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东北开拓论 -- 林风清逸
不得要领。
而且这不得要领是两方面的,我觉得文章本身不得要领的同时文章的要领我也无法理解。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套用一句老话:思而不学则殆,我看到回复里您自承不是东北人,我这里再冒昧的猜测一下,您对东北第一手的认识也缺乏得很,这篇文章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
所谓“东北沃野千里,物华天宝”,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臆断,数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未对此地产生兴趣的历史现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百年以前,汉族人民到东北讨生活还有个专有名词,叫闯关东,一个闯字概括了背后多少苦难艰辛。闯关东不是求发财,是求活命,到东北求活命不是因为东北“沃野千里,物华天宝”,而是因为东北人少地多而已。
顺带再一说,闯关东直接改变了东北的民族结构,闯关东的移民占东北人口比例远超于东北原住民。现在的东北民族结构不仅是以汉族为主体,而且汉族文化和生活习惯是全方位渗透到社会基层的。所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要修路,要加强羁縻的观点我非常难以理解,要说路远道难吧,东北再难能难过川滇?至于谈到对全是自己人的地方羁縻,我更加不明白是怎么个心态了。
东北现在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东北没人了。众所周知,东北是城市化比例最高,公有制经济占比最大的地区,这两件事的无疑都是有利于执行政策的。因此改开伊始,推行粗暴式计划生育,东北是贯彻最坚决,或者说受害最大的。具体说有多大,就我本人的一点了解,东北在七十年代末就开始了计划生育,城市八零后和九零后的独生子女率应该是趋近百分之百的——1990年辽宁城镇人口就超过50%了。
东北的人口基数已经在不可挽回的萎缩。2000年的人口普查,辽吉黑的生育率是0.98、0.84、0.88,到了2010年,只有0.74、0.76、0.75了。平均只有0.75,就意味着东北这一代有四分之一的人将断子绝孙,这带来的社会后果,很快就能看到,已经不用在无法保持世代更替的宏观层面上讨论了。至于下岗导致经济崩溃,高素质人才流失,相对于这个,只不过是雪上加霜的小问题了。
反而从宏观层面看,我对东北没那么悲观,东北成为“共和国长子”,本来就是一时之运。近代中华式微,日俄崛起,东北的区位优势明显,人口也是在这时暴涨的,而且从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看,涨的都是优质人口。现在中华复兴,东北作为偏远苦寒之地,只不过回到常态而已。“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认为是一句不切实际的口号,东北地区的工业先发优势并不重要而且也已趋于枯竭,实际已经处于后发地位。东北以前在全国工业布局里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能也没必要复现。
相反如您所说,东北的商品粮供应意义更为重大,而要提高商品率,人少地多正合适。至于您所提及的粮食运输保障问题乃至国家安全问题,那是要依靠整个国势的,中国强盛,外敌自然不敢染指,遇到炮党那样的,江浙人够多了,也一样不免于荼毒。
总之,您所看重的“以数百年为尺度”的宏观问题,我愧无这么强的预见性。而迫在眉睫的内部社会危机,我觉得需要想办法应对,这问题直接归直接,却也没那么容易发“灭此朝食”的豪言壮语。
先说一句,原文是以地理、特别是军事地理的视角展开观察的。以此为纲领,联系经济、历史、政治、交通等各项目。
你的意见很重要,指出了三件事。
第一,东北自然资源问题。
第二,东北人口和经济结构问题。
第三,东北历史地理定位问题。
对此我做相应回答。
原文简略,大多是概略性的文字描述,很多事情没有讲清楚。文字描叙需要数据支撑,很多数据没有列出,因此引来很多批评。在此补充一些数据,希望可以减少一些批评。
第一个,东北自然资源问题。
东北沃野千里、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
以农业而论,首先,东北具有广阔的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北大仓三个字,极言其利。这是东北自身雄厚的粮食基础。据媒体报道,2008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178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7%,超过全国粮食产量的六分之一。东北三省面积为78.73万平方公里,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面积则是48.6万平方公里,东北面积是四川面积的1.6倍。2013年,四川粮食产量是677.4亿斤(2013年四川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增加了大约一百亿斤,所以5年前的2008年大约是500-600亿斤)。粗略计算,东北粮食产量是四川的2.6倍。所以,东北单位国土面积(不是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甚至还要超过四川。如果四川可以说是沃野千里、物华天宝,那么东北更加可以说沃野千里、物华天宝。历史上,四川因为物产丰富而号称陆海。东北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陆海。
其次,东北部分地区确实热量不足,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但是,东北林业发达。林业及相关的生物资源丰富。
以矿业而论,东北储量丰富,种类齐全,拥有石油、铁、铜、钼以及金矿等等。
农业和矿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我们知道,东北农业有粮有木,矿业有金有铁,基础扎实。
农业基础雄厚,所以称得上沃野千里,矿业资源丰富,所以称得上是物华天宝。
东北沃野千里,物华天宝。沃野千里,物华天宝,当然称得上是帝王之资。
第二个,东北人口和经济结构问题。
如你所说,以减少人口为实际效果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措施,违背了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提升人口素质的初衷,成为当前的东北问题的一部分因素。
这一点原本我不了解,感谢你的补充和提醒。
如你所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东北经济结构在当前公有制经济被强制削弱的大背景下面临着衰退。
因为工作关系,我听说和见到了相当数量的东北人和他们的事情。比如女性卖淫问题和男性黑社会问题。普通人不得不抛弃基本的道德诉求,可见社会危机严重程度。早些年四川人在这方面是很出名的,现在是东北人得了这个恶名。前段时间粗略地观察过四川的经济状态,发现四川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由此可见东北目前的危机也很严重。
根据社会观察,我得出的结论是东北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面临崩溃的状态,处于严重危机。这个结论其实不用我自己观察,国家反复强调振兴东北、复兴东北,其实已经承认了东北经济和社会都存在严重问题了。自己的观察只不过是对官方宣传的复核而已。
至于说高素质人才流失,我还有另外的看法。这一点要和经济地理联系起来说。
长江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的精华地区。这一区域经济繁荣发达,经济需求旺盛,人人都知道,这里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但是,这里同时还抽干了东北的重工业。原因非常简单,市场需求。长江地区的市场需求极为旺盛,生产设备的更新、调试、设计,都提出了大量的要求。东北远在千里之外,东北的重工业企业想要对长江地区特别是华东地区的工厂设备需求做出灵敏反应,天然就存在障碍。尽可能地靠近服务对象,尽可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这是市场对生产厂家的基本要求。东北在地理上天然的就存在劣势。
东北是重工业基地,重工业本来就要服务于轻工业。轻工业区极其发达却又远离重工业区,那么倒霉的只能是重工业区。
想解决也可以,反馈部门前置。东北重工业企业直接在江浙设立意见采集部门。其实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整体搬迁到江浙,或者至少是接近江浙的地区。
所以,东北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必然要流失。
只不过,东北的经济如果比较繁荣,那么人才流失速度还可以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如果东北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那么人才的流失就会加速,以至于发展到不可承受的地步。
要控制流失,就只有发展自己。
逃离北上广的那些人后来又逃回了北上广,原因就是二三线城市自己的基本条件不行。
如你所说,以先发优势繁荣的东北经济结构在当前国内市场全面发展的形势下已经彻底失去先发优势,沦为后发地区。说得很正确,我很赞同。
三个方面,我都赞同。
强调通道问题,就是在针对先发地区会变成落后地区的问题追根溯源。此事下文详叙。
第三个,东北历史地理定位问题。
以经济地理来说,中国经济发展外向型因素越来越强大。一个地区,不但要开发本地市场,还要开发临近市场。不但要开发临近市场,还要开发中长距离市场,乃至于远洋市场。
受此影响,华东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日益发达。华东沿海地区在经济地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长江航道强劲有力,勾连起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七个地区的广阔经济区。秦淮以南,青藏、云贵高原以东,五岭以北,这是一个极其广大的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这一区域自身就具有了繁荣的本钱,锦绣河山。
而这还没有算完。通过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港沟通,长江地区,特别是华东沿海地区,又可以直接开展近海贸易和远洋贸易。通过海路直接对中国沿海开展贸易,可以对西太平洋地区国家开展贸易,可以直接面向世界开展贸易。锦上更添无数花。
这使得华东地区越发繁荣。
我分析过山东的经济地理。山东的地理形势是一个外向型的地理格局。鲁中南山地的分割,导致山东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向型经济区。于是山东经济出现了四面出击的态势。山东以胶东经济为最佳。此地不但有本地市场,还毗邻河北、东北、江苏、日韩,经济上明显强过省内其他区域。而在开放前,山东内地省市经济也谈得上是如火如荼,沿海经济并无较大优势。开放之后,海外市场的加入极大提升了胶东半岛的经济地位,以至于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市场有多大,决定了经济水平有多高。
东北经济与其地理息息相关。
地理上,东北存在巨大的劣势。
先以四川为例子好了。四川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其地西、南皆山岭江河,艰险难行,周边没有强大的外患,因此不利于外敌染指。其地东、北多崇山峻岭,因而易于与内地分割,历史上多次出现游离或者割据政权。号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这是有历史经验的。
东北地理位置同样相对悬远。
仅靠河北内蒙,显然是无法支撑起东北经济的。
要解决,就是更加疯狂地修路,让东北与华东的交通紧密程度达到或者接近于东北内部各省之间的水平。
就目前来说,屈指可数的那一点点通道,根本就不够。单就说一下每年春运时进出东北的客运压力,就知道运力根本就不足。
所以,要发展东北经济,就必须要大幅度拓宽其经济通道,否则不足以发展其经济,衰落是必然的。
东北的经济困局,有多种因素,但是最基本的因素,还是东北相对孤立。
东北与四川还有很大的不同,四川毕竟处于大西南。僻处内陆,周边无强国,使得四川即便可以短暂游离于内地之外,也不会失去。
东北直接面临边疆。
我之前举了历史上的例子。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建州、沙俄、日本、苏联,都曾染指于此。四川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以四川为例子,说四川孤立但不危害华夏,不能反证东北孤立不会危害华夏。
因为理论不能反驳事实。
历史上,失去东北确实会危害华夏,确实会危及华夏存亡,这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不讨论会不会有这个问题,我只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以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用词上,你对羁縻一词提出了批评。认为怎么可以对自己人提出羁縻。这是“政治正确”的问题,是从道德的角度,针对遣词造句的问题提出的批评,我不接受。特别是,我根本没有提出对自己人采取羁縻措施。我只是提出对一个地区必须加强羁縻。羁縻就是控制。如果我直接用控制一词,那么对此的争论相比就消失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针对某一个词的用法、而且是额外添加了语句本身所不存在的内容以后的用法的争论,这种类型的争论是毫无价值的。
至于说“到东北求活命不是因为东北‘沃野千里,物华天宝’,而是因为东北人少地多而已。”这只不过说明,从古代开始,内地对东北的控制就存在一些薄弱因素。
什么样的薄弱因素呢?人口的自发流动,不足以形成对东北的严密掌控。从哪个角度看出这个薄弱因素呢?“到东北求活命”,“人少地多”。这两个角度,都可以看出这个薄弱因素。
那么,当国家政权开展对东北地区的有组织控制,就可以逆转这种自发的流动。
俄国对外东北的殖民,日本对东北的殖民,都是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俄国的事情久远,我们了解得不多。概略地说,就是我国人民被驱逐和消灭,当地彻底俄国化。当然,目前双方和平,我们还有很多人去做生意。这种和平和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时期的和平一样都是毫无保障的。日本的事情还很晚近。日本殖民东北十四年,东北有组织抵抗几乎彻底消失。与之相似的还有台湾。日本殖民台湾五十年,台湾最后一次激烈反抗日本殖民的事件发生在1930年,正好在前后25年的中间节点上。前些年,台湾还出了一个以日本人自居的总统。我们说,我们在东北有大量的移民。其实汉朝在辽东也有大量的移民,但是后来都没了。我们现在在东北有大量的移民,这不解决问题。不但不解决问题,一旦有变,反而只能带来更加沉重的损失。
有人说,只要中国强大,就一切都没有问题,弱小了,就什么都谈不上了。我不喜欢做无能为力的事情。鸡蛋也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谓只要中国强大了云云,说白了就是软实力强就可以掌控一切。但是软实力是可以迅速波动的。硬实力,硬件设施建设,这也是不可忽略的。别的不说,假设有一个摸高三米的人,只要跳起来就可以拿到两米五高处的东西,他是有这个软实力的。但是如果他累了,需要休息一下,跳不到这么高了,怎么办?放弃?两个人决斗,两米五的位置有一把枪,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摸高三米这位打了半天已经累了,够不到了,另外一位则有一架梯子,顺顺当当就爬了上去。
中国人讲软实力,不是为了阻止自己开拓进取。天子有德,可以徕远人。所以占据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放弃了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更加靠外的所有地区?更何况,现在东北经济面临困境,这算什么软实力呢?以所谓软实力为理由,不能说明问题。
自发的流动不能保证对东北的控制,国家层面控制的流动则可以逆转我们国家对东北的控制。
开篇已经说了,东北是帝王之资。
从国内争霸的角度来说,自然是这样。那么换个角度说呢?
东北沃野千里、物华天宝,这是一块根据地,一个跳板。东北一旦为外人掌握,是可以用来直接威胁华夏存亡的一个根据地和跳板。对此,对东北地区孜孜以求的沙皇俄国是清楚的,对东北地区野心勃勃的日本是清楚的,难道只有我们不清楚么?
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来说,自东北出兵,可以直接攻击河北、山东。与从日本、朝鲜、西伯利亚出兵相比,后勤距离大幅度缩短,则攻击距离大幅度延长。而东北自身丰富的自然,又可以加强后勤供应,进一步增强攻击力。
那么历史上东北是否发挥过这样的作用呢?历史上,匈奴对燕赵之地的骚扰,鲜卑对幽州冀州的骚扰,突厥对内地的攻伐,契丹对内地的侵扰,女真对内地的侵扰,有的是部分,有的是全部,相当多的攻击都是从这里发起的。
两晋时代,鲜卑在辽西一带频繁进出中原,十六国时代稳定在河北山东一带建国。
唐朝盛衰转折于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叛军,就是为了防备东北契丹的攻击膨胀起来的。
宋朝干脆就在这样的威胁下始终无法恢复河北经济。
明朝则以所谓天子守国门的姿态定都冀北。
清朝以满蒙军事联盟为基础入侵中原,其根本就是在当时还比较贫瘠的东北,入主以后,他们又严禁内地民众进入东北,企图保有后路。
东北是一个数千年来开发严重不足、控制严重不足的区域,现在我们国力强大,用大量的通道将这个区域与内地严密联系在一起,正当其时。
软实力强大,不是用来睡大觉的,而是用来做一些软实力不足的时候做不了的事情的。
联成一体,地理上彻底联成一体,用大量的通道在地理上联成一体,在当前国力较强的时期,是极为必要的事情。
秦始皇修长城,急于求成,是败笔。隋炀帝修大运河,急于求成,是败笔。但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沟通南北,这一硬件设施建设为中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现在自然也需要想办法进一步加强东北与内地的联系。
汉朝时代,先民们在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存在大量的移民。后来,这些民力变成了鲜卑人一波一波进攻的基础。在隋唐时代,吞并了中原移民的高句丽崛起成为大国,连挫隋唐几代君主的兵锋。在高句丽时代,我们的移民呢?因为失去了与内地的联系,他们不但保不住自己,还要沦为敌人侵略同胞的工具。而且,这甚至是在内地大部分已经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就像四川一样:天下未乱而先乱,天下已定而未定。东北的情况还要更严重一些,不但是为乱先乱,而且是天下已定,仍然为外患。
东亚沿海地区,不算东南亚,较大的富饶平原区域尽在华夏之手。但是这些区域,东北地区明显较为孤立。
日本当年入侵中国,选择东北作为着手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不过他们运作不正确。我不打算为将来可能的敌国做分析,所以我不讨论应该如何做。他们有聪明人,他们会知道怎么攻。我们也会有聪明人,我们也会知道怎么应对。
加强东北与内地联系,拓宽通道,这是一定的事情,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所困扰的,只是具体的方法,也希望能够在这方面获得有益的意见。
目前来说,一带一路,京津冀经济圈,都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严格来说,根本没涉及这个问题。
一带一路是个东西向的设计,用来勾连京津冀经济圈已经很勉强了,东北就完全忽略掉了。
货物长途输送,走漫长的陆路还是走漫长的海路,如何选择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只不过,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这算是一个还算过得去的设计:总算有人想起来,经济发展必须要跨区域合作了。
由于一带一路沿途的繁荣经济区如此之少,我很想知道一带一路想卖什么东西。经济结构的调整,设计多个国家的调整,不是小事情。这个题目似乎就离东北有些远了。只不过,正因为国家将力量用在了这里,所以,东北的复兴可能就更远了。
加强对西北的开发,这是好事,将来对西北、中亚、西亚东欧的开发都有赖于此,所以我很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只是不想因此忽略掉东北的建设罢了。
对于太行山以东地区来说,京津冀也好,环渤海也好,首先要发展本地经济,其次要发展毗邻经济,那么无论如何,东北这么大一块区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虽然环渤海经济区的提出有利于某下野的重庆市委书记,但是以国家整体发展而论,不能因为此人下野了,与之相关的正经事就不做了。
1、北京作为首都不是正和开拓东北、建立支撑中心吻合吗?
2、选中央之地沃野千里作为首都,那不是选了个四战之地吗?为什么楼主能想到北京作为天子守国门的危险,不能想到四战之地的危险?
四战之地不是好的选址,你说得对。
商周以来,中国建都的地方主要是这些地方,他们的表现也各有不同。
商朝,建都朝歌。据说也曾建都曲阜,曾经建都安阳。
安阳、朝歌,都在邯郸附近,黄河以北。现代来说,是河北南部。这个区域,历史上也曾经是战国时代强国赵国的都城。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也以这块区域为基础建立东汉,当时叫河内。这一带,也建立过魏武王的邺城、北朝的邺城。盛唐以后,割据势力也在此地建立过强大的割据势力,囊括这一带的魏博镇在唐五代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可以说,至少是在宋朝以前,这块区域是华北地区建都的热点地区。宋朝以后北方衰落,北方地区其实没有什么合适的建都场所,也就不用再说了。
这块区域的地理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沃野千里。这里现在一部分属于河南省北部,一部分属于山东省西北部,一部分属于河北省南部,一分为三。一分为三之后,每一块区域,都在本省成为重要的产粮区,三区整体实力之强大可见一斑。
然而事情还不仅仅如此。
第二,山川形胜。太行山东麓的崇山峻岭,构成了这一地区西北部的重要军事屏障。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就爆发于此地的西面,太行山的东南部。据说,商周牧野决战前,周朝就已经在太行山东南这一带附近与商朝爆发了多次激战,并最终控制了这一区域。黄河的大河东流,则构成了这一地区南部和东南部的屏障。有个成语叫做“暴虎冯河”,历史上,有一个姓氏冯姓,就常年定居于黄河南岸。这个邦国后来早已消失,但是至今在当地仍然保留了乡镇建制,还沿用了他们的名字。这一地区的军事弱点,在于太行山地理的防御效果对东面更好,对西面弱一些——但是无论怎么弱,都比平原好很多。另外东北方向平原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河流可供防御,但是防御上需要多费心。
所以,选择首都,一是要沃野千里,第二就是要有山川形胜。
北京作为首都,有连结华北与东北的重要作用,所以定都北京不失为加强东北的一个办法。但是我不喜欢没事的时候就把手指头一个一个都分出去按着葫芦。按下葫芦起了瓢,备多力分,不好。
继续说定都的事。
周朝先定都镐京,后定都洛邑。镐京的地理优势,其实与后来长安的地理优势基本相似。关中地理的特点,南有秦岭,东有山河夹峙,西面有陇山,北面较为开阔,但是也是黄土岭。所以关中的形胜,与上面所说的三省交界区有相似点,都是三面较为稳固一面较为开阔。关中地区也是沃野千里的好地方。
洛邑其实也有一定的优势,有山有河。但是,洛邑的形胜随着黄河冲积日益下降。比如说虎牢关。虎牢关是依托山河建立的。周穆王时代建立。周穆王与楚国联合灭了徐国,然后历史上有了虎牢关一名,想来此关建立和对东方作战有关。但是随着平原冲积提升,水系移动,虎牢关失去了地利,渐渐也没落。洛邑发展到后来,到了唐代,就因为地形相对开阔不利防御而轻易被安史叛军攻破。但是这个地方还是比五代北宋时代的开封要好很多。
秦定都长安,充分发挥了此地的地理优势。西汉时代,延续秦继续定都长安。根据汉武帝广关的做法反推,当时关中地区依托黄河、秦岭,建立了一系列关口,将关中与关东分开。汉武帝时期广关,将防线推进到了太行山。
东汉建都雒阳,天下无事则已,有事则饿死尚书。充分暴露了洛阳的弱点。
开封是宋代的都城。开封据说是夏朝古都。据说商朝是迂回到其西面突袭了夏朝。事迹不详,就不多说了。战国时代这里是魏国都城大梁,被齐国围魏救赵打了。这里可以借助一部分长安、洛阳地区的防御,建立西面防线,借助河内地区的防御建立北面防线,借助山东西部的沼泽湿地建立东面防线。但是都距离开封较为遥远,战略上属于四战之地。南宋端平入洛的时候,就因为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潼关、黄河防线而被迫放弃。当然,那个时候,弊端是和洛阳的防御弊端一起暴露的。因为开封的近处防御其实只有黄河。五代时期梁唐夹河大战,争夺的其实就只是黄河这一个地利而已。开封崛起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枢纽。而这在军事上只不过是增大了被攻击的风险罢了。北宋时代面对北方攻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走,这在军事上也算是合理选择之一。当然更合理的选择是打赢战争。
南京也是重要的建都之地。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坚持建都湖北,后来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下才东迁。三国时代,孙吴也多次企图将都城迁往湖北。其战略考虑,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区防御要点在于西北荆襄地区。东晋时代遇到的一大困扰,就是军事防御必须在荆州,但是都城却在江东,结果中央朝廷常常遭到荆州军事集团的压迫。明朝建都南京,建立在宋以后北方凋敝的基础之上,北方的军事压力已经大大减小。元末明初,朱元璋建都于此,避免了元朝的很多军事打击。因为这时他的四面都有强大的割据势力对抗元朝。南京在这个时候才发挥了地区中心的作用。反过来也表明此地的地区中心作用相对弱小。即便如此,靖难之变还是将首都打去了北方。太平天国后来也建都于此。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长期受到清军围攻的困扰,南京城长期处于或松或紧的包围之中。最后终于在太平军主力发展苏南的时候被清军抓住机会攻破。这个地方虽然有物产有山川,但是格局太小。没有建省的规模,不足以支撑起一个首都。
北京作为首都,时间也不短。燕国定都于这一带。西汉时代还有燕王。东汉末年的幽州刺史也坚持了很长时间。盛唐衰落时,就是发迹于此的安史叛军席卷了半个中国。五代时期,此地被割让给契丹,从此逐渐成为契丹五京之一。燕京从此开始了千年都城的历史。燕京的地理,经济上,这里有一部分平原,军事上,有燕山山脉的保护。但是,北京本身的区域范围相当有限,与南京的规模相类,而且还没有大江作为经济通道。燕京的地位主要建筑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少数民族对内地的攻略基础之上。这也是为什么契丹-辽、金、元、清定都北京,同时不太在乎华北与草原之间的防御的原因所在了。
燕京的地位主要建筑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少数民族对内地的攻略基础之上。明代反其道而用之,表面上看去似乎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但是这种违背客观现实的行为在明朝中期开始就不断遭受重大损失。明朝所设立的九边防御,在汉唐时代,不过就是几个边郡节度使的工作。结果因为是首都,防御要求大大提升,反而制造了额外的平时国防负担、削弱了攻击能力。
现在的北京和以前不一样了。在现代工业时代,现在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没有了战斗力。所以这个区域的国防压力相对降低。特别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要不出现中美全力决战俄罗斯临阵反水的情况,那么俄罗斯不具有军事威胁,所以北京的防御还是可以相对轻松一些的。
但是经济上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也是当前国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客观现实基础。如果北京真的很完美,那也就不需要讲什么京津冀一体化了。
然而现实的问题就是:
沪宁杭一体化,你不提也发生了。京津冀一体化,你提之前,河北都感觉自己要被挖空了。
上海和华东表现出了合力发展的态势,北京却表现出了吸血河北的态势。
这就是典型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历史上,一个超级政治城市对周边地区造成吸血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罗马城对亚平宁半岛的吸血造成了普遍的荒芜和没落。成都对四川的吸血和武汉对湖北的吸血都造成了本省其他地区的衰落。甚至于我听说连枣庄对枣庄市的吸血都造成了滕州的不满。这些吸血全部建立在政治核心城市对社会资源不平衡分配的损人利己之上。而之所以将力量用在不平衡分配上,用在“内功”上,就是因为整体经济水平不行,外面拿不来钱,只好自己内部窝里斗。解决的办法就是,干脆彻底取消首都的经济职能,将首都变成一个彻底的政治城市,或者只是一个极小的政治城区、办事处。那样倒也干净了,政治核心和驻地城市彻底剥离,都会城市没那么高等级,没那么大范围,也就吸不了血。
地理上,选择建都的地方,最好是具有一定广度的经济基础,具有较有纵深的地形优势。
这几天北京最高气温40多度,也确实差不多比沈阳的最高气温高出10度.
我现在是夏天不敢回北京了,住在安大略省已经适应了那里的天气,特别是夏天的凉爽和惬意,回到哪怕是北京都感觉难以忍受酷暑和炎热,上次回去只赶上末伏,就已经感觉热得喘气都困难。当然,加拿大的冬天是很漫长和寒冷的,应该比东北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基础设施好,民居、商场、公司和交通工具里的保暖措施都很好,所以也还能忍受,大不了在最寒冷的时候,很多人去热带度假,有钱人去佛罗里达,没钱人去古巴,但很多人还是能守在北方的这块寒冷的土地上的,说到底还是经济发展要跟上。经济上去了,基础设施也就上去了,居住环境也就改善了,就更能留住人了,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至于是应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面对这个循环难题,龙眼认为应该是先修鸡窝(别往歪处想),把鸡窝修好,修大,修暖和,修漂亮了,就能招来各地的人才来常驻、来下蛋和过日子了。
都说南方暖和,那么新加坡如何?恐怕是暖和得过头了吧?又热又闷又潮,同纬度的地区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和城市实在不多,倒是地球上与东北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有很多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本来人是越冷越有能动性就越发达进步,这一点至少在工业化时代是有数理统计做数据支持的,看看北欧、西欧对比南欧,北亚对比南亚,北美对比南美就知道了。但新加坡算个例外,一个细节原因就包括了当年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在建国之初就不惜代价给每座办公楼都加装空调,来改善工作环境,吸引精英前来工作,提高工作效力。这与加拿大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小环境而大建各种超级大商场(MALL),办公大楼,封闭式大厂房,保暖民居是异曲同工的。而把此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上就是很好的政府领导了,这些人在中国也是有的,在东北也是有的,当年的大连不就在东北异军突起吗?后来在沈阳也出了一个东施效颦的慕绥新,不管这些人的政治命运如何,其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们前来工作,以此改善经济、促进发展的策略是对路的。东北的寒冷的大环境无法改变,但人们工作、生活和消费的小环境却可以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不仅仅局限在自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政策导向和文化环境上。从东北某县的看守所里,几个杀人嫌疑犯能轻松杀警越狱就能感受到,那里虽然地处北方,却很有那种散漫、无序、腐败和野蛮的拉美风范。
从这方面讲,很多老东北人离开未必是坏事,关键是能否吸引更多内地人才前往东北,老的不去,新的不来,淘旧换新,对东北的新生未必是坏事。只要这些小环境改善了,寒冷的大环境不是问题,加拿大不比东北更冷?想来这里的南方人比去东北的南方人要多多了吧。
还是顺着您文章的脉络说,我觉得要从各种出于地域自豪感的宣传里看,全国大概没有哪个地方是找不到“物华天宝”之类评价的。我并不认为东北物产不丰富,即使物产真的不丰富,当然也不是可以忽视东北的理由,我的观点是东北的物产不足以支撑作为大工业所要求的大量人口,或者说这种支撑是不经济的。
您使用单位国土产量而非单位耕地产量作比较四川和东北的粮食产量并特地标出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不科学的,我没有看出您的用意。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东北三省的粮食单产并不特别高,尤其是号称北大仓的黑龙江,单产其实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吉林,吉林单产居于全国之首,高出临近的黑辽两省30%,这恐怕不能以自然或劳动力条件不同解释。我所知的东北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马铃薯,它们的单产显然是不一样的,吉林单产特高,应该与栽培作物种类有关。
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使是可定量分析的数据,也未必就能说明问题。比如玉米和水稻的单产差不多,统计口径中也都是粮食,但我猜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大米和玉米的意义不一样。而且粮食只是底线,人的日常生活不光需要粮食,就我个人经历,90年代东北的蔬菜水果品种冬季不出四五样,进入本世纪以来,种类渐多,但是很多南方习见的品种在冬季价昂于肉。东北的林业是发达,但是渔猎生产效率与种植不是一个档次,品种看起来也许算得上花样繁多,但供给却跟不上大众需求。所以我的意见是就在最基本的食物供应上,东北谈不上丰饶。
而矿产方面,我建议您以地名+矿产二字搜索看看,我猜得不到“储量丰富,品种齐全”结果的省级行政区应该是少数。事实上东北出名的资源城市,抚顺的煤已经没了,大庆的油产量也在萎缩,鞍山的铁储量似乎还没问题,但是品相不高,我听闻鞍钢自己都不太用了。而类似鄂尔多斯这种新兴资源城市,东北好像还没有。
接下来不妨说说修路,就我的阅读理解,这是您唯一一个明确提出的主张,而从回复看,对您帖子感到迷惑的不止我一个人。我的迷惑原因就是您提倡修路的理由,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不会认为东北缺路。众所周知东北曾是全国铁路最发达的地区,而铁路的建设周期还是比较长的,先发优势可以保持比较久。我刚刚简单搜索了一下,北京到郑州有84个车次,到距离大体相当的沈阳则有43个,考虑到两个方向面对的国土和人口比例,我觉得东北方向不算少。再对比西北方向,北京到哈尔滨有17个车次,到稍近的西安有23个车次,稍远的兰州则只有7个车次,哈尔滨是东北边疆最后的重镇,而西安和兰州还有西南西北的转运乘客。当然我搜索的只是客运,但这也可以一部分反映路网密度、运力情况,而且从铁路图上看,关内与东北的铁路联系也不算薄弱。我觉得您现在给出的论证是不足以说明您提出的这个观点的。
我看到还有别的河友和您谈到离心力的问题,我觉得这可以说明对您“羁縻”这个说法感到费解的不止我一个。在我而言,“羁縻”不是政治正确的事,您改成“控制”我的疑问也不会消失。如我前面所说,东北汉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已经深入到社会基层,您所谓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建州”都已经不复事实存在,您提出“羁縻”或者说“控制”的对象是谁我当然要问一问。而您提出俄罗斯、日本等外敌问题,就我的理解,您这是重弹“以辽人守辽土”的老调。且不论还有“以辽土养辽人”的前提未必能满足,就现在军事科技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我觉得这观点有点过时了。
求同的角度说,我认为“治理”或者好一些,而治理就涉及到一个治理手段和最终目的的问题。如我前面所说,我认为东北现在暂时的衰落只不过是回到了历史的常态,我们的前辈可以闯关东,现在的我们未必不能再闯回去。在我看来,采用适当方式使东北平稳转型比以外部输入维持不合实际的繁荣要好。
东北性工作者和黑社会的问题,我也听过,但我并不打算依此讨论,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是因为这种黑色行业缺乏可确证的数据。要我说,东北三省合为一体考虑,其人口是超过任一省级行政区的,而东北口音也因近年小品的风靡为全国人民所熟悉。人口大省,口音具有较高辨识度,您觉得与四川的情况是不是有点类似?当然,我并不否认东北的这些情况可能要严重一些,有些数据值得注意:东北三省的离婚率之高和新生儿出生率之低均冠于全国,我想这可以说明东北的家庭观念较为淡薄。我并没有攻击部分人群的意思,但家庭观念淡薄和涉黄涉黑乃至犯罪率高之间的联系,我觉得不算牵强。不过这种现象是否能够反映经济情况,我认为还是存而不论的好。
多伦多1月平均气温跟北京差不多,跟东北差一大截。。。
因为大湖的空调效应,把冬季延迟了
前四段,说资源。你一直在跟我说东北资源并非特别丰富,农业或者是一些品种产量不高,或者是农业产量高的品种应用范围有偏差,狂野资源有很多已经枯竭,诸如此类。但是,无论怎么说,无论怎么强调弱点,在整体上无法绕过的问题就是,东北农业产量总量不低,东北矿业资源总量不低。
四川区区之地,对于野心家来说一样可以称为基业。何况东北远胜四川。所以东北在资源上可以支撑起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我从未有过疑问,而不知道你们是如何考虑的,却始终在质疑东北的经济能力。
也许你们是看惯了类似于中美这样超级大国的经济能力,所以不觉得中等国家的经济能力有什么了不起。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吉林GDP是13803.81亿,黑龙江是15039.38亿,辽宁是28626.58亿,三省合计是57469.77亿,按照当前汇率,大约是9258亿美元,在国际上能排到第15位。这个水准,与国内以华东为代表的经济区相比不算很高,但是也足以支撑起一个中等国家了。
东北有不少资源,东北有足够支撑起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基础,这是不需要再讨论的事情。你可以指出东北经济存在什么困难,那是经营的事情。两家公司同样拥有一千万的股本,经营得好可以挣钱,经营不好可以赔钱,那是经营的事,不代表他们没有本金。
至于人口,我现在所说的东北人口,只是在说东北可以养活多少人口。根据2010年的数据,算上内蒙的部分地区,东北人口1.2亿。所以东北养活上一亿人是没有问题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不会管使用资源的人是谁,现在能养一亿中国人,以后也能养一亿其他人。而替换人口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使之与内地隔离。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就是几十年前,愚蠢而短视的委员长已经协助日本做过这样的事情了。只不过国际形势变化,委员长功亏一篑,没有帮助日本人完成这样的伟业罢了。所以,重要的是,保证东北与内地的联系,使东北不至于轻易被隔断。
这样,综合资源和人口,东北地区在经济上可以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口则上亿,达到西欧大国的水平。以此为基础,就算是参加世界大战,也是可以充当一个重要角色的。
因此,我说,东北可谓是帝王之资。
而事情不仅仅如此。
交通。
你在第五段讲了东北的路网。东北铁路密度国内第一,这是初中地理就讲过的事情。初中地理我是满分,这你可以放心。但是我讲的是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所以东北内部路网建设如何,与此无关。此外你讲了车次。很感谢你下力气查找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很有用。比如说,通过你的查找,我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距离北京同样是六百多公里的沈阳和郑州,客运车次竟然相差接近一倍。当然,你也说明了,两者面对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不同,有差距是正常的。于是我查了一下距离相当的徐州到北京的车次,居然也有63次。
这并未证明现有的铁路建设可以充分改善东北与内地的交流。沈阳去往内地的铁路,其实主要只有去北京这一条线。而北京,郑州,徐州,都有极其大量的四通八达的通道。东北到内地的距离遥远而通道有限,这一情况因为铁路的开通而得到了改善,但是并没有充分改善。最重要的是,就这么一条路,随时可以切断。日本侵华时期,就刻意制造了关内外交界区的无人区。
通道狭小而单一,早晚必为大患。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汉代在东北是具有不错的基础的。目前考古学家在吉林发现了汉代修筑的长城。,充分说明东北南部当时处于中国人的有效控制之下(顺便说明一下,发现很多人看到控制,首先想到的是控制人,控制自己人,是内部控制,是内斗,而不是控制地区,控制资源,控制工具,外部控制)。事实上,汉代中国人对东北的有效控制一直扩展到了朝鲜半岛北部临近汉江的位置。但是,最后这些地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失去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效控制而又丢失的地区很少。南边是越南北部,北边就是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朝鲜半岛北部就不说了,现在是外国,管不了。东北在自己手里,既然我们能做主,那么我们就要加强控制,牢牢掌握在手里。
很多人一直在讲离心力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失于关注。因为我从来没有谈论离心力问题。我所关注的,始终都是当中国处于衰落期的时候,如何确保对东北的影响力,而不是如何防范东北人疏离内地人。
所以,从第一开始,我所要控制的,就是东北,而不是东北人。因为东北人是自己人,我所要说的,就是如何和自己人一起控制好自己的地方。思维、视角,从来不曾着眼于内讧,而是着眼于外战。
以内讧为视角,那羁縻也好,控制也好,都是处心积虑地对自己人下黑手。如果是这样的视角,那么引起不良反应也是正常的。
习于内斗,疏于公战。国家大了就是有这个毛病,所见都是国内,所争都是内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不记得什么叫做对外。这是大环境决定的,无可厚非,只是给我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小麻烦罢了。
至于说治理问题。治理一直都是要做好的。但是治理同样不能只顾着关起门来治理。打开大门做生意,很多事情,必须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才能理顺关系。
东北的经济要发展,不是东北自己关起门来治理就能做好的,也不是简单地来一句招商引资就能做好的。本地思想见识有问题,招商引资来了人也会被吓跑。而改进见识就只有开放,而开放就只有拓宽交通通道。所以,无论是从国防角度来说,还是从治理角度来说,拓宽通道都是必由之路。
必须将东北融入到整个国内市场当中来,必须将东北融入到国际市场当中去,这样才能发展东北经济,才能谈得上治理。
最后再说一下,你说我只提到了铁路,其实不是如此。对于东北的交通问题,我关注过日本海出海口问题,也关注过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问题。铁路并非是主要考虑对象。因为东北在陆地上距离其他经济区太远。比如说,郑州到北京六百多公里,中间跨越了大半个黄淮海平原,全是人烟稠密经济价值高的地区,而且幅员宽广。但是沈阳到北京,也是六百多公里,不过就是辽西走廊那么一条线,夸张点说,铁路两侧五十里以外就没什么了。别人也是一条路,你也是一条路,别人路两边数百公里都是生意,你就路边上有点生意,这经济价值简直天差地别。对于东北来说,渤海如果变成平原,那是最好的事情。既然不能变成平原,那就让大海变成通途,开路。
胶莱河不是一个很长的运河,对于海陆运输的改善也不是特别巨大。但是对于东北来说,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本来就已经代价巨大,所以,每开通一条路,每省下一点距离,都可以明显改善他们的生活。
昨天我刚刚看到消息说,山东省的工业目前是全国第一。此地位于华北东部中轴线,距离东北华东距离相当,他那个是山东地理又本身就是中心开花的态势,天然就具有开放姿态。这样,山东天然具有地理优势,东北的工业显然要逐步弱化了。
我不担心山东的孤立,原因就是山东在地理上不具有闭关自守的条件。而东北在地理上是可以形成封闭环境的。
我一直在国防的角度上谈地理,一直在地理的角度上谈规划,在规划的角度上谈建设,可惜引来的回复一直都是在权谋的角度上谈操纵,在操纵的角度上谈政争,在政争的角度上谈道德。
地缘很差,三面受敌。如果东北独立,那么就是四面受敌。以前东北的鞑子南下,那是俄罗斯人还没扩张到远东,所以没有后顾之忧。而本朝先取东北再南下,也是有苏联支持,一旦和苏联翻脸,东北马上就是前线。抗战最后日本据东北,苏军几面进攻,完全反映了东北地缘的劣势。东北归于中国,而中国强大是东北最好的结果。
中国有核武器,谁敢吞并东北?就算东北人口少一半,5,6千万人,周围的俄罗斯,朝鲜,蒙古,加上临近的韩国日本,谁能消化得了这5,6千万人?
真要是东北独立或者被人吞并,那就是中国已经完了,那就需要考虑中国救亡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东北的问题了。
处于弱势的时候,如果内外很轻易就会被隔离,那么很快就会异族化,收复就会很困难。开拓交通线,正是为了弱势的时候容易收复。
解放战争时期利用国际形势轻易收复东北的事情,这一次发生了,将来未必还会再发生。
我确实想不到您是从忽略人的角度谈问题的,用您的话说,您为此写的相当一部分文字也属于政治正确的范畴。“权谋”“操纵”“内讧”之类词汇完全可以换成好听点的,并不影响您的论证,而且您用这些不好听的词汇来描述,也不等于可以否认人是首要的因素了。您反复提到帝王之资,老版三国演义插曲有句歌词,叫做“立大业,人为本”,我想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发展之前,无论是建设还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人的现状是不会改变的。
东北目前生活着1.2亿人不假,但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东北的农业资源并没有丰富到“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程度,矿业资源更没有丰富到“摔跤捡到个狗头金”的程度。这1.2亿人并不是躺着靠资源活着的,而是通过战天斗地的改造大自然,自己在养活自己。更主要的是,这1.2亿不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是1.2亿个单独的个体。由私讲,我想不到怎样说服或阻止他们追求个人发展,由公讲,我也不觉得他们离开东北到其他地方建设祖国是不好的。
如我前面提出的数据,东北地区生育率只有0.75,并且以我的观察,生育率无法短期大幅提升,这意味着人口将雪崩式下降。对我自己的寿命乐观点估计,我也许能活着看到东北人口减少一半以上。到时候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不提,您现在津津乐道的经济数据也一定是岌岌可危的。
而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着陆过程可能会很凶险,但未来则不必太过担心。我本来觉得您是主张托住东北经济不让它着陆,看了您这篇回复后我现在感觉您的观点是“先别管着不着陆了,直接谈未来吧”。
要谈未来嘛,我也就不和您纠结修路问题了,我觉得美国退出第一岛链后,东北的地缘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大大好转。而美国退出第一岛链这件事,我有很大信心将会在中华再次衰落前发生。而您关注的长远大计,我认为变量太多,已经超出我的思考范围了。
如果东北独立或者被人吞并,那就是中国亡国了,亡国了还考虑什么东北,直接考虑到底那块算中国。
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华,还盯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担心自己的身价性命,真的是目光短浅,对不起,楼主。
不管一带一路,还是南海填岛,也不管效果如何,至少目前的领导人知道,就中华这个体量,这么个架势,不走出去,不去扩大势力范围,实在对不起中华儿女近百年的苦难征程。
目前东北的困难有各种因素,只是因为中华其它发展较快而言,但要说周边还有谁惦记着东北,估计也只有韩国那些不着调“宇宙中心论”者。日本在21世纪中,还是看好自己的自留地,防止中华的蚕食;俄罗斯至少在普京时代还是防守型的,后普京时代首先是要找到一个普京,没有普京而找到一个西方投降者,中华也可放心了。
其实,美国近几代总统都是近视眼,或者说民主政治使得白宫决策者只能管自己的四-八年,他们一定要打击中、俄以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性。其实中俄之间未必一定是亲密战友,更多的是相互利用和抱团取暖,如果美国对两国装笑脸虎,背后煽风点火,就算中华知道美国用计,但俄罗斯议会中可有一批严防中华收回失地的家伙,中俄关系说不定会被他们慢慢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