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农村见闻 -- 领域时空

共:💬167 🌺144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农村的物质与能量循环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人类秩序的扩展是有序性的质和量的增加,是人类对物质和能量改造和支配的能力与规模的提高。越是能够提高物质和能量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性的规模越大,发展程度就越高。从生物自发的利用物质和能量,到原始社会团体狩猎和采集,到农业社会的耕种,到工业社会的加工制造,到信息社会研发创新,有序性的程度是提高的,对物质和能量的支配是增加的。从这个标准来看农村发展,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东西。

农村物质循环。农村的物质生产和使用,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消耗。但是在农民工出现后,农村的物质生产和使用不再局限于土地,而是参与了更大的社会分工与生产循环。因此,整体上农村的物质生产和使用分为农业循环和工业循环。

农业循环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来固定太阳能,把从人类使用来看低有序的物质和能量变成可为人类使用的高有序物质和能量。其规模取决于土地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制度、技术和组织方式。受光能从植物、植物到动物这一食物链传递中能量的衰减限制,以及我国东部普遍的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必然是植物为主,牲畜为辅。这种生产方式所能改造的物质规模有限,因此完全依靠农业的发展积累必然是缓慢的和稳定的。

工业循环是农民工参与到广义工业化生产大体系中,从事最底层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而获得资源分配。广义工业化生产包括加工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筑等脱离土地生产的产业。农民工的生产属于工业体系,但是消费还是要回到农村去。农民工的工业循环所得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农业所得收入,但是又不脱离农村,这对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工业-农业双核心双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只局限于农业物质生产,那么农民的物质消耗就只能局限于有限的范围内,只能够置办传统的犁铧和使用少量的化肥,就属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一超稳定结构。就不足以使用小型机械化生产,无力购买有线电视、冰箱、电脑、摩托车甚至各种动力车等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器具。这一切只有农民工剩余劳动力参与到工业大循环时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而且也通过消费工业产品扩大了工业行业的市场需求。因此,农村的物质生产和使用在农业生产和使用的小循环之外,参与到了更大范围内的工业生产和使用大循环。否则,家电下乡就没有消费基础。从我村的情形来看,农村三网融合的购买力基础已经很坚实,农村信息化也就是宽带和电脑的普及,是一件可行的事情了。主要的障碍在于,农民要电脑上网干什么,信息扩展、知识扩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观念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需要慢慢渗透和改变。

能量使用。能量使用和物质生产与使用密不可分,似乎又有独立特征。我没有想到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只是觉得这事有趣。

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柴总是不够用,我很小就要去拾柴,耧枯草做饭用。而更早的公社时期,可以用的柴和桔就更少。而现在我家里堆满了质地非常好的木柴,一共有三大堆,而且根本用不完,都是我爸闲着没事刨的树桩劈开的。我以前一直很纳闷,难道公社时期地里连野草都不长么,为什么连烧火做饭都不够用。我问过我妈,也问过其他人,他们也觉得奇怪。最近我才想明白,这根本就是农村能量使用的变迁问题。

公社时期,或者农村只有农业生产循环时,主要的能量来源还是太阳,主要收集方式是农作物、野草和树林。农作物的粮食用来吃饭,桔梗用来喂牲口和烧火做饭,野草的用途是喂牲口和烧火做饭,树林主要是提供木材,枝桠和树桩树根才用来烧火。对于农作物,由于公社公地性质和化肥使用量低,作物的长得矮小,不但粮食产量低,而且桔梗也小得多,不像现在的玉米秸长得这般高和粗,不像现在的花生秧长的这般长和硬。野草也是一大因素,这是最有趣的地方。因为桔梗不够,就要靠野草,野草是无主的,你不去抢别人就抢走了,因此还不到秋天抢野草就开始了。早到什么时候呢,盛夏一过,野草还郁郁葱葱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个时候离野草生命期结束还有几个月,这几个月的光合作用就消失大部分。所以人穷了,野草的产量也低。最后是树林,我小时候的树种主要是洋槐树,一到初夏都是雪白的洋槐花,空气那个香啊。这种树木材结实,但是长得慢,十年八年不成材,因此提供的木材也慢。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农村的能量生产和使用就很低。

后来的变化时间上首先是农田产量提高,其次是蜂窝煤和家庭小煤炉的使用,其次是煤油汽油的使用,复次是速生杨的种植,最后是电力的使用。从重要性来说首先是煤炭使用,其次是煤油汽油的机械化使用。有了煤炭,冬天就不用使用那么多桔梗和野草;有了机械化,就不需要使用大量桔梗喂养牲口;有了速生杨,就可以把树林产能提高一倍;当能量足够用了,野草就能够自在生长。现在冬天过年回家看到漫坡遍野的野草和树叶,想到以前光秃秃的田野,小小的我去耧野草,我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代。由于灌装煤气、电饭锅和微波炉的普及,电力作为能量的意义超过了照明的意义。以后农村的能量使用更多的是电力、汽油和煤炭,桔梗和木柴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没人要,因此直接在田里焚烧桔梗就成了流行,就成了新的环境问题了。

农村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已经超出了农村和农业本身,通过农民工这个群体与工业生产大循环联系在一起。但是农村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质和量,受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工从事工作类型和层次的限制。要想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就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工的工作结构,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农民工的出路又在哪里?

通宝推:逐水而行,拿不准,桥上,sixue,海峰,不远攸高,
家园 这还是降低了劳动强度的问题

三五天的活,一天抢出来了,其余三天干吗去?学雷锋去吗?高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农活多的干不过来了,通过使用农机,一个人干了一百人,一千个人的活,现在我们没这么多活给少数人干,还是那些人,干那些地里的活,用个机器省点力,就象下岗工人家里洗衣服,用不用洗衣机和生产效率没关系,闲着也是闲着。

家园 原来是 沂蒙地区呢

去年回家发现,路边全是房子。

村里搞的很脏,毕竟现代生活方式产生太多垃圾,卫生环保也谈不上。

出门再差也有电动车

家园 老兄说得很好

由于引进了工业(乡镇企业),农民又走出去,因此传统农村的闭环系统被打破,不论在思想上,眼界上,知识上,谋生手段上,能量循环上,都是如此。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即便政府不主导,基层也会自发地摸索。

秸梗的问题,西方农业大国也有。我不了解农业,感觉上法国美国的农场都是捆扎后用汽车拉走,可能是作为牲畜饲料或集中到工厂处理了。但这样集中和运输也消耗汽油,污染空气,即便拿去发电或制作生物燃油,可能还是得不偿失的。

将来可能的方法,是培养某种细菌,平时是干粉,要用前几天养在营养液里(类似酵母菌)。作物收割完后,先把秸梗割倒,均匀铺在地里,顺便用农用机械碾压,然后把营养液喷撒在田里,任其慢慢地降解秸梗,降解后的养料回到土中,作为肥力。来年开春时翻一遍土,把残存的秸梗残片翻埋下去。这类细菌很可能要分几种:先喷1号菌把秸梗软化;再喷2号菌,开始降解。

如果有科学家研究出这个东西,成就不比袁隆平小多少。

中欧,西欧的乡村,现在看去非常美丽,其实当年发展经济时也遭遇过严重的生态破坏,后来再复种的。由于恢复时用的植被品种单一,而且有大量速生林品种,一直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因为以前的物种多样性已经一去不返了。但只要国家富裕了,对农村生态的补偿还是可以办到的,只是不可能办得人人满意罢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法国和奥地利的乡村。

家园 劳动生产效率的界定是产出投入比

农业整体的产出率与农民个体的劳动生产效率,不是一个概念。农业的物质产出受到技术水平限制,起码受到光照强度限制,存在一个极限。农业的价值产出受到商业模式影响,粮食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商业价值不同;粮食农业占据主要部分。农民劳动生产效率是产出投入比,产出不变而投入减少了,可以视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民闲着也是闲着,是指农业封闭循环时期;现在农民工已经于大工业生产体系相联系。农忙季节,在外的农民工播种请假5天,秋收请假10天,就可以忙完主要环节;其他时间在外打工。这是青壮年劳动力。妇女和老人在农村的生产活动包括除草、追肥、打农药;其他时间是抚养和教育孩子;再有余力的妇女在邻村和附近的镇县工厂工作。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生产活动反而需要父母和儿子联合的大家庭组织。

家园 秸秆物质循环的几条途径

细菌分解的方法很新颖,这是我想不到的,有待于研发者的努力和技术普及。在我所知的农村现实中,秸秆物质循环的途径受到作物轮播时间的影响和各种方式间的替代影响。

在江苏光照强度和水量充足的地区,作物轮播次数高于北方。早稻成熟之后,很快就要播种新的作物,这个时候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秸秆处理,因此焚烧就成了一种方式。在南京市区,每年总有几天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就知道农民在烧秸秆了。

我村的主要作物是花生,不但是一年一播,而且花生的收获特点跟水稻和小麦不同,因此秸秆处理也不同。花生长在泥土里,收获的时候把整棵花生秧拨出来,基本能够把花生全部带出来。此时花生都是连接在秧子上,放在地里晒去水分,用拖拉机拉到场里,继续晒干,然后用手工一棵一棵往一个木桩上摔,把带壳的花生摔下来,继续晒干后用机器把壳打掉,就成为花生米。这时候秸秆都在场里,以前还用来喂牲口,现在都用拖拉机了,不知道用来干嘛,一垛一垛地堆在那里。

这就迫使农民养猪来把秸秆转化为粪肥,这是家庭畜牧业的延续。为什么是养猪而不是其他的呢,因为猪这个动物比较能糟蹋,而且长得也快,能吃能拉。饲料配上花生秧磨的糠,就可以用掉秸秆,花生皮、麦秸和树叶垫猪窝,糟蹋一下跟猪屎尿混合发酵,就成为很好的粪肥,用到地里去,就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补偿。我妈妈跟我讲过,不养猪是不行的,不养猪就没有粪肥,地里光靠化肥也不行。为什么不行,我想是物质补偿和肥力退化的问题。也有养羊的,羊肉在徐州这样吃羊肉的城市,生肉达到40元一斤。但是羊的物质循环能力太弱,因此养猪是主流。

我还听说新能源质能发电用到秸秆,可是秸秆能量密度低,储存秸秆是个大问题。我在超市还看到有用芦苇秸秆制成卫生纸的,这个途径也不错;环保和经济效益都有,买了来支持。为什么一定要用原木制成纸巾之类的呢,秸秆制成的也不错吧。这可以是秸秆的处理方式,而且有时候纸业公司的股票也疯长嘛。

秸秆处理和生活垃圾还基本处于农村自我循环之内,除了脏一点,基本是生态的,除了焚烧,呵呵。

通宝推:辉汉如雨,
家园 农村基层组织的变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也有组织,组织的目的是为了群体全部或者局部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农村组织有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这里的基层组织是指政治组织,主要是指中共的农村基层组织。

按照中央、省、市、县、镇、村的行政层级体系,村组织受镇组织直接领导和约束,受县组织间接领导和约束,除非你是华西村,否则不会跟市省中央级组织有什么直接关系,当然政令是畅通的,一纸农业税废除令,农业税就全部取消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我爸每晚抱着黑白电视看新闻联播,这些事不可能不知道,基层组织对大政策是不敢马虎的。要是说农民不用交费了,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这个读读吴思的书就知道,人性不变,历史变了也挡不住一些事情的发生。但是,切切实实,农民负担减轻了。

农村基层组织的正规只能是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行驶管理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作为虽然是基层的,但是正规的组织,在传递党的政策和行驶管理职能方面,还是基本合格,但是也不能排除借助行政力量谋取利益的事情。这里对村组织的评价标准,是是否用公权谋私利。公共产品的提供是考验基层组织最重要的因素,这里可以用加法和减法来评价。好的村组织,会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村的福利;坏的村组织,会降低公共产品供给,降低村的福利。

农村基层组织延续了一把手特色,主要是村支书一人说了算,当然这个说了算是在组织约束和农民利益损害承受界限内的,否则就会遇到强烈的压制和反弹。因此,村支书的能力和节操最重要。我懂事起的村支书是退伍军人,有威信,有三个兄弟。兄弟多在农村也是力量,算是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机制。这个书记在位时间很长。接下来的几任书记在位时间较短,一个是驻港部队的退伍军人,年轻没有威信,很快退位;下一个是一个老退伍军人,前民兵连长,兄弟三个,不长时间后退位;下面这个就不是退伍军人了,而是有案底进去过的,现在还是村支书。中间有一个农村能人想当支书,是前村主任的儿子,可是他父母不同意,认为得罪人,不让当,现在他在外面开了个饭店。

到底什么因素影响村支书的上位和下位呢?虽然农村也有选举,但一是有意愿,二是有能力,才能够当得住村支书。有的能人没有意愿当,比如开饭店的这个;有的是有意愿没有能力,比如大部分人和短期在位的两个。有意愿有能力就显得重要了,退伍军人、能人和黑社会都具备。但是退伍军人和能人的能力与黑社会的能力类型不一样,前者靠威信和谋取公共利益,后者靠暴力。但是agian,随着机械化的使用导致的传统组织解体和个体家庭独立生存能力的增强,村民的向心力减低和离心力增加,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对威信的要求提高就意味着更少的人有足够的威信。大家收入来源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在乎村支书带来什么利益,但是非常担心村支书会带来什么危害。能够做加法的人其实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能够做减法的人就有足够的恐惧力。这就是黑社会进入基层组织的社会土壤:如果不听话,就给你做减法。事实上,真的在做减法,但是维持了基层组织的运转。这就比较糟糕了。

是否公权谋私利。前后两个长期在位的都有公权谋私利,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许多事情我不知道,但是第一位现在仍然在种植果园的大面积优良土地,是在位时获取的。现在这位,把全村的菜地和场(二声,打谷的场地,每家有几十平)先后收掉承包出去了,还有其他土地承包的款项,其实无法监督。但是村支书个人财产急剧膨胀,起码村里唯一的小轿车是他的。邻村被网络举报的村支书,还在城里包了二奶。公权谋私是无法杜绝的,这还要看是否为村民谋取公共利益才能综合评价,这里没有理想主义。

是否提供公共产品。农村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安全、交通和水利。安全其实大家可以自发维护,虽然有下宅子的盗贼难防,我家就丢过一头牛。但是只要警醒些,就不会到公开抢劫的地步。交通干线由镇县负责,因为修路用到大量人力物力,涉及到以村为单位的联合,都由片区(小于镇,辖数个村)统一调度。后来村村通的水泥公路,就是省市县镇统一规划和拨款修建的了。在水泵普及之前,水利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补充一句,我国五六十年到的水利建设,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建的水坝,到现在还在发挥着主要降水截留作用和灌溉水源作用。我认为,前一任长期在位村支书的最大功绩,就是修了水渠,建了几个小型水坝,对前几年粮食用水起到了重要影响。但是后来随着家庭水泵的使用,集体水利设施被废弃,水泵电机也被人偷走卖掉了;后来一个我小时候游过泳的水坝被填埋种田了。而现在的村支书,我没有见过有什么公共产品的供给。村里的两条干道土路,下雨后被电动车和机动车碾压出很深的泥泞,触到出租车的地盘,以至于我去火车站而叫车时,出租车司机都因为我村的路难走而不来。公共产品供给已经停滞了。

如果公共产品能够增加的同时又有公权谋私,只要不是过分,村民睁只眼闭只眼,大家都过得去就行。但是公共产品供给和公权谋私过于失衡,就难免存在缓慢但是累积的反弹。现在村民私下交谈时,怨气都很重。

农村基层组织虽然没有完全瘫痪,但是其性质已经在慢慢改变。改变的快慢与利益的量有关,如果我村有拆迁补偿之类的巨额利益存在,性质估计就不像现在这么简单。邻村举报的那个,因为有村工厂和大型土地出让,因此性质就严重许多。而基层组织现在还处于恶化阶段,一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和出路。

家园 我就是瞎说

因为不懂农活嘛,惹兄台见笑了。

秸秆的能量密度低,质量密度也低,不论怎么上规模地利用(发电,造纸,发酵等),都必须大批集中运输,这又浪费了石化能源。因为轮种间歇时间短,不得不焚烧,对大气的污染又太严重。

我想,将来确实可能以基因合成方法,培养一种类似于蚕的毛虫,能够像蝗虫一样地啃食秸秆,同时又只能爬行,而且用基因设定的生存期很短,一周即死亡。到了要处理秸秆的季节,由专业的公司培育好幼虫,送到地头,由农户论斤买了,撒在收割后的地里,等把秸秆啃完,虫也长得肥肥的了,再“收获”虫子,提取蛋白质,或者喂牲口鸡鸭,或者直接翻到土里。

大多数爬虫烤脆了后人可以吃,非洲土著至今还在食用,欧美人训练野外生存时也大把地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家园 农村的流动性

农村流动性,指从农村农业农民迁出,成为非三农,或者非三农成为三农。

三农成为非三农的途径有:考上大学,经商转出,城市买房转出,嫁入城市,从军留军或复员转入城市,其他。

考大学是所有农村父母为儿女设计的主要出路,因此从小开始就是要好好上学,只要你能考得上,爸妈多苦多累都供你上学。可是我村由考上大学而流出的十多年还只是个位数(总人口不足300),但是仍然是主要流出方式。因此,农村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支持力度都很大,可是仍然由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初中一毕业就大量辍学的现象。上完高中后基本都是农民工了。

经商转出。还没有发现,虽然有一人开饭店,但是仍在农村开。

城市买房转出,两人,男性,好像都是青岛橡胶厂的熟练工人,都在青岛安家。其他也有尝试在外长住不回家的,但是由于农民工小孩教育问题,必须回村让小孩接受虽然质量低但是可正常上课的教育。

嫁入城市。我村尚无案例,我四姑大女儿外出打工时嫁入盐城,现住上海。

军人留军或复员转入城市。我村共四人,后三人依托前一人而转出。

其他,儿女在城市安家,老人移居城市。这样城市儿女的生活会很累,大部分老人宁愿呆在农村老死,不给刚出去的儿女添压力。

非三农转入三农。只有一种情形,农村男受高等教育(高职)后,在城市恋爱成家后因失业带妻子返乡,妻子也属来自农村的受高等教育者,如果嫁对人本来可以留在城市。如果妻子属于城市,则可利用家庭关系和家庭积累留在城市,至少妻子留得住。存在案例。

整体看,农村的流动性很低,主要靠考入大学,进入工业化生产体系的门槛,才会被城市接纳。农民工在城市买房定居是城市化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户口,小孩就没法接收正常教育,农民工就得返乡居住。如果农民工的主要劳动要素体力衰退,就面临以后在城市生活没有着落的问题,而在农村有地种就不会存在生存问题。据我所知,现在在城市买房的农村人,也没有完全生活在城市,而是农村城市两头跑。而真正能够在城市定得住的人,都是熟练技术工人,又以高中毕业的居多。无论怎么看,农村真正向外流动都要靠教育、知识和技术。

家园 秸秆造纸,不可行

用秸秆造纸,以前多的是。我国70、80年代的小造纸厂大多都是用秸秆、芦苇等草质原料,为何这些小造纸厂都被强行关闭了,主要就是污染问题,草质原料制浆产生的黑液比木浆要多得多,且难以治理,所以被淘汰了。

秸秆利用,现在主要是养殖业,在做的,有秸秆发电,也有发酵制成酒精,不过这些利用的主要难题都是成本太高。秸秆发电,要靠国家补贴,秸秆纤维素发酵成酒精以替代石油,概念好,但实在太贵了。

家园 农村的医疗

农村的医疗曾经是个大问题,现在仍然是个问题,不过是小问题了。主要原因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报销一半以上的医药费,但是我猜测,这会给各级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以前的农村医疗体系是乡村医生,镇医院,县医院,现在的农村医疗体系是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几个村一个),镇医院,县医院。以前的医疗制度是乡村医生是非正式制度,镇县医院是正式制度,现在中间增加了村卫生室这一层级的正式制度,覆盖面大大提高。以前的医疗费用是没有报销,费用较高,现在有了报销,费用降低。以前我爸妈有了病不敢去看医生,算算医药费很心疼,现在跨医疗保险好,有了不舒服经常看医生了。

说说这次春节回家的看病经历。回家第三天,在雪花飘飘的院子里洗头,一个小时后开始发烧,家庭体温计一查,37.2,好吧,去在邻村的卫生室打针。步行十分钟,到了卫生室,有医生在值班,问我有小本本没有(医疗保险本),我说有(我爸妈的那个本,全家通用,不查上面是谁的名字,反正县里报销,不牵扯医生利益)。说明情况,我说吃药效果太慢,给我打小针吧,然后再开点药回家吃。医生说好的,拿了三支药给我打了,然后给我包药。我说,给我包点疗效好的,贵点没关系。他说,嘿,现在电脑办公开药,开了什么药多少药,县里立即就知道,如果开多了,立即下来查你,不能多开。那好吧。出示我的小本本,医生把我爸姓名输入电脑,把开的药输入,打印机卡卡卡打印出一个单子,医生把单子往一根串了一叠单子的金属棒上一拍,存档了,以后可以备查。诺,12块,给他12块,前后不到五分钟。回家烧退了,吃上药,好了。

家里天气太冷,取暖又不好,一直感冒着,大年初一又发烧了。嘿,再去打针,踩着雪到了卫生室,关门,回家过年去了。应该有人值班啊,怎么搞的嘛。下午再来,下午雪化了,路上的泥都要把鞋子吞了。到了卫生室,还是关门。怎么办,幸好卫生室所在村有乡村医生,私人的,是妈妈的亲舅舅,我的舅老爷。小时候有病,都是爸爸带着我来他家看病,路上遇到的都是熟人:做什么去?——上药铺,小孩不好受(不舒服)。我把情况给医生一说,要求打小针,拿药吃,而且由于慢性鼻炎,早晨老实昏沉,不清醒,一起把药拿了。七十多岁的老中医眼睛耳朵都很好,就是动作有点慢了。打上针,肌肉注射,居然晕针了。怎么回事啊,来,把把脉。把脉,嗯,脉很弱啊,有点虚?阴虚还是阳虚?阴虚,平时腰腿的冷不,疼不?不冷不疼。哦,给你开个中药方子,回去自己抓药熬着吃,十付连续服用啊。拿了一堆药,问:多少钱?——这次一共18。明天早上还要来打一针啊,否则好不实落。明天早上九点来,肌肉注射,多少钱?一块五。一块五?心里暗叹这么少,给他两块,找我五毛。继续把脉,嗯,这次比较正常。然后手换到手掌伸直时拇指跟手腕接触处的内侧小窝,把了一会,他知道我受过高等教育,问:你说到底有没有魂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对中医保留着敬意,对西医霸权一向不以为然,说出了我的看法:现代科学只能解释自己能解释的事物,解释不了的就说是不科学,是迷信;其实搞不明就去信或者不信,那才是迷信;搞明白了再去信或者不信,就不叫迷信。他说:你的魂儿有点偏。我知道他摸得这个位置的脉有点偏而已,他们叫这个是魂儿。我说:这个偏是身体内在的反应还是外在的影响?他说:应该是内在的反应,换左手试试,嗯,左手正常,把方子拿来再给你改改。好,拿出来改了改。平时吃枸杞不?吃的,丈母娘给我买的,我老婆也从网上买的,都是宁夏的大枸杞。那好,把枸杞划掉。把脉和药方多少钱?嘿,不要钱。

我平时对中医感觉很信任。我媳妇痛经,吃红糖和西药不管用,每次都要请假回家躺着。去看老中医,把脉,嗯,身体寒啊,对怀孕也不利,抓药吃。每月三副中草药,没几个月好了,不疼了。继续抓着吃啊,老中医嘱咐。嘿嘿,中药可不便宜,苦的要命,花了一千多了。这次又快来了,去抓药。先把脉。上月还疼不?不疼了。这次先不抓药了。不抓就不抓吧,回家。过几天怎么还不来,第六天买了个试孕纸,两道杠;去妇幼医院一查,阳性,呵呵。

我的总结是卫生室的药便宜,但是不会给你多开;多开财政受不了。乡村医生的药有的便宜有的不便宜,我看的这个比卫生室的还要便宜,而且开药量可以大。那么遇到大点的病怎么办?转镇医院,镇医院搞不定转县医院,都在医疗保险范围内。最近好像又出台了大病报销比例提高了,可以先住院再交费了。再看了河里关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疗制度后,我觉得中国的医疗制度真的没有那么糟糕,即使在农村。

通宝推:青颍路,
家园 你的方法的确很有创意

只要有技术可行性和成本可行性,那将是重要的贡献。

农活不会不知道也罢,跟泥土打交道并不是很舒服。而且你知道其他领域的高深知识,一样可以对农业进行分析,术业有专攻,不懂不丢人。你太客气了

我小时候的蛋白质补充但是肉类,主要是鸡蛋和虫子。虫子主要是成为叫豆虫的青虫,成虫六七厘米长,吃豆叶或者洋槐叶长大,成熟之后就会排空肚子钻到地里化蛹成蝶,再次循环。成熟的豆虫蛋白质丰富,无毒美味,而且钻到地里后会有一个小鼓窝,我们就会抓来煮炒烤着吃,盛夏到初秋都有。后来洋槐树没了,吃得起肉了,豆虫就退出了。

不过现在还有的是蝉蛹,蝉卵在底下吸食根汁成熟后,初夏傍晚就要跑上来爬到树上蜕皮,然后会有知了声声叫着夏天。蝉蛹行动缓慢,目标明显,一到季节速生杨树林里的晚上都是刺来刺去的手电筒。蝉蛹蜕皮后还是白嫩的蝉,要太阳出来照射后才变黑变硬才能飞,因此大早晨还会被收获一茬。我爸妈一个初夏就能够捉到2000多,村里人人这样,家家这样,而且年年这样,蝉蛹和蝉也不见少。蝉蛹也从五分一个,一毛一个,两毛一个,四毛一个到五毛一个。我跟爸妈说,你们找了就先吃,吃不了就卖掉啊。嘿嘿,不卖,放在冰箱里冻着等儿媳妇过年来吃。这次过年回家,冻着的还有五六百。

还有蚂蚱,一到秋天,都是成虫,而且又营养丰富的卵,我小时候曾经捕捉过,不过这玩意能飞,难度大,产量低。现在可好,农药一喷,蚂蚱没了,蜥蜴没了,蛇少了了,鸟少了,田鼠也少了,鱼只剩下了存活能力最强的鲫鱼了,小时候能把小孩吓哭的奇形怪状的水生物都灭绝了,我曾经捉到过的几斤沉的黄鳝,也灭绝了。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现在做客或者红白事的菜里面,各种肉类要比蔬菜多,剩的菜也是肉多菜少。反而以前的那些青虫、蝉蛹、蚂蚱、蝎子、野兔成为饭桌上的新宠,而且都已经产业化。对了,这个也属于农业新的生产方式,我居然给漏了。

大棚养蚂蚱,算是新兴的行业,蚂蚱主食就是青草,但是不要被农药污染。现在集市上是大把大把的蚂蚱,大把大把的蝉蛹,只有蝎子还比较贵。蝉蛹怎么样的我还不知道。用虫子加快物质循环,同时获得蛋白质,是很好的农业产业化途径啊,好得很的想法啊。

家园 污染的确是秸秆造纸的大问题

现在速生林这么多,农村伐树的经纪人都成了一个行当了,造纸和合成木板不缺少木料。

秸秆利用的成本的确是很高的,只用农村自己循环成本比较低,但是效益也低。

家园 我建议秸秆粉碎后肥田

既然秸秆造纸污染严重,焚烧也污染环境,那么用机器粉碎后撒在田里,耕一遍就把碎屑给盖在泥土下了。碎屑慢慢发酵成有机肥不是很好嘛。 这个比焚烧麻烦些,粉碎机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赠送给农户。不需要全送,只要抽选几家赠送,其它农民可以借用的。为了驱赶农民粉碎秸秆,人大立法,严惩秸秆焚烧。

家园 秸秆粉碎肥田的建议不错

其实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和政策的搭配,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这是有先例的。

一是暖圈养猪。以前农村的猪圈的屋顶都是半开口的,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冬天严寒也不遮挡,严重耗损猪的热量。暖圈养猪就是冬天再开口上遮上塑料纸,起到温室的作用。无利不起早,农民以前的方式习惯了,不会轻易改变。怎么办呢,实行暖圈养猪的农民免除宅基税。好家伙,一下子全部盖上了。农民觉得这样有好处,以后不免宅基税,也一样盖塑料纸。现在宅基税已经完全取消了,算不算房产税的一种呢?不过现在鼓捣出来个宅基证,换证要收费,嘿嘿。

二是花生覆膜。以前种花生都是不盖地膜的,热力和水分散发的快,除草剂被雨水一冲就没了,杂草多得是。一开始推广地膜的时候,农民没有听的。用地膜把垄盖住,下雨透不进水去了怎么办,花生被憋死怎么办?各种不理解。免税激励的方式又来了,谁家盖地膜,谁家这一年可以免税。好吧,看在免税的份儿上,盖吧。呼啦啦都盖上了,哎呀,发现地膜保水保暖不用除杂草而且产量高,不免税都要盖的。税重新收了,地膜也推广开了。

现在农民已经不需要引导,有什么好用的技术和工具,先进分子会使用,然后大家都使用。不过技术和工具进步都需要时间,当秸秆利用成为普遍和规模问题的时候,立法提高焚烧成本和创新提高利用效益,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了。现在也许还不是个严重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