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所接触的佛教 -- 说了就走
从无明到爱到生老病死。
至于恶业善业,我想这是一种“方便说法”,因为观察佛教对不同修行程度人的戒律可知,对不同的人要适用不同程度的戒律、也就是说善恶不是绝对的,只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趋向解脱摆脱无明。
对了,总体上说,我不太建议楼主去论坛了解佛教和佛经,每个人的理解程度差别很大,而且佛教自身的经文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不仔细分析可能反而被耽误了。还是直接看经书比较合适。
佛教很早就有不依国主佛事难行的说法。
无论是佛教徒认为佛教是“济世救人”的、还是外道认为佛教就是一个宗教希望安身立命的,佛教都需要被广泛的理解的传承。
也有“原教旨”的信众会说这样的话佛教还是佛教吗,这个事情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依照佛教固有的轮回观,事物有生必灭、佛教自己也是一样,佛教在“注定消亡”和“尽可能多的普渡众生”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争取“效益最大化”。所以佛教会有种种变通,比如说在藏地就与苯教结合、比如说在汉地就与易道结合等等。
在佛学界而言,
如果将人间的那位佛陀所宣讲的佛法比喻为一粒明珠的话,那么现在的南传佛教就是含有这粒明珠的一碗米,汉传佛教则如同一桶米,米里面有半桶老鼠屎,但是那颗明珠还在,到了藏传(密乘)佛教,则扩大到一缸米里藏有一颗明珠,荒谬之处在于汉传和藏传信徒非要将这些半是老鼠屎的米粒也说成是明珠。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着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
--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
小乘佛教以“盗,杀,淫,妄” 为根本戒,任何情况都不能违反。
大乘佛教以“饶益有情” 为根本戒,就比较复杂了。
举个例子,一个人快饿死了,你没吃的,也要不到饭。你偷了东西给他吃。这个按小乘法来说是破戒,大乘法就很可能不算破戒。
我说“很可能”,是应为判断是否破戒比较复杂,很多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佛教有“经,律,论”三藏,精通的人分别被称为经师,律师,论师。三种全精通就被称为“三藏法师”。
律师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很复杂,很多时候不是可以轻易下判断的,后来把 lawyer 翻译成律师,也是受了佛教的启发,只不过一个研究戒律,一个研究法律。
只是凭借几个不实修的所谓专家的考证?对实修的人来说,那些结论屁都不如~~
又比如像是楞严经,那个也是藏于龙宫、而不见史载。
按大乘佛教的说法:地藏经是佛在世时,上升到忉利天说的,之后又返回了世间,继续在僧团中传法。又比如《圆觉经》,说是佛在真如一法界讲的。但也是在佛驻世期间,佛在该法界所说。
楞严经的缘起是阿难,当然也是佛驻世时所说。
但是,大乘经典中有很多是佛在世间说的。比如净土三经。又比如药师经,等等,很多经其中说有几百上千的比丘来听经,包括了佛的几个著名的大弟子等。但这些经,小乘也不承认。
你说的禅宗说法我不知道,我的信息也是网上来的,我接触到的信息中,大乘并不绝对地认为定业不可转。以下是我随手搜来的:外链出处
定业不可转吗?
问:佛家每天早殿课诵中,都有祝福:‘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尤其出家人都是那么虔诚地念,但是国界也没有安宁,兵革也没有销,风雨也没有调顺。究竟祝福是不是空费?还是众生业障太重、定业不可转?
答:没有空费,也不是定业不可转。所谓‘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而且念佛功德也能转业,那里是定业不可转?如果不能转就变成常法了。万法皆是无常、不定法,法法因缘生,因缘灭嘛!那有变不了的呢?说定业不可转也能转,没有不转的;不可转的是‘缘’不具足。当知法法都是相对的,没有不能转,不管什么善恶业都能够转变。……
新年极乐
同感,我只在意佛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
如果佛教的黄门还包括阳萎早泄者的话,我想不通。同样,包含无经血的女人,尿道窄小的女人,这我也不能理解。因为这不影响仪表。况且,即使对于生殖器缺损的男人,因为小乘出家人都要剔除胡子的,所以外观差异也不会太明显吧?
你是从不信佛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但同样从不信佛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是否真实地由佛说的才是精华。后世发展的就不是呢?从世俗研究者的角度看,恐怕不能这样说。
===================================
很多经都有大乘版和声闻版,现在资讯发达,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例如大乘版的《央掘魔罗经》是萧平实那帮人最喜引用的一部经了,经常利用这部经被收录在大正藏阿含部的事实试图搞瞒天过海,混水摸鱼, 让人以为如来藏思想是从阿含来的,事实上大乘版的《央掘魔罗经》与声闻版差别极大,近乎完全改写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1/bj011140390.pdf
"赤沼随后指出,这部求那跋陀罗译的大乘《央掘魔罗经》, 实是「将声闻经的叙事材料大乘化的作品」 。 事实上, 就笔者看来, 这部编号No. 120 的大乘《央掘魔罗经》收编在《大正藏》「阿含部」的确不妥,它除经名、叙事结构与部份的叙事元素与前述声闻版《央掘魔罗经》的外表相仿外,其它的经文旨趣则明显为如来藏系思想, 且带着强烈的声闻乘批判。 若将之与《 大法鼓经》 等类如来藏系经典收编在一起, 应较为合宜
现代佛学用考据学的方法有力的证明后期佛教中大量的内容是后人(很多是混入僧团的外道)假佛之名伪造的,非常的邪恶,可惜后期信徒们缺乏或者不愿意去理性的分辨,认贼作父而不自知。
如果后期佛教干脆改名叫“如来藏教”,或者“大梵教”,到也罢了。
与太阳是有关系的。印度的婆罗门教,有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太阳神名弥陀罗。佛法虽本无此说,然在大乘普应众机的过程中(此句常是佛教徒作为借口,掩饰大乘佛教采取他教的原因。「采取吸收」纔是真意,「普应众机」是掩饰,借口而已。龚注),太阳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摄到「阿弥陀」中(净土新论一七页)。
这篇说的很好
佛法本身,是不需要广泛传播的,它实际从来只面对少数已经具备条件的人,这是当初佛陀被梵天劝请,没有般涅槃而留下来讲法的重要原因。佛陀只对那些具备条件解脱的人讲法,绝不是空洞的普度众生。
在部派佛教时期,佛教显然是和普通民众距离不是那么近的,大乘也许有人看到了这个,觉得佛教应该广泛传播,应该为了适应众生,而可以编造新的经典,更适应人民需要的经典。他们认为这个是伟大的,而不觉得这是罪恶,据说当时阿育王政府甚至奖励新发现的佛教经典。这更催化了编造的浪潮。
印度人需要神话,有些人就就编造各种神话,把佛陀变成眼睛向全宇宙放光,又有可以伸到整个宇宙的广长舌。
印度人需要一个美丽天堂的安慰地,但是对于五蕴灭尽的涅槃显然不接受,甚至恐惧,于是有些人就编造美丽的极乐世界。
印度人害怕五蕴灭尽的涅槃,觉得那可能是彻底的没有内容的死寂,于是有些人就通过五蕴涅槃不二来消融一般人对涅槃五蕴灭尽的恐惧,为佛教注入活力。
其他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咒语,念经,甚至通过男女性交制造大乐的所谓方便法门后来也被加入。
在某些人的努力下,佛教确实活了,曾经在印度很繁盛,可是也因为这样,佛教的教义逐渐和婆罗门理论靠近,丧失自己的个性,被婆罗门最后兼并了。再加上战乱,最后彻底在印度消失了。
而一支部派佛教的清流,在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的带领下,进入了斯里兰卡,经过几百年和大乘的涉及生死存亡的激烈斗争之后,成功存活了下来,彻底将大乘驱逐了出去,并进一步发展到了缅甸,泰国等地,成为今天的南传佛教。
佛法本身绝对不应该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为了促进自己的广泛传播,而低下自己高昂的头,不应该通过篡改核心教义来满足大众需求。保持原味的佛法,依然可以得到发展,保守的上座部佛教能够成功在南传国家不断延续,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