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只知有功臣,不知有朋党 -- 林风清逸

共:💬199 🌺1601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权贵祖上怎么起家的很有意思,本朝的多是泥腿子
家园 其实严格说起来,大家都是炎黄子孙,祖上都阔过

秦赵祖先是飞廉恶来,商末崛起的平民贵族

后人才给周朝赶马车

其实严格说起来,大家都是炎黄子孙,祖上都阔过

倒是本朝贵族上推三代(开国元勋他爹)往往是泥腿子或庄户孙

家园 如此充满恶意,请不要回我的贴,我也不回你的,大家绕着走吧
家园 隋朝的哪段历史?
家园 如果领头干过几件事,管过人,就知道挺简单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尾大不掉,没法兑现酬谢!原因一是手头资源有限,没能力兑现,二是对方要价太高。

解决方法对领导者有三种:

第一,忍着,只要他不作死。心狠手辣一点,就是放纵他作死。这是下属混账。

第二,你还敢有意见,死去吧!属下老实明白的能活下来,这是领导混账。

第三,我让给你来干,逼到这一步,就很危险了。这取决于领导者有没有退路,上升空间。要是没有,底下又不识相,大家没得处了。

很多上位者极其轻视读书人,原因就在于他们以为自己聪明,而其实根本不知道权利是如何运作的。

附带说一句,从管控的角度来讲,领导才能与出身的关系不大,但个人品性相关大一些,常见的错误就是把两者混为一谈。

家园 林兄的回复容我一并在这里回复。

先说出身问题。

林兄的言论我看来大概分为这么几个层次;第一,出身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影响,我同样认为这个是不言自明的;第二,较高的出身能让人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认为这就未必,如林兄所说,草根和贵族也许各能发现一些共性,但是即使在人性把握方面,贵族的共性也未必就是更优秀的,更何况有些人还可能没有这个共性;第三,林兄把以上的结论推广到了开国皇帝这一非常特殊的情况,我便完全不赞同了,很明显,开国皇帝最大的共性就是建立了一个政权,比起这个,出身的高低只能说是一个较小的影响,我不认为皇帝的行为风格主要取决于他青少年时的成长环境。

具体的话题,我想说的河友基本都已经说出来了。林兄讲本质,我这里不妨把我所认为的本质再强调一遍: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主要取决于人的性格,而取决于客观的实力对比,居于劣势的时候为防反扑,必然要下死手。善弈者居于优势时绝不轻出胜负手,李世民赵匡义均以狠辣手段得位,在位后却都有宽仁之名,不是他们改了性子,时势异耳。

我仍然好奇林兄为什么不讲继承人问题,因为继承人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本质问题。建立一个政权要经过你死我活的斗争,一个人成功当上了皇帝,应该说他无疑是当时的强者,不然皇帝也轮不到他当。他造反成功,当上皇帝这一根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根本需要自然就是家天下,他是强者,但他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比起“开国皇帝杀功臣”有一个更具规律性的历史现象,就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太子,没有好下场的。这说明继承人的位置是个挨炮弹的地方,不是那么容易站住的。

我前面提到,草根和富贵的根本区别,是创业资本的多寡造成最终权力布局的能力不同。我还可以补充一点,这种布局能力,有的时候史书上是看不出来的,比如说禁军,这是大概是能左右朝廷政治最重要的力量,而一支部队为谁所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级军官。能从史书上看出禁军的中级军官是谁,他们效忠于谁么?草根也不是没有本钱,譬如刘邦的丰沛故人,朱元璋的濠泗旧部,但是这个本钱,能像富贵人家的家生子那样安插到禁军中级军官的位置么?

再说主席。

我总是说,不要以封建帝王那套来判断主席,我并不是上纲上线地认为把主席比拟于封建帝王是侮辱主席,而是我认为其中的历史逻辑不一致。我见过很多人,本心是很尊重主席的,有时也会用帝王心术这一套去分析历史问题,他们大概把这归属于方法论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方法。如果用帝王那套去套主席,将会发现主席在权术方面只能用平庸来形容,根本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享有如此巨大的威望。

后三十年的宣传,在“毛魔泽东”和“伟大领袖老糊涂”这类低级谎言破产之后,是有意地把主席往封建帝王的方向引的。譬如“秦始皇”,主席对秦皇的推重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伟大人物跨越千年的惺惺相惜。但主席肯定的是秦皇进步的一面,而非全面推崇和学习,偏偏有人利用主席的言论,把主席的形象塑造成秦皇的形象。

流传最广的大概是五八年八大二次会议上这段:“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这话是右派们说的,联想一下五七年“党天下”、“轮流坐庄”之类言论,主席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指代的是自己吗?同样是五八年,北戴河会议上主席提出了“马克思加秦始皇”,这句话现在经常被断章取义。原话讲的问题是第一书记要亲自抓工业,主席的指示是:“只搞分散,不搞独裁不行。……必须有控制,不能专讲民主。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这说的是自己吗?真正想当秦始皇的会叫别人“与秦始皇结合起来”吗?七三年主席会见埃及副总统,又提到“我也是秦始皇”,但是主席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主席紧接着说:“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大家自己看,主席究竟是赞成秦皇的功业,还是赞成“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世袭制度呢?

随着网络的普及,真理越辩越明,人民群众的觉悟也大大提高了,“挂炉烤鸭”、“子孙遭报应”之类无耻谰言也臭不可闻了。但还是有人试图把主席塑造成一个天下为私的封建帝王,家天下实在论证不了,就论证主席在意名誉,要保住自己“不会被清算”,这次被拉出来站台的是赫鲁晓夫同志。主席在五一六通知里讲:“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现在的宣传里,“各级党委”一句经常被省略,其用意不言自明。就算是赫鲁晓夫本人,主席反他主要因为什么?是秘密反对斯大林还是因为三和两全理论?中苏大论战的文章并不是秘密文件,有心人一看就知道,有意思的是现在提起苏共二十大就是反斯大林,三和两全理论极少被提起。当然,三和两全现在已经是中修的执政纲领了,宣传口羞于提起我能理解,但秘密反斯大林的“秘密”二字经常被省略,甚至“斯大林”有时都被代以“个人崇拜”,这难道不是有意为之?

主席在第一次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席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的根本利益,就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站住,不要再跪下去。主席要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名誉,只要什么都不必做,后继者无论是谁都得高举开国领袖的大旗;主席要是就为了保住红色江山不变色,比如硬推张春桥同志,为他扫平一切障碍这样的事,也不是办不到;但是主席把决定权最后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这是封建帝王会做的吗?

最后说说形而上的东西。林兄的文章最近拜读了不少,如我第一个回复标题,我觉得林兄学究气还是太重了。或者再具体点说,我认为某些方面,林兄还是有点贵族意识,其他的话就不宜交浅言深了。

通宝推:桥上,西门飘飘,
家园 孤立、割裂地看问题

孤立、割裂地看问题,所以你会觉得无法讨论。

统计需要大量数据做支撑。

没有大量数据,一种情况是信息确实过少,还有一种就是分类过细。

君主是一个特殊的政治领导职位,但是政治领导职位不是只有国家元首。社会上也有很多小团体的领导。他们实际上也是一些小君主。

这构成了社会上对君主讨论的主要基础。

而对讨论者而言,从中获得对他们有用/有益的启发,是他们参与讨论的价值所在。

所以,开国帝王,草根出身,大家讨论得很热烈。

之所以看重出身,是因为现代中国社会已经没有谁生来就是顶尖的。大部分人头顶上都会有更高的层级。而且,我们都是从子女成长为父母的,在家庭关系上,我们都是从低层级上升到高层级的。所以,草根出身的君主的经历,对几乎所有人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所以,将君主问题扩展到领导问题,将出身问题扩展到层级问题,那么讨论内容的丰富性就会大大扩展。

避免孤立的、割裂的看问题,那么这个世界是很大的。广阔天地,大有可谈。

家园 继承人问题涉及到每一个人

国家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关。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力。国家运作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在这里一般是说人类社会,是指人类依据相互影响关联的关系,组织起来的群体。目前常见的定义说:“社会就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或纪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没有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个体所聚集成的群体不成为社会。”“社会是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这些说法牵扯了太多东西,其实简单地说,社会本质上就是人们密切交互、组成群体的大集合。

社会权力不单单只有国家权力,因此权力也不仅仅因为国家而存在。

协调是权力的本质。国家根据不同的政治层级会拥有不同大小的权力,自发组织的小团体根据政治地位的高低也会有不同的权力。协调关系、协调处理社会事务,是权力的本质。

继承人问题,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继承人问题。

之前看你的帖子我看到继承人问题了,然而我忙着照顾自己的继承人,后来又为了这家伙的好日子出去拼命干活没顾着上网,所以到今天才回复,还希望谅解。

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继承人问题。君主领袖有继承人问题,普通人也有继承人问题。

你说我有贵族意识,而且言犹未尽。我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确实,我有一些特别的想法,说贵族意识,算是很接近了。

贵族垄断一些社会权力,乃至垄断一些社会制度,已经很久了。有些事情,如今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其实已经很隔膜了,觉得那不是我们的东西,而是贵族的东西。

对此,有两个比较古老的例子。

第一个,晋无公室与三家分晋。这是两件事,是一个例子。

大约是晋襄公的时候,晋国出现了同时为军事和行政首脑的正卿,实际上取代了君主的地位。从此,晋国卿士的势力开始超越公室。用成语说,就是喧宾夺主。用我们讨论的问题来说,就是功臣压制了帝王。由于晋国公室子弟稀少,大约是晋襄公死后,晋国最大的六家卿士,将自己的子弟送进了专门为公族子弟建立的学校学习。

卿士子弟取代公族子弟进入公族学校学习,这件事,奠定了后来三家分晋的历史基础。只不过一般人往往只看到其中的政治意义,而且往往忽略掉这件事,却不知道这件事,直指我们现在所谈的继承人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晋国六卿逐渐架空了晋国国君,并最终建立了三个大国。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一件事。这一次,不是一个权臣篡位,而是几个大家族共同决定瓜分自己所在的大国。一个国家内部,出现了同时出现几个建立了国家形式的社会组织——卿家——的现象。三家分晋,他们的家主固然首先控制了晋国的大权,但是随后他们的重要举措就是直接借用了现成的继承人培养体制。

这个继承人培养体制,至迟是西周时代就正规化制度化的。而且,这个制度还是等级森严的,一般贵族所学习的内容与君族不同。晋国六卿原先还享受不到公族的教育。

西周关于继承人培养有正规化的制度。这个制度是贵族专有的,内部等级分明的。

对于普通平民来说,继承人培养,至少是西周时代就贵族化了。

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陈胜吴广。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同一柄犀利的长剑,刺穿了西周时代所开始形成的贵族垄断的社会结构。然而,很显然,很多事情还是贵族化的,平民没有资源可以充分掌握。比如继承人培养制度。不是因为贵族知道培养继承人、平民都不知道培养继承人,而是术业有专攻,他们的培养方向各自不同。

我们常说,社会有阶级,有阶层。刚才我也说,西周的继承人培养体系,等级分明。事实上,这些阶级、阶层、等级,都与他们在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职能有关。

君主总揽一切政治权力,所以他们要针对性培养君主继承人。公卿分领专项政治权力,所以针对专项开展教育。平民分担社会生产职能,因而主要针对生产职能开展教育。

这是等级森严的时代所形成的、世代传承的社会教育形式。四个字概括:

世守其职。

这样的社会,各个阶级都比较固定。西周王朝就是企图建立这样一个社会。

汉朝初期几代人,看到社会破坏严重,也采取了这样的政策。说起来是休养生息,其实各处都是保守稳定,据说因为世守其职,有些家族干脆以官职或者职业为姓氏。那么,成效如何呢?西周的事情大家是众说纷纭,汉初的事情则大多是赞不绝口。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几乎成为典范治理。

世守其职是有合理性的。

社会竞争激烈以后,生存压力巨大。为此,需要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同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保证合适的人才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世守其职不能彻底固化,察举、征辟成为重要补充。

西周时代的继承人培养制度,到了西汉,已经推广、改造为全民的继承人培养制度。

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家都是这样做不假,能做到什么样,就是另一回事了。更不要说很多人囿于见识和能力,无法良好的培养继承人。

自己没有见识,就不知道如何培养继承人。所以,知道培养继承人,有这个见识是第一步。见识是制约继承人培养问题的第一个因素。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受制于这个因素。当然,先秦时代的贵族一般有这个见识,而平民应该有很多人也有这个见识,单纯从数量上,不一定谁多谁少。

有了这个见识,那就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培养继承人。有能力就自己培养,没有就要请老师。这是第二步。老师要吃人间烟火,你就要出钱。于是经济实力成为制约继承人培养问题的第二个因素。显然,大部分平民玩不过贵族。不过,也有一部分平民比贵族还阔。

有钱不一定能请到好老师。

老师也要看你值得不值得教。这就是你自己的声望了。声望是自己刷出来的,先辈的指点也很重要。因此,这又涉及到之前自己所经历的继承人培养。

这有点蛇咬尾巴,这个因素可以先不讲。

请老师也需要好眼光,老师也需要好平台。这是双向选择。贵族的平台一般来说要比平民的平台富贵一些。因此在教育资源上,平民要吃一些亏。

这还是经济因素。

平民至此已经有两个因素吃亏了,而且影响了至少四个方面。是否知道培养继承人,是否有能力培养继承人,是否请得到人帮忙培养继承人,是否可以请到高明的人帮忙培养继承人。这四个方面。

此外还有一点,刚才粗略谈了,分工。平民的分工一般是生产职业,贵族的分工一般是政治职业。政治职业本身就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继承人问题,而生产职业的继承人问题相对简单一些,比如手艺保密,传儿不传女……

这样,让一个平民和贵族同时居于国家政治领袖的地位,去培养继承人,去调整集团关系为子女铺路,哪一个会好更加有办法一些呢?

一个学了立体几何的人和一个只学过平面几何的人去做高考几何题,谁更有概率获胜?

世家大族的主要专业就是政治管理,其中就深刻涉及到了继承人问题。相当多的世家大族在这方面都拥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平民在这个事情上,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去传承、掌握、学习这些知识,而且,很多平民也没有足够的紧迫感去学习这些知识。

平民也有继承问题,贵族也有继承问题。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贵族可以用财力去弥补精力的不足,贵族也可以用自己的工作平台来弥补自己见识的不足进而弥补精力的不足,但是平民却要辛苦很多。

所以平民先天就处于弱势地位。

平民出身的领袖,要处理的很多事情,在贵族出身的领袖看来,有很多都是不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都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刘邦就面临着太上皇的问题,过去的贵族就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接班的时候老子基本上都死了。比如朱元璋就面临着自己的皇太孙控制不了功臣集团的问题,因为他的皇太孙似乎太弱了。那么朱允炆为什么太弱了?他不是很好学么?怎么没长进呢?因为他所学的东西,放到春秋战国,可能连公卿都不如。孔子一门所传下来的学问,学了以后,人们往往只能做秘书,可恨的是这种秘书还往往野心很大(所以我觉得孔学很不好)。朱元璋的继承人问题,是朱元璋的见识、能力造成的。也是朱元璋所请的那些老师所造成的。那些老师不高明,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夫子。但是这种追溯,首先就局限于平民范围内,不涉及那些世家大族或者贵族。那些世家、贵族,所掌握的很多东西还是不同于平民的。

想想看,当汉魏时代的刘劭已经写下《人物志》这样的书,对社会人物的鉴别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地理论分析的时候,21世纪的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学习了解别人,我们和刘劭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只是说约略说一下存在差距,真实差距也许不是如此之大。

刚才出于简单,直接用贵族和平民,用比较典型化的方式,简化地说了一下认识差异的问题对继承人问题造成的不同影响。平民在继承人问题上也可以做得很好。很早以前我有个观点就是,双方对阵,无论敌人有多强,只要我最强的攻击可以致敌以死命,那么我就有胜的机会。何况,现代社会越来越公平,中国社会更加从陈胜吴广就直接了当地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平民与贵族的差距只是存在,而不是截然不可逾越地鸿沟。

平民出身的领导,普通社会上的领导,不一定是国家元首,在继承人培养问题上,确实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只是,在国家元首这个级别例子太少,单独讨论缺乏印证,所以对国家首脑这个级别的情况,只能讨论讨论作为参考意见。况且,我们也很少有人见识到这个级别的内部情况,有些内部信息,比如他们的一些可以说但不可以写的看法,我们不掌握,所以这种讨论也比较受局限。只不过,国家领导也不过是社会领导的一个特殊类型,一些共同的特点我们还是可以谈一谈的,我们大家对这个问题有的谈,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你说继承人是挨炮弹的。这个说法有个小问题。在政治斗争中,不光继承人是挨炮弹的,所有的领导都是挨炮弹的。很多继承人被炮弹炸得外焦里嫩,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不具有足够的能力呆在那个位置上。而且这个很多,恐怕不能包括汉明帝刘庄,魏明帝曹睿。第二代皇帝即位前就是太子的开国王朝,西汉东汉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隋唐明,都是。至于说第二代皇帝被赶下马,那个时候他们谈不上什么继承人了。

开国皇帝杀功臣这个事,如果只谈开国皇帝和他们的关系,那就主要是大领导和小领导的关系协调问题,涉及到其他次要问题,比如继承人培养。如果只谈继承人和开国功臣集团的关系,那就主要是继承人培养制度的问题,涉及到前代关系协调问题。

至于说我有没有贵族意识,这个事不重要,虽然我个人很想知道你欲言又止的是什么。而且,贵族可以培养继承人,平民一样可以培养嘛。只不过贵族们培养的是君王公卿,我只需要培养个能凭本事吃饱饭的就可以了。

其实,平民的继承人所需要的才能比君王公卿还要多一些。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自己干活从事生产,自己交朋友建立关系,自己通过朋友获取信息情报,自己规避社会和自然风险,自己制定计划指导生活,自己寻找对象建立家庭……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遇到问题也很难当时就知道属于什么事情。

平民的辅助体系很弱小,于是要自己多考虑。备多力分,容易出问题,就更加需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毛主席的家庭是平民出身而又在当地形成较大势力的家庭,他们家是有基础的,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要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要说贵族意识,可能老毛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贵族意识吧。将贵族垄断了的东西重新带给平民,让人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完善,知识就是力量,使人民更加有力量,这就是革命最有力的成果吧。

贵族老爷的教育与平民的教育统合成社会新人的教育,从而实现社会的平等、进步、繁荣,这是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一直在实现当中。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还是一并在这里回复。

如果林兄是想讲领导问题,我觉得切入点选取不当。开国君主的特殊性是非常强的,和一般领导比起来,开国君主既有创业和守业的不同,又有权力受限和不受限的区别,这都已经属于质变范畴。河友们的回复我没看到谈领导问题的,林兄总不会说大家都在孤立割裂的看问题吧。尽管大家仍然可以从彼此的言论中获得启发和益处,不过未必吻合发帖索要探讨的内容吧。

鉴于和林兄似乎有认识上的根本差异,说点别的。我想指出一个现象,西方有所谓“几代才能出贵族”的说法,中国有更具体的说法,叫“几世长者知服食”,这个几究竟是多少我忘了。我认为这说法是非常准确的。

我认为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生产生活中都能学会,林兄说难易不同,自然有理,不过我认为重点还是在都能学会上。一般人真正学不会的技能,是那些非常基础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的,但却完全没有用的技能。譬如餐具如何执拿摆放方为优雅?服饰如何穿戴搭配方显高贵?事实上如何执拿摆放餐具,也不会让食物吃起来更美味,如何穿戴搭配服饰,贵族范大概也不会让人感到更舒适。

这说法是贵族老爷们说的,他们准确地靠这个区分了贵族和草根。他们未敢指责草根愚笨或不通人情,因为有一类叫“暴发户”的人是反证。

通宝推:飒勒青,微笑问天,刹那芳华,
家园 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不少

什么事都显着他了

一个大老板巡查工作,听着汇报直接安排指导自己部下的几个干部、员工工作,很是利索。我在边上听着,也觉得条理清晰,思路清楚。

恰好巡查到个问题要出大事,大老板现场办公立即上手解决,并批评了几句部下。然后大家就围拢起来专心办事。

这个时候有个看热闹的就对我夸赞大老板厉害,安排得当,有责任心。

现场连上六七个部属一共十几号人,除了必要的汇报和对答,就没一个人吭气的!

我也很烦,这不是坑我嘛!就挪了挪。

然后这位干脆偎近他们一点,去夸奖大老板。。。

大老板理好头绪,很娴熟地动手收拾残局,看他很积极,就随便聊了几句闲话。这位受宠若惊地忙着赞叹大老板贵人多忘事。。。

让我充分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猥琐。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没有自知之明是第一。好逞易穷是第二。谄媚无本是第三。层层递进。

没有自知之明所以喜欢表现。

没有能力又好表现所以容易出糗。

容易出糗所以胆小怕事。

胆小怕事又好表现,于是就软弱猥琐溜须逢迎。

媚人而不近人,用人而不谢人。

畏威而不怀德。

贪而无义。

最要命的是,毫无担当。

而这,恰好是儒家思想的最大弊病。

儒家出身类似于司仪。所有人都归他指挥,比主家还厉害。这养成了他的骄纵。但是呢,不是主家,所以慕虚荣而不负责任。

属于越俎代庖的人。

虚,没有根底。狂,越俎代庖。伪,形式大于实际。碎,琐碎无聊。

备多力分,人力有尽。这种人专注于琐碎的形式仪节,错误安排力量分配,很误事。

通宝推:假设,盲人摸象,
家园 您这牢骚有点过重!人家也是有老婆孩子要养的!
家园 问题在于我们都不是这个单位的。。。

我们都是真正的看客。

这位算是和这个大老板有七拐八弯的熟人。

另外也主要是最近考察儒家和雇佣官僚的起源,发现他们都是这样的人。

家园 你为阐述贵族子弟杰出直接杜撰可不好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翻翻《左转》就知道所谓贵族教育出来的领头羊啥能力还有德行

大约是晋襄公的时候,晋国出现了同时为军事和行政首脑的正卿,实际上取代了君主的地位。从此,晋国卿士的势力开始超越公室。用成语说,就是喧宾夺主。用我们讨论的问题来说,就是功臣压制了帝王。由于晋国公室子弟稀少,大约是晋襄公死后,晋国最大的六家卿士,将自己的子弟送进了专门为公族子弟建立的学校学习。

1、西周完蛋因为有正卿?强大了才设置

2、重耳孩子少孙子也少?

3、重耳和赵衰哪个文化更高?用得着“将自己的子弟送进了专门为公族子弟建立的学校学习”才有出息?恰恰是荒野长大的赵盾更有出息

4、即使按《礼记》要求,难道之前贵族子弟不进序或庠或校?

你为阐述贵族子弟杰出直接杜撰可不好

如果有这样那样的起步优势还被平民子弟撵上,除了相对无能没有其他合理解释

家园 孔子、冉有、子贡是不是儒?缺担当还是缺能力贡献?

孔子、冉有、子贡是不是儒?缺担当还是缺能力贡献?

《论语》才1万来字,加上注释5-10万字,有满嘴跑火车再打字的功夫不如细读一遍,免得低级错误不断——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没有自知之明是第一。好逞易穷是第二。谄媚无本是第三。层层递进。

没有自知之明所以喜欢表现。

没有能力又好表现所以容易出糗。

容易出糗所以胆小怕事。

胆小怕事又好表现,于是就软弱猥琐溜须逢迎。

媚人而不近人,用人而不谢人。

畏威而不怀德。

贪而无义。

最要命的是,毫无担当。

而这,恰好是儒家思想的最大弊病。

儒家出身类似于司仪。所有人都归他指挥,比主家还厉害。这养成了他的骄纵。但是呢,不是主家,所以慕虚荣而不负责任。

属于越俎代庖的人。

虚,没有根底。狂,越俎代庖。伪,形式大于实际。碎,琐碎无聊。

备多力分,人力有尽。这种人专注于琐碎的形式仪节,错误安排力量分配,很误事。

家园 咱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你说的是兴衰变化,平民崛起为贵族,贵族衰落为平民,是纵向的动态过程。

我说的是治事资源,平民具有什么性质,贵族拥有什么条件,是横向的静态现象。

晋文公是贵族,这是静态现象。晋文公家族会有兴衰,这是动态现象。

动态分析是动态分析,不能因此就不做静态分析了。

根据我的经验,越是大事越需要前人指点。一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前人不说,我们根本不知道错过了什么事。常常是等你失掉了,别人才会告诉你失去了什么,而且这也是觉得无足轻重了说漏了嘴,才让你知道的。小门小户容易因为见识不足无法提醒你,衰落之家容易因为阴沉内斗而不肯知会你,情况不同,效果一样。

晋无公族这个事好像春秋时代就有人提了,不是我的发明。

晋文公确实有很多子孙,然而没有什么用。晋襄公是晋文公重耳的儿子,他树立了正卿赵盾。其子晋灵公与卿士矛盾很深,被杀。赵盾对此出不逾境入不讨贼。晋文公之子晋成公接替晋灵公,就依赖赵盾等秉国,对于杀死晋灵公的赵穿以有旧功为名赦免。此事和司马昭杀曹髦何其相似。

赵盾也不是长于荒野。赵盾是贵族子弟,晋文公重臣赵衰之子。晋文公流亡时整个集团周旋于齐楚秦等诸侯之间,算不得荒野。

你可能想说赵武。赵武也不是长于荒野。他十岁复立,教育也很好。

六卿崛起秉政是后来的事,晋文公时代还没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