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华民国的统序和顺承(1)-革命先行古惑仔 -- 龙眼

共:💬259 🌺1399 🌵2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也不能怪老铁,这是08年为拐点出来的网络潮流

08年以前,民运人士是高举理性开放,言论自由,那时候网络上立场不同都可以讨论。08年出来两件大事,一是CNN就西藏恐怖活动摸黑中国被揭穿,西方新闻客观的神话被捅破。而是美国金融海啸,西方制度优越的神话被戳破,从那时候起网络就忽然出现一帮打手,不讲道理,只是扣帽子打棍子,而且谣言蜂起,使用最低级最下流的语言谩骂围攻不同政见者。现在我明白了,他们要的所谓”言论自由“实际上就是只要他们的话语权自由,而不许不同政见者发言,一旦发现就使用网络暴力。而且,这帮民运纷纷抛弃理性,转而入教,信基督了。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一直向往西方的科学民主,如今崇洋媚外的就只剩入教了。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西西河的现象,所以不能怪铁手。

家园 呵呵,您这第一段写的,好像在影射什么呀

乐见其成

家园 逻辑也就青少年学学就足够了,别以为逻辑可以包打天下

唉,你只能看见李小龙和MMA啊,你看不见英国和MLB和NFL啊,你的逻辑不行啊

看来你还需要天天学逻辑,你青少年时没学好逻辑啊,或者你需要一辈子学逻辑

请问,我说因为希腊衰败了,所以逻辑思维就是失败的根源吗?

请问,你说的“你能说因为希腊衰败了,所以逻辑思维就是失败的根源吗?”是怎么逻辑出来滴?

再说了,你能说因为希腊衰败了,所以逻辑思维就是能避免失败的根源吗?

自然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胜利者的优秀基因自然遗传的机会多一些,不过呢,失败者恶劣基因也不是没有机会遗传,比如说青少年学不会逻辑还崇拜逻辑的,嘿嘿

你的逻辑太差了,所以你崇拜逻辑,我该说的都说了。

家园 四川起义是很早

但最先成立革命军政府和清廷分庭抗礼的是武汉那边,就像太平天国起义前也有一批会党起义,但是太平天国这一支率先亮国号称王,名头最大,所以清政府对太平天国和武昌军政府都是派出最强的力量围剿,没有武昌那边在死扛北洋军,吸引清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很难说各省能云起响应。

家园 四川起义是引火,没有它,武昌起义恐怕都难以打响

窃以为这就好像野营的时候点柴火,虽然煮饭的是主要的柴火,但没有那引火的木片纸片,木柴是很难点燃的。

虽然武汉成立军政府最早,后来吸引敌人最强,但没有四川起义在先吸引清廷注意,武昌起义又怎能点燃那第一把火?虽然说历史研究上有所谓历史必然性,什么“没有什么什么,也会后来再有什么什么”之类,但那恐怕就未必是武昌起义了

家园 四川起义没有政党指导啊

所以看起来声势大,但更多是帮会在起作用,谁也不听谁的。而武昌起义爆发前就有日知会共进会在新军中作工作,起义成功的第二天成立了军政府,四川那边拖到11月份才成立。

家园 是否是首义的关键在于其提出的纲领

什么是首义?个人的理解是:提出了某个具体的纲领,然后根据这个纲领发动了一系列行动,最终通过这些行动达成了预期的纲领,那么这一系列行动的始作俑者或最具代表者即为“首义”。

武昌起义的纲领是什么?可以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一句话:推翻满清,把皇帝拉下马。

而由保路运动发展出来的袍哥暴动,或者拔高一点称为袍哥起义,它的纲领又是什么?顾名思义,刚开始就是“保路”,后来是为了反抗镇压,发展成了“保命”,别说把皇帝拉下马,有没有达到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程度都还两说。

众所周知,起义的最终结果是:满清被推翻,皇帝被赶走,建立了民国。那么咱们从结果倒过来找,哪一个起义算是“首义”,不是一目了然吗。

家园 那是孙文的纲领,武昌和袍哥都是响应孙的号召

二者都有同盟会分子的参与和策划。而袍哥是借着保路被镇压而起事,但决不单单是保路,后来就不听已经妥协的保路立宪派的和平呼吁,而是继续起义。

家园 你说不构成否定我说的理由啊,此外,保路运动政党作用并不小

起主要作用的前期是立宪派,后期就是同盟会。虽然没有统一领导,虽然参与的主要人群是会党,但政党的领导作用是有的。四川的革命派以同盟会为主,夏之时、杨庶堪、吴玉章、张培爵当年都是其中成员,立宪派人士被捕后,四川各地的同盟会就联合会党开始发动了。辛亥大功初成后成立国民党,这些四川的革命党人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湖北的革命工作主要在共进会手里,但也不是一个党派统一指挥的。

没有保路同志军的起义,武昌起义也可能会发动,但很有可能被扼杀。端方的部队虽然战斗力不如北洋新军,但革命党此时是进攻战,且很多参与者是首鼠两端者。所以说我觉得四川的起义具有引火的作用,也许既不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但是一个很关键的支持条件

家园 我并没有要否定你呀?切磋而已,切磋懂吗?就是

连切带搓

家园 民国统序(8)-打响武昌首义前三枪的倒霉小兵

本文应该是龙眼在放假以前奉献给大家的最后一篇杂文了,以此缅怀很多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甚至是决定性贡献的无名小卒们。

前面龙眼刚刚讲到四川袍哥在辛亥革命中起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而是过去无论是国党还是共党都在历史宣传上大书而特书武昌起义,却长期忽视四川袍哥和他们发动的保路同志军大起义的历史意义。如果让龙眼评判,应该说四川袍哥起义和武昌起义是砍翻清廷的连环双斧,四川起义是左手斧头,武昌起义是右手斧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是四川起义调动了清廷的六省联军由端方指挥向四川开拔,使得武昌空虚,新军留守部队得以发难。这个起事的时机是非常好的,正好是在端方率领的六省联军走到中途的时候发难了,不早不晚正合好。否则,或早,或晚都可能让辛亥革命难以成功。

如果武昌起义发动早了,四川那边的袍哥们还没起事,湖北清军的兵力不空虚,恐怕武昌新军很快就会被镇压。而要是武昌发动晚了也很微妙。端方作为满族旗人,为人却是比较开明和通达的,又一直与汉人各阶层十分亲善,于是很得汉族上流人士的好感,他对四川保路运动是主抚不主剿的,这一点与那个汉族血统却入旗抬籍,拼命表现要当好走狗的屠夫赵尔丰对比十分强烈,所以很多四川的立宪派人士是十分欢迎端方的。而四川人包括川版古惑仔都有吃软不吃硬的脾气,如果端方他们来了好生安抚,暂停铁路国有,再把屠杀人民的赵尔丰查办,给88平反(说串了),估计立宪派首先就软了,而财东一撤,古惑仔也就见好就收了。这时武昌再发生起义,端方的六省联军顺江而下,与冯国璋的北洋军两路夹攻武汉,即便是后来北洋军首鼠两端,端方那边照样有平定起义的可能。但实际的过程却是清朝气数当尽,孙党霉运到头,就在端方部队走到半途的时候,武昌起义在仓促中突然爆发了,端方兄弟被哗变士兵杀掉,南方就再没有可以与革命军对抗的主力清军了。

说到武昌起义的曲折过程,书中的、网上的、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各种版本的详细介绍,龙眼不必充当搬运工来鹦鹉学舌。如果各位大侠时间有限,日理万机,不妨看看成龙版的电影《辛亥革命》,虽然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复杂的过程在电影中被连接得很生硬,但起义发动的主要环节都讲到了,在这一点上远比同一时期播放的电视剧《辛亥革命》要详细。但即便如此,该电影还是错过了最最关键的一个细节:到底是谁开的武昌起义第一枪,以及如何开的起义第一枪。

前面在讨论四川起义和武昌起义的不同时,多数人认为武昌起义更有组织,而四川保路起义缺乏有效组织。这在宏观看和前期看也许正确,但越到起义爆发前的关头,越是正好相反的情况:袍哥人家靠自己传承百年的堂口黑社会体系把起义和战斗组织得井井有条,几路大军有条不紊,各路老大各司其职,也就好比一次超大规模的黑帮火拼,驾擒就熟。而武昌起义越是到最后关头越是混乱不堪,指挥机关不是被端就是被抄,领导人士不是被抓被杀就是跑路住院,最后仓促发动起义的其实是一群失去首脑的,被革命精神感染的普通士兵。

作为当时起义的实际指挥的熊秉坤,当时的军职是清军正目,查了查,也就相当于一个班长,上士军衔。但他在第一枪打响时根本就不在事发现场: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后队营房二层的五棚宿舍。而他的革命同志,另一个起义的实际指挥-金兆龙也是一个正目-五棚正目,不过是又一个上士班长。但他也无法开起义第一枪,因为就在他在营房里擦枪做准备时,被巡营的反动小军官-排长陶启胜(有叫陶启圣)带着两个护兵给发现了,于是两人说翻,金班长刚要开枪却被陶排长上前抢到手里,于是两人扭打滚到了地上。这时更加危急的是,陶身边还有两个护兵,而楼下还有其他好几名负责巡营的反动军官,他们早就被张彪布置,准备随时弹压任何可能的异动。

说来推翻满清的革命运动真是够艰难而蹉跎的,自孙文在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失败以来,各路革命党人发动了大大小小十几次起义,都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干脆还没来得及下半点雨就叫人家把云彩给赶散了,搞到最后连孙文都有些没了底气,准备要做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打算了,这就有了在武昌起义前,孙文正在美国某城市打工赚外快的传言。

而武昌起义的准备过程几乎就是孙文闹革命十几年的浓缩翻版,甚至很有些周星驰版黑色幽默的苦涩,准备了半天,就在即将发动起义的前期,意外爆炸导致总部机关被端,结果首脑跑散,名册、旗帜、计划全都暴露。而就在几个兵头商量好以三枪为号仓促起义的时候,又一次暴露目标,连个兵头首脑都要被擒了,眼看起义就要彻底失败,革命党人的倒霉命运看来还要继续。

可就在这个千年历史能否发生转折的重要关头,一个无名小卒挺身而出,奋起而击,推动了历史的沉重车轮从停滞走向前进。

此人叫程正瀛,字定国,是工程八营的普通大头兵,那时26岁。当时的金兆龙与陶启胜厮打滚倒在地上,陶的两个护兵马上就要上手帮陶,金眼看就要寡不敌众,于是放声高呼:“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龙眼很难想象一个湖北的丘八大兵在生命如此危急的时候还能这么文邹邹地臭拽,要是龙眼(正牌大学加研究生毕业的小知识分子)到了如此千钧一发的地步,早就对战友用上国骂了:“泥马快上啊” 龙眼一直想不通,一个在地上和残敌滚打的大兵如何还能在垂危关头发此长串文言?估计金上士是参加‘文学社’那一派革命组织的,而且是文学社的积极分子,很有文学修养,都快完蛋了还拽呢。

听到金兆龙文邹邹的呼救,程正瀛首先挺身而出,或者说早就要挺身而出了,只是刚才不知如何下手,他和陶身边的两个护兵一样发了一会儿呆,因为这时的金和陶两个人是一边夺枪,一边滚在一起的,外人要是拿枪射击,很可能误伤同伴,而被夺的步枪也随时会走火伤人,如何插手救援是个问题。但程正瀛比陶的那两个护兵更早脱离发呆状态,因为他已经想好应该怎么出手救援同志了,程并没有举枪瞄准,象成龙版的电影里表现的那样,而是抡起自己步枪的枪托猛砸陶排长的脑袋,把陶砸得头破血流,只好抱头鼠窜,然后程正瀛才向陶射击,击中陶的腹部,导致陶在逃跑后死于家中,这就是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来历。

但这还没有完,危机并没有解除,而是更急危机了,因为营房楼下在四处巡视的其他几个反动军官听到了枪声,就立刻提着手枪冲向这边。军官们的手枪是连发而无须上膛的,而汉阳造步枪不是AK47,打完一枪后,要拉拴退膛、退弹壳、上膛、闭锁、再瞄准,然后才能再次射击,其复杂动作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见电影《1942》里那个地主儿子拿步枪连续射杀饥民的场面,基本是两手都要连续不停地做熟练动作,但地主儿子是抵近射击,不用太瞄准。要想连续地准确射击中远距离目标,步枪的使用者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术,否则就是被几个拿粪叉子的人围住,都休想活命。

近距离交锋,手枪要比步枪占优得多,只要连续扣动扳机,单手就能瞄准射击。二战中的日军的步枪射击和拼刺技术多么突出,大家都知道吧,但据说和美军近距离交锋,特别是和美军军官交锋却讨不到便宜,因为人家有手枪,靠近了就一枪一个,步枪拼刺再牛也不是小手枪的对手,靠近就完了,必须把拿手枪的对手解决在一定距离之外。

这个时候,列兵程正瀛表现出了极其优秀的单兵素质,他是连发三枪,弹无虚发,一枪干掉逃跑的陶启胜,又两枪干掉另外两个提着手枪,冲在最前面的反动军官,弹无虚发,一枪一个,跟猎人打火鸡相仿。于是其他的反对军官立刻就被吓呆了,然后夺路而逃,怕当被打的下一只火鸡。虽然知道汉阳造里只能装五发子弹,程的枪里就剩一、两发了,但小李飞刀哪怕手里只有一把飞刀,别人也不敢往上冲,因为人人都知道‘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谁会第一个上去送死呢?

于是正是军事尖兵程正瀛的连发三枪拯救了革命于即倒,稳定了危机的局势,同时那三枪又与熊秉坤他们实现约定好的三枪为号的起义信号相符,于是缓过劲来的其他士兵一起发难,武昌起义的号角终于吹响了,清廷这棵两百多年的老树终于被伐倒了,历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终于被推翻了,这一切的实现能没有这位普通列兵的伟大功劳吗?

但实在可惜,这位叫程正瀛或程定国的优秀尖兵的下场却十分悲惨,被政治对手贾正魁在1916年给沉江杀害了,有传说是因为他后来投靠袁世凯镇压革命,也有说就是政见不合,总之,他的下场很惨、很倒霉。但抛开他以后的历史功罪不谈,就武昌首义的关键作用而言,这名普通小兵的历史功劳是不应该被忘记和被忽视的,更不应该与他人的功劳合并而被抹杀。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ahaAhIOHCaA"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通宝推:水过云飞,mezhan,李根,
家园 兄台回错帖了?
家园 保路运动的领导者是立宪派

和同盟会没关系,他们要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等武装冲突兴起后保路也没人提了:

发起和领导这个运动的是蒲殿俊、罗纶这些立宪派的绅士和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他们一开始就竭力想使这个运动限制在合法的范围内,因而再三要求参加这个运动的人,“坚守破约保路之主旨,不必涉及其他问题”。(注:《四川保路运动史料》,页187。)他们把“卖国贼盛宣怀”(这时任清政府邮传大臣)当作集中攻击的靶子,以示他们并不是反对整个清朝统治。他们抬出了已死的光绪皇帝做护符,大量印发写着光绪皇帝“神位”的长条黄纸,并且从光绪的上谕中摘下了“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二句话,写在黄纸条的左右两侧。郭沫若在他的回忆录中描写当时的成都的情形说:“每家每家的人,都把这种黄纸条来贴在自己门口,一早一晚都焚香点烛地礼拜。”而且“每条街道都要扎札‘圣位台’,便是在街心扎札一个临时的过街台子,同样供着光绪皇的牌位”。(注:《反正前后》。《沫若文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页229、 230。)

保路同志会号召在全省举行讲演,对于讲演会应召集什么人参加,和在什么场所举行都作了很具体的规定。按照规定,“会所须觅宏厂公所,切不可在空阔坝子”。因为“若在空坝演讲,则无识者杂羼其中,不免生意外之事”,而在公所内开会,并且要求入场者都登记姓名、住址,这样虽然“不能十分拒绝”不被邀请而硬要参加的人入场,但是“有此限制,则无识者之入场必少。而被招请者又大半身任地方公事,于生命财产观念甚重,即演讲语涉激烈,不过同生感泣,而急欲得一挽救之力,万不至有暴动”。其所以要有这些清规戒律,同志会的文件中说得很明白:“本会所最重者,一在防暴动,二在有秩序……”(注:均见《四川保路同志会讲演部“讲演及组织同志协会办法”》。载《四川保路运动史料》,页185-186。)

共进会和文学社虽然立场不完全一致,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立场则是相同的,被他们控制的新军从一开始就是革命的主体,即使没有保路运动,在广州起义后他们就已经策划要发动了。而且四川的反抗力量虽然起兵早,但党人军事力量很小,会党为主的武装围攻成都一直到11月才迫使赵尔丰交出权柄,时间上不仅晚于武昌,也晚于川东的重庆,对整个辛亥革命的影响自然不能和武昌相比。

家园 交保护费的怎么能领导砍人的呢?

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主要作用是在前期,做军队的工作,动员新军反清。但会党本身就具有反清的性质,不需要动员,只要有钱有枪,上去就敢砍清军。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因为群龙无首,最后领导权还是落于立宪派手中,但这同样不能抹杀其历史地位。

武昌起义成功也有偶然因素,守将太无能,革命军放两炮就跑了,比赵屠夫好对付得多。当然,武昌起义作用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长期忽视袍哥起义(全川包括重庆),这是不公正的,而把立宪派的保路同志会,与同盟会联合袍哥组织的保路同志军划等号,也是混淆历史的。

家园 军官如果训练的不好,手枪也经常打不中。

俺发的文俺老孫:【原创】《郭汝瑰回忆录》记载的二三事里郭汝瑰回忆他初当师长,手下的军官用手枪打五十米外的人头靶,无一命中。那还是抗战时期,更何况清末民初时的手枪本身就更加不精密,当时的军官也更加的腐败和无能。

链接出处

俺打过手枪,军用手枪比较重,没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的手腕和手臂如果力量不够,单手持枪都稳不住,手指一勾,手腕就变形,枪口就跟着移动,手指勾到底击发的瞬间,子弹早不知打到哪儿去了,枪枪脱靶。必须用另一只手托住持枪的手才能保证枪的稳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