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 二至

共:💬130 🌺596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美教育真正的差距在于高等教育

看了半天,就是没谁说出这句话来。

大概也就这几年,中学甚至小学就出国念书的多了起来,其实前几十年大都是高中毕业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那时候大家的评价都比较一致,国内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没有必要那么早出去。

我印象中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初中就出去念书的孩子,还托家里人带国内的数理化课本在美国自学,他的评价是:国内的数理化教材写得太好了!当时看到这评价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咱也用人教版十几年,没觉得不好也没觉得有多好啊??随后想了一想,大概是国内的教材深度和难度比较适合中国孩子,基础打好了容易对外国学生形成“碾压”吧。

不过说到高等教育,国内就要汗颜了,我出去的同学就跟我说过,用过美国的教材后,觉得国内教材真是一坨shit!我便去找了原版的教材跟国内一对照,确实不在一个档次上。其实国内很多院校都有自编教材的传统,一方面可能对老师评职称有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创收的途径。可惜好多教材编的那真是,准确性、合理性不说,最起码的可读性都没有,好像教材让人读懂了就显得他水平不够似的。

除了教材外,还有一些教育观念上的问题。国内的教育观都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像读了一个好大学就万事大吉了。结果踏进大学门那天往往就是人才变废的开始。国内大学现在真正重视本科教育的寥寥无几,而且越是名牌越如此,原因很简单,本科出不了什么成果,花力气在本科生身上是为他人做嫁衣。加上评职称弄论文搞项目建科研中心什么的一大堆事,有哪个教授博导会花大力气在教学上?恐怕只有真正爱学术情商高兼脸皮厚的,才能黏住导师学到点真东西,其他的混张文凭就觉得很幸运了。

改变这一切,我看首先要取消发表文章跟文凭挂钩的“规定”。甘阳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学首先是传承知识的,创造新知识更多是研究所的任务。目前的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家相互间问的不是你学了多少东西,而是发了多少文章。其实真正做过的人都知道,那发出来的文章大多数是垃圾,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发。

其次,取消四六级与学位强制挂钩的要求,甚至可以取消四六级。这个貌似很多地方已经在实施了。我一直不明白的一点是,大学可以取消语文课,为什么任何专业都要学英语?不夸张的说,中国的本科生至少一半的学习时间是在学英语。我一直觉得,语言这东西不是靠学的,是靠用的。等你真要搞课题查资料钻研的时候,自然有动力去啃平时碰也不想碰的英文。换言之,过了四六级那英文水平就真的很高么?呵呵,谁过谁知道。

第三,规定教授博导一年必须有一定课时的本科教学任务,并跟职称津贴等挂钩。这个应该也是有相关规定的,但目前形同虚设。这就要下狠手,规定教授博导不得在多个企业里兼职,严厉管束以大学名义开办的企业等。同时,讲师啊等教职员工的待遇要提上去。虽然我知道很多教授博导并不富裕,也是靠自己创收来养家糊口,但是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不是企业,教育也不是市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目前社会上这种浮躁功利的风气沾染原本纯净的大学校园。这样,我想能够逐步恢复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通宝推:很好很好啊,石狼,猪啊猪,
家园 送个笑话来应景

链接出处

家园 中美数学教育早就被长寿教授说透了

还有啥新内容吗?

家园 人文社科类的教材确实要控制

理工类的教材,国内的质量大多还是比不上国外的,自编教材这块更是良莠不齐。

家园 不赞同!

电路有开、关、不开也不关,三种状态~~

家园 大概二进制的生命力仅在于简便

但仅此一条足矣。纸是简单,可真找不到替代的东西

家园 不会走路就想跑

基础教育之所以叫做基础教育,就是因为他不能玩那么多花活。

创新的根底是按部就班。

在没有按部就班的能力之前讲创新,那是不负责任。

以不教民战谓之弃。让没有受到过严格军事训练的人去打仗,那就是抛弃他。让连基础都没打好、最基本的思维基础都没有建立的人玩各种各样花哨的思维,同样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而且你所讲的那个除法竖式,我记得就是中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不知道为什么你会说在教学中完全见不到?

何况,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维,第一,真的不是在玩弄概念吗?第二,就算不是玩弄概念,有用处,那么这些概念真的非要放到小学生这一个学习阶段的一个科目里去实现吗?难道小学生一辈子就学这一个学习阶段、这一个科目吗?

这算不算小而全呢?

我觉得这属于以偏概全了。

一个人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都要在一个短暂的阶段和科目里全部学完的。

婴儿需要学习翻身,少年需要学习奔跑,翻身和奔跑都是重要的基础技能,婴儿需要学习奔跑吗?

在特定阶段要有明确的重点。主次分明才能做好事情。

固然,有些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培养。在同一个阶段了,是需要有多个思维要培养的,但是,是否有主次呢?是不是重点抓一个,同时为另一个做一点准备呢?还是十个指头都去抓东西?

从前有猎人抓猴子,做了一个小盒子,栓结实了,盒子有个小口,里面放了个果子。猴子可以把手伸进去,但是抓到了果子就拿不出来。结果猎人就这样抓到了很多猴子。这种抓猴子的办法纯粹就是智商压制,欺负的就是猴子不能更好地做出取舍。

我们是猴子吗?

我们是人。

家园 中国高等教育跟不上,核心在人,在于人的知识积累不够

从1949年开始积累,当年的归国人员和苏联援助,可以帮助中国建立很好的小学教育体系。但人才都是一代一代培养的。50年代师范毕业的人,可以教出70年代的学生,这批学生里面出色的并且留教的,可以教出90年代的学生。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知识只能这么积累。冷战后,欧美随便一个大学老师肯定是大学毕业,其父母也大概率是大学毕业。90年代中国老师能是中专的就很好了。教中小学已经足够了,但是教大学的平均能力肯定不行。总说文革耽误了大学教育,其实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那个年代的大学教育耽误也就耽误了,对于整体来说损失不大,对于个人来说自学的成果不见得比上学差。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增加了知识的来源。中国的高等教育肯定会越来越好,这是符合客观规律。

家园 中国不是不接受科学,而是知识积累速度没跟上

互联网在中国不过普及10年多点。之前的知识积累只能依靠师徒传递(教师-学生)。老师都搞不清楚的东西,智商一般,资源有限的学生肯定更搞不明白。只有超过老师的聪明人才能脱颖而出,而这种人又不一定留教,没准坑蒙拐骗去了。。。。。中国人口多,智商分布只要呈现正态,聪明人就自然会多,所以知识积累其实相对要更快一些,再加上前30年计划经济,体制对于人才的使用其实也是可以控制的。我觉得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从1949年到1999年做的已经相当成功了。

互联网可以说促进了中国人的知识爆发。

家园 你这个逻辑有问题

“美国数学家多”,跟“这一点肯定跟中美小学,中学,大学数学教育差异都有关系的。”是没有必然事实或者逻辑联系的。

依照这种逻辑可以推导出极端的例子,比如美国数学家多根美国人多吸大麻有关,或者中国数学家少跟中国专制独裁有关

家园 你和我说的不矛盾

你我的共同点是中国高等教育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教的人水平不够高。你说的是历史原因,我说的是现行体制下哪些因素促成了或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

前几年有一篇报道讲了一位刚去世的教授,受到学校和所有学生的纪念,原因是他一辈子都勤勤恳恳,毕生奉献在三尺讲台上,而没有去做科研拉项目什么的,翻开他的教学笔记和板书,都是工工整整可以出版的那种。这样的老师,才是大学里的脊梁。当然我不是反对教授搞科研,但相对而言,教书育人才是真正的本分。

这几年因为国家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渐渐大家开始重视本科教育了,通识教育等改革手段也不断出台。前几年是什么情况呢?大部分的本科教育工作都是依靠青年讲师,甚至教授自己带的研究生。要知道,讲师这个阶层待遇是不高的,而且真正能混的,大都在研究生阶段跟着导师做项目或者出国去了,只有那些比较老实或情商不高的,往往才被“发配”去教本科生。可以想见他们的心理是有多郁闷,在这种心态下能是什么教学质量,教出的学生又能是什么水平?

所以这种情况必须得以改善。现在大学的职能我觉得被搞反了,大学越来越像企业,都在考虑投入产出,抛头露面光鲜亮丽的都是那些能拉赞助,搞营销,能上演讲台的明星教授、学者,而那些勤勤恳恳做教学工作的都得不到领导和社会的重视。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社会对“教授”的印象越来越差,职场也对应届毕业生的风评不断降低。而这归根到底是教育部门考量的政策标准有偏失。不在这点上花力气,高等教育想要再上台阶,还是难上加难。

家园 不是知识的问题

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赛先生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本抵触的,这个方法论,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掌握,甚至根本不明白这个方法论。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强项是搞工程。

家园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内容

九十年代小学教材就有了

家园 小学所谓奥数就是奇技淫巧

思维活跃点就能做,能真正做到理解我觉得不可能,至少是很难。

以我接触到的数学来用我的微能薄力妄测,数学分为分析和计算,都是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的。小学、中学数学只是个入门,是打基础的基础,大学的高数是基础,也是个拐点。说起来有趣,人类是在近代数学大发展的时代开始工业革命进入近现代的,就个人学数学来说,也是从学近代数学开始脱离蒙昧进入体系的。

慨叹先贤,用几百年开发、整理好的体系,令今中才之人理解也有一定难度,其间辛酸谁人懂。

也许在美好的未来的某一天,现今的基础变成了基础的基础而成为小学必修课,那是未来的事了。

家园 把那个凹数真当一回事情的基本不太懂数学

小聪明,没有走上抽象理解规律的大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