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拿什么纪念您呢──毛时代生活体会的点滴之一 -- 潇洒书生

共:💬96 🌺1824 🌵10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90高龄的时候还能力挽狂澜?

1993年10月31日,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

1997年邓小平去世,享年92岁

邓小平90岁的时候是1995年,据说已经老年痴呆了。你能介绍一下他怎么力挽狂澜吗?

家园 正在求书,就看到此推荐,及时雨啊

献宝

两论刚刚开读,好熟悉的语言啊,原来上学时的政治学的就是这两论的核心,却从来不知道这是主席的大作

毛选可否推荐一些重点来读的篇章?

家园 【讨论】《毛选》多精品,研读长见识

谢谢alexbird 先生光临本帖。关于“两论”,我们那会儿上中学政治课是必读的,大学修哲学课也是必读的内容。您上学时只知“两论”要点,不知此乃“主席大作”,只能无言以对。

您提到推荐重点篇目一事,我认为《毛选》编选的文章质量甚高、精品较多,有时间可通读。如果说,您阅读有偏好,如要了解毛对农民运动的基本思想,他那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值得一读;如要了解毛的战略思想、理论原点,不妨读一读《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要了解毛的建政主张可研读一下《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等。若想了解毛建国后的主张、观点,除《毛选》五卷外,文革时编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弥足珍贵。

自毛泽东后,中共也编了周、刘、朱、邓、陈等不少老革命家的文选,这对于研究历史是有益的。但,比较之后,理论见识的高下,一目了然。今天看了华东师大萧延中教授关于《毛泽东的话语权力和政治修辞》的演讲,他的一些解读有“剑出偏锋”味道,不过,有些观点还是有道理的。他说:“总体上说,我们说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其中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就是他自延安整风以后所创立的一整套的,他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我们今天讲叫毛式语体,今天还在支配着中国,还在影响着我们政治思想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说话方式。我个人认为去解析这样一整套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我们当今的话语体系,恐怕更重要。”只是,对于大多今人来说“画皮易,画骨难”也。何况,一些人根本就不打算去弄明白是非,只是跟着骂骂咧咧罢了。

这几天,不少人都在“等”。他们希望看到习总能够出席纪念毛诞座谈会,并发表他们所希望的“重要讲话”。其实,再怎么讲,评价还能高过1976年《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书》?纪念毛,应当承认他的精神遗产中的人民性、科学性,以及“为人民服务”、“永远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的思想、立场和情感。

萧延中教授指出:“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如何理解毛泽东这样的一个判断呢?实际上毛泽东在人民的概念表述中有一个自己的逻辑。在毛泽东的话语逻辑里他是这么认为的,事物是由强势和弱势两部分组成的,但事物的发展趋势恰恰和表面的强势弱势形成一种相反的情境,弱者没有地位、没有权力、没有尊严,但是正是在这些里边存在着一种翻身的渴望,这种翻身的渴望就形成一种强大的生存动力,促使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翻身和解放。因此毛泽东说,正因为弱者出身贫寒、地位低下、被人鄙视、受人压迫,所以他们才本能地具有谋翻身、求解放的内在驱动欲望,是最没有身份包袱,最具有革命意愿的人,因此将激发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奋斗精神和创造冲动。所以人民之所以崇高,人民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他们自身包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充满希望。这是为什么说人民是历史的动力,因为他们是受压迫者。”事实是,当今政坛中人自诩“精英”、主张“威权”者众,毛意义上的“人民”多被视为“维稳对象”或逢年过节“慰问对象”而已。

通宝推:黄序,唐斩非,老老狐狸,盲人摸象,avalon,人在旅途,hyxu200,一意孤行,天白,乡谊,侧翼,桥上,奈何做贼,王小棉她妈,strain2,alexbird,东土如来,
家园 看上去像是在读“子曰诗云”差不多啊
家园 矛盾论基本是我30岁以后的生活工作生活指南。

有问题想不开解决不了就去读矛盾论。早前觉得的泛泛空话,有时读着读着就茅塞顿开了。

当然,再后来发现这样迷信啥书都会有指导意义。不过,诚如楼主所说,矛盾论仍是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指导理论。

家园 矛盾论就是我工作生活的法宝

工作中,我根本就做不到让所有和我有交集的同事对我满意,累死我也做不到,那么,哪一个不满意我付出的代价最大呢?那就是顶头上司,我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我怎么处理应对我的老板会满意,他满意了别的不满意也就没意义了。

家里式大家庭,人人都满意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哪一个满意对我最重要呢,老婆的满意最重要,或者说老婆不满意的代价成本最高,所以,处理家庭关系我就以让我的老婆满意为准则。

家园 毛选读完读毛泽东文集

我读寻乌调查读出一背冷汗。

家园 文革,白过了,这个说法不对

学到了什么,这个因人而异。学到的多少,思想境界问题而已。

家园 从邓开始,所有一把手,语言中毛的影响历历可见

所以如果他们纪念教师节,不去拜毛就真是所谓数典忘祖了。

家园 小弟惭愧,但这种无知正源于精神的贫乏,才点燃认识解放自我

这种无知正源于精神的贫乏,才点燃认识解放自我的渴望。

作为一个学业无成(成教在读),事业无成(小厂打工10年)的普通大众一员,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精神养分,实在是相当地贫瘠和混乱。这个世界是怎样,我们要在其中如何定位,我们要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几乎没有指引和方向。社会给了我们什么声音呢:是各种形形色色的“榜样”,经商致富,升官发财,堂皇之下是洗不尽的肮脏;是声斯力竭的成功学,教导那些跳着脚想要成功的失败者如何厚起脸皮黑下心肠;最不济还有各种转发,告诉你万恶都是制度和国家,有气就去骂ZF,消了气继续当卢瑟吧。

在这样的妖魔群舞的背景噪音之下,我们这些普通人,要么铁下心来搏一次,把可怜的物质和精神资本砸进去赌一场;要么低下头来为五斗米奔忙,在挣扎着惨淡的物质贫乏之余,用一点精神鸦片来麻醉精神的失望。即使哪天咸鱼翻身,依然逃脱不了这片精神的沙漠,只是在物质上解脱了自己。如同草原上逃命的羊群,只是在拼命地避免成为羊群中的最后一名,用同类的失败换取自身的成功,却终究逃脱不了整个羊群永远是狼群的鱼肉。

所以我渴望,在心中悄悄地呐喊,我想要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人的本性,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是这样,他为什么是那样,在这个时代语境下的成功为什么是这样,失败为什么是那样。哪怕仍为鱼肉,但我仍想拥有我的知情权和知识权,失败,也要做个明明白白的失败者,在精神上跳出浅薄迷茫的羊群,去看看这天地到底是什么样

这样的知识,时代没有告诉我,父母也没有告诉我,我只能去求助历史。从历史的广度来看,真正的成功是什么,真正的启蒙是什么。经过这些年的曲折,对我出生前的那个时代,有了些客观或主观的认识。对那场百年事业的伟大,和舍身投入其中的千万先辈的英勇,有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才以这依然淡薄的思想,选择想要去了解这一位传人的思想,因为,胸怀伟大的理想,脚踏实践的基石,将高远的理想一步步稳健地变成新的现实,将旧的现实埋葬进历史,这正是我们这些底层普通人所渴望的力量。这种力量,崇高可以点亮我们精神中的黑暗,现实可以指导我们人生的选择和实践,所以它是如此地吸引着我,也许就像60年前吸引无数先辈投身于那个事业一样。

我渴望这种力量,渴望能够认识世界、认识人性、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渴望在我微不足道的人生实践中,能够清晰的明白我为何而作,如何去作,哪怕我一生注定碌碌无为,我的所学所为依然只能为稻粱而谋,但我仍然渴望在我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作自己人生的智者,仁者,强者。渴望我将来能留给女儿的,除了生命的延续,更有思想上的成长。

通宝推:删ID走人,我还有事,天白,铁手,
家园 其实大伙儿都和你一样

可能那些日子过得舒坦的,反而没有你这奔头儿。应该向你学习。

我能给你的意见就是,问道路上,一定要结伴而行,否则容易走进绝路。结伴,也不是一定要特定的几个人小圈子。主要是要懂找人商量。如果有人说了你听了不舒服的话,就仔细听,因为这些才是会让你成长的话。

加油,共勉。

家园 感谢! 确实如此
家园 仁兄此文前两节有点和郁达夫先生写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相似,

第三节则像鲁迅先生的“呐喊”

松花

家园 见笑见笑,完全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呐喊”

您说的那两篇,除了上学学过呐喊里的孔乙己和社戏,其它还真没听过。混文凭的工科生,真是惭愧得很

实际上,能一气呵成发出这一声呐喊,也是有一个渐进和深入的过程,最后达成了呐喊的奇效,就是整个人神清气爽,豁然开朗,所有的答案,也自在心中了。

这几天下了毛选,初步读到了前2篇(敌人和朋友,湖南农运调查)和矛盾论。除了矛盾论之前已经接受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太多新的感触之外,另2篇果然震撼!(而且这震撼是建立在诸位已经把我的期望值吊得老高的基础之上),第一篇是看问题的通透,而不是个人的主观第一感觉而拍脑袋做出的断定;第二篇是实例示范了,对于现实表象如何看得通透,进而要如何对待。大白话说出警世的道理,引得我不禁一边看一边照现实社会来套用,忽然觉得之前有些看不明白的事情也渐渐明了了。

果然是入世的先哲,如提耳面命,从身边事用大白话,将这出世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最关键是,不是告诉你要怎么做,也不是指使你去怎么想,而是让你自己自然而然地融会他的思想,去自己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定要买一套放家里,给我女儿做启蒙读物。

家园 【原创】山沟里生活实况──毛时代生活体会点滴之三

我在毛时代生活、学习了十几年,对于那时的衣食住行不仅了解,而且天天体验。如果按照今天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来审视,我在那个时代经历的生活简直是“贫穷”、“枯燥”甚至“痛苦”。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在当年还真不觉得有今人感叹的“如此不堪”。

这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多数人生活所比较对象是“解放前”。以我父亲为例,他在蒋总统时代生活了二十年,完成了从小学到中专的学习。但据父亲回忆,从小学、初中到中专,全靠家里的亲戚施舍赞助,即使在免费的职业学校读书,常常吃不饱饭;幼时伙伴鲜有小学毕业的。我爷爷在军阀部队当过炮兵团副官,他在自述中说:二十年代军阀混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成天担心掉脑袋。我奶奶为了维持生计,在小县城里卖鸦片烟,按今天人们想象“肯定发大财”,事实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对于他们来说,新中国后的生活比起旧社会“好多了”。因为有比较,有盼头,所以,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对党对主席始终怀着感情并保持忠诚。对于这些生活在毛时代的基本群众而言,虽然也饿过肚子,但他们过去饿肚子次数更多、时间更长,因此并无“反对党”、“反对毛主席”的情绪。我的一位老领导说,没有毛主席,我只能在大巴山放羊,永远是一个文盲。这位老领导解放后才上小学一年级,当时已经11岁了。后来,一直靠助学金读完大学。他父母两族几代人都是文盲,家里有人能读书,全家非常高兴。另外一些人则是相反,解放后,他们的特权、利益、地位等等被剥夺了,反对、抵制发乎于本能。更让这些人不爽是“贾府里的小姐居然要听丫环使唤”。

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就经常接受“勤俭建国”方针的教育,也知道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工作上“艰苦奋斗”、生活上“艰苦朴素”。我虽然生在大城市,但更长的时间是在山区。我们家里的条件相比之下算是较好的,父亲月薪70多元,母亲月薪30多元,但供养的人口却有8人。七十年代初期,我家基本每周能吃上一顿肉,每天三顿饭也能吃饱,虽然,吃的是三分之一的大米、三分之二的粗粮(玉米、红苕等),我们哥仨每学期的学杂费用不超过20元。大米一毛几分钱一斤,猪肉六毛多钱一斤。物价不高,只是要凭票供应。我所在的工厂周边是农村,农民吃粗粮的比重大,吃饱是没有问题的。厂里职工家属吃菜都上“自由市场”买,偶尔也能买到猪、羊肉,更多的时候是买鸡、鸭、鱼。我家隔壁住的是小俩口,总收入50多元,都得往自家老人月供生活费。不过,这俩口吃穿用度水平并不低于我家。

现在的人们都是买衣服穿。那时,多数人家的衣物多是扯布、买线回来自己缝纫、针织。我母亲缝衣服水平不高,就请裁缝铺的师傅“打衣服”,毛衣则是自己针织。听说,边远山区有一家盖一床棉被或两人“打伙”穿一条裤子的情况,我没有亲眼见过。倒是看到不少人所穿的衣服都打了“补丁”。那时,青年小伙的时尚服装就是军装,夏天能穿“海魂衫”就挺神气的。当然,我直到1979年都穿过打“补丁”的衣服。我哥哥当知青就在离家三十多里的农村,干活比较卖力,挣的口粮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每年凭所没挣工分可以变现70多元人民币。我父亲吸烟,抽的是“朝阳桥”、“大前门”、“金沙江”,多是两、三毛钱一包。哪些青工则多买一毛几分钱的烟抽,当然,也有抽八分钱一包“经济烟”的。农民抽纸烟的也不少,但抽“叶子烟”的更多。邻居一老太太还抽水烟呢。

按照现今一些人的说法或想象,那时的人“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没有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我亲身的经历足以说明,这些说法或臆断“不符合事实”。我小时候经常进厂给父亲、母亲送饭,因为他们加班干活的时间太长,我在现场看到父母和同事都在很认真的做事,绝少闲聊偷懒。当年的导向是“劳动光荣”,工人谁做的工时多谁的荣誉就多。农民也并不懒,出工不出力是挣不到工分、分不到更多口粮的。实际上,当时农民比较困难的原因更多出在分配比例的政策上:国家、集体拿大头,个人拿小头。

网上经常有人这样反驳说毛好话的所谓“毛左”:既然怀念他,就回到那个时代去吧。我看了这样的“威胁”只有好笑。这纯粹是不讲理的废话。那个时代绝非臻善,但绝非地狱。对有过解放前经历的贫农、贫民、工人来说,这是他们“翻身”的时代,这苦那苦都比过去要好。

通宝推:请我吃饭,桥上,东海后学,脚歪不怕鞋正,山药糕,strain2,中秋下的城市,青木堂主,桥东棒棒,李根,盲人摸象,cel2000,surfxu,hyxu200,PCB,hwd99,gy197666,侧翼,SleepingBeauty,啊凡,联储主席,阿四,老老狐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