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2.3 感官认知和意识认知的特点和区别

把意识具备的认知能力,加上眼睛等5种认知能力,一共是6种认知能力。但意识的认知能力,和眼睛等5种感官的认知能力,是有很大不同的。

眼睛等5种感官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连续性”的认知。这一部分的了解,可能要靠各位调动自己的直觉和经验了。可能理解起来有点辛苦,不过这也是了解自己的“内省”的一部分吧。

所谓“整体性”,举例说,就是你睁开眼睛,那么“视野”所及,所有凳子、桌子、墙壁的漆、画,都已被你所感知了。但在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时候,却只是某个范围、环节。所以意识的认知,不具备“整体性”,意识的认知是抽象的、择取重点而忽略细节的认知。

所谓“连续性”,举例就是你注视着风中一朵花,那么,在眼睛关注的那一“时间段”中,这朵花的所在环境以及花儿的每次摇曳、每个姿态都进入你眼中,据说神瑛侍者就是这么被绛珠仙草打动的;但是在你意识中回忆的时候,可能只是选取其中一个片段、剪影。所以感官认知具备“连续性”,意识没有,只有“片段性”,也是择取重点、忽略细节的。但是,虽然意识会忽略细节,但是却会择取重点,不止如此,而且会添油加醋、歪曲真相。所以会有红楼梦那么一出因缘,而且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人是愚蠢的。所以愚蠢,是因为意识在加工和歪曲;明白一丑丫头啊,你当做西施,被猪油蒙了心了。

你应该能知道这种差别。这是我们共同的体验和常识。关于具体和抽象、整体性和选择局部,怎么具体说明这一点呢?再举例如:您对着您的恋人,视线所及,她每根发丝都落在您眼中;但在您回忆的时候,您是无法确定每根发丝的位置的,但不妨碍您认知“那一低头的温柔的秀发”。这是感官认知和意识认知的差别。由此,可能您已经明白:您感觉是否幸福,其实主要并不取决于您5种感官的感受的质量;而主要取决于您意识的渲染、勾勒幸福场景的能力。所以思念也一样带来幸福和满足;同样,不合适的思念(思维)也导致烦恼,所以你每次想到你最讨厌的那个王八蛋都会生气。

佛教把“眼见为实”类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认知能力叫做“现前识”或“现前认知”,这是对境时才有,是具体的、带有细节的。一共就只有5种,就是五种感官。

而“记忆”“想象”“推理”类型的,则被称为“分别识”或“分别知”,这是抽象的、忽略大多数细节的认知。这就是“意识”。意识的认知会做总结、概括、抽象。推理和逻辑是意识的功能;归纳和演绎,也都是意识的功能;概念的产生、联想、使用,也都是意识的功能。我们说到“水”、“物质”、“灵魂”所有的词汇,其实都是一种特定的概念。

佛教认知理论认为,概念本身是一种界定,你从水的特征,可以形成水的概念;当水的概念形成之后,就能界定“水”这种东西;而对“水”的界定,是和一切“非水”区分开的。所以,水不是火,也不是土,或其他任何一种东西(非水);你永远都不会混淆。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界定了“水”的概念,同时就界定了“非水”的概念。意识能完成所有这一切运作过程。后文会对此再做深入的分析。

要补充的是:意识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认知,所以,也有“现前认知”的能力和成分。比如,你眼睛所见的,如何被意识了解呢?所以意识对所见、所听的了解,是一种“现前认知”。然后,佛教讲最终的“证悟”或“开悟”,这里必须是意识发生了特定的“现前认知”。神通或特异功能都不是五种感官的认知,而是属于意识的特别的认知能力。这里有很多学术性东西,稍微提及一下。

家园 2.4 被认知才值得思辨

前面说过:眼、耳、鼻、舌、身体的感觉能力称为“五识”;加上“意识”,成为“六识”,代表6种认知能力。如果依是否是“整体性、延续性”的认知,则可以区分为“现前识”和“分别识”。

其实,只有被6种能力所认知到,这个东西才有被讨论的意义;如果不曾被认知到,这个东西,是无法进行讨论的。假如我告诉你:有一个东西,叫X,很好玩,我们谈谈吧。您应该会感到根本无法讨论。因为你不知道X是什么。你可能会要求我给你看看X;或者直接问我:X到底是什么。这是讨论的正常要求。如果我不告诉你X是什么,却要求你把X的产生、作用、用途想清楚。你可以要我滚蛋的。

所以讨论也是这样的,我们要讨论一个东西,必须对这个东西有共识,我们都要了解所谈论对象的基础的涵义和范畴。见过很多讨论,很多人都是自说自话。其实对一半以上的人,可能不必辩论,你要他自己把所使用的概念解释清楚,这估计就能挡住他,因为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和范畴。对好学的人,思辨和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里,他只要承认自己的认知有不足,就可以试着去努力,并最终形成清晰的概念,并产生准确、全面的认知。

那么你可能会反驳说:我们的科学研究一直在进步,刚刚发现了上帝粒子不是?你怎么肯定那些未被发现的,就不值得思辨?

回答是:当你猜想到上帝粒子这个东西的时候,这时候认知已经开始发生,因为你已经对这个东西的特征,能做最起码的界定(定性或定量),此时“抽象认知”已经发生。如果在实验中探测到、证实,这甚至可以认为属于“现前认知”。所以这是“被认知才值得思辨”的意思。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有种粒子叫“魔鬼粒子”,还未被发现,我们谈谈吧……我如果不能做任何界定,所谓的讨论,不过是无意义的废话而已。

现在这6种认知能力的归纳,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认为是5种或7种?当然,有这种可能性吧,盲人的确只有5种……也可能更少或更多。更少的话可以理解,更多的话如何理解?回答是请看大片《金刚狼》,呵呵。虽然这是玩笑,但对于接受特异功能的人来说,是允许更多认知方式存在的。当然,我不是推销特异功能的,但是在佛教、道教、印度的某些教派、甚至气功流派之中,都会承认存在特异功能,这是这些群体所共同承认的体验。前文说过了,不是全部体验都被普遍接受,而被接受的经验也可能是骗局,比如魔术。本文并不想负责对这些经验做辨别。

家园 请继续,对我来说,写的特别好

非常感谢,请继续

家园 请加油,您的文章对我很有启发
家园 谢谢您的鼓励,

同样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我自己也受益很多。我会努力写完,不过可能脑力未必跟得上,有些地方也还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我会尽快,尽量不放弃。

家园 3. 认知与“概念”的发生

世界观主要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概念和认知。认知能力是世界观形成的工具和基础。一个人生下来,从眼睛等感官的能产生感受开始,就能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认知”。这是上一节的内容。接下来要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影像,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

我们从生下来,感官认知就已经发生;但是彼时彼刻,我们尚未接受世界观的任何教育,很多概念尚未具备;所以你的“感官认知”要先于世界观的形成。然后我们可能被灌输、培养出特定的概念,并融入特定的认知。我们对水都有类似的认知,都了解水的特定的形状、色泽、味道;但是印度教徒把恒河视为圣水,在你看来那不过就是脏水而已;这是不同的世界观或概念所决定的。

基本上,你了解了概念发生的过程,就了解了世界观的发生整个过程。了解认知和概念的发生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后面探讨世界和事物本质的基础;这也使得我们能从最基础、最深层的地方,去审视各种世界观。

我们前面在意识的功能中说过:概念是一种界定。当你塑造出“水”的概念的时候,其实在意识中已经区分了“水”与“非水”;由此你能区别水与其他任何一种东西。要强调的只有一点:我们所有的概念的发生,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脱不开干系;所有的概念都来自主观认知,而不是其他地方。这一节,我们从一些特定的“概念”谈起,并验证概念和认知的关系。

我们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概念,有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也有物理参数及各种专业词汇和术语。下面来解答一些特定的概念是如何发生的,然后可以同理推及其他所有概念。这个过程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过程中,并且现在依然在发生,包括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现在,让我们开始对这个过程,做深入的分析和检点。

家园 3.1~3.2 关于颜色与形状的概念

3.1 颜色的概念

我们的世界是彩色的;色彩来自我们眼睛的感受。我们现在知道,色彩的来自于进入眼睛的光;光有不同的波长,被眼睛感受到时,波长就对应了不同的颜色。感受有明亮和灰暗的区别,这其实是光的强度导致的。但是光的波长、强度,都不在你感官的直接认知能力范围之内。说到底,颜色和色泽,不过是一种视觉差异。当我们定义在视觉中的不同色彩,其实是基于对色彩的感受的差异,而且会有精细程度的区别。阳光通过棱镜分为七彩,但这只是泛指;如果更精细,大概毫无疑问可以分为16色乃至256色;只要你的视觉能对色彩做出区别即可。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眼睛,都对同一波长的光,会产生同样的色彩认知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不是。例子是人中有色盲,比如红绿色盲,表现为对红绿的区分失败。这说明:对红色、绿色对应的波长的光,他们无法产生有足够区别的认知。

我们还知道,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但是,当我们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不同颜色的油漆混合后,会产生新的色彩感觉。这说明,我们眼睛所识别的颜色,可能和波长没关系,而是和不同波长、不同强度的光的组合有关系;随便哪一种不同波长的光的组合,都可以使得我们的眼睛,产生一种单一的色彩识别。这其实是说:我们的眼睛,对光的波长,在现实中没有识别能力,因为现实中几乎没有单色光,除了依靠特定仪器。

而且,有些昆虫是用紫外光观察他们自己的世界的,因为据说紫外光下会凸显花朵的颜色,所以蜜蜂等昆虫就选择性的进化出了紫外光敏感的眼睛……我一直在想他们的世界是不是黑白的,花朵如同一盏灯,而叶子是暗淡的……这不同于我们自己的这样五彩缤纷的世界;当然这是猜测,说不定蜜蜂对紫外光的每个波长都有视觉,所以仍然是多彩的世界。

总结一下:我们所以能区分不同的色彩,是因为在视觉的感受中,能够对感受到的色彩差异做出不同程度的区分。色彩直接来源于视觉,你只要能辨别出视觉中的色彩差异,那么直接取个名字即可,比如“红色”“绿色”。

3.2 “形状”的概念

在认知过程中,形状和颜色,一般认为也是归属于眼睛的认知能力。但是仔细想一下,似乎对颜色的认知更基础。一种颜色“密集、狭窄”的分布,可以产生“线条”的概念。从“线条”产生“形状”的概念。所以三角形、圆形等形状认知就发生了。

形状配合浓淡、明暗的颜色分布,产生“图像”的概念。简单的图像可以互相搭配,成为更复杂的图像。比如对于桌子,上面是一个正方形的图像,加上有细长的长方体的“桌子腿”,搭配以不同的色泽,组合为一张桌子的图像。这个绘画的人很清楚,他们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他们的画作甚至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我们所认识的物体,一般来说都有一种图像。桌子是一种“图像”,脸庞也是一种“图像”。我们想起来某个东西,很多时候在我们心中,呈现的是一幅图像。当然,这有现前认知(属于眼睛)和分别认知(属于意识)的区别。

从色彩开始,产生形状和图像的认知。但是当我们看到桌子的时候,会产生“材质”、“风格”等更复杂的认知。材质和风格,不过是对某种色彩特征的界定。

然后,视觉特征也会和他其他特征相混合、融合。你想到初恋女友的“手”,“纤白如葱”,这是视觉;“温润如玉”,这是触觉了;所以你懂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认知的结果经常会互相混合。

这里解释了从感官发生的物体及图像的认知过程。你可能已经开始相信,不论这个世界表面上看多么复杂,但基本的素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感官的认知。然后我们讨论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质量和时、空。

家园 3.3 “物质”的概念

我们现在都知道,物体是“物质”组成的;物质的多少,是通过质量来标定的。

应该说,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物质”的概念,倒是有“重量”的概念;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子。中学课本讲以前的人曾经以为,重量越大的物体,从高处跌落的速度会越快。这个概念直到有个比萨斜塔实验后才被破除。唉,这是人类稚嫩的童年时代的概念吧。

重量是一种“触觉”。你拎一桶水,搬砖头做工,推箱子,大碗喝酒,都有用力所带来的“触觉”和“感受”。这里感受有差异,于是产生了“重量”的概念。此时最初重量的概念里隐约有质量的概念,但不明确。所以这里说,基于“触觉”,产生了“重量”的概念。这个过程你懂得,你上学后才知道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吧?我自己就是如此。

后来人们发现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重量居然有差别;这是因为所受的引力有差别。所以就必须引进质量的概念了。那么同一个物体,虽然因为在不同海拔所受引力的不同,导致重量不同,但是质量不变的。

研究一般要定性和定量的。你从触觉可以认知一个物体有重量或质量;但怎么量度呢?这很简单,不过是随便找一坨东西为基准,对其他物质进行质量标定而已。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坨东西不过是4摄氏度的一升水,定义其质量1千克。当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有差别,中国以前用斤、两;关键不在于什么单位,关键要固定一坨东西做基准。

所以关于质量的量度,最直接的其实是你用手提东西的触觉。如果没有这个触觉,一千克的概念,对你就缺少一种意义。请想想看:一个人没有触觉,你有没有办法让他理解1Kg是多少?或者说,假如外星人有个1Xg的质量单位,你能理解这个值是多少吗?即使告诉你一个外星人可以提起100Xg的重物,这个说明能帮助你理解Xg吗?应该是不能的。

那么原子、粒子质量的量度,也是来自感官吗?通过分析推知、测定粒子的质量,这个只要用克或啥单位来标定,那么你理解一个粒子的质量,其最终衡准的依据,依然是基于感官的。

如果问:假如人类一直没有触觉,能否建立质量的概念?我猜想了一下,认为应该也能。当人类能获得对分子或原子数目的认知之后,应该也能发展出与质量类似的概念来,并通过对动量、动能的测量,来对质量做测定。但是,不基于触觉的质量的概念,对人类就是另一种意义了。比如说“楚腰纤细掌中轻”,这个“轻”和人类将不具备任何关系,这首诗也永远不会被写出来。

家园 3.4 “空间”的概念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开始是经典的时空观。在这种时空观里,空间和时间是彼此独立的;而且,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一切现象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这种时空观几乎就是一种直觉。可惜的是,这种时空观是不正确的,如果你肯接受相对论的话。

我们这里会讨论时空的认知如何发生,首先讨论空间的认知。最基本的、“直觉”的时空观,或者“时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回答是:空间的认知,其实是基于同一认知中、当下的“非均一性”。这里用了几个限定词:“同一认知”、“当下”、“非均一性”。我努力想找到相干的词汇,以表达这种概念;只是不知效果如何。“同一认知”,是就单一“主观个体”而言的;“当下”是指空间认知发生在主观认知的“单一时刻”,而非“时间段”;“非均一性”,是指该“个体”、“当下”的感官认知中的“差异性”。

例如,视觉感知到的是色彩;如果感知到的色彩是“非均一”的,就会产生空间认知。为了深入说明这一点,下面要请您开始一个想象的“思维体操”:

假定此时此刻,您正处于浩瀚无垠(无限)的虚空中,但您没有身体,缩小为一个无限小的点;但您有视觉,而且只有视觉。但您的视觉可以全方位游移;你目视四面八方,但什么都看不见。此时此刻,你如何去标定“空间”呢?能不能请你给我标定一个1立方的体积?

假设你看了好久,先看到了一个点。这个点假定没有大小吧,这个理解起来不难,我们在几何中,就是这么定义一个点的。现在我问你:这个点,是位于宇宙的中心,还是边缘?你应该无法回答。

然后,你看了很久,终于又看到一个点。现在,你看到了两个没有大小的、不重合的点。此时宇宙中只有这两个点。现在我问你:这两个点的距离是多少?间隔多少米?你如果有或尺,应该可以告诉我,不过都说过了,宇宙中只有这两个点。所以你也不能量度其间隔;他们可能相聚1米,也可能相聚1光年。但我应该能承认:两个点之间,是一种空间;是“线段”能标定的空间。虽然还无法进行量度。

继续下去,你发现了空间的第三个点。此时,空间应该可以被量度了。假如存在A、B、C三个点,如果AB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那么就可以作为一种量度。现在,我把AB之间之间的距离定位1个单位,那么AC、BC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被度量了,甚至其他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被度量了。有了量度标准,空间的认知就可以形成了;所以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就完成了,不但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

那么回到刚开始提到的“非均一性”产生空间的概念。当你的视觉中出现一个点、二个点、三个点的时候,就可以产生空间的概念;你能在视觉中分别出一个“点”来,说明这个点是区别于“虚空”或其他“点”的,这就是“非均一性”的意思。

我们的现实世界,不过是上面思想体操的复杂化,我们世界可以看作由无数的点组成的,每个点有颜色,每个点都在变化。基于这么多的点,就有了空间的概念。要量度空间,找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作为基准单位就好了。所以对空间的定性、定量都基于感官而完成。于是我们的臂展、步幅,都可以成为量度单位。其实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对空间的量度。你的臂展、步幅,其实是视觉的认知结果。

说到这里,您应该会承认:空间及其度量标准是基于认知的。然后您可能会问:听觉可不可以产生空间认知?应该说是可以的。前面分析过,当下认知中的非均一性会导致空间的认知。听觉中可以具备非均一性,例如您基于听觉,大致能够判断出声音的来源方位、强度。但是因为听觉的局限,这个判断远不如视觉准确。但是听觉可不可以提供精确的空间认知?应该是有这种可能,例如蝙蝠的超声定位。虽然这不是人类的能力,但这也是以感官为基础产生空间认知的另一佐证。

触觉也是可以产生空间认知的,比如盲人摸钞票、识别盲文,以及麻将高手能摸出是几筒几条。一般来说,味觉和嗅觉,不能产生准确的空间认知,这是认知能力所限。最能产生精确空间认知的,是视觉。

有种特殊的情况:关于对三维空间的“立体”的认知。现在我们知道,“立体觉知”是依靠视野有重叠的两只眼睛才能产生。天生的单眼视力,无法产生立体的觉知;而且研究有证实,两只眼睛视野不重合的动物,无法产生立体觉知。而且,立体觉知可以伪造,所以我们现在有了“3D”电影。立体感甚至可以不借助3D眼镜,直接从平面的“三维立体画”产生,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

此外,人有“方位感”,你有前后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既有的空间认知的基础上建立的。前后左右是以你自己为基点来划分空间成为不同部分;东西南北,是以日月星辰的对空间进行标定和分割。但是,你视觉所见,并不能直接发生方位的认知;如果直接能发生方向的认知,就不需要看太阳和指南针,也没有迷路之说了。方位感必须依赖参照点,我给你一张照片,你可能无法区分照片中景物的东西南北。

这里应该说明了空间、方位感和感官认知的关系了。

家园 3.5 “时间”的概念

前面说明了“空间的认知,以及空间如何量度。那么时间呢?

“时间”认知发生的基础和根本,是基于同一认知的“变异性”。注意,前面在空间的认知中,用了“当下”一个词;这里谈时间认知,把“当下”拿掉了;或者说,时间认知必须基于不同的“当下”。

同一认知中,比如你眼睛在看的时候,如果在视觉中有“变化”,例如风吹树叶摇曳不止,前后两个时刻,树叶的位置有改变。这是视觉的“变异性”,从这里产生时间的认知,“前一时刻”“后一时刻”的区别从此发生,从这两个“时刻”可以确定一段时间。

如果在感知中彻底没变化,那么个体应该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你可能会问:如果我关在一个房间里,视觉中几乎无法发生变化,那么就失去时间的觉知吗?回答是:你的身体会动;但是即使没有身体,你的心念也会变化,这都是“可觉知”的变化,有这些变化就有时间的概念发生;即使在两个念头之间,也可以标定一段时间。所以除非你昏睡或发呆,我们的感知一定会有变化。

但是,因为我们专注程度的差别,当我们过于投入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但是如果我们非常不乐意的做一件事情,往往会觉得时间过的太慢。所以,要量度时间,不能靠主观的心念变化。所以要另找标准。

关于时间的量度标准,是基于可重复现象之间隔的;而且这种重复性的现象,一定要可靠、稳定;所以基于日夜变化的“天”,是最自然的时间单位;然后,基于长期冷热变化的“年”,也是自然的时间单位。但是这些单位可能太大,于是把年拆为月,把天拆为时辰、小时、分秒,再弄个机械、电子的记时装置套在腕上,万事大吉,差不多够用了;如果还嫌不够精确,就要动用基于“原子共振频率”的原子钟了。但不论哪种时间度量单位,作为度量基础的,一定是两个可认知的现象之间的间隔。

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是依赖于感知的,那么,如果能创造特定的感知,是不是就能无中生有的创造时空出来?这是电影《骇客帝国》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会做梦,梦中有感受到梦境,梦境有自己的时空,但这个时空却是虚幻的;我们现实的时空也是基于我们的感受,但是在时空发生的原理上,梦境与现实,有区别吗?请您先自己寻求答案。

家园 3.6 逻辑、因果和规律的概念

这一节特别说明 “因果”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而且,逻辑本身就是基于因果关系而成立的。比如前面某个例子:因为佛教徒吃素,所以佛教徒是好人。我们分析过这个推理是混乱的不靠谱的。

首先是界定:因果,是指两个或多个现象之间,存在的某种特定关联。例如你把“种子”埋在土里,萌发之后,变成了“苗”,所以种子是因,苗是果。在人们特定的认知中,“种子曾经埋在某个位置”,后来在“这个位置有绿色植株冒出来”。这里有两个现象;而且,这两个现象之间存在关联性,比如同一位置、时间间隔、可重复、芽苗种类彼此对应等等。基于这些关联性特征,就可以建立“种子和苗”的“因果”关系了。

所以,“因果”是基于两个现象之间的关联特征而建立的。那么逻辑呢?逻辑就是基于已知或公认的关联性特征,去探索并推论未知事物及未知特征。所以逻辑就是基于某些关联特征,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如此而已。因果之间的关联特征可以分类,比如“种子”是“主因”,阳光、水土是“辅助的因”,合并起来导致“苗”的结果发生。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也都是对于因果关系的分类和界定。

至于规律和定律是什么?规律和定律,不过是对“关联性特征”的抽象和总结。勾股定理,是对直边三角形三边长度的特征总结;惯性定律,是对物体运动过程的特征的总结;孟德尔遗传定律,是对亲代遗传特征和后代遗传特征的总结。所以,规律和定律,是对特定因果关系的概括。但是考察其基础,一定都是来自于经验,而且是意识抽象、总结、归纳的结果。

聪明的您,如果看过《三体》之类的科幻读物,可能会很郑重的告诉我:大哥,我们的逻辑是基于我们自己世界的经验的,如果存在其他宇宙,那么宇宙最初的创始参数不同,那里1+1不等于2,也存在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比如他们是电磁生命,那么他们的逻辑岂非和我们全然不同?

回答是:(1)假如存在全然不同的经验,当然会有全然不同的概念和逻辑。(2)如果你理解了逻辑概念的建立过程,应该承认他们也能建立他们自己的某种逻辑;而且,任何生命形态的经验中,只要意识能够发现不同现象与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就能建立某种逻辑关系,包括规律和定理。(3)原则上,我们只能就自己经验的世界进行讨论,对其他世界做讨论,超出我们的认知,根本上缺乏意义。

总之,因果、逻辑、规律等概念也都来自经验世界,都来自人类的认知和体验。

家园 3.7 基于概念的世界

以上谈到了时空、色泽、图形、方位、质量等概念是如何发生的。时间有度量单位(秒),空间会涉及度量单位(米),基于时空会产生速度的概念及度量(米/秒),基于质量会发生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和度量。你自行去理解所有这些概念的发生,并理解其他所有未被介绍的概念的发生过程,比如力、温度、湿度等。

任何概念,都是基于某些现象和特征而建立的。不具备特征的概念是没有的。你只要能确定某些相关的特征,就能界定一个概念。人们之间进行交流,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概念要进行界定,界定也必定是基于某些特征的。我们谈到美女,那么美女必然有美女的特征;我们说某人是坏蛋,“坏”也必然有坏的特征。当我们说“某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一般来说,就是在描述其特征;而每个特征都来自认知,来自体验和经验。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概念。你随便翻开一本书,几乎每个词汇都对应一个概念;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所有这些概念的发生和界定,以及他们与感官的关系,因为同理可推,所以这里就不再废话了。

这里已经说明,基于来自感官认知的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堆概念,并基于特征对概念做了界定。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意识中,基于特征的界定,所以每个概念都能与其他概念相区别。例如,红色不是绿色、蓝色,不是狗和狐狸,不是蓝天白云,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这点在前面意识的认知功能中介绍过了。

如果您能理解所有的概念,都是基于某些现象和特征而建立的,都是基于经验和认知而建立的,那么,这一节的文章就算大功告成了。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您的世界观已经呼之欲出了:所有的物质、图像、时空、方位、因果等所有的概念,都已经建立;乃至于凡你所能列举的所有概念,皆能建立。这一节需要动很多脑筋,辛苦了。

如果您了解了这个过程,那么差不多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思想体操:关于世界本质的思辨。

家园 4 世界观体系及分歧概览

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主观的认知,包括5种感官的认知,以及意识的认知功能。基于认知,我们获得了特定的体验,包括来自感官的体验。然后基于这些体验,并通过意识的抽象、逻辑、加工,我们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我们建立了各种概念。概念都是基于特征的,并从特征对完成了对概念自身的界定。

所以,概念即是我们对世界一切现象进行认知的结果;而且,我们各自的世界观,就反映在我们所具有的主要概念之中。

那么,世界上存在那么多的不同种类的世界观:有神创的世界观,有非神创的世界观;有唯物、唯心的世界观。那么神和唯物、唯心等概念从何而来?

每个宗教的世界观体系都极其复杂,而且其理论体系都在演变之中;而且几乎每个派别之内,都存在种种支派;我只能承认对此的了解甚少,因此,即使想要获得相对全面、深入的了解也不可能。但是,应该还是可能从那些最粗显的、可以把握的特征下手做个考察。毕竟,我们人类有相类似的认知,有相似的体验;那么可以想象:如此多种世界观和信仰体系得以形成,那么一定是在基本的认知体系中,引入了多种前提或假设。

但是,各个宗教和世界观体系,一定不承认他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他们应该都认为有经验证据。这没有关系,我们不争论这是不是假设;关键是要找到在人类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是因为哪一些概念,导致了各种世界观的分野。所以,随后将分析导致世界观分野的、作为分界点的“概念”。

家园 4.1 本体、本质和特征

为了容易理解分界点的概念,我们必须再确认几个概念:本质、本体和特征。因为世界观要解释世界的真相,要解释究竟真理,那么一般都会涉及“世界本原”的问题。世界是如何发生的?一切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终极的规律?关于规律的概念,上面解释过了,所以这里掠过。大概所有哲学都不能不关注上面这些问题。

按照思辨的原则,我们使用一个概念的时候,要有准确的定义。所以这里我们对本体、本质和特征这三个概念,做一些简单的说明和界定。之所以要做界定,是因为这些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容易混淆和误解。在很多思辨中,我见过最多的,是对本质和本体的误解,因此导致不能区分本质和本体,并导致很多结论的混乱。澄清相关这些概念,也有利于后文的分析。

我们以水为例子。水,涉及了气候的形成,滋润着万物,并以蒸汽、云雾、江河湖海的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对水的认知。当我说到“水”,您意识中可能会现起一种“清澈透明”的液体,可能有蓝色的、无色的,有味的、无味的,河里、海里的,杯子里的。不论如何,您意识中现起了一幅关于“水”的影像。

如果你努力想象,你可能会“想”到:水的密度是1千克/升;它有气体、固体等其他形态;它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成分是氢和氧,氢原子有三种同位素,都参与水的组成……这里用省略号,是因为你有些东西肯定没想到,而我一定可以继续列举下去的,比如你可能没想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流体力学特点,等等。意识中的分别识,就是这种特点,它是“抽象”的认知,在总结归纳、演绎中发生特定的认知。

所有这些你想到的,都是“水”的“特征”,或水所具有的“现象”。您可以把特征当作对现象的总结;现象是感官认知的结果;所以特征的基础也是来自感官认知。基于这些特征,你将能够界定“水”这种东西;所以在您的概念中,水不是火,不是土,不是其他任何一种东西,并能区别于所有其他东西。

所以,请您注意,上面话里这样表述:水是一种“东西”,具备很多“特征”。请您留意这句话。

一般来说,特征总是某个东西的特征;红色,可能是苹果的红色,可能彩虹的红色,可能是花朵的红色,总之,是某个东西的红色。红色如是;色泽也如是;质量也如是……所以,特征是某个东西的特征。在现实世界里,红色总是附属于某种事物的;除非在意识中,才可以把红色抽象、独立出来。

所以,我们考虑一个东西,比如水,或一个苹果,或一张桌子,这是“实体”“本体”“主体”(三者差不多是同义词)的范畴。所有的清澈颜色、味道、密度等,都是这个实体或本体的特征。

所以,在这个地方,请您理解本体和特征的区别。水是一种东西,这是就其本体而言的;所以水不是色泽,不是味道,不是形状。但是水能够呈现出特定的色泽、味道和形状。色泽、味道和形状,是水的特征;是本体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所以,特征是本体或实体的特征。特征不是本体,所以苹果的红色不是苹果本身,水的色泽也不是水本身。但是一种实体和另一种实体(即不同本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的认知或直觉中,不同本体存在多种关系。其一是组成关系,比如轮子、车轴、引擎组成车子;其二是因果关系,比如种子、阳光、水、土之与苗;其三是对应关系,比如左手之于右手。类似的关系很复杂,佛教有时把所有上述三种关系都归结为广义的因果关系。有时候,我们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风、马、牛互不相即来表述。但是,佛教认为所有现象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并因此不可分割。我们也有认为某地的蝴蝶扇动翅膀导致飓风,所以可能只是很多关联无法测定而已。从某种角度,进入我们的身体的氧气分子,大概总有一些是被所有古人都呼吸过的,因此从某个角度,我们和每个古人都有关系。这个概率似乎极大。

那么本质呢?本质应该理解为某种本体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或成分。一般依照科学知识去理解水的本质的时候,可能要从分子、原子、粒子等角度去考虑;石墨和金刚石的作为一种实体,其本质是碳原子。所以本质是就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而言的。

“本质”和“本体”有什么区别?回答是:本质是基于更深入的考察和推理而获得的。即便是一个未受过任何教育的农夫,他也知道水是一种东西,所以他有“本体”的概念;但是,如果他没有受过教育、做过研究,那么他可能并不知道水的本质是氢氧原子,以及更基础的粒子的;也就是说,他对水的 “本质”没有概念。“本质”和“本原”,有时意义也是相同的,类似的概念一般都是在对事物存在的更高形式进行研究和思辨的时候才会发生。一般人是缺乏“本原”“本质”的概念的。同样的,我们思考“我究竟是谁”、“我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也是在“本质”的角度在做考察。

我们这里对“本质”、“本体”、“特征”做了如上的界定。因为对同一名词,可能存在其他定义,所以委屈各位先理解这里所作的界定。如果不这样,您对“本质”“本体”等概念完全可能有其他的定义或界定。作了上述界定后,我们可以去考察一下世界上主要的一些世界观体系了。

家园 4.2 关于神创的世界观

神创的世界观主要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基于犹太教及衍生分支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据说他们都信仰上帝,并接受旧约为经典;但是他们后期就谁是真正的使者,以及使者的地位问题,发生了分歧,并因此分裂为不同教派。我们暂且把这个系统称作“上帝系统”。

另一个神创的世界观系统是印度教,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作“梵天”系统。

这两个系统有共同点,就是认为世界及所有现象,最初都是造物主所创造的。但两个系统认为创造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帝系统中,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其他亦然。但梵天系统中,有各种天(作为造物主的神)作为造物主;担不是造物主凭一句话就有了世界及现象。一般说法认为:世界是造物主的梦或幻化。所以言而总之,在他们看来,我们要么是从某一句话、或意志中产生的,要么是活在神的梦境或魔术里。

曾经有一个向我传道的基督徒,说我的孩子是上帝创造的。我怒了就问他:很多孩子会不断出生,请问这些孩子是已经被上帝造出来了呢,还是在受孕之后才被造出来?如果已经被造出来了,这些孩子的灵魂现在在哪里?她思考了一下说不知道。

神创的世界观里,都有灵魂的概念,而且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是存在的。但是,“上帝系统”似乎不怎么讲转世和来生,虽然有说以前有讲。“梵天系统”一般都承认有灵魂,并且会有转世和来生。

因为世界和所有现象都是神创造的,所以如果有规律,那么规律也应来自神的创造。在“上帝系统”中的人、现象和规律,可能只凭上帝一句话即可。至于人的归宿,取决于“原罪”是否净化,并在末日审判时决定——要么去天堂,要么去地狱。世界有没有末日?上帝系统不考虑这一点;世界是不是会毁灭?只要上帝一句话,要看他的心情如何。

但“梵天系统”要复杂一些。作为被创造物的人及灵魂,虽然会有转世,但是据说被创造者和创造者,具备同一种本质,那就是“梵”,这也是世界的究竟本质;而规律,也应该是“梵”的表现形式。世界以及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梵”;如果不认知“梵”,那么就会被“梵”所“幻变”的“现象界”所迷惑;反之如果被创造者能够认知“梵”,就不再迷惑、不必再转世、轮回,而获得解脱。所以,作为被创造者的人,有解脱和轮回两个去处。

作为分界点的一些概念,这里有“神”“梵”,以及“灵魂”和“业果”“轮回”。你如果问:神、梵、灵魂、轮回等,可以被感官认知吗?是来自人的经验吗?他们会回答“是”,尽管那不是提问者的经验。旧约中上帝曾和摩西立约,这就是十诫;印度教的一些经典也据说来自于作为造物主的“天”或其教导。而且,那些有神信仰,经常做祈祷,祈祷甚至是他们的固定生活方式;据说他们能和神交流,并获得神的启示。

我能怎么说呢?人在极度虔诚、投入的状态,身心状态会发生变化,甚至有某种神秘体验或极乐体验发生,我对此并不怀疑。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有生命力的宗教必然带来的体验;否则,宗教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谈何吸引力并延续千年呢。

但是,身心状态的宗教体验如何解释,是否神启,这似乎也是不好定论的。本人有粗浅的气功的经历,也有些特别的体验。总之,我一开始就说过: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经验,未必是真的;那些未被接受的经验,未必是假的;何况有些并非经验,而只是推论。从思辨的角度,要忽略细枝末节,我们还是关注“神”“梵”,以及“灵魂”和“因果轮回”等关键的概念,这些在后文再做分析考察。其实,也正是这些关键概念,导致了世界观的分野,并直接导致有些人把恒河水视为圣水,把牛视为圣物,而你把恒河水当作脏水,把牛只作为家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