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四川的铁路1 -- 老老狐狸

共:💬78 🌺842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调查以后,全部改变看法”,元芳你怎么看

刘大怒,说是搞资本主义,要在广州全国农业会议上批判曾

毛收信后,问田家英,对曾的责任田看法如何,田说是搞资本主义,要批判、禁止

这以后,田和陈伯达因此下去调查,刘等等也都下去调查,调查以后,全部改变看法,赞成包产到户

家园 矛盾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1976年“一举粉碎”后就立刻开工了泸州长江大桥(1977)、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1977),同时还有在崩溃边缘期间开工的葛洲坝三江大桥和九江长江大桥在建。

1978年已经改革开放,怎么会比崩溃边缘的时候还穷呢?就算文革十年的流毒一时难以肃清,但改开纪元十年的时候总该有钱了,整整13年都没钱建桥是说不过去的。此前1957到1982的15年共建成长江大桥7座半(九江大桥桥墩完成后被停工算半座),平均2年一座。

只能说是政策原因。

矛盾
家园 我提到文革了吗?
家园 期待您对3年困难期的新作不要为装糊涂言论浪费精力
家园 搜集了不少资料,整理核实工作还很多,只能一步一步来了!
家园 不远兄,你贴出来的数据实在不靠谱。作为业余爱好者,肯定没

不远兄,你贴出来的数据实在不靠谱。作为业余爱好者,肯定没办法核实每一个数据,但对于明显有逻辑硬伤的数据,使用要慎重。

59年,安徽全省共有92个县级单位,调查36个县,差不多40%,说代表了全省的情况,不为过吧?

实行“责任田”办法的三十六个生产队,平均亩产比一九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九,而未实行“责任田”的三十六个生产队,平均仅比六○年增产百分之十二。

实不实行“责任田”都增产,这不像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完全应当是在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的完美时代嘛!

如果这只是刻意取增产的生产队做的调查,那这种调查有什么意义?能靠这种不靠谱调查得出的结论来指导全国农业政策?尤其是全国已经连续两年大幅减产的情况下。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提及曾希圣在1961年"包产到户"的成绩是:

“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增产幅度达40%”

这和回忆安徽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桂林栖的歌德文章选取的数据相同,也就是说6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不是统计资料上的629万吨,而是945万吨,是增产40%,而不是减产6.77%,这就和您采用的36县调查数据接近了。

可惜,这个没给出正式出处的数据同样不靠谱。

在61年全国一片惨淡愁云中,安徽居然逆势增长40%,这个创造奇迹的天才居然翻年就被撤职了,千古奇冤呐!

一种观点居然要靠编造的数据来支撑,实在是太悲哀了!

10月18日看《人民日报》,第8版的文章《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是《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所作的一篇回忆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3175/1181714.html,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数据:“曾希圣又根据安徽的自然特点,提出了以“改变夏秋收成比重、改种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三改”方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5年,安徽粮食全面丰收。全省夏秋实产粮食共1152.9万吨,超过国家下达计划的28.88%,比历史最高产量的1953年增产244.5万吨。”,曾在1961年在安徽大搞"包产到户"的成绩是“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增产幅度达40%”,本来,为历史人物作传,澄清事实是最关键的,尤其是数据,我深为这个数据感动,于是找来相关统计资料证实。

首先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记载:1961年安徽省粮食产量“629.0万吨”。不是传中所说的189亿斤(945万吨),我开始以为是两个数据口径不一样,但是,同在P427,1953年安徽粮食产量908.4万吨,1955年1152.9万吨,与传中数据完全一致。

那么,是不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里记载的1961年安徽粮食产量数据恰好印刷错误呢?考虑到改革前我国农业主要是粮食产业,粮食产量的变动直接使得农业产值同步变动,我用安徽省同时的农业数据进行对比:

同书P418记载:以1952年为基期100,安徽省1960年GDP为133.2,其中农业为85.9;1961年GDP为95.1,农业为70.3。又,以上年为100,1961年GDP为71.4,其中农业为81.8,由70.3/85.9=81.84%,这证明这些数据是自洽的,事实是1961年无论是安徽整体经济,还是农业都是大幅度倒退的,那么,1961年粮食增产40%从何谈起?

那么,是否《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的资料出处就有问题呢?我再用《安徽统计年鉴2000》记载的历史农业数据进行校核:P277记载,按照 1990年不变价格,1960年农牧渔业总产值862945亿元,其中种植业740705亿元;1961年农牧渔业总产值681173亿元,其中种植业 564072亿元,请注意,这里是不变价格,事实非常清楚,1961年安徽农业是大幅度倒退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粮食增产40%的奇迹。

又同书P12记录,1961年GDP为上年71.39%,其中农业为81.79%,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里的数据是完全符合的。

安徽省1961年粮食产量明明是629万吨,跌破了1949年水平,可是《曾希圣传》编纂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数据拔高50%呢?(从文章数据推算的1960年粮食产量与统计资料记载却是相符合的),出处何在呢?

文章中称曾在安徽抓农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没有全面地反映1950年代安徽农业的情况,我把《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页记载的1950年代历年安徽粮食产量数据列表显示如下: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1949 639.2

  1950 675.0

  1951 877.5

  1952 891.5

  1953 908.4

  1954 777.3

  1955 1152.9

  1956 908.8

  1957 1027.0

  1958 884.5

  1959 701.0

  1960 674.6

  1961 629.0

  事实上,同页数据显示,安徽省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快的时期是1962-1976年,1976年达1684.2万吨,比1961年增产1000多万吨,增长1.7倍,年均增长6%,而在率先实行联产承包的1977-1980年,在全国增产12%以上的同时,安徽省粮食产量却下降13%以上.

外链出处

至于您提到的

这以后,田和陈伯达因此下去调查,刘等等也都下去调查,调查以后,全部改变看法,赞成包产到户

还将“全部”、“赞成”涂黑强调,在我看来,所谓“全部”一般都是不可能的,后来人写的这种强调“全部”的文章一般都不靠谱,哪有那麽多“绝对”、“全部”、“一致”。另外真理往往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对同样一件事,大家看法不一样,太正常了。

毛泽东先是同意曾希圣试点,根据实践结果,反对一窝蜂瞎推广,完全看不出那点有违民主精神,有违科学原则。

无论是搞工业、搞农业、搞一切事业,都要认真,要钻研方法,所谓“一包就灵”,其实不过是不愿承担责任的懒人思维而已。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发了胖的罗密欧,小楼春雨,阴霾信仰,楚庄王,
家园 这十三年的首尾是明显的时间节点,当然和前后都要比

这十三年的首尾是明显的时间节点,当然和之前的文革、英明领袖,和之后的春风画圈、三代核心都要比。

说到钱多钱少有没有钱,第一应该明确比较的对象。如果您说国家在这13年跟1991年春风以后比算是没钱的,大概所有人都认同。但如果跟1978年以前比起来也要说没钱,那却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第二要说明这个“没钱”的范围。对比1978年前后,明显国家在1978年以后整体来说是有钱的,但基建确实也是因为投入严重不足才进入了这一段13年左右的空窗期。所以只能说是政策发生了变化,国家对基建的投入在1978年以后大幅减少了,直到1991年左右才开始恢复。

家园 兄台您这就是抬杠了

这里讨论的是火车。您拿电梯出来比算什么回事。飞机还能超音速哪。难道用“特殊的牵引方法”火车也可以?

您的实际经验也不过是最大坡度千分之六,和30%差几个数量级?

老狐狸他爹都承认是笔误了。

家园 水可以漫过石头上面啊。

流量和主航道宽度,关系不密切。

家园 我已经明确说生产队数据不该也没法推广到全县全省

你一定无视就没法子了

如果这只是刻意抽取增产的生产队做的调查,那这种调查有什么意义?

那我问你一下,在有增有减的情况下,你打算如何把灾害造成的影响择出来单独分析?

这个对比测试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哪种方法能够产更多的粮食,加入天灾分析这个大得不得了的干扰项,就是现在一堆博士也得整半天吧,那时候一堆土包子,用这个办法仅调查那些没有天灾的生产队来对比,有什么不合理的?

当然你说这个数据来源不明我也没办法

所谓“全部”一般都是不可能的,后来人写的这种强调“全部”的文章一般都不靠谱

我的理解这个全部仅指田、陈、刘,这种强调我不知道有啥不靠谱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也是这么说的

毛泽东先是同意曾希圣试点,根据实践结果,反对一窝蜂瞎推广,完全看不出那点有违民主精神,有违科学原则。

全国只推广了20%,不能叫一窝蜂吧?至于随后取消,那才是一刀切

实践结果到底如何,我也引用了,7常委4个同意,2个不管事的没表态,主管农业的邓子恢也同意,实践结果不好的话,这么一大帮人都受那么大损失了干嘛还非要推这个

谁知,田家英调查的结果是,农民对“六十条”并不怎么认帐叫好,农民真正的要求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单干。在1962年5月田家英向毛泽东反映湖南农民这些愿望的同时,农村工作部长邓子恢赞成包产到户的主张也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随后,又有中央副主席陈云专门找毛泽东谈话,提出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单干的意见。接着,毛泽东了解到的情况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有这一意向。不仅在中央,地方上安徽的钱让能、河北的胡开明,以及陕西等地的农民,也纷纷写信反映这一要求,他们所提出的方案不同,但大体都是赞成包产到户或者分田单干的,一时间,呼声甚高。

家园 粮食增产是渐变过程,吃饱是突变的过程

吃一个烧饼没饱,2个没饱,..., 7个烧饼饱了,你能说前面6个都是白吃了? 直接吃第7个就饱了? 前面粮食增产就是从1个烧饼到6个烧饼的过程。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粮食增产是渐变过程”,你是说农民不会用称称

不会根据粮食堆的大小估算产量是吗?

前几天司徒卡回河里发了个贴,2006年他和王外马甲关于河南救灾的争论真的很值得去回顾一下。从他的家园博客里面进去看所有贴应该可以迅速找到

说不好听一些,你、老老狐狸还有一些人都在不自觉的犯和司徒卡一样的错误:报纸上的、纸面上的、数据上的东西,比实际当事人员的感受更真实,更可靠

我觉得这从根上说也是一种骨子里的精英主义吧

老老狐狸居高临下对CCRUE的那些话我看着不爽,能@他就好了

家园 全省减产6.77%,两组对比调查分别增产39%和12%,

这么不靠谱的数据,老兄居然放心引用?

佩服!

即便这数据并非造假,只是刻意选取的增产调查,也完全不能用于决策!

原因很简单,59、60年,无论是全国还是安徽,都是大幅度减产,当务之急止住继续下滑。从方法论来讲,应当优先,至少是同时调查减产的生产队,才能全面分析。

这里假设一下:如果减产生产队调查也是“承包生产队”减产39%,“非承包生产队”减产12%,如何决策?

全国只推广了20%,不能叫一窝蜂吧?至于随后取消,那才是一刀切

同意全国搞到20%做试点,样本已经够大了。如果没人打算一窝蜂搞,会有后面的事儿?

至于“随后取消一刀切”,还真说不上,我前面已经提到,62年初,曾希圣下课,安徽直到63年才取消承包田。

取消原因很简单,61、62年试点的结果证明,“承包田”确实不靠谱。

这里我再贴一个数据:

1949-2006年,我国水稻单产(kg/亩)

1949 126.1449

1958 168.8819

1959 159.2696

1961 136.0992

1962 155.899

1974 232.6068

1975 234.2861

1982 325.753

1983 339.7406

2006 420.7054

以1983年为界,82年单产较49年提高158%,年均提高2.92%;2006年单产较82年提高29%,年均提高1.07%。

当然,这里面,49-52是分田和互助组,53-56搞合作化,58到78是人民公社,78到82是公社到包产的过渡时期,一勺烩不科学。

那好,就只取58-75年(没找到78年单产数据)与82-2006年作对比。

1958年到1975年,17年间,水稻单产提高65.4kg,提高了8.73%,年均提高1.94%;

1982年到2006年,24年间,水稻单产提高94.96kg,提高29.15%,年均提高1.07%。

————————————————————————————

其实,61-62,从同意曾希圣搞试点到批评刘、田,从主席工作方法角度,很值得扒一扒。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所以,得谢谢不远兄的浇冷水、举反例和商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谨受教!

ccrue兄第一个回帖,本狐当时确实没看明白,确实太跳跃了,只好凭自己感觉写了回帖。

当然,ccrue兄第二个回帖,我就看明白了!不过,“合作社之前大伙都可以吃饱”一说,让本狐对自称农村出来的ccrue兄不觉莞尔。

至于老兄提到,可以@。当然,这样似乎和谐一些,但本狐倒觉得,这回复同时也是给其他围观河友看,不管本狐观点正确与否,至少应当给出支撑本狐观点的数据。

再次谢谢不远兄,和你交流一番,很有启发。

61-62,同意曾希圣搞试点到批评刘、田,从主席工作方法角度,很值得扒一扒。

家园 继续切磋

原因很简单,59、60年,无论是全国还是安徽,都是大幅度减产,当务之急止住继续下滑。从方法论来讲,应当优先,至少是同时调查减产的生产队,才能全面分析。

那你直接告诉我好了,你计划如何排除天灾的影响来分析减产状态下,“承包生产”vs 公社生产 的优劣

1960年代的土包子,肯定不如你有经验有办法有文化,你给个有说服力,而且这帮土包子能操作得来的办法,我能限时到24小时之内得到答案么?

这里假设一下:如果减产生产队调查也是“承包生产队”减产39%,“非承包生产队”减产12%,如何决策?

假设出来的问题,俺有权拒绝回答

对你这种拿后30年和前30年比较单产增长率的办法,我已经有了应对利器了:

你18岁之前,身高的增长率是XXX,24岁之后的身高增长率为0甚至是负的,能不能说你24岁之后的饭都白吃了?或者说你吃饭的姿势错了

1958年到1975年,17年间,水稻单产提高65.4kg,提高了8.73%,年均提高1.94%;

1982年到2006年,24年间,水稻单产提高94.96kg,提高29.15%,年均提高1.07%。

1949年到1958年亩产增长率,9年间,水稻单产提高42KG,提高了33%,年均提高3.7%;

那么,是不是还是应该撤销人民公社?

也就是你没有提供53年的数据,否则必然退回到互助组那会儿

为啥?还是因为这种数据没有特殊革命性发明,其增长都类似对数,后面的亩产增长必然要小于前面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