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 -- 任爱杰

共:💬37 🌺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衔枚,马勒口

人嘴里塞棍,是提醒不要出声音,马不吃这套,得把嘴捆起来才行。

家园 呵呵,名将有两种

一种是项羽,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天才,天生就会打仗的。

另一种就是刘邦那样从不会到会,越打越好的。这一种是大多数。

刘邦得到项梁帮助后攻下丰城固然有项梁的兵可能比较精锐的关系。但是也要看到丰城已经是在短时间内第三次遭到围攻。总不能吃了三个馒头却把吃饱的全部功劳都放在最后一个馒头上吧。

家园 昏!

昏,人这么没有克制力吗?

还要嘴里含个棍免得说话?

家园 我认为没有天生会打仗的

很多将领好象没有军事经历就打胜仗似乎天生就会打仗。

我认为不是很确切,有些是出名前不是很显著但不代表没有军事磨练。

还有就是以前曾经有过军事见闻和研究,第一指挥得当作战就胜利(很大程度是运气好,再加上对手不强,赵括就倒霉)。

最后一种是被有意推出来的军事明星,比如皇帝执意要推出来的,开始挂名而已,精心打造的胜利来为之慢慢磨练。

卫霍就属于后者。项羽属于前者,早期不但叔叔亲手指点教导,还参与起义的军事活动,起义后一直带军。

另外丰县攻破,用吃馒头比喻不是很妥当。用这个比喻也是吃了休息了一段,很难说前两次打的差不多了,如果这样根本无须借兵。刘邦早打了。

昏!
家园 衔枚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和人有没有克制力没关系。可能古代带兵的人对于人性都比较悲观,又没有人权概念吧。

家园 任兄给讲讲一代战神这些故事好吗?

......‘就是这个冒充富翁骗了个老婆的诈骗犯刘邦,也就是喜欢在别人的帽子撒尿的无赖刘邦,也就是老喜欢岔开腿坐着有露阴癖的变态刘邦,也就是打了败仗为了逃命三番两次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的狼心狗肺的刘邦’......

任兄妙文,搬个凳子坐好等下篇看。

就是除了刘邦的战绩之外,能不能给咱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地详细讲讲上面提到的这些花边新闻呢?应该有趣得紧。

家园 任老师快继续

等着看战神彭城之役五十九万 (含彭越三万) VS 项羽三万那段.

呃, 不是抬杠, 呵呵.

家园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

中国上古时代的名其实是常用的,姓往往省略不提。有时候一个人的名和绰号往往比这个人的姓氏更加有名。

这主要是因为上古时代大家的交流范围比较小,一个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大姓而已。就好比大王庄的人都姓王,见了面自然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大家亲亲热热地叫声二狗,铁蛋也就是了。刘邦没发达以前也是给人家叫刘季的。

对于外姓嫁进来的媳妇自然要有所区别。所以就多数称他们的姓加排行。例如孟姜,叔隗等等。其实也就是姜家大妞,隗家三妹之类。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各地的交流大大增加,平时活动范围不出二十里地农民会忽然被一下子征发到几千里以外和从来没见过的外地人一起并肩作战。如果打赢了还要当占领军。这种情况下,自然要表明一下自己的与众不同。鞅啊,千秋啊,这类名字可能和文革时代的卫东,跃进等等一样多如牛毛。为了区别起见,人家就说我是卫国来的鞅。后来当了大官就说我是商地的领主鞅。到了秦一统天下之后,大家还动不动要到几千里以外去服徭役。刘邦就给征发到咸阳去过。所以到了秦汉之际,姓和氏就基本合并为一了。

当然具体那个时候人们的正式称呼到底怎么叫我可没什么证据。中国的传统史书死抱着大王庄的传统,对于其描写的人物一概亲昵地只叫名字。记载的平常口语也就说“刘季”等等。碰到象楚怀王这等贵族就不知道正式称呼如何了。好在春秋的贵族在秦末汉初终于全部死光光。不然我们很有可能看到如下的全称:

姬.子.爱新觉罗.弘历。当然,乾隆虽然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却未必就认为自己和商人一样是东夷。这个世系还可推敲。不过呢,象西方人一样把自己的姓当作象德国人的“冯”,法国人的“德”那样冠在自己的名字中也不会希奇。所以韦小宝同志的那个韦门摇氏也是可能会出现的。

家园 王离

如果看过《复活的军团》,就知道从关中有条直通北方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可能就会有不同看法。

一直以来,北方军团的动向比较通常认为是经赵地南下,但这存在难于自圆的问题。任兄认为王离被拖在赵地更是绝不可能,以其分兵后的实力,尚且在围困巨鹿时让诸侯不敢动救援的念头,那需要章邯匆匆北上呢?

其实章邯北上原因史有明载“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说白了就是扑灭一处,自以为不会死灰复燃,赶紧去救另一处火,这种人之常情虽然说明章邯判断失误,但也反衬赵地还没有秦兵救火队。

最近北大出了本书,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了一些战役进程,其中提到北方军团是先南下关中,再东进增援章邯,很有说服力。

家园 不仅仅是史书的问题

象出土的甲骨上面占卜的卜辞上面也没有这样的用法。

《十驾斋养新录》说姓是别婚姻的,氏是辩贵贱的的,他的意思是说姓是表明远祖渊源的东西,不作为个体识别的标志,女子系姓如“孟姜”“叔隗”是作为同姓不婚的一种结果。

至于为什么是女子系而不是男子系呢,他没解释,我觉得是母系社会的一种残留习俗,在母系社会,孩子知父不知母,所以系以母姓,“姜”“姬”这些最早的姓都是女旁也体现了这一点,孩子系母姓,这种习惯汉代还有,比如通常所说“卫太子”,实际上就是卫子夫给汉武帝生的太子,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有一条搜集了不少这类例子,当然,以赵翼的时代是不可能知道母系社会的,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汉代风俗不正

家园 哈哈,侃得这么精彩,送花!
家园 是这样

王国维认为:姓是绝对的外婚制产物,周代之前不是绝对的外婚,故女子不以姓称。和同姓不婚还是有微小的差别。

早期的姓很多来自官职(有的还以之为国名、爵号),母系社会残余的看法很有道理,比如褒姒的“姒”,《广雅》“娣姒,先后也”,大体上就是正妻的意思。

家园 好贴,送花
家园 有没有这个必要呢?

有没有这个必要呢?另外这个解释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证据吗?

家园 来效点力,查了一下,芈字读作mi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