧衍的孙子、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占据江陵苟延残喘,做北周的附庸,对抗陈国,萧詧的梁国史称西梁或后梁。

十二月,风云突变,丁亥日(571-01-19),齐帝高纬来到陪都太原(当时叫晋阳),派右丞相、并州刺史斛律光主动出击,带领5万步骑去汾北修城。修城必然触怒北周,就意味着打仗,而且是546年高欢第二次围攻玉壁失败以来,极其罕见的北齐主动进攻北周,北周方面的记载是“齐将斛律明月(斛律光字明月)寇边”。

从前文可知,北齐上次一次性出动5万兵力,还是564/65年的邙山之役,那时北齐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出大军不行,此次在缺少预兆的情况下,主动出兵这么多进攻,无论动机如何都很反常。

斛律光在玉壁附近、汾河以北,修筑龙门、华谷两城。龙门城在汾水——黄河汇合处以北,黄河东岸。黄河河道出秦晋峡谷,在这里突然变宽,流速变慢,这个瓶颈叫龙门,相传为大禹开凿,用于疏导黄河水流,鲤鱼跳龙门的龙门,也是此处。据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华谷城在龙门城以东,与周将韦孝宽驻守的玉璧城隔汾河相望。龙门、华谷二城,将北周的黄河以东的运城盆地与汾北分开,加上龙门以北的黄河水流湍急,难以渡过,对北周而言,汾北成了飞地。

斛律光跑到汾水南岸,与韦孝宽面谈,说:“一个宜阳,大家争了这么久也累了,现在我们不要了,想在汾北取得补偿,请别见怪。”韦孝宽回答:“宜阳是你们的重要城池,汾北才是我们不要的地方,我们不要的土地你们取了算什么补偿?而且您辅佐幼主,位重望隆,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念,怎么可以穷兵黩武,给民众造成怨恨和灾祸?贪图一块寻常之地,造成千里无人烟,横尸暴骨,令本已疲惫的百姓生灵涂炭,我真为您不值啊!”

斛律光与韦孝宽不欢而散,北上包围北周的汾州定阳城——今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吉县,临汾城正西。在定阳城南修建南汾城,加上南边刚修成的华谷、龙门城,斛律光切断了周定阳与运城盆地的联系,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样。见北齐风头正劲,当地万余户胡人、汉人来投靠。

斛律光又在汾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13座要塞,沿着临汾盆地的南边缘,向西一直延伸到黄河边的龙门,占据北周的汾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大片土地,“马上以鞭指画而成,拓地五百里,而未尝伐功”,之前韦孝宽忧虑的事都变成了现实。

北齐犯边的消息传来,宇文护赶紧找来堂弟齐国公宇文宪商量对策,经过几年锤炼,宇文宪已经相当熟悉军务,回答说:“如宪所见,兄宜暂出同州,以为威势,宪请以精兵居前,随机攻取。非惟边境清宁,亦当别有克获。”宇文护同意。

同州位于今陕西东部渭南市大荔县,潼关西北,洛川(也叫西洛水,与洛阳的洛水相区分)河畔,向东南可照应潼关,向东可呼应蒲坂渡口,是北周的边防重镇。561年,晋国公宇文护在同州建立晋国第,立德皇帝(宇文肱,?—526。宇文护的祖父,宇文泰的父亲,所以是宇文泰系与宇文护的共同祖先)别庙,所以同州在北周的地位,相当于北齐的太原,东汉晚期魏王曹操的魏国首都邺城。

按宇文宪的建议,次年(周天和6年,571)正月初一(571-02-10),由傀儡皇帝出面,派宇文宪与申国公李穆带领2万周军从龙门渡黄河,对付斛律光,宇文护坐镇同州,作为预备队。外交方面,宇文宪的幕僚刘雄前往北齐,指责斛律光背弃合约,“辞义辩直,齐人惮焉”。北周对刘雄的工作很满意,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周昌县伯,邑六百户。

宇文宪的周军比斛律光的齐军少一倍多,2:5,极为罕见,可知北周大部分机动兵力还在围攻宜阳。北周面临重大抉择,继续包围宜阳,还是解围救援汾北。

也是在正月,一直在临汾坐镇的左丞相段韶,突然来到南线宜阳附近的定陇,筑威敌、平寇二城,巩固宜阳的防御,随即返回临汾。

宇文宪、李穆的周军渡过黄河,突然来到汾北,齐新蔡郡王王康德措手不及,连夜撤军,但是宇文宪、李穆刚刚在去年被斛律光打败,兵力又少,不敢进攻斛律光,背水作战也很危险,撤军渡河西归。

二月,为了应对周军的大举报复,齐帝高纬派头号名将段韶、宗室第一名将太尉兰陵王高长恭前往前线,战争打了快3年,兰陵王高长恭终于出场了。第二次邙山之战后,周齐两国没有大战,兰陵王没有表演的机会,仅仅能从《北齐书 武成帝本纪》、《北齐书 后主本纪》的流水账中,找到他加官进爵的记录。

565年,兰陵王出任尚书令,569年,太上皇高湛去世,后主高纬亲政,兰陵王继续做尚书令,570年,高纬让宠臣和士开担任尚书令,兰陵王转任录尚书事、中领军。571年,和士开顶了兰陵王的录尚书事职务,兰陵王做了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总之兰陵王的官越做越大,但行政权逐步丧失,被皇帝剥夺转给和士开。

宇文宪西撤之后,柱国枹罕郡公辛威、郧国公柱国韦孝宽等,率领步骑万余,渡过汾水进逼斛律光刚修建的平陇城,两军会战,斛律光大破对手,俘斩上千,战后撤入华谷城休整。获封中山郡公,增邑一千户。

三月己酉(571-04-11),宇文宪率领枹罕郡公辛威、幕僚刘雄、周城县公尉迟运等人,再次从龙门渡过黄河东进,斛律光不迎战,向东退守华谷,宇文宪也不追击,拿下斛律光建立不久的伏龙等4个要塞(《周书 辛威传》说5城),从“伏龙”二字来看,这4城在龙门附近,宇文宪企图一鼓作气打通本土与定阳的联系。

到此我们能看到周军的问题,北齐在汾北修筑城垒链,切断周汾南与汾北的联系,北周要想破解,可以选择两个方向,一个是南方,汾南玉壁韦孝宽方向,一个是西方,从黄河以西宇文护坐镇的同州出发,由宇文宪从龙门渡黄河。理想状态是南、西并举,让齐军顾此失彼,事实却是,西线宇文宪部先渡河,没打仗缩回去了,南线韦孝宽后出击,被斛律光揍了回去,两路没有呼应,各自为战且步调不一,北周的这个问题一直到宜阳——汾北攻防战结束,也没有解决。

斛律光部躲在华谷监视宇文宪,轮到段韶出击了,带兵围攻柏谷城,胡三省以为柏谷是洛水流域的同名城垒,进一步认为斛律光将周军吸引到晋西南之后,段韶去洛阳周边占便宜,是为围魏救赵。其实这个柏谷在临汾盆地南缘,现在的山西省稷山县柏壁村。柏谷位于高山之上,十分险峻,众将缺乏信心,段韶说:“汾北、河东肯定将落入我国之手,但如果拿不下柏谷城,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体内的毒瘤。现在周援兵正忙于攻打其他城垒,忙过不来,不用太担心。而且此城虽高,却很狭小,我们用火弩攒射,敌人躲都没地方躲,一天内我们就能拿下。”于是段韶击鼓进攻,攻陷柏谷,俘虏周守将薛敬礼,斩首甚多。段韶因功封广平郡公,也驻军华谷城休整。

从三月起,齐三大名将分为两伙,第一名将段韶带着最年轻最弱的兰陵王高长恭为一路,第二名将斛律光带领另一路,两伙轮流从华谷城出击和休整。北周宇文宪带一路人马,问题在于北周将领虽多,但能力都比北齐三大名将差一截,李穆、韦孝宽、宇文桀、梁士彦都打不过段韶、斛律光,所以宇文宪缺乏帮手,独战两伙齐军,忙的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齐军却能好整以暇,以逸待劳。

===== 汾北形势简图(570—71) =====

黄                          |

河                          汾

|                          水      

|             吕            |       

|             梁            |       

|             山            |晋  州     

|姚襄 郭荣城                    |临汾(平阳)

|    定阳(周汾州)               |      

|柏杜城 南汾城                   |      

|两乳谷                       |      

黄                          |       

河         柏谷               |       

|龙门 华谷 平陇                  |       

|  ——————————————汾水————————/    

| /玉壁=================峨嵋台地=============          

|/                                

|                                

|                                

|蒲坂渡口                            

|                                

黄                                

河                                

|————————————黄河——————————————     

潼关                               

段韶、兰陵王歇了,轮到斛律光出击,率军5万攻克周姚襄城、白亭城,俘虏北周仪同、大都督等9人,捕虏数千人,因功别封长乐郡公。姚襄城在定阳城西10点钟方向,黄河河畔,是沟通定阳与河西本土的孔道,齐军攻克姚襄城,就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定阳,使其陷入绝境。

在此之前,宇文护手下的中外府水曹参军郭荣(547—614),在定阳视察城防,认为定阳城与姚襄城距离太远,无法互相支援,建议在两城之间修筑再修一城,宇文护批准,史书没说此城的名字,姑且称为郭荣城。眼下斛律光攻克姚襄城,后来齐军也拿下定阳,却始终没攻下郭荣城。

这时定阳已被齐军围困4个月,援军、粮草都无法进城。宇文宪派遣柱国宇文盛向去定阳运粮,从后事看没运进。宇文宪自己从两乳谷进军,攻克北齐柏社城,再夺回姚襄城。但是齐军对定阳的包围圈很坚固,宇文宪的成绩也就这样了,止步于姚襄城一带。宇文宪派柱国宇文盛、幕僚刘雄在齐包围圈以西扎营,并在营外挖了一条长堑,另派柱国谭国公宇文会(?—572。宇文护之子,宇文护倒台后被杀)筑石殿城与齐军防线对峙,一时间,两军相持不下,齐军也无法攻克定阳,周军也无法解围。

四月,战局发生突变,据《周书 武帝纪》、《周书 宇文纯》、《周书 田弘传》说,齐将段韶、斛律光进军宜阳,北周赵国公宇文纯(皇帝宇文邕的9弟,580年被杨坚杀死)、雁门郡公田弘(北齐称为纥干广略,纥干是鲜卑姓,广略是字),出洛水河谷击破段韶、斛律光,于庚子日(571-06-02)攻克宜阳等9城,田弘因功增邑五百户,进位柱国大将军。

《北齐书 斛律光传》、《北齐书 段韶传》的说法不太一样,周军率先从宜阳方面进攻,企图围魏救赵,解汾北的定阳之围。斛律光率军5万南下,在定阳前线与周军相持的段韶主动要求与斛律光一同南下,留下兰陵王继续围攻定阳。周宇文纯、田弘,与齐段韶、斛律光,在宜阳城下会战,斛律光“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我认为北齐方面的记载更加可信,事实应该是周军主动进攻宜阳一线,打下宜阳等城,打通从洛水或崤山南道进入洛阳盆地的道路,更是重大战绩。斛律光、段韶迅速反击,战胜周军,但没夺回宜阳城,是北齐的一大损失。

通宝推:北纬42度,
家园 斛律光深入险境,与他的能力结构和阵型有关

在斛律光、段韶、高长恭三人中,斛律光最为勇武,能骑善射,真正的射雕英雄。

尝从世宗(文襄帝高澄(521—49))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扬,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

齐军在邙山上布阵,斛律光在右翼,即西侧,而周军围困的洛阳城在齐军西南。就是说,斛律光冲杀在最前面,处境最为危险,如果他没过人的勇猛和武艺,不会这么排阵。他差点被擒,也说明部署正确,勇猛次之的高长恭向洛阳城下突进,统帅段韶在左翼,距离敌人最远,应该是留在山上坐镇指挥。

家园 我应该老实点说不知道。

以我的业余日语水平哪敢随便说懂,不过您问这俩问题我还真都能诌出个答案来。

“名前”这个词确实在明治维新之后才登上书面语舞台,之前日本崇华媚中得很,书面语基本都能在文言文里找到起源。但明治之前这个词是否已经实际出现,我真的不知道。

第二个问题以我的认识来说,某某“氏”的称呼给人的往往是新闻体那种一本正经的印象。日本人比较轴,即使感情上是中性的,但还是一定要加一个“敬称”,不过氏这个敬称纯属礼貌,或者干脆说是格式,没有崇敬的意味。

家园 扯了这么久的兰陵王,怎么也得上个片片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居然是日本宫岛神社供奉的,其可怪也欤?另外,为嘛他手上抓个棍棍?干脆树中指不就得了。

通宝推:桥上,赫克托尔,
家园 【原创】5. 定阳大捷(下)

四月,周齐在宜阳城下交战,齐军带队的是段韶、斛律光,《北齐书 段韶传》说段韶主动要求与斛律光一同去宜阳,却没说他在战斗中的活动,转而写段韶在汾北的活动。《北齐书 斛律光传》倒是写了斛律光的在战中的表现,战后他带队回到首都邺城。

我认为段韶到了宜阳城下,见宜阳已经丢了并断定无法夺回,就回了汾北,与周军野战的工作给了斛律光。

五月,在汾北战线,斛律光攻陷周服秦城——位置不明,估计在定阳附近。周军在姚襄城南修建姚襄新城,“东接定阳,又作深堑,断绝行道”。《北齐书 段韶传》又说,此前被宇文宪攻占的姚襄城现在北齐手里,眼下被宇文宪包围,段韶派1000多壮士从黄河潜入城中,命令守军准备里应外合粉碎周军的围困。

没有记载表明,姚襄城何时、怎么被齐军夺回的,只有两个解释,要么宇文宪根本没攻克姚襄城,要么在五月段韶进攻之前,北齐其他将领夺回姚襄城。

我认为宇文宪根本没夺回姚襄城。首先,《北齐书》没说宇文宪的周军层夺回姚襄城。其次,《周书》的记载有歧义,《周书 宇文宪传》记载:“斛律明月(斛律光字明月)时在华谷,弗能救也,北攻姚襄城,陷之。时汾州又见围日久,粮援路绝。宪遣柱国宇文盛运粟以馈之。宪自入两乳谷,袭克齐柏社城,进军姚襄。齐人婴城固守。”前面说“北攻姚襄城,陷之”,好像宇文宪占领了姚襄城,再看看“北攻姚襄城,陷之”的主语似乎是斛律光。后面说“宪自入两乳谷,袭克齐柏社城,进军姚襄。齐人婴城固守。”齐人固守的宾语似乎又是姚襄城,前后自相矛盾。《周书 刘雄传》记载:“齐人又于姚襄筑伏龙等五城,以处戍卒。雄从齐公宪攻之,五城皆拔。”这段记载中,“姚襄”是姚襄城附近的一片地区,不是姚襄城本身。

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五月份的姚襄城在齐军手里,宇文宪在姚襄城南建姚襄新城,用来压迫姚襄城。周齐双方为了定阳,进行包围与反包围的筑城、攻城竞赛。本来姚襄城的作用是保护定阳,被齐军占了,周军为了打通齐军对定阳的包围,不去直接进攻齐军和进攻姚襄,而是修筑姚襄新城。

周军发现齐军通过黄河向姚襄城增援,仪同若干显宝(若干是鲜卑姓)率领周军来拦截,双方在姚襄城下大战,周军大败,若干显宝被俘。众将建议段韶乘胜攻取姚襄新城,段韶说此城一面临黄河,三面是险阻,难以攻取,即使拿下也仅仅是一个城,不如我们也修个城隔断它与敌人后方的联系,我们努力攻取定阳才是正经。

为了扫清定阳外围的齐军,段韶、兰陵王率军进攻定阳城西的周军,宇文宪率部出营,到挖好的长堑之外,摆开战斗队形迎战。在齐军的猛攻下,周大将军韩欢交战不利,所部溃散,周昌县伯刘雄见形势紧迫,亲率20余人据堑力战,顶住齐军的凌厉攻势,宇文宪重整旗鼓,终于稳住阵脚,厮杀到傍晚,两军各自收兵回营。战后刘雄升职为军司马,进爵为侯,邑一千四百户。定阳堑壕之战,段韶、兰陵王没有获胜,却迫使宇文宪承认野战不是对手,此后宇文宪躲在长堑后面不敢出头,逐渐萌生退意。

六月(571-07-08—571-08-05),肃清了定阳外围之后,段韶、高长恭率领5万人马,完成对定阳的合围,守将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杨敷固守不出。段韶登上定阳附近的山顶仔细观察城防,才“纵兵急攻之”。齐军上搭云梯,下挖地道,昼夜攻城,杨敷亲冒矢石,随时堵防缺口,打退齐军多次进攻。段韶锲而不舍,攻之愈急。

七月(571-08-06—571-09-04),齐军攻入定阳外城,斩获首级无数,还剩下子城(内城)没有攻克。杨敷手下战死者近半,剩下不到2000,形势岌岌可危。此时段韶病重,已经无力指挥,离开前线之前,叮嘱兰陵王高长恭说:“此城三面是山涧险阻,守军无处可逃,除了东南一处,如果守军想逃,只能东南走,你派精兵驻守此处,定能擒获守将。”说完离去,于是兰陵王派壮士千余在定阳东南的山涧口埋伏。果然当夜周军突围,守将被擒,“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大溃,范(杨敷)等面缚,尽获其众”。

《周书 杨敷传》说的更加可歌可泣。子城里的周军箭尽粮绝,城外的宇文宪忌惮段韶和兰陵王,不敢救援。杨敷自知肯定守不住了,召集手下开会,说我和大家驻守边疆,都想同心同德,破敌保城,但是敌军围困日久,我们粮尽援绝,死守孤城也没意思。现在能战之兵还有数百,不如奋力突围,决一生死,大家怎么看?守军都涕泣从命。夜里,杨敷带着残兵从东南冲出,杀齐军数十,齐军稍稍后退,继而齐军精锐杀出,杨敷虽奋力抵抗,依然被擒。北齐想招降杨敷,杨敷坚决不从,最后死在邺城。

定阳丢了,坐镇河西的立皇帝宇文护不甘心,派郭荣在黄河上搭建浮桥,企图向定阳增兵。段韶则在浮桥上游放大木筏冲击浮桥,郭荣派善于游泳的人,爬到木筏上将木筏引开,北周军过了黄河。可是为时已晚,定阳失守,北周败局已定。段韶在攻克定阳之前离去,宇文宪的主力周军也走了,忠城郡公宇文盛在河东修建大宁城(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临汾西北),聊胜其无。

至此,历时2年的宜阳——汾北系列攻防战结束,在宜阳——洛阳战线,北齐损失宜阳等9城,北周失去宜阳附近的建安等4城;山西战线,北周丧失汾北大片土地,包括汾州定阳城、姚襄等城垒。北周的高级将领中,梁景兴阵亡,宇文英、越勤世良、韩延、薛敬礼、若干显宝、杨敷被擒。至于兵力损失,肯定是北周的损失更大。

战争或战役的胜负,先看是否实现了战前的意图。斛律光570年提出的战略构想——“宜阳小城,久劳战争。今既入彼,欲于汾北取偿”,基本实现,所以北齐是胜利者。北周的确攻陷重镇宜阳,但攻宜阳是为了攻占洛阳,而洛阳守将独孤永业很能干,直到577年周军攻克邺城,北齐灭亡,洛阳还在独孤永业手里,见皇帝投降,独孤永业才投降,所以北周没实现通过攻占宜阳拿下洛阳的目的。

最后说说双方相关人物的结局。

段韶,因病七月离开定阳前线,2个月后的九月己未(571-10-18)去世,备极荣哀,“上(皇帝高纬)举哀东堂,赠物千段、温明秘器、辒辌(wēn liáng)车,军校之士陈卫送至平恩墓所,发卒起冢。赠假黄钺、使持节、都督朔并定赵冀沧齐兖梁洛晋建十二州诸军事,相国、太尉、录尚书事、朔州刺史,谥曰忠武。”段韶是北齐神武帝高欢、高敖曹、侯景以下,第二代将领中最出色的,560年以来的历次战争,段韶保持全胜,可谓无往不利,所向无敌。“韶出总军旅,入参帷幄,功既居高,重以婚媾,望倾朝野。长于计略,善于御众,得将士之心,临敌之日,人人争奋。又雅性温慎,有宰相之风。教训子弟,闺门雍肃,事后母以孝闻,齐世勋贵之家罕有及者。”段韶之死,是北齐的巨大损失。

斛律光,在宜阳前线战胜周军后,就带兵离开前线,在回邺城的路上,齐后主命令他解散军队,斛律光认为这些军队都有战功,还没得到应得的奖赏就解散,很不合适,于是不顾高纬的命令继续带兵向邺城前进,一直前进到邺城城西,漳水上的紫陌桥——1000年前西门豹治邺前河伯娶亲的地方,斛律光扎下大营,等待皇帝表态,斛律光如此胆大妄为,简直是带兵逼宫,高纬强压怒火,按照斛律光的要求,劳军散兵,“军逼帝京”成了后来杀斛律光的最大罪状。

高纬的父亲高湛临终托孤的和士开,常年与胡皇后通奸,做了高纬的便宜爹。高湛死后,胡皇后成了太后,和士开的行情更高,专横奢纵,擅权谋私。高纬弟弟琅邪王高俨愤恨不平,和士开的政敌们,自动聚拢在高俨周围,煽动这位御弟哥哥干掉和士开。

七月庚午(571-08-30),高俨率领党徒杀掉和士开,又召集3000多军队逼宫,要杀高纬的其他其他宠臣。高澄的2个儿子,次子广宁王高孝珩、5子安德王高延宗,也跑来支持高俨逼宫。胡太后、高纬母子大为惊恐,如果任由高俨杀下去,即使高纬还能当皇帝,实权也没了。此时段韶病危,无能为力,只有一个人能救高纬——斛律光,同时高俨也在争取斛律光,于是北齐的未来政治走向,取决于斛律光的站在哪边。斛律光赞赏高俨的行为:“龙子所为,固自不似凡人!”但高纬是他女婿,关键时刻他支持了高纬,高纬觉得弟弟手下人多,想给斛律光400禁卫军平乱,斛律光说不怕,高俨那是小孩子过家家瞎玩闹:“小儿辈弄兵,与交手即乱。”果然,斛律光一表态,高俨的乌合之众,就像老鼠见了猫,一哄而散,斛律光把高俨拖到高纬面前认错,高纬不方便发作,用刀环在弟弟头上砸了一通,这场闹剧告一段落。

事后,高纬和高俨要杀的那帮宠臣越想越害怕,总觉得高俨是个祸害,九月庚午(571-10-29),将其杀掉。

和士开、高俨相继毙命,高纬成了惊弓之鸟。吴起说过:“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高纬是否修德不好说,反正举目四望,似乎朝野上下都是敌人。为了身家性命,必须先下手为强,将威胁自己的人一一干掉。

吹阴风烧阴火的广宁王高孝珩、安德王高延宗,手上没兵,杀不杀他们都不急,头一个要干掉的就是斛律光。

总说功高震主,斛律光真叫功高,段韶死后,他担任的最高职务左丞相给了斛律光,以后斛律光再立功的话,没人知道还怎么封赏。高纬也亲眼目睹了什么叫震主,前面“军逼帝京”的旧恨不用说了,高俨作乱时,斛律光一露脸,高俨的党徒顿时作鸟兽散,这样的人不杀,就没谁可杀了。

斛律光与高纬也不是一条心,斛律光的确在关键时刻支持了高纬,但他赞同高俨杀和士开。其实斛律光与高纬的分歧要追溯到“军逼帝京”之前,570年,高纬的宠妃穆黄花生下长子高恒,3个月后,高纬不顾斛律皇后还年轻,急吼吼的册封高恒为太子。这就出问题了,如果将来斛律皇后生了儿子咋整?怕什么还就来什么,武平三年(572)正月(572-01-31—572-02-29)斛律皇后生了个女儿,高纬为了拍斛律光的马屁,居然诈称生男,为之大赦。史书没说这个女儿是夭折了还是怎么着,但怎么说都是个事,皇帝做成这样也够憋屈了。在私德方面,《北齐书 斛律光传》将斛律光夸成一朵花,然而《北齐书 独孤永业传》记载:“斛律光求二婢弗得,毁之(独孤永业)于朝廷。”看来斛律光不是完人。

被斛律光打得无可奈何的周将韦孝宽,敏锐的察觉到高纬与斛律光之间的裂痕,及时编造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百升为斛,斛是容积单位,明月是斛律光的字,槲也谐音斛,高山指北齐皇族高家。

572年三月,北周皇帝宇文邕,诱骗宇文护入宫,将其杀掉,随即对北周朝廷进行大清洗,北齐的边防压力顿时减轻,至少暂时用不着斛律光了。六月,高纬杀斛律光,灭其族,斛律皇后被废,出家做了尼姑。周武帝宇文邕听说斛律光被杀,高兴的宣布大赦。

斛律光之死确实冤枉,韦孝宽造谣言害死斛律光,在谍报史上也是个很著名的反间计案例。不过我不同情斛律光,他犯了帝制时代大臣宿将能犯的所有忌讳,包括功高震主,富贵过度,卷入宫斗和继承人之争。还有一样,就是他和杨坚太像了,他们都是皇帝的岳父,太子却不是亲外孙,南北朝篡位是家常便饭,拳头大的做皇帝,文官武将对王朝、皇帝都谈不上忠诚,即使斛律光不想篡位,也保不齐被手下人强行披上黄袍图富贵。

斛律光及其家族垮台后,下一个要清洗的轮到了兰陵王高长恭。高澄生了6个儿子,都是宗室中的佼佼者。老大河南王高孝瑜,最早被高湛杀掉。老三、嫡子河间王高孝琬,其母是东魏末代皇帝孝静皇帝的姐姐,自称“神武皇帝(高欢)嫡孙,文襄皇帝(高澄)嫡子,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外甥”,被高湛处死。此时还剩下4个。571年高长恭还在定阳打仗时,就感觉高纬看自己不顺眼,企图靠贪赃枉法自污。兰陵王的二哥、五弟都卷入高俨的政变,但他俩没有兵权,要说军功显赫的老四兰陵王没卷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高纬大概也不信。573年五月,兰陵王被高纬毒死。

至此,邙山之战的北齐三大名将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分别于571、572、573年死去。576年,宇文邕大举东征伐齐,577年,周军占领邺城,北齐亡国,宇文邕追赠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指着诏书说:“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北周的将领中,有几个人值得说说。

尉迟迥,564/65年的第二次邙山战役失利后,三人团中的尉迟迥、达奚武都遭到冷遇,569—71年的宜阳—汾北系列攻防战都没他什么事。572年三月,傀儡皇帝宇文邕杀晋国公宇文护,宇文邕一面清洗宇文护的党徒,一面广施恩惠,安定人心,尉迟迥任太师、李穆为太保、齐公宪为大冢宰、辛威为大司寇。然而尉迟迥位高,却没有实权,575年的东征,576——77年的灭齐之战,尉迟迥都没参加,继续处于冷冻状态。578年,宇文邕驾崩,还不到20周岁的周元宗宣帝宇文赟继位。

次年,579年,周宣帝改元大成随即改元为大象,尉迟迥在当年正月突然复出,喜欢独出心裁的宇文赟,设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宇文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随国公杨坚为大后承。四大佬中,越王宇文盛是宇文邕的十弟,灭齐之后担任相州总管。相州就是北齐故都邺城和周边地区,相州总管的工作就是镇守北齐故地,所以是北周最重要的地方官。宇文赟继位后,猜忌诸王宗亲,杀掉最德高望重的5叔齐王宇文宪,越王宇文盛被调离相州——邺城,给了个虚职大前疑,打发到封地赋闲,所以四大佬其实是三大佬——尉迟迥、李穆、杨坚。

尉迟迥做相州总管,肯定在579年正月之前的578年,《周书 尉迟迥传》记载:“宣帝即位(578),以迥为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具体时间不能确定。宇文赟启用赋闲已久的尉迟迥,除了猜忌诸王必须用外姓人外,可能与一桩桃色事件有关。

尉迟迥(516—80)有个孙女叫尉迟炽繁(561—95),“有美色”,嫁给西阳公宇文温。宇文温与宇文赟、宇文护的血缘关系如下:

德皇帝宇文肱(?—526)-->太祖文帝宇文泰-->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

德皇帝宇文肱(?—526)-->邵惠公宇文颢-->豳国孝公宇文导-->宇文亮-->宇文温

德皇帝宇文肱(?—526)-->邵惠公宇文颢-->晋国公宇文护

所以宇文温是宇文赟的远房侄子,与宇文护关系更近。某天尉迟炽繁作为宗亲命妇入宫朝见皇帝,宇文赟一见倾心,“逼而幸之”。消息传出,宇文温及其父宇文亮心中不安。580年春,宇文亮与郧国公韦孝宽南征陈国,途中与手下商量:“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吾既忝宗枝,不忍坐见倾覆。今若袭取郧国公(韦孝宽)而并其众,推诸父(宇文亮是宇文邕的侄子,诸父是宇文邕的弟弟们)为主,鼓行而前,谁敢不从。”当夜宇文亮突袭韦孝宽,打算灭了韦孝宽,夺取其军队,可是消息走漏,韦孝宽早有准备,宇文亮突袭未遂,只好逃跑,被杀,宇文亮的儿子宇文温当然也难免一死,于是儿媳妇尉迟炽繁光明正大的被宇文赟据为己有。

宇文赟荒唐好色不说,还空前绝后的搞出5位皇后,元配杨丽华——杨坚的长女,做天元大皇后,朱满月为天大皇后,陈月仪为天左大皇后、天中大皇后,元乐尚为天右大皇后,尉迟炽繁入宫最晚,为天左大皇后。尉迟迥能被启用,我估计与尉迟炽繁被宇文赟看上,多少有点关系。

尉迟迥还有个美貌的孙女,在尉迟迥倒台后,没入宫中为奴,被杨坚推倒,大受宠爱,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醋意大发,将其处死,杨坚气坏了却又无可奈何,对大臣第一重臣高颎、第二重臣杨素说:“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这是汉语中最早的关于“自由”的记载之一。高颎安慰杨坚:“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高颎说的妇人,可能是尉迟女,也可能是独孤皇后,无论是谁,传到身为妇人的独孤皇后那里,都不是滋味,从此独孤皇后恨上了高颎。在皇后的枕头风下,高颎第一重臣的地位被杨素取代。本来高、杨分别支持杨坚的长子太子杨勇、次子晋王杨广,高、杨地位的消长,间接导致杨勇被废、杨广接班,再间接导致隋朝短命。尉迟女的蝴蝶翅膀,掀起一场大风暴。

申国公李穆,经历了整个西魏(535—556)、北周(556—581),因为救过周太祖宇文泰一命,所以一直是西魏、北周的顶级大臣,可谓富贵等身。周宣帝朝,跻身3大佬第二位,出任并州总管,坐镇北齐陪都太原。北周灭齐之后,北周共5大城市,首都长安、北齐首都邺城——相州、北齐陪都太原——并州、北魏故都洛阳——洛州、成都——益州。第一大佬尉迟迥管2个,邺城和洛阳,第二大佬李穆管太原,第三大佬杨坚管首都长安,烈士子弟庸国公王谦管成都。

580年,杨坚专权日甚,尉迟迥准备在邺城起兵造杨坚的反,坐镇成都的益州总管、庸国公王谦响应,于是李穆的态度就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身为深受周恩的重臣,李穆派第10子李浑,带着个熨斗去长安向杨坚表忠心:“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这是中国最早的熨斗记载之一。北周末年的内战和篡位,其实是杨坚联手李穆,与尉迟迥、王谦之争。

在李穆的支持下,尉迟迥、王谦很快败亡,李穆成了隋朝的开国元勋。“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享有司法豁免权,“自今已后,虽有愆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隋开皇六年(586),李穆寿终正寝,享年77,真正是三朝元老和不倒翁。

李穆的申国公爵位,由送熨斗的李浑继承。隋炀帝年间,谶纬传言:“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更精确的传言说,姓李又名字中带水的人,将来要做皇帝,李浑的姓名都符合,惨遭族灭,谁知造化弄人,真正做皇帝的是隋炀帝的大表哥李渊。

被齐军擒获的定阳守将杨敷,在邺城渡过余生。杨敷的儿子杨素在北周,“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被宇文护引入幕府,成了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宇文邕杀宇文护亲政,自然要翻烧饼,清洗宇文护的党羽,杨素不夹着尾巴躲风头,反而以“守节陷齐,未蒙朝命”为由,再三给皇帝写上访信,要求给杨敷平反,授予谥号。宇文邕这个气啊,老子我没收拾你就不错了,你小子蹬鼻子上脸捋虎须(宇文邕的胡子很长),下令将杨素推出去斩首,杨素说:“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宇文邕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追封杨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宇文邕让杨素写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宇文邕很高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杨素应声答道:“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灭齐战争中,杨素立下战功,文武兼备,不同凡响。杨坚专权时,杨素及时投靠杨坚,也成了新朝开国元勋。在平陈战争,废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的过程中,杨素都居功至伟,获封郢国公、越国公,终于在隋炀帝朝位极人臣,风光无限。《周书 杨敷传》将杨敷守城、突围,写的绘声绘色、可歌可泣,我认为至少被杨素或想拍杨素马屁的人润色过。

杨素死后,其子杨玄感认为隋炀帝要对自己不利,先下手为强起兵造反,未遂,杨素的子孙被杨广杀光。

与杨素有关的典故、故事不少,破镜重圆、红拂夜奔等等。

王谦,565年在邙山之战中被斛律光射死的烈士、庸国公王雄之子,继任庸国公。王谦没啥本事,完全靠父亲的功勋,扶摇直上,做到益州总管,坐镇成都,成了与尉迟迥、李穆并驾齐驱的一方诸侯。580年,看到杨坚专权图谋篡位,他也在成都起兵,呼应相州总管尉迟迥。然而王谦能力低下,“任用多非其才”,他率军出成都城迎战中央军,所部不战而叛,王谦带着20多人马逃跑,被成都附近的新都县令捉住、斩首。随着尉迟迥、王谦迅速败亡,支持北周的力量消亡殆尽,581年周静帝禅位给杨坚,北周灭亡,距离宇文护之死9年,距离北齐灭亡4年,距离周武帝宇文邕去世3年。古往今来,篡位如杨坚这么容易的,空前绝后。

全文完

通宝推:楚庄王,晨池,花大熊,flyingfox,决不倒戈,一介书生,北纬42度,荷兰北极熊,迷途笨狼,胡一刀,
家园 这俩咋谈的?刚开始挺和谐呀

斛律光说:“宜阳小城,久劳战争。今既入彼,欲于汾北取偿,幸勿怪也。”韦孝宽回答道:“宜阳彼之要冲,汾北我之所弃。我弃彼图,取偿安在?

一个说:你不还我宜阳,我可就从汾北堤内损失堤外补了啊(他想说啥?要取汾北直接去呗,人都来这儿了扯闲篇儿废话个啥劲儿呀?威胁人也不是这个威胁办法呀,骗人分兵汾北也不可能呀!)

一个说:小钱补不了大窟窿,从那地方你根本找补不回来

这韦孝宽纯粹就是想干仗的意思呀,亏他还有脸接着说:

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构怨连祸!且沧、瀛大水,千里无烟,复欲使汾、晋之间,横尸暴骨?苟贪寻常之地,涂炭疲弊之人,窃为君不取

搁着我就说:

那地儿穷,你取去吧,反正不是我守!!

所以我当不了领导

还是想不通斛律光说汾北啥意思

家园 你确定这不是龙王?
家园 这个图是王子做的吗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家园 北齐人口占优,兵力为啥不占优呢

北周府兵制效率高?

家园 前面这仗慕容绍宗为啥败得这么惨呢

东魏慕容绍宗进攻侯景,两军对垒于涡阳(今安徽蒙城),慕容绍宗大败,退回谯城。

人数占优,至少高岳部有兵精之称,也没看到啥诡计,就是硬碰硬,结果大败?

家园 侯景传原文如下

高澄又遣慕容绍宗追景,景退保涡阳,使谓绍宗曰:「欲送客邪?将定雄雌邪?」绍宗曰:「将决战。」遂顺风以阵。景闭垒,顷之乃出。绍宗曰:「景多诡,好乘人背。」使备之,果如其言。景命战士皆被短甲短刀,但低视斫人胫马足,遂败绍宗军。裨将斛律光尤之,绍宗曰:「吾战多矣,未见此贼之难也。尔其当之。」光被甲将出,绍宗戒之曰:「勿度涡水。」既而又为景败。绍宗谓曰:「定何如也。」相持连月,景食尽,诳其众以为家口并见杀。众皆信之。绍宗遥谓曰:「尔等家并完。」乃被发向北斗以誓之。景士卒并北人,不乐南度,其将暴显等各率所部降绍宗。景军溃散,丧甲士四万人,马四千匹,辎重万馀两。乃与腹心数骑自硖石济淮,稍收散卒,得马步八百人。

家园 他们和兰陵王有什么渊源吗?

能细说说嘛?

家园 看过这段

候景诡计也没有得逞。

这个低头砍脚的大有宋朝“先以枪揭去其兜牟,即用刀斧斫臂”“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的感觉,不是说不可能发生,但是总觉得敌人是稻草人一样。

所以就是硬拼赢了,这次具体布阵或者战术上候景肯定有胜过慕容的地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