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漫谈——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一 -- 俺老孫

共:💬85 🌺38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霍光的老婆未必叫霍显吧

按理说同姓不婚的习俗那时候应该也有了。书上称她为霍氏可能是本姓不可考用夫姓。

家园 历史漫谈——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四

感想:那个王昭君和亲,她又不是公主,人家要的是公主,她就是一个宫女,匈奴单于能不知道吗?咋就一点都没意见就接受了呢?

评论:昭君和亲的时候匈奴已经因为内乱和汉朝的打击的双重作用下变得很衰弱了,特别是因为内哄,已经不能象汉初那样匈奴各部团结到一块全力对汉朝作战。各部逐渐变得要分别讨好汉朝来求生存。特别是单于对匈奴内部已经没有汉初冒顿单于时建立起来的权威了。到这个呼韩邪单于它对内无力约束管辖各部落首领的自行其事,对外还要仰仗汉朝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坐稳他单于的宝座。所以才会向汉朝求和亲,想成为汉朝女婿凭此身份借汉朝的武力来威慑其它部落首领。所以只要汉朝给他个女人并赋予其“公主”身份,他就会接受,何况伴随“公主”出嫁的还会有大量的陪嫁财物和人员,可以说是好处多多。所以他才不会在乎这公主的身份是真是假,反正只要名义上是“公主”就行。

其后,公主和亲逐渐成了汉朝维系与匈奴和平关系的手段和纽带,而且双方都因此而获益。在匈奴来说作为汉朝的外孙(外甥)辈,匈奴在出现战乱、饥荒等问题时可以向汉朝求救,必要时还可以请求进入汉控制的边塞地区就食或避难,生存有了保障,通过和亲还可以获得大量作为不事生产的游牧民族所需的纺织品、铁器和其它财物等;从汉朝方面来说,以前每当匈奴发生饥荒就会组团南下抢劫,有时不饥荒仅为了抢财物抢女人也会组团南下,国家必需为了应付这种大规模的战争保持高度战备,通过和亲虽然不能避免少数匈奴部落仍然会“时或入寇”,但可以消除与匈奴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战备等级也可以降低,对维持国力缓解人民负担都有好处。

但是,和亲政策也是要有武力作为后盾的,没有汉武帝时以强大的武力对匈奴的打击,以汉朝国力维持的强大武力和对外战争能力,没有甘延寿、陈汤万里之外击斩单于传首长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威慑力,单只是和亲送出的美女和财物也是不能满足强盗的贪婪的。就好象“一手拿胡萝卜,另一手要拿大棒”是一个道理。

家园 龚遂、王阳的身份有问题啊,怎么说他们也是手下人

刘贺进京的时候,不过十八九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认准了一件事,亲娘老子的话都不一定能听进去,何况是手下人的呢。

再者说了,龚遂、王阳跟刘贺的身边人是同事关系,镇不住他们。有个太后出面就不一样了,不管他们多么有意见,也得只能含泪接受太后的建议。

————————————————————————————

数年,杨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

对这段记载,我是这么理解的:一、刘贺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天了,临死前,吐一吐胸中的郁闷(虽然当时的刘贺不过才30来岁,但是,哆哆嗦嗦的生活了十来年,再好的身体也得垮了);二、求速死,这么哆哆嗦嗦的过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

从“元帝即位,复封贺子代宗为海昏侯,传子至孙,今见为侯。”来看,前者的可能性,好像还大一点

家园 可是刘贺毕竟是因此被大幅度削减封地了

就1000来户的封地,他的20多个子女怎么养呢?何况被封的地方还在当时特别偏远的江西,这农业生产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且从当地官员的奏闻来看,中央也一直没放松对他的监视。至于龚遂王阳,不需要讲的太透,直接举文帝的例子就足够了,文帝虽然是周勃陈平等开国老臣扶立,但他握稳了权把子后就先免去老周的丞相职务,然后以小借口下狱,打压了这帮子功臣的气焰,他儿子景帝更是直接就逼死了周亚夫,毕竟再怎么说这也是刘家天下不是异姓的天下,不给权臣借口要擅自废立还真不容易的。

ps:年龄不是幼稚的借口,刘病已当皇帝时候也是18岁,但他就熬到了六年后霍光病死。

家园 呵呵,只能说,宣帝太刻薄了

从张敞找刘贺谈话,刘贺的应对来看,刘贺何尝不知道自己是现任皇帝的心头大患。要不是当时应对得当,立马就被灭族了,还谈什么“食邑四千户”啊。

别的不说,就这个“海昏侯”的称号,就足以见得宣帝多么的不厚道

说来也怪了,在宣帝之前,西汉的最高领导(因为不一定都是皇帝),都有股子刻薄劲儿,国势却蒸蒸日上。从元帝开始,皇帝一个比一个厚道,最终,西汉反倒被茉莉花了,挺有意思的

家园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昌邑王在政治上是幼稚加愚蠢的

而这一点对于朝廷的伤害实际上比什么好色残暴之类的更严重。

家园 刘贺毕竟是曾经当过皇帝的

就这点足以让宣帝对他警惕了,不把他批倒批臭,到成帝死后无嗣这一支难道不会像他这样咸鱼翻身么?后来诸多废帝复辟的例子可不少的,一把手的角逐是不可能给失败者以宽容待遇的,毛子的赫鲁晓夫晚景凄凉,现在的平西王官司缠身,这还是在现代,古代就更加严苛了。况且同是武帝的孙子辈,刘询的童年比刘贺来说差远了,让后者接着过好日子,他心理不会平衡,此外那些废掉他的官僚集团也不可能让他过舒服日子,那些上废立书的除了霍光相当多的人在宣帝时期可还活着呢。

家园 最难就是做实事的

做事情就会有争论,有争论难免就会有褒贬,乃至于责以春秋大义。

霍光确实专权,皇帝都感到不舒服,如芒刺在背。但是国家稳定,人民幸福。这是政治的最高成就。其次,他也并没有去谋逆。作为古代政治家,这就够好了。

孔子的原始儒家思想是着重做事的。从宋开始的儒生们却只知道动嘴皮子。不但如此,做事的反而不如动嘴的。南宋和明的灭亡就在于此。

家园 我更愿意拿刘贺跟文帝做比较

因为俩人的成长环境差不太多,年龄相差也不是特别大,又同样都是外藩入继大统。刘贺跟宣帝的成长环境,相差太大了,不好直接做比较。

文帝即位后,也是不管不顾的御驾亲征,是不是有点儿打算一战定江山的味道呢?说不定,文帝还想超越他爹呢

年轻人嘛,hold不住自己,很正常。关键是,在最要命的时刻,能有人hold住他。在入继大统的时候,文帝有薄太后hold着,刘贺没人hold着,这就是最大的差别

家园 霍光的取祸之道是默许毒死皇帝发妻

而且还是怀孕着的,再硬塞进自己的女儿当新皇后,这种准谋反罪名换哪个宽容的皇帝都足够灭族n次了,有丹书铁券都没用,唯一的解套方式就是换皇帝或者自己当。更作死的是霍光老婆还接着唆使女儿企图毒死太子,人神共愤,不报应没天理了。即使宣帝很愚蠢,看到他老婆的主治医师出了重大医疗事故不但没有被追究相应责任,反而获得大批灰色收入也该确定了。

家园 刘询也丧母了呀

他的政治经验哪里来的呢?自己没能力还不自觉学习,就只能是这个结果。否则皇帝谁都能当了。

家园 霍光是碰到了好时候

“国家稳定,人民幸福”这个应该是霍光运气不错,未必是因为他做了什么。

武帝时期把该打得仗打得差不多了,霍光任上匈奴疲软,霍光派自己的女婿范明友随便打打,就没怎么输过。匈奴差不多算是来给霍光送政治资本的。

武帝对高层官僚下手比较狠,读霍光的列传,好像就没怎么看到那种很老资格的,能说硬气话的官僚,这个让他在人事上游刃有余。

武帝时期商人阶层完全破产,相当于在社会资源上有一个巨大的真空,大家都能来弄点汤喝喝;社会底层户口减半,人口少就使得资源不是那么紧迫,所以社会矛盾不严重。

总体而言,霍光是碰到了好时候,类似于文帝时期天下初平人心思定的时间段,不需要他做什么,而且史书上说他也没怎么读过书,他只要在那个位置上待着,史书自然会把“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功劳算在他头上。

家园 闹不好要和封户一起种地吧。。。

刘备不就编草鞋的嘛

家园 隋炀帝遇上了更好的时候,可结果……
家园 刘玄德生活的河北还是开发不错的

江西要到三国时期才第一次大规模开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