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讨论】几岁送幼儿园比较好? -- 铁手

共:💬54 🌺240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85 / 35

    两岁之前
    15/9
    两岁之后
    70/2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观点不好理解

我在网上找了一下,貌似这个“正常”的意思不是我们汉语中的正常。我主要不理解的是把那些“见到新奇的玩具就迫不及待地玩起来的”孩子归为“不正常”。

Normalization is a technical word borrowed from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It means becoming a contributing member of society. Dr. Montessori used the term normalization to distinguish one of the processes that she saw in her work with the children at San Lorenzo in Rome. This process,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ccurs when development is proceeding normally. She used the word normalization so that people would think that these qualities belonged to all children and were not something special just for a few.

http://www.michaelolaf.net/lecture_secret.html

家园 三岁能看书,这也算神童了吧
家园 说说国内的幼教

以前中专吃香的时候幼师还有好生源,现在的中专是什么样子就不多说了。而幼教总体来说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高,工作辛苦。经过专业培训学历高的很难耐心做幼教工作。

所以,国内除非是最重点的幼儿园,否则对幼儿园老师不要抱太多期待。但这些幼儿园还有个收红包的问题。

其实总的来说还是个资源问题,国内教育资源还是严重不足的。举例来说,一个班20来个学生就差不多了,再多就老师就顾不过来了,这个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但是国内稍好一些的小学每个班都在50人左右。

不了解欧美的情况,不过国外情况应该比国内好,因为人均资源(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比国内多。

家园 这个解释起来会很长,涉及到蒙特梭利德整个理论框架。

我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蒙特梭利德一个理论点:儿童的成长是由他的内心需求驱动的。儿童的活动体现着他内心世界对他的要求和指引。

这个例子是蒙特梭利的观察结果,也是阐述她的理论与实践的引子。在例子中,蒙特梭利发现了两种儿童的行为模式(反应),于是她进行了观察,发现那些迫不及待地要玩新奇玩具的儿童通常还具有其它的特点:不能专注地、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不断受到外界事务的吸引;注意力会从一个兴趣点很快转移到另外一个等等。

于是,蒙特梭利通过观察、实践、总结等,得出结论,这一类儿童的行为不是由他内心所指引的,是受外界影响和控制的。他内心成长的需求与指引,这时已经淹没在纷杂新奇的外界环境中。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能从一个外界转移到另一个外界事物,不能集中在自己内心,逐渐失去了构建内部身心世界的机会。到成人阶段就表现为没有自己主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缺乏意志力与专注力。

那么,相对于蒙特梭利的另一个理论点:每个儿童都具备发育和发展人类所共有的良好品质的潜能和机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类“不正常”发育的儿童呢?

蒙特梭利的另一个论述:儿童身心的发育是由生命的“密码程序”控制的,某个品质的发育成长,会悄然在某个特定阶段集中展现。

这个阶段几乎是决定性的。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某个品质的发展过程。当人类某一个良好品质在时间密码的开启下开始发育时,它的主人--儿童,就会收到一系列的生命的指示和内心的指引,去完成某些工作来配合和培养这种品质的成长。这时,孩子的父母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这段时间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孩子连续一段时间,每天都要求妈妈在睡前讲同一个故事,虽然他很早以前就听过了;或者,孩子开始进行玩具的工作,专注而深沉,一遍又一遍。

在儿童内心世界的指引下,在儿童的工作中,在父母、幼儿园、老师的配合下,成功发育和沉淀了形成这种品质的物质基础--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生理结构,例如大脑皮层沟回的深浅和结构;同时在友好的环境秩序、工作的成就感、和成长的满足感等情绪和感受的交织下,逐渐发展出了相关的心理特质。在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儿童的品质,直至成人成为他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一个完美的结果是:这个品质的种子发芽成长,顺利长成它“应该”成为的“参天大树”。

那么,另一部份儿童在这个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环境的干扰,大部分来自我前文所说的家长的干扰。使得发育不完全或中断,“参天大树”只长成了“小树”或“灌木”。正常的成长被中断、内心的需求和指引被外界所干扰,使儿童不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喊而沉迷于环境的刺激。就没有条件发育出相应的生理结构、沉淀下心理特质,内心的品质也被环境的特征所取代。也就出现了在例子中所提到的行为模式。也许对“不正常”的理解从儿童的保护人--成人角度讲,是不应该出现的。

这个阶段的发展几乎是决定性的,因为这一阶段结束之后,儿童将转向下一个发展目标,即使再现同一品质的发展,也是不易察觉的和微弱的,是补充和补救的。也就是说,此时失去的几乎无法挽回。

有些啰嗦啦,以上也包含我的理解和引申。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家长们有必要研读一下蒙氏的文章,越早越好。

家园 坚决早送

我的小娃6个月开始幼儿园,现在1岁半了,没有生过病。如果怕孩子一开始生病,可以放到夏天开始。

好处:

1.社交能力强,不害羞。我娃刚刚去的toddler room,每天早上都有孩子和她打招呼,慢慢的她也会学样。据说最近娃已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人家搭房子,她递砖头。

2.双语环境下,你可以不担心外语的发展,集中精力搞中文。

3.幼儿园会帮助培养一些好的习惯,比如自己睡觉,自己吃东西,自己洗手。

4.大人省心。

5.常去幼儿园,通过观察其他孩子,可以在早期发现很多问题并及时引导。

家园 我关注的是第六个,其他无关的就省略了

下面是一篇转载的文摘(引号内容),原创不知在哪,其中作者的第六个震惊就是蒙氏例子的翻版。还不会用链接,我先贴一部分。

“去年,孩子高一的时候我们有幸接待了一位美国私立高中的同龄女孩,共同生活了一周。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从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不同之处,感慨万千!

来中国游学的这十几位孩子都是来自country day(孩子们习惯翻译为国日中学)学校,据说这个学校全部费用来自于富豪们的捐助,只收符合条件的孩子,是标准的贵族子弟学校。在经过若干个表格的事无巨细的项目填写(细致到父母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层层审核后,我家被确定负责接待其中一位女孩子。

。。。。。。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第一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城市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奔波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羡慕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就这个“5小时”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在自己的企业工作;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不上班,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苦,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我们家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的我们差距很大。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遇到最恐惧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食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最恐惧的,也是最刺激的。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这样的活动家长们的出发点是锻炼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  

  

第六次,饭后,几个孩子相约到附近的电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妈妈,太可怕了,美国人太厉害了!一进电玩城,我的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国女孩子则拉着我边走边观察什么游戏盈利最大,转了一圈才锁定目标,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分给我们3个,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玩。”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简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处处深思熟虑,确实是太可怕了。”

这个例子的后果在学生时就这么明显,到成年直接就是差别化了。

家园 谢谢推荐!

好好研读教育专家的文章

家园 但是米国这里和国内不一样

国内亲戚多,邻里住的近,公交方便。孩子可以在妈妈或者其他第一caregiver带领下,和其他小朋友玩,去出去玩,和亲戚家小孩玩,邻居玩,等三岁过渡到幼儿园就很顺利。

米国这里,大多数城市都是非开车不能出门,出去玩,难;找play date,难; 找阿姨帮忙搭把手,难,除了双方父母来半年,其他亲戚谁也见不着。现在我的孩子快两岁了,我做饭、拖地、洗澡的时候他都要粘着我,弄得我家务做不好,孩子也玩得不开心,开车带出去玩,费时间还耽误做饭的时间,出去吃又没有适合小朋友的。现在他越来越多的玩伴已经进daycare,进一个,玩伴少一个。

楼上说“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3岁时,大脑的发育已经完成50%,6岁时完成75%。”,请问,这研究的样本主要采自西方的呢,还是亚洲国家的?

家园 不要想太多--分析是没有止境的

但我觉得条件允许就早送,跟学习无关。 家长轻松,小孩高兴。 虽然两岁前没有“交流”, 但大人没看到交流不等于小孩之间没有交流。 默默地在一起玩或者呆着,谁也不说话,或者看着别人玩--就是一种交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