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 -- gobi

共:💬25 🌺2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里有一点点小错

1928年宛平县从京郊划到河北,所以宛平县衙署从广渠门迁来,

宛平县衙署原来是在地安门西大街上,原址就是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路北的,中国妇女报社。

家园 你是对的,是地安门西

还想请教一下,《卢沟桥和宛平城》上的说法是“地安门以西积庆坊,现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是不是也对?

家园 那地皮应该是妇联的,现在我路过看到的是报社,

至于以前是不是妇联管理干部学院,不知。或者学院的门开在背面,我没看到,也有可能。

家园 又查了一下,应该是妇女报,妇联干部管理学院已经改名搬走了
家园 昨天刚经过,

大家还讨论是上游。不是北京无定河的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4)

宛平城

燕京一带从秦至唐基本都是叫“蓟”,辽分蓟县为二,东为析律县,后改名大兴县,西边就是宛平县。这就是宛平名称最早的来历。宛平,取自“宛然以平”,我琢磨半天不就是说这个地方很平嘛。这古人太有文化了。过去的宛平范围很大,就像北纬42度说的,基本就是北京的“西城区”,不是现在这个西城区,是西半个城。当然大兴就是“东城区”了。现在的丰台、门头沟、房山、石景山、海淀、西城都曾是宛平属地。

1928年北京改北平市,宛平和大兴都缩小为市郊的一部分,划给了河北。宛平县衙就从地安门西积庆坊,现在的妇女报,迁到拱极城。这个县衙在七七事变中被日军炮火所毁,现在原址上修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1952年,940年历史的宛平县划入北京后县制取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宛平城

宛平城建于明末。卢沟桥作为北京南大门的咽喉,自古便是军事要地。崇祯十年(1637年),为防李自成农民军,明朝在卢沟桥东修筑拱北城(1640年建成),以扼守咽喉拱卫北京。但是这个坚固的堡垒没有守住北京的南大门。1644年农历三月李自成分南北两路进攻北京,其中南路刘芳亮克保定过卢沟桥抵达北京城下。没查到其间在卢沟桥或拱北城存在激战。一方面当时守卫京城的明军战斗力极低下,很可能根本没怎么抵抗,另一方面农历三月的永定河河窄水浅,卢沟桥也就失去天险咽喉的作用。

说起李自成攻占北京真很偶然。李自成崇祯十七年初从陕西出发,一路顺利,但在山西代州、宁武关与周遇吉大战二十余日,明军火药用尽,方才破城。破城后一算,前后死了7万人。小小宁武就这么大损失,后面还有拥有重兵的宣、大,还有天险居庸关,真是信心全无,于是李自成打算撤回陕西。但就在破城当晚,宣、大总兵降表先后送到,李自成不得不接着东征。之后居庸关,基本都是投降,也没费力气。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还想着和崇祯议和,分给他陕西做个土皇帝就满足了,没想颠覆明朝。只是崇祯死硬不答应议和,叛臣内应又太给力,是想做土皇帝也不成了。京城破城之时,吴三桂的勤王援军其实只差两天就能到。你可以说历史巧合,如果宣、大降表晚点发,李自成就走了,也就不用降了;如果崇祯能多撑两天,援军就到了。但从明军一路投降来看,其实崇祯玩完是必然的,只是迟早而已。

从拱北城的修建者武俊的遭遇就能看出明末的朽烂。崇祯打算修城,内宫监群议需要“三十二万余”,御马监太监武俊重估仅需14万余两白银,修完甚至剩余比自己预估还节余2万多两。但清廉的武俊却被诬告“冒支”银两被捕入狱。

明朝灭亡也是命。拱北城东门叫顺治门,西门叫永昌门。建成4年后,李自成破城称帝,年号永昌,清兵同年入关称帝,年号顺治。防守的堡垒预示着终结者的名字,真是讽刺啊。

拱北城清代改名为拱极城,永昌门也改名为威严门。之后承平日久,拱极城的军事意义渐渐减弱。清末原本只驻扎军兵的拱极城也逐渐有了茶楼、酒店、旅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3年重修的仿古建筑。

到了清末,平静了两百年的北京城再次出现了异族的军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从卢沟桥通过,未见到在宛平城的战斗记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法国远征军过卢沟桥

七七事变,卢沟桥、宛平城骤然成为全国人民的焦点。这也是宛平城4百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发挥咽喉堡垒的军事作用。宛平城扼守平汉铁路进出京城咽喉。由于依托宛平这一坚固的堡垒,虽然北面的铁路桥曾失守,但宛平守军能够快速夺回。宛平守军一直坚持到南苑失守后,29军全线撤退之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宛平城通宝推:北纬42度,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5)

宛平城(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宛平城是华北现存唯一的两门卫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东西有城门和瓮城,南北有敌楼、中心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城墙高10米宽5米,十分坚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修缮前的城门

七七事变宛平城破坏严重。1958年为交通通畅又拆了东西城门。1984年,为保护文物,重建了两座城楼和瓮城并参照明清卫城形制修缮了城墙。2001年,宛平城的第二次修缮恢复了4个角楼、4个敌楼、2个中心楼。2003年,宛平城内恢复宛平县衙、卢沟驿、兴隆寺、拱极营,形成仿古明清一条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次修缮中保留了城墙上的部分弹痕--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七七事变后的损毁的宛平城东门顺治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损毁严重的城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历经历次修缮保留下来的七七事变弹痕

现在的宛平城是一个有着居民的活景点。

城内有小学、养老院、居委会、交通队,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抗战纪念馆。城内大街宽敞整洁,两旁建筑古色古香,就像很多装修过的景点一样。但即便游览的当时我并不知道那些酒肆、驿站的仿古建筑是近些年新修的,但那种簇新的感觉仍然扑面而来。我想看看宛平城日常的、未经装扮的样子,便走进了旁边拥挤的巷子。

小巷中十分普通,与北方大多数村镇别无二致,建筑大多是红砖或水泥墙面,应该最早不过是最近三四十年。走不几步便看到了城墙,但居民的房子沿着墙壁修了一排,很难靠近到城墙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又往东走回了一段,到了东门的北角附近,那里露出大段的城墙。脱落的砖让城墙到处坑坑洼洼,特别是最下面1米左右高的墙面基本没有多少完好的墙砖。青灰的城墙陈旧,但很难说有多古旧。我试着找寻历史的感受,但城墙和周围的房屋是那样的普通,让感怀、壮怀的尝试都徒劳而可笑。但我依然感觉到一些不同。这墙不同与那条簇新的仿古大街,它不再是景点供人远远的一瞥而过,而是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于古迹的保护人们总是处于矛盾的境地。清末以后国势衰微,很多古迹逐渐颓废毁坏,新建筑日渐西化,许多重修几乎等同于破坏。之后梁思成等学者倡导的"修旧如旧"保护了一批古迹。新政权成立,有着"敢叫旧貌换新颜"的气魄,提出"古为今用",让老古董接受新思想改造。几十年过去,一方面古迹受到破坏、另一方面为了开发旅游,众多的古迹又纷纷被圈养起来收费参观。

在荷兰、比利时城市中行走时,很欣赏欧洲古建筑与现代城市的交融。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随处可见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建筑。最感慨的是这些建筑仍然保持着功能性,是一个个活着的建筑,而不仅仅是景观。

没有维护的建筑是无法长久保存的。但只维护不使用则导致成本太高,也难以长久。"古为今用"赋予古迹以功能性,达到成本效益的平衡,其实是很好的思路,是长久保存古迹的良方。但类似卢沟桥的古为今用由于带给建筑过大的负担,却加速了建筑的毁坏。最后保护走向了极端,彻底停止了建筑的使用,这个建筑便失去了风采和神韵。最后为了保障维护,又通过收费将猛兽关进笼子。

其实,卢沟桥桥身坚固,屹立了八百年,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于桥不会造成负载过重而破坏桥。卢沟桥闻名于世的魅力之一就是它历经八百年的传奇。不希望这个传奇由于圈养的景点而终止。

关键词(Tags): #宛平#卢沟桥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6)

卢沟桥和宛平城的战略位置

卢沟桥之所以历朝历代都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进出京城的南大门,必经之路。

自近代以来,卢沟桥作为交通咽喉的地位渐渐降低。原因是现代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在永定河上修建了诸多的桥梁,结束了卢沟桥的"垄断"地位。

截至2002年从三家店到卢沟桥之间的十座桥:

1、 1192年金代芦沟桥 (芦沟桥)

2、 1898年京广线铁路桥 (京广线5号桥)(芦沟桥)

3、 1908年詹天佑设计的京门铁路桥(三家店)

4、 1921年法国人设计的京门公路桥(三家店)

5、 1939年日本人修的丰沙线旧桥墩 (三家店)

6、 1956年三家店拦河闸桥(三家店)

7、 1971年丰沙铁路复线桥(三家店)

8、 1971年芦沟新桥 (芦沟桥)

9、 1985年斜军联络线一号特大桥 (三家店)

10、 2002年京原公路新桥(三家店)

  

在历经706年之后,永定河上终于迎来了第二座固定桥梁,卢汉铁路上的卢沟铁路桥。清末洋务运动,兴修铁路被列为第一要务,但修哪里却引起李鸿章等人争论。最后采纳了张之洞的卢汉线,"自京城外之卢沟桥起,经河南达于湖北汉口镇",以既便于"土货"通商,有利于收回建设成本,又利用位处中原的中心位置联络西北东南,达到国防的功用。卢沟桥作为铁路的起点,便是看重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之后李鸿章原力倡的津通线(天津到通州)就改为卢津线了。后八国联军为便于给养,又延伸铁路到了正阳门(过去的北京站),所以1906年全线通车时卢汉线改名为京汉线,而卢津线也就叫京津线了。

虽然卢沟桥不再是始发站,但作为交汇点,卢沟桥的战略地位却依然重要。当然,重要的不再是卢沟老桥,而是新修的卢沟铁路桥。但由于两桥仅仅相隔300来米,所以宛平城依然是扼守咽喉的桥头堡。七七事变前,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北平,因此日军进攻宛平城、卢沟铁路桥其实就是想掐断北平唯一的对外联络。英勇的宛平守军在举国的瞩目下不辱使命,一直坚持到南苑失手,全军撤退之后才放弃了宛平城和卢沟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七七事变时形势图。图上卢沟桥右侧的铁路交汇处为丰台车站,事变前已经被日军占据。而通向西面的铁路——京门只是用于从门头沟运煤。因此当时卢沟铁路桥是北平唯一与外界联络的通道。

今日的卢沟桥附近仍然是交通要道。卢沟桥北的卢沟铁路桥经过重修,作为京广线5号桥依然通车。1971年,卢沟桥南不过一公里的卢沟新桥分担了卢沟桥的公路交通重担。2014年京港澳高速紧贴卢沟新桥南侧通过。同时,东侧五环路沿着永定河从宛平城与卢沟桥之间的地下穿过,西侧高铁和谐号沿永定河往返穿梭。历史和现代环绕着卢沟桥交织在一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站在桥头广场看五环路从地下穿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桥北是卢沟铁路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桥南是卢沟新桥和宛平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西面高铁往来穿梭

关键词(Tags): #卢沟桥#宛平#卢汉铁路通宝推:关中农民,北纬42度,
家园 不是圈养是圈钱

这样的历史教育场所,靠纳税人的钱维持的,不应该再收一遍钱?

小时候南京中山陵是自由进出的,改开后有一阵子也被圈起来了,收钱。

后来据说是连战告御状,才停止收费。

是啊,人家的后人还没死绝,你凭什么拿人家的祖坟挣钱。

家园 2007年卢沟桥事变70周年当天

200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70周年纪念日也收费,而当天居然没有纪念活动:

http://m.poco.cn/vision/detail.php?act_id=1175028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